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探究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胃腸菌群的變化與特征,分析認知功能障礙與菌群變化之間的關聯。方法 回顧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桂林市人民醫院收治的60例維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蒙特利爾認知評估量表(MoCA)評分結果,將其分為無損害組(30例,進行MHD但無認知功能損害患者,MoCA評分≥26分),損害組(30例,MHD合并有認知功能損害患者,MoCA評分lt;26分),另選取同期入院體檢的30例體檢者的體檢資料,將其作為對照組。比較MHD患者簡易精神狀態檢查表(MMSE)、MoCA、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量表(ADL)評分;比較3組研究對象腸道菌群情況;使用Pearson相關系數法分析腸道菌群與認知功能的相關性。結果 與損害組比,無損害組患者MMSE、MoCA、ADL評分均升高(均Plt;0.05);3組大腸埃希菌、腸球菌、乳桿菌、雙歧桿菌數量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且與對照組比,損害組、無損害組大腸埃希菌及損害組腸球菌數量均升高,損害組大腸埃希菌、腸球菌數量均高于無損害組;與對照組比,損害組乳桿菌、雙歧桿菌數量均降低,且損害組乳桿菌、雙歧桿菌數量均低于無損害組(均Plt;0.05);大腸埃希菌、腸球菌數量與認知功能呈負相關(r=-0.785、-0.849),乳桿菌、雙歧桿菌數量與認知功能呈正相關(r=0.749、0.751)(均Plt;0.05)。結論 MHD患者認知功能與有益菌群呈正相關,與有害菌群呈負相關,故MHD患者認知功能障礙與腸道菌群存在一定相關性。
【關鍵詞】維持性血液透析 ; 腸道菌群 ; 認知功能 ; 相關性
【中圖分類號】R459.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3718.2024.09.0010.03
DOI:10.3969/j.issn.2096-3718.2024.09.004
維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普遍存在認知功能損害及腸道菌群失調。慢性腎臟病患者的認知功能更容易發生損害,且會隨著腎功能損害程度而加重,同時認知功能障礙不僅會使得患者的自理能力下降,行為決策能力也顯著降低,還會致使患者的治療依從性、用藥依從性及飲食控制依從性大大降低,導致住院時間延長、醫療費用增加、生活質量下降,嚴重者或可導致死亡[1]。近年來,MHD患者腸道菌群變化已受到更多關注,腸道微生物和中樞神經系統之間的信息交流形成了一個復雜的網絡,被稱為“腸道微生物 - 腸 - 腦軸”,而且這種信息交流是雙向調節的。有研究證實,MHD患者普遍存在腸道菌群失調,腸道菌群失調很可能是MHD 患者導致認知功能損害的重要原因之一[2]。故本研究旨在探討MHD患者認知功能、腸道菌群變化情況及腸道菌群變化對認知功能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桂林市人民醫院收治的60例MHD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蒙特利爾認知評估量表(MoCA)評分[3]結果,將其分為損害組(30例,MHD合并有認知功能損害患者,MoCA評分lt;26分),無損害組(30例,MHD但無認知功能損害患者,MoCA評分≥26分),另選取同期入院進行體檢的30例體檢者的體檢資料,將其作為對照組。對照組研究對象中男性14例,女性16例;年齡50~72歲,平均(60.55±5.32)歲;身高158~173 cm,平均(165.36±1.29) cm;體質量50~76 kg,平均(60.25±5.38) kg。損害組患者中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齡52~70歲,平均(60.12±5.14)歲;身高159~174 cm,平均(165.12±1.24) cm;體質量50~76 kg,平均(60.14±5.24) kg。無損害組患者中男性15例,女性15例;年齡51~70歲,平均(61.32±5.24)歲;身高157~175 cm,平均(165.25±1.14) cm;體質量50~77 kg,平均(60.11±5.32) kg。3組研究對象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組間可進行比較。納入標準:⑴MHD患者符合《慢性腎臟病篩查診斷及防治指南》 [4]中的相關診斷標準;⑵規律血液透析gt;3個月,且每周至少行2次血液透析治療;⑶腎小球濾過率(GFR)lt;15 mL/(min·1.73 m2)。排除標準:⑴合并心、腦、肝、腎、肺病變;⑵既往有腦卒中史、腦創傷等影響認知功能判定的神經精神疾病;⑶3個月內曾經使用過影響認知功能藥物。本研究經桂林市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研究方法 采用簡易精神狀態檢查表(MMSE) [5]、MoCA評分[3]評估患者認知功能,其中MMSE、MoCA評分均為30分,得分越高提示患者認知功能恢復越好;采用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量表(ADL) [6]評估患者日常生活能力,ADL評分總分100分,得分越高則提示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越好。糞便樣本收集與分析:采樣前,將5 mL的糞便標本收集盒及一次性采集勺高壓烘干滅菌;留取MHD患者自血液標本采集日始連續三次透析日當日新鮮糞便,且末次糞便標本采集時間不超過血液采集后2周,“#”字法多點、多處收集糞便;針對對照組,需體檢當日采集1次新鮮糞便。所有研究對象標本采集完成后立即封閉標本盒杯口,樣本冰上凍存送檢,每盒糞便留取量需gt;1 g,2份/次,一份液氮轉運至丹氏生物科技成都有限公司行測序分析,一份保存在-80 ℃冰箱留存備用。收集研究對象48 h內糞便標本,提取糞便標本細菌DNA,進一步擴增后采用高通量測序技術對樣本中所有細菌的16S r DNA進行DNA測序,對原始序列進行處理、分析、聚類,分析菌群結構及菌群多樣性。
1.3 觀察指標 ⑴比較MHD患者MMSE、MoCA、ADL評分。⑵比較3組研究對象大腸埃希菌、腸球菌、乳桿菌、雙歧桿菌等腸道菌群數量統計情況,使用目視比濁法測定腸道各菌群數量。⑶分析腸道菌群與認知功能的相關性。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6.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經S-W檢驗符合正態分布,以( x ±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多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組間兩兩比較采用SNK-q檢驗;使用Pearson相關系數法進行相關性分析。Plt;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MHD患者MMSE、MoCA、ADL評分比較 與損害組比,無損害組患者MMSE、MoCA、ADL評分均升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1。
2.2 3組研究對象腸道菌群情況比較 3組大腸埃希菌、腸球菌、乳桿菌、雙歧桿菌數量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與對照組比,損害組、無損害組大腸埃希菌數量及損害組腸球菌數量均升高,損害組大腸埃希菌、腸球菌數量均高于無損害組;與對照組比,損害組乳桿菌、雙歧桿菌數量均降低,且損害組乳桿菌、雙歧桿菌數量均低于無損害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2。
2.3 腸道菌群指標與認知功能的相關性分析 大腸埃希菌、腸球菌數量與認知功能呈負相關(r=-0.785、-0.849),乳桿菌、雙歧桿菌數量與認知功能呈正相關(r=0.749、0.751),相關性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3。
3 討論
終末期腎病是慢性腎臟病的終末階段,終末期腎病的治療方法之一就是MHD,然而隨著透析時間的延長,年齡的增長,智力和認知能力逐漸下降,老年MHD患者更容易出現認知功能障礙。姜玲等[7]對87例中青年MHD患者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有71.26%患者出現認知功能障礙。周晶晶等[8]研究發現,110例MHD患者中有95例患者發生認知功能損害,發生率高達86.36%。因此,對MHD患者認知功能的相關影響因素分析至關重要。
MHD患者由于腎臟功能受損,往往存在營養吸收不良的問題,這可能導致腸道菌群的結構和功能發生變化,例如,有益菌減少和有害菌增加。同時,MHD患者的免疫功能通常會減弱,這會影響腸道菌群的平衡。免疫系統的變化可能會導致腸道菌群中的某些細菌過度生長或消失,從而影響腸道健康。MHD患者體內會積累一些毒素,如尿素、肌酐等,這些毒素會影響腸道菌群的代謝活動,可能導致腸道菌群失衡;其次,認知障礙可能導致患者的生活習慣和飲食習慣發生變化,例如,飲食不規律、缺乏運動等,這些變化可能進一步影響腸道菌群的結構和功能。因此,合并認知障礙的MHD患者,其腸道菌群可能受到進一步的影響。在本次研究中,損害組患者MMSE、MoCA、ADL評分均低于無損害組,其中MMSE主要包含計算、記憶、空間、言語、識記、結構等;MoCA包含視空間/執行功能、命名、語言方面。因此,加強對患者認知功能的評估及前期診療對改善MHD患者,甚至慢性腎臟病患者后期恢復狀況具有很重大的臨床意義。具體原因可能與透析方式相關,腹膜透析可持續、溫和、有效地清除毒素,因此MHD患者患腦小血管病的風險高于腹膜透析患者,腹膜透析患者認知功能優于MHD患者[9]。
MHD患者的腸道菌群與認知功能之間存在密切的相關性。腸道微生物多樣性和組成與MHD患者的全因死亡率、心血管疾病及非心血管疾病的死亡風險密切相關[10]。人體腸道菌群與認知功能之間的關聯是通過腦 - 腸軸這一實際存在但看不見的溝通交流的雙向通道實現的。腦腸軸是一個復雜的網絡,涉及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及免疫系統等多個系統之間的相互作用。腸道菌群可以通過影響這些系統的功能來調節認知功能[11]。腸道微生物的代謝產物如短鏈脂肪酸、γ-氨基丁酸及多巴胺等,都可影響中樞神經系統的功能,故而對患者認知功能產生影響[12]。孫蔚倩等[13]研究報道稱,與健康人群比,尿毒癥患者腸道內雙歧桿菌和嗜酸乳桿菌的豐度顯著降低,大腸桿菌和屎腸球菌的相對豐度升高。大腸埃希菌作為定植于人體腸道的正常菌群,對入侵的少量致病菌可起到拮抗作用,能維持腸道菌群的生態平衡[14];腸球菌由于其細胞壁堅厚,對許多抗生素表現為固有耐藥性;乳桿菌是一種益生菌,對人體健康有著重要的作用;雙歧桿菌在維持機體腸道微生態平衡、抑制致病菌入侵和定植、調節機體免疫能力、降低膽固醇含量等機體健康方面發揮重要作用[15-16]。本研究結果顯示,損害組大腸埃希菌、腸球菌均高于無損害組;損害組乳桿菌、雙歧桿菌均低于無損害組,且大腸埃希菌、腸球菌與認知功能呈負相關,乳桿菌、雙歧桿菌與認知功能呈正相關,這提示MHD患者認知功能障礙與腸道菌群失調有關,且大腸桿菌、腸球菌升高和乳桿菌、雙歧桿菌降低可能是干預MHD腸道菌群失調的主要靶點。
綜上,MHD患者認知功能與有益菌群呈正相關,與有害菌群呈負相關,故認為MHD患者認知功能障礙與腸道菌群存在一定相關性,可為今后臨床治療MHD患者提供新的研究方向。
參考文獻
[1]王素英, 陳凱, 劉榮. 慢性腎臟病血液透析患者認知功能障礙的危險因素[J]. 國際移植與血液凈化雜志, 2023, 21(2): 14-17.
[2]栗素芳, 張凱, 崔莉,等. 老年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認知功能障礙的影響因素及其對腦血流動力學、腸道菌群和預后的影響[J]. 現代生物醫學進展, 2023, 23(5): 979-984.
[3]劉茅茅, 賈偉麗, 劉琪, 等. 簡明精神狀態量表和蒙特利爾認知評估量表對腦白質疏松癥伴輕度認知功能障礙的篩查效果評價[J]. 中國醫刊, 2019, 54(3): 259-262.
[4]上海慢性腎臟病早發現及規范化診治與示范項目專家組. 慢性腎臟病篩查診斷及防治指南[J]. 中國實用內科雜志, 2017, 37(1): 28-34
[5]孫偉銘,董香麗,張軍,等. MoCA與MMSE在腦外傷患者認知功能障礙評估中的效果比較[J]. 現代預防醫學, 2019, 46(5): 939-943.
[6]張學敏, 畢勝, 張嗣敏, 等. 擴展Barthel指數量表評定腦卒中ADL能力的效度研究[J]. 中國康復, 2019, 34(3): 134-137.
[7]姜玲, 孔慧, 張潔, 等.中青年終末期腎臟病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認知功能改變及相關影響因素分析[J/CD]. 中國醫學前沿雜志( 電子版 ), 2017, 9(2): 150-153.
[8]周晶晶, 袁丹, 史亞男, 等. 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認知功能障礙及相關因素分析[J]. 中國病案, 2018, 19(2): 102-104.
[9]錢玉珺, 楊建萍, 侯波, 等. 維持性血液透析與腹膜透析患者認知功能障礙的比較[J]. 中華腎臟病雜志, 2020, 36(9): 657-665.
[10]王高強. 腸道微生物代謝與人體心腦血管疾病的相關性研究[J]. 工業微生物, 2023, 53(6): 10-12.
[11]FULLING C, DINAN T G, CRYAN J F. Gut microbe to brain signaling: What happens in vagus.[J]. Neuron, 2019, 101(6): 998-1002.
[12]WANG Z, YUAN X, ZHU Z, et al. Multiomics analyses reveal microbiome-gut-brain crosstalk centered on aberrant gamma-aminobutyric acid and tryptophan metabolism in drug-na?ve patients with first-episode schizophrenia[J]. Schizophrenia Bull, 2024, 50(1): 187-198.
[13]孫蔚倩, 賀海東, 唐余燕, 等. 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腸道菌群與骨礦物質代謝異常相關性研究[J]. 中國中西醫結合腎病雜志, 2019, 20(11): 971-974.
[14]袁茜,謝攀,李紹華,等.尿毒癥患者腸道菌群與外周血輔助性T細胞17/調節性T細胞失衡的關系[J].中國臨床醫生雜志, 2021, 49(10): 1192-1196.
[15]雷超, 劉志華. 腸道菌群對輕度認知障礙的影響及作用機制研究進展[J].廣西醫學, 2023, 45(9): 1089-1092, 1114.
[16]陳穎, 劉雪輝. 輕度認知功能障礙患者腸道菌群豐度變化及健脾補腎中藥復方還少丹干預效果觀察[J]. 山東醫藥, 2022, 62(8): 1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