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探討伴神經根管狹窄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應用經皮椎間孔鏡脊柱系統(TESSYS)技術治療對其疼痛程度、腰椎功能、神經傳導速度等指標的影響,為提升該疾病的臨床治療效果提供依據。方法 選取2021年7月至2022年7月松原吉林油田醫院收治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60例,以隨機數字表法分組。對照組(30例)患者實施經椎間孔入路腰椎椎體間融合術治療,觀察組(30例)患者接受TESSYS技術治療,兩組均術后隨訪6個月。比較兩組患者圍術期相關指標,術前及術后6個月視覺模擬量表(VAS)疼痛評分、日本骨科協會評估治療評分(JOA)、Oswestry功能障礙指數(ODI)評分、雙下肢神經傳導速度,以及隨訪期間并發癥發生情況。結果 相比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切口長度均縮短,術中出血量減少;術后6個月兩組患者VAS疼痛評分、ODI評分均較術前降低,且觀察組均較對照組更低;JOA評分較術前升高,且觀察組較對照組更高;術后6個月兩組患者隱神經、脛神經、腓總神經傳導速度均加快,且觀察組均較對照組更快(均Plt;0.05);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但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結論 TESSYS技術應用于伴神經根管狹窄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治療中可縮短手術時間和住院時間,減少術中出血量和手術創傷,改善患者腰椎功能和下肢神經功能,有效緩解患者疼痛,且術后并發癥較少,安全性較高。
【關鍵詞】腰椎間盤突出癥 ; 神經根管狹窄 ; 經皮椎間孔鏡 ; 腰椎功能 ; 疼痛
【中圖分類號】R68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3718.2024.09.0061.03
DOI:10.3969/j.issn.2096-3718.2024.09.020
腰椎間盤突出癥合并神經根管狹窄多是由于神經根受到不同程度的骨性、纖維化組織壓迫所致,可導致患者脊柱結構及穩定性出現變化,進而威脅到患者的健康。臨床多通過經椎間孔入路腰椎椎體間融合術對其進行治療,該手術通過摘除突出的椎間盤,解除硬膜囊及神經根的壓迫,以此達到治療效果,但該術式在剝離椎旁肌肉時可對患者脊柱后路的供血狀態產生影響,治療效果存在一定的局限性[1]。經皮椎間孔鏡脊柱系統(TESSYS)技術屬于新型微創治療方式,其可通過微創孔鏡對神經根進行有效松解及減壓,且可避免對周圍椎體產生影響,存在手術創傷較小、脊柱穩定性強等優勢[2]。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TESSYS技術治療伴神經根管狹窄的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效果,為臨床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手術方式的選擇提供參考,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1年7月至2022年7月松原吉林油田醫院收治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60例,以隨機數字表法分組。30例對照組患者病程1~10年,平均(4.97±0.24)年;病變部位:L3~L4間隙11例,L4~L5間隙10例,L5~S1間隙9例;年齡41~74歲,平均(51.64±3.66)歲;男性16例,女性14例。30例觀察組患者病程1~9年,平均(4.95±0.26)年;病變部位:L3~L4間隙9例;L4~L5間隙12例;L5~S1間隙9例;年齡40~75歲,平均(51.67±3.68)歲;男性18例,女性12例。比較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可比。診斷標準:參照《實用腰椎間盤突出癥康復指南》 [3]中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診斷標準。納入標準:⑴與上述疾病相關診斷標準一致,且經影像學檢查確診;⑵伴神經根管狹窄;⑶病程gt;6個月;⑷雙下肢足背動脈搏動無異常;⑸經牽引、推拿、藥物等非手術保守治療無效。排除標準:⑴存在手術禁忌證;⑵合并病變節段腰椎失穩、嚴重腰椎畸形;⑶合并嚴重骨質疏松;⑷既往有脊柱手術史;⑸合并惡性腫瘤;⑹妊娠或哺乳期婦女。松原吉林油田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本研究,且患者均已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手術方法 對照組患者實施經椎間孔入路腰椎椎體間融合術治療。術前常規禁飲禁食,患者取俯臥位,全身麻醉后通過高頻源移動式C形臂X射線機(上海百騰醫療裝備實業有限公司,型號:BG9000-1)確定手術部位后將皮膚及皮下筋膜層依次切開,將雙側椎旁肌進行剝離,暴露椎板,將椎弓根螺釘置入,進行神經根管減壓,減壓完畢后確定神經壓迫狀況,切除椎間盤及上下軟骨,將碎骨組織填充在椎體間隙及椎間融合器(cage)中,并在高頻源移動式C形臂X射線機透視下確認合適位置后將cage置入,常規放置引流管并逐層縫合。觀察組患者接受TESSYS技術治療,體位采用側臥位,麻醉方式為局部麻醉,通過高頻源移動式C形臂X射線機透視定位穿刺點,采用一次性穿刺針通過穿刺點進針,推入2 mL鹽酸利多卡因注射液(北京益民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1020322,規格:2 mL∶40 mg)麻醉,用注射器將造影劑和美蘭混合制劑推注至椎間隙或病變椎間盤,進行椎間盤造影,插入導絲,沿導絲逐步將導桿、套管、椎間孔鏡置入患者體內,將藍染的椎間孔、椎間盤、黃韌帶取出,松解神經根,電凝止血,修復纖維環撕裂處,緩慢拔出工作通道管,切口用免封膠條粘合后覆蓋無菌敷料,術畢。兩組患者術后均隨訪6個月。
1.3 觀察指標 ⑴圍術期指標。對兩組患者切口長度、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進行記錄。⑵腰椎功能和疼痛程度。通過視覺模擬量表(VAS)疼痛評分[4](0~10分)評估兩組患者術前、術后6個月的疼痛程度,疼痛程度越輕說明患者得分越低;采用日本骨科協會評估治療評分(JOA)[5](0~29分)評定兩組患者術前、術后6個月腰椎功能,患者腰椎功能越好則得分越高;采用Oswestry功能障礙指數(ODI)評分[6](0~50分)評估兩組患者術前、術后6個月的功能障礙情況,患者得分越高說明功能障礙越嚴重。⑶雙下肢神經傳導速度。術前、術后6個月采用便攜式肌電圖誘發電位儀(上海海神醫療電子儀器有限公司,型號:NDI-097)檢測兩組患者的隱神經、脛神經、腓總神經的傳導速度。⑷并發癥。記錄兩組患者并發癥(術后感染、腦脊液漏、肢體無力)發生情況。并發癥總發生率=[(術后感染+腦脊液漏+肢體無力)例數/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5.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經S-W法檢驗證實符合正態分布,以( x ±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手術前后比較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 Plt;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圍術期指標比較 相比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切口長度均縮短,術中出血量減少,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VAS疼痛評分及JOA、ODI評分比較 術后6個月兩組患者VAS疼痛評分、ODI評分較術前均降低,JOA評分較術前均升高,且兩組患者術后6個月對比,觀察組VAS疼痛評分、 ODI評分均更低,JOA評分更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 Plt;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雙下肢神經傳導速度比較 術后6個月兩組患者隱神經、脛神經、腓總神經傳導速度均較術前加快,且兩組患者各項雙下肢神經傳導速度比較,觀察組均更快,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 Plt;0.05),見表3。
2.4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但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見表4。
3 討論
針對伴神經根管狹窄的腰椎椎間盤突出癥,現臨床多采用經椎間孔入路腰椎椎體間融合術進行治療,但該手術方式創傷相對較大,且易損傷椎旁肌,造成腰椎不穩等,導致患者預后效果不佳。TESSYS技術是一類全新微創手術方式,其可在保證不破壞人體正常解剖結構的基礎上精準去除病變組織,松解受壓神經根,有助于腰椎脊柱穩定性的重建,有著切口小、患者恢復快等優勢[7]。
本研究中,相比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切口長度均縮短,術中出血量減少,并發癥總發生率降低,這提示TESSYS技術應用于伴神經根管狹窄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治療中可顯著縮短手術時間和住院時間,減少術中出血量和手術創傷,且術后并發癥較少,安全性較高。TESSYS技術經椎間孔入路后,經人體自然解剖通道抵達椎管,較小的切口即可滿足手術需求,術中保留了棘間、棘上韌帶、棘突、黃韌帶和對側椎板,且不經Kambin三角,有效降低手術操作對背根神經節和出行神經根的損傷,可在避免影響正常解剖結構的情況下,精準去除致壓物和狹窄部位,對患者椎間盤的組織破壞程度和內環境干擾較小,可減少患者術中出血量和術后并發癥,縮短手術時間和住院時間[8]。本研究中,術后6個月觀察組VAS疼痛評分、ODI評分較對照組低,JOA評分較對照組高,這提示將TESSYS技術應用于伴神經根管狹窄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治療可改善患者腰椎功能,有效緩解患者疼痛。TESSYS技術在顯影劑、攝像系統的輔助下,可精確分辨出血管叢、神經根等結構,同時能對病變部位精準定位,幫助術者順利切除增生的黃韌帶、病變的髓核組織,并對增生的骨贅進行打磨,從而有效解除神經根管的壓迫,提高脊柱穩定性,改善患者腰椎功能,減輕患者壓迫造成的疼痛感[9]。
本研究中,術后6個月兩組患者隱神經、脛神經、腓總神經傳導速度均加快,且觀察組較對照組更快,這提示TESSYS技術應用于伴神經根管狹窄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治療中可改善患者下肢神經功能。當患者發生伴神經根管狹窄的腰椎椎間盤突出癥時,其椎間盤韌帶處于異常松弛狀態,且椎間關節相互摩擦可引起關節囊、椎間關節的異常增生,患者雙下肢神經傳導速度減慢,下肢功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TESSYS技術對機體的創傷程度較小,可在術中對壓迫的組織進行有效減壓處理,使狹窄的神經根管擴大成形,從而調節神經根管、椎管內外平衡,使患者恢復雙下肢恢復正常的神經功能[10]。
綜上,TESSYS技術應用于伴神經根管狹窄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治療中可顯著縮短手術時間和住院時間,減少術中出血量和手術創傷,改善患者腰椎功能及下肢神經功能,有效緩解患者疼痛,且術后并發癥較少,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張立棟, 袁峰, 陳宏亮, 等. 經皮椎間孔鏡TESSYS術與TLIF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合并神經根管狹窄的療效對比研究[J]. 現代生物醫學進展, 2020, 20(24): 4696-4700.
[2]王李琴, 方景. 經皮椎間孔鏡脊柱系統技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合并神經根管狹窄的療效觀察[J]. 實用臨床醫藥雜志, 2020, 24(20): 22-25.
[3]黃國付. 實用腰椎間盤突出癥康復指南[M]. 北京: 人民軍醫出版社, 2012: 322-323.
[4]董蕊, 徐幼苗, 張志利. CT引導下微創介入聯合療法對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VAS評分和手術相關并發癥的影響[J]. 中國醫學裝備, 2020, 17(5): 98-101.
[5]王遠慶, 吳耀持. 超微針刀網點狀松解法對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VAS評分和JOA腰椎疾患評分的影響[J]. 陜西中醫, 2020, 41(4): 541-543.
[6]王平, 王昊, 武春雷, 等. 經皮椎間孔鏡技術對腰椎間盤突出合并腰椎管狹窄癥老年患者視覺模擬量表評分及Oswestry功能障礙指數的影響[J]. 中國醫學裝備, 2018, 15(12): 109-113.
[7]龍亨國, 劉邦能, 周成洪, 等. 脊柱內鏡TESSYS技術治療老年退行性腰椎間盤突出癥療效觀察[J]. 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 2023, 38(3): 290-292.
[8]王瑞博, 閆鵬, 付衛平, 等. 經椎間孔脊柱內鏡系統腰椎間盤髓核摘除并椎管成形術治療腰椎管繼發狹窄并神經根管狹窄療效觀察[J]. 中國臨床醫生雜志, 2023, 51(2): 214-216.
[9]尹帥, 龐胤, 劉媛媛, 等. 經皮椎間孔鏡TESSYS技術對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腰部疼痛程度及腰椎功能的影響[J]. 中南醫學科學雜志, 2022, 50(6): 909-911, 948.
[10]覃正仕, 蒙德, 黃永光, 等. 經皮椎間孔鏡TESSYS技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合并腰椎神經根管狹窄的臨床效果[J/CD]. 中國醫學前沿雜志( 電子版 ), 2020, 12(5): 6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