摘 要:新課程改革的持續深入使小學語文教育理念發生了較大變化,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已成為課堂教學的重點任務。為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基本學情設計多樣化的課堂活動,充分鍛煉學生的批判性思維、發散性思維和創新性思維,加深他們對知識的理解,為其語文核心素養的發展提供助力。簡要闡述高階思維能力的含義和培養原則,并深入探討具體的語文教學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高階思維能力
作者簡介:呂東霞(1978—),女,甘肅省定西市渭源縣會川鎮西關中心小學。
小學生正處在成長關鍵期,在這一階段加強對高階思維能力的培養,將為他們日后的長遠發展奠定良好基礎。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將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作為主要目標,以新課程標準為依據,明確課程的重難點內容,并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不同類型的思維訓練活動,通過綜合性、趣味性較強的教學活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促進他們高階思維能力的形成與提高。
一、高階思維能力概述
(一)高階思維能力的含義
高階思維是小學語文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相較于傳統的“反復操作、記憶領悟”模式,它是一種更高層級的思維[1]。從學術角度分析,高階思維能力是指學生在不同維度、不同層次對課程內容進行分析、思考、創造、運用的一種較為高級的認知能力,主要包括批判性思維、問題求解能力以及決策力等。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是指學生要對所學內容形成全新認知,掌握新課知識的深層次內涵,并能靈活運用它們解決學習中和生活中存在的問題,實現語文思維品質的提升。
(二)高階思維能力的培養原則
1.綜合性原則
根據高階思維能力的內涵可知,它本身便是一種較為綜合的思維形式,與其相關的教學內容與授課手段必須具有現實意義。基于此,要想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教師應秉持綜合性原則,從整體的角度分析教材內容,圍繞單元主題提供多種類型的閱讀文本,如此不僅能拓寬學生的思維空間,還可以在搭建知識框架的基礎上實現高階思維能力的培養,切實保障小學語文教學質量。除此之外,教學形式也能體現綜合性的特點。受新課程改革的影響,教師要積極創新授課手段,組織豐富的學習活動,吸引更多學生參與到互動中,使他們對語文知識充滿研究興趣,無形中提高課堂教學的整體性與綜合性,為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創造有利條件。
2.趣味性原則
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教師的首要任務是激發他們對語文學科的學習興趣,在此基礎上設計多樣化的課堂活動,保證教學目標的順利實現。也就是說,教師要遵循趣味性原則傳授語文知識,使原本單調、枯燥的文字內容變得更加形象,降低學生對學習的排斥心理,使他們自主探究文章的主要內容以及作者傳達的思想感情,有效培養其發散思維和批判思維。這樣一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到激發,能夠全身心投入到文本分析中,并根據教師的講述對本課重點知識形成初步了解,便于各項教學活動的有序開展。在趣味性原則的指引下,學生的學習態度會發生轉變,主動接受教師傳遞的知識與技能,經過系統化指導對所學內容形成全新認識,起到發展高階思維能力的作用。
二、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高階思維能力培養策略
(一)大膽質疑,培養批判思維能力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明確提出,學生在小學語文課堂中占據主體地位,一切教學活動的設計都以他們的基本學情為中心。對此,為了滿足新課標的具體要求,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根據其語文基礎、興趣愛好、認知規律等特點制訂教學計劃,布置具有針對性的思考任務,使他們從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探究。與此同時,教師也要鼓勵學生踴躍發表獨特的個人見解,其他同學擁有點評的權利,可以對其發言提出合理質疑,教師應及時表揚這種行為,促使學生形成一定的問題意識,逐漸學會辯證地分析與思考,達到培養批判思維能力的教育目的。在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扮演引導者的角色,圍繞課程內容和學生的真實學情提出個性化問題,當有學生提出自己的見解時,教師不要立即評價答案是否正確,而是要讓其他學生闡述個人意見,在交流與溝通中促進批判性思維的提高[2]。
以部編版四年級上冊第五單元《麻雀》為例,本課要求學生體會作者通過神態、動作描寫表現人物形象的寫作方法,感悟老麻雀在危急關頭挺身而出,為救小麻雀而奮不顧身的獻身精神,從中體會“愛”的強大力量。在教學過程中,筆者利用課件展示文中的一句話“突然,一只老麻雀從一棵樹上飛下來,像一塊石頭似的落在獵狗面前”,引導學生思考:這句話主要描寫了老麻雀的哪個方面?“像一塊石頭似的”是什么意思?很快便有學生回答道:“這句話中用了動作描寫,主要是為了表現老麻雀的勇敢。”筆者不急于評價,而是詢問其他學生是否有不同意見。接著,有學生提出獨特見解:“作者將老麻雀比作石頭不僅是為了突出它保護孩子的勇敢,更表達了一種堅定的、奮不顧身的感覺。”筆者及時表揚以上兩名學生,并將他們的答案整合在一起,讓學生們重點體會作者用詞的精妙,作者生動地描繪了老麻雀在情急之下的英勇行為,對后續分析它的形象具有很大幫助,這也在無形中激活了學生的批判性思維。
(二)全面思考,培養問題求解能力
培養學生的問題求解能力是強化高階思維的有效方式之一。這里的問題不僅指教師根據課程內容提出的思考任務,也指學生閱讀完課文后產生的疑問,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問題判斷其學習情況,以此為依據調整后續的教學策略,從而提高教學效率。也就是說,教師要啟發學生從不同視角研讀課文,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提出問題,再以獨立思考、合作探究等方式自行探尋答案,充分鍛煉其問題求解能力。語文學科不同于其他學科,對于同一篇文章,學生的閱讀角度不同,自然也會產生差異化的個人見解,教師要鼓勵他們從多個維度進行思考,擺脫傳統思維的限制,挖掘文章深意的同時提出自己的想法,在全體學生的共同努力下收獲文本的深層信息,以此保證問題的順利解決,在無形中提高學生的問題求解能力。
以部編版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記金華的雙龍洞》為例,這是一篇游記,記錄了作者游覽金華雙龍洞的經過,表達出作者對祖國秀麗山河的熱愛之情。筆者引導學生自主閱讀課文,選出具有特色的句子進行分析,可以提出疑問或是闡述個人見解。例如,有的學生指出“粉紅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紅,再加上或濃或淡的新綠,眼前一片明艷”這句話中,“明艷”一詞是由詳細的景物描寫概括出來的,但不清楚這樣寫的目的是什么。對此,筆者組織全體學生共同思考這一問題,每個人都可以提出自己的想法,在熱烈討論中總結出正確答案: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突出金華一帶山區明麗的春色,為順利引出后文內容做好鋪墊。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結合前后文語境展開深入研究,從作者視角出發分析了遣詞造句的規律。接著,由筆者提出問題:“研讀洞口、外洞、內洞各自的特點,探究作者是怎樣把這些特點寫詳細的。”學生在提問與被提問中增強了自身的問題求解能力。
(三)加強引導,培養發散思維能力
要想在小學語文課堂中實現培養學生高階思維能力的教學目標,教師應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結合課程內容組織多樣化的思維訓練,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3]。考慮到小學生的學習經驗不夠豐富,無法在短時間內對具體事物做出準確的判斷,容易影響其對文章主旨的概括與總結。對于這一情況,教師要轉變教學思路,明確本課主要內容后提出開放性問題,鼓勵學生從不同視角進行分析。每個人都有發言機會,可以結合前一名同學的言論對自己的答案進行補充,從而擺脫固有思維的束縛,有效拓寬思考問題的廣度與深度,增強發散思維的同時培養高階思維能力。為了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教師可以倡導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共同研讀本篇課文,及時關注他們的討論情況,給出相應的指導意見,切實提升學生語文思維的發散性。
以部編版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太陽》為例,課文運用列數字、作比較等方法介紹了太陽的特點,這也是學生需要掌握的寫作技能。學生通過自主閱讀總結出太陽“遠、大、熱”的特點,為了達到深度閱讀的目的,筆者要求學生再次默讀4—8自然段,通過合作的方式分析太陽與人類的密切關系都體現在哪些方面。有的小組說:“太陽和動物、植物、人們日常的吃與穿都有較強的關聯性。”并結合生活實際,將課本上的語言文字轉化為真實事例,突出太陽的重要性。有的小組說:“太陽對雨雪的形成具有重要影響。”將新舊知識結合起來,構建出全新的學習體系。有的小組說:“太陽能預防疾病和治療疾病,最常見的有曬被子殺菌以及補鈣作用。”在這個過程中,筆者走到教室中央,細心觀察每個小組的互動狀態,幫助他們從不同維度總結出問題的正確答案,實現發散思維能力的提高。
(四)讀寫結合,培養創新思維能力
閱讀是小學語文教育體系不可忽視的板塊,寫作亦是如此[4]。在現階段的語文教學中,教師可采用讀寫結合的方式傳授新知,新穎的活動不僅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還有利于其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具體來說,教師可帶領學生共同閱讀課文,讓他們自行總結文章的主要事件、中心主旨、情感態度等,而后圍繞單元主題開展寫作訓練,引導學生將本課收獲的語文知識轉化為自己的語言,并用于創作中,可以加入適當的想象與聯想,使作文內容更加豐富,從而有效培養其創新思維能力。
以部編版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祖父的園子》為例,本篇課文介紹了作者在祖父的園子里自由自在的童年經歷,教學要求學生養成留心觀察生活、用心體驗生活的良好習慣,能真實地表達個人情感。在閱讀過程中,學生通過自主閱讀理清了文章線索:1—3自然段寫作者記憶中的園子;4—14自然段寫作者跟祖父在園子里干活、玩耍;15—16自然段寫園子里的一切都是活的,都是自由的;17—19自然段寫作者在園子里玩累了,快樂地入夢。完成閱讀板塊的學習任務后,筆者以“童年”為話題,讓學生自行擬定標題,用生動的語言描述自己的童年生活,要求作文必須具有新意。在開始寫作之前,學生可以通過群文閱讀獲取思路,感受不同作者的寫作風格,融入自身真實經歷,以此形成一篇全新作文。可見,讀寫結合的教學模式非常符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能有效激活他們的創新性思維,為他們高階思維能力的發展提供助力。
(五)多元互動,培養語言邏輯能力
語言邏輯能力是每一名小學生都應具備的,也是提高其語文核心素養的基礎[5]。但是在傳統的小學語文課堂中,一些教師為了追趕教學進度而忽視了與學生間的互動,并沒有給他們提供開口表達的機會,久而久之,影響其語言邏輯能力的培養。對于這一情況,教師要意識到問題所在,及時調整授課手段,以學生為中心設計多樣化的課堂活動,促使他們主動參與其中,在正確的引導下加深對文章的理解,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文章的主要內容,以此增強其口語表達能力。另外,教師還可以利用思維導圖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讓學生根據事情發生的具體順序繪制思維導圖,包含生字詞、思想感情、表達方法等多個方面的內容,使他們對課文形成獨特見解,在歸納與總結中提高語言邏輯能力。
以部編版六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宇宙生命之謎》為例,文章根據“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這一問題進行敘述,旨在激發學生熱愛科學、探索未知的精神。首先,筆者讓學生以泛讀的方式自由朗讀課文,一邊閱讀一邊思考教師提出的問題:(1)文章圍繞“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講了些什么?(2)文章是按照什么順序介紹的?(3)結論是什么?在問題鏈的驅動下,學生理清了文本結構,嘗試按照“提出問題—分析問題—探求結論”的順序自制思維導圖,概括每個部分的主要內容。如2、3自然段從理論角度猜測“地球之外有生命存在”;4、5自然段用列舉法介紹了六個星球的特點;6—9自然段用比較法解釋了火星是否有生命存在的奧秘;10、11自然段表明人們會不斷探索宇宙生命之謎,以此緊扣文章主題。如此一來,通過繪制思維導圖,學生的邏輯性思維得到鍛煉,能用流暢的語言概括文章內容,順利實現高階思維能力的培養。
三、總結
綜上所述,要想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教師必須格外重視高階思維能力的培養,以教材為載體設計多樣化的課堂活動,為學生構建一個良好的學習空間。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從整體的角度思考問題,大膽質疑他人觀點,敢于提出不同見解,從而鍛煉他們的批判性思維和發散性思維,提高他們的問題解決能力。另外,教師還應組織讀寫結合活動,指引學生將閱讀與寫作緊密結合,從而有效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語用技能,進一步推動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發展。
[參考文獻]
趙靄臨.小學閱讀教學中培養高階思維能力的途徑探究[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22(12):53-55.
陳鋼.基于高階思維能力培養的小學語文教學策略[J].名師在線,2022(32):2-4.
藍賜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高階思維能力的培養[J].華夏教師,2022(17):63-66.
黃春姑.基于高階思維能力培養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策略[J].天津教育,2022(10):137-139.
張海勤.以培養高階思維能力為導向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措施探究[J].考試周刊,2021(77):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