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俊英
摘要:古詩的語言具有凝練、含蓄的特點,且意境深邃、優美,能夠帶給學生人文熏陶。為此,教師應充分利用教材中文質兼美的古詩教學資源,啟迪學生的思想,陶冶學生的性情。而意象分析是古詩教學的重要手段。這是因為古代詩人常用意象來表情達意,意象也凝聚著詩人的獨特智慧。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領會意象、分析意象、鑒賞意象、把握意象、抓住意象、依托意象等策略,引導學生體會古詩語言的魅力,提升學生的語言素養、人文素養以及古詩理解、鑒賞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古詩;意象;人文素養;領會;分析;鑒賞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4)17-0141-04
當言語無法表達物的精髓、意的深邃、情的優美時,古代詩人常會用意象來表情達意。意象可謂古詩的靈魂,學生只有探尋到古詩意象的內涵與妙用,才能真正讀懂古詩,才能真正提高古詩學習成效。因此,為進一步提高語文古詩教學實效性,教師要指導學生分析古詩中的意象,使其沉浸在特殊的意境之中,挖掘古詩意象的內涵,體會古詩語言的獨特魅力,真正走進古詩的語境,感受古詩傳遞的真情實感,獲得良好的文學熏陶。
1.意象的內涵
創作主體經過獨特的情感活動之后,常會將客觀物象轉化成一種具體可感的藝術形象,其被稱為“意象”。對于“意象”一詞,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有所提及:“獨照之匠,窺意象而運斤。”從字面意思分析,這句話是指具有獨特創造能力的木匠可以根據頭腦中的“意象”,運用刀斧之類的工具來創作作品。引申分析,這句話是指人們充分發揮創造力,將自己對現實中人、物、情的感受塑造成能夠體現人意的感性形象。這種感性形象就被稱為“意象”。這其中,“象”不是指純客觀形象,其離不開“意”,是指人們通過具體的形象而抒發的情感,體現的人意。“意”也不是人的純主觀意念和思想,其是指積淀在某種感性形象中的理性情感,用以幫助人們塑造鮮活的事物形象或人物形象。
2.意象的特點
第一,審美性。明代詩美學家胡應麟曾在《詩藪》中描述了古詩意象的美學特點,即“古詩之妙,專求意象”。古詩具有明顯的音樂美、意韻美以及形象美等特點,而意象是學生在古詩鑒賞中應重點解讀和掌握的審美元素[1]。學生只有抓住意象,了解意象的特殊寓意,才能真正讀懂古詩作品,有效掌握古詩的意境和作者在古詩中傳遞的思想情感。為此,在古詩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分析意象并領會意象的美學內涵,使其發現詩人借“象”達“意”這一特殊語言現象蘊藏的美感。
第二,藝術性。詩人將意象融于古詩創作中,彰顯了意象特有的藝術價值。例如,有的詩人在借助意象抒情表意時,常會重復使用有相同或相似色調、情趣、傾向的意象,或者將其接連綴合,起到同向強化的藝術效果。通過分析古詩的意象,學生會沉浸在良好的藝術氛圍中,體會古詩特有的藝術魅力[2]。
第三,象征性。古詩意象的象征性特點,體現在有相對固定的寓意上。例如,“梅”“竹”“菊”等都屬于象征性較強的古詩意象。其中,“梅”象征著高潔偉岸、堅強不屈、孤芳自賞的事物或人物形象,而“竹”象征著積極向上的高尚氣節,“菊”則象征著隱逸、高潔、脫俗的人物形象等。在古詩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理解詩中意象的寓意,抓住意象象征的事物,剖析古詩的思想與情感內涵,進而解讀整首古詩,并在這一過程中提高自身的古詩鑒賞能力。
古詩教學是語文教學中比較重要的內容。為此,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對意象的分析與解讀能力,使學生真正理解古詩作品傳遞的思想情感。但目前,部分教師對古詩意象分析的重要性缺乏足夠認識,導致古詩教學的有效性受到影響。
1.對古詩意象的分析不深入
古詩意象內涵的解讀是學生在古詩學習中面臨的一大難點。但部分教師在指導學生解讀古詩時,對古詩意象的分析不夠深入,導致學生對古詩的理解流于表面。這也意味著學生對古詩蘊含的審美、藝術、思想等內涵缺乏深刻的認知和體會。另外,受限于課堂教學時間,部分教師對古詩意象分析環節缺乏精準性、針對性的設計,安排的古詩意象分析時間較少,如引導學生進行簡單的意象分析,然后就讓學生進行古詩的誦讀、翻譯、背誦,導致學生不能完全理解古詩語言的內涵。
2.缺乏多樣化古詩意象分析方法
在古詩意象分析中,部分教師不注重探索更多的教學方法來指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對古詩意象進行有效的分析與解讀,導致學生不能掌握分析古詩意象的技巧,甚至喪失古詩學習積極性[3]。究其原因,是部分教師將更多教學時間放在古詩的誦讀、翻譯方面,或選擇的古詩意象分析方法不符合學生的具體學情,存在單一化等情況。例如,部分教師在開展古詩意象分析時,以課堂講授為主,不注重以實踐活動來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這不僅會影響學生解析古詩意象的積極性、主動性,還會影響學生對古詩意象的解讀效果。
1.領會意象,還原形象
在古詩教學中,部分教師并不注重引導學生抓住具體意象展開深入分析,以還原事物本該有的形象,導致學生只能根據表面意思來理解古詩。為此,教師要改進教學不足,使學生學會通過意象分析還原古詩中刻意描畫人物或事物形象的技巧,從而正確理解古詩內容[4]。例如,在《山居秋暝》教學中,學生在尋找古詩的意象時很容易找到“山、雨、氣、月、松、泉、石、竹、浣女、蓮、王孫”等意象。但在分析意象時,部分學生對“王孫”的領會不到位,認為其是指貴族子弟。為此,教師可引導學生了解古詩的創作背景及詩人當時的身份,讓其嘗試還原“王孫”的形象。學生通過對詩句中其他意象的分析發現,古詩描述的是詩人隱居山林之后看到的山村旖旎之景,“王孫”原指貴族子弟,但后來被泛指隱士。在此基礎上,教師可引入《招隱士》中的詩句“王孫兮歸來,山中兮不可以久留”,引導學生進一步解讀“王孫”這一意象。在《招隱士》中,“王孫”既指詩人的隱士身份,又指其本人,以此體現詩人志向高潔的情懷以及“無可無不可”的寬大襟懷。又如,《望洞庭》的主題是“洞庭湖”,其中的“潭面”并非指潭水的水面,而是指洞庭湖的湖面,“鏡”也并非指古代用銅打磨出來的鏡子,而是意指湖面波平如鏡。另外,古詩還涉及“白銀、盤、青螺”等意象。在教學中,教師可在引導學生還原“潭面”“鏡”等意象的形象的同時,鼓勵其解讀古詩中豐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從而準確理解古詩內容,提高古詩學習效果。
2.分析意象,體會情感
在有些古詩中,詩人使用的意象與其自身情感存在緊密聯系,即詩人常借用意象來抒發個人的思想情感。因此,在教學古詩時,教師可引導學生從意象分析入手,使學生掌握意象和詩人情感之間的聯系,從而深刻體會詩中傳遞的情感,真正理解古詩的內容[5]。例如,在《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一詩的學習中,學生通過分析古詩題目中的“十五夜“”月”等意象,可掌握本詩的內容是詩人在中秋月下的所思所想、所見所聞。其中,“中庭”這一意象指的是詩人此時所在的地點———家中庭院,“地白”是指月光照射在地面上的樣子,“樹”是指庭院周圍的樹,“鴉”是指棲息于樹上的鴉鵲。以上意象渲染出的蕭瑟蒼涼之景,也暗指詩人蒼涼的內心。而古詩中的“冷露”“桂花”“人”“家”等意象同樣起到渲染環境的作用,仿佛冷露打濕的不是桂花而是詩人的內心,與“秋思”這一無形的情感建立了緊密聯系。這樣不僅可達到“無聲勝有聲”的浸潤性藝術效果,還可讓讀者從內心深處產生冰涼之感,與詩人的思鄉之愁產生情感共鳴。在古詩中,詩人經常借“月”作為抒發個人情感的意象。而中秋節夜晚的“月”則具有“團圓”“圓滿”等內涵。詩人將“月”這個意象活用到古詩中,無疑深化了心中某種特定的意念———深深思念家中之人,渴望與家人團圓。月有陰晴圓缺,十五夜的“月”是晴的,是圓的,也隱晦地映射了詩人心中愁苦的情感,即人生短暫,常有悲歡離合,而此時就難以與家人相聚。可見,古詩中的意象和詩人的情感息息相關,教師在開展古詩教學時,要善于借助意象分析來引導學生理解詩人蘊藏于詩中的個人情感。
3.鑒賞意象,融入意境
意境是指詩人在描寫事物時表現出來的情調或者境界,能夠反映詩人的審美想象。在分析古詩的意象時,教師可引導學生根據自己對意象的理解,進行創造性想象,從而真正進入詩人營造的意境之中,從整體上理解古詩的含義[6]。這樣的教學活動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提升學生的審美素養。例如,在《暮江吟》教學中,教師可引導學生將“殘陽、半江、露、真珠、月、弓”等意象整合起來,在腦海中想象蘊含這些景物的自然美景,走進詩人營造的客觀情境之中,感受詩人此時的主觀情意。當學生走進詩人營造的意境之后,還可根據“殘陽似血”的語言意境,聯想到殘陽的余暉鋪在江面上染紅半邊江面的場景,聯想到沒有被殘陽照射到的江面呈現出原本該有的青綠色的場景。詩人將青綠色的江面比喻成“瑟瑟”這一碧色珍寶,將夜露比喻為圓潤的珍珠,將上弦月比喻為精巧的彎弓,無疑抒發了自己對美景的喜愛之情。古詩中的“可憐”意指“可愛”,詩人將夕陽落照中的江水和新月初升的夜景融入簡潔的詩句中,帶給人們美妙的視覺享受,也表達出內心深處的情思和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意象與意境是相輔相成的。在古詩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自主鑒賞古詩,分析古詩的意象,走進詩人營造的意境之中,以此提高自身對古詩的鑒賞審美能力。在引導學生根據靜態語言文字展開想象的基礎上,教師可利用多媒體技術來優化古詩教學,播放與古詩意象符合的圖片或視頻,讓學生在生動的情境中感知和理解古詩的意象內涵,感受古詩呈現的語言美、畫面美、意境美。例如,在教學《村晚》時,教師可在多媒體屏幕上呈現鄉村綠草遍地、水滿池塘、山邊落日、牧童放牛的圖片,并將《牧童短笛》作為背景音樂。這樣,借助圖片和音樂,學生仿佛置身于鄉村,“看”到詩中的“草地、池塘、山、落日、牧童、牛”等客觀意象,“聽”到放牛歸去的牧童隨口吹著的短笛聲。在“看”和“聽”的基礎上,教師還可鼓勵學生繪制一幅“鄉村牧童吹笛圖”,將古詩涉及的意象及由意象聯想到的畫面落實在筆端,即以“詩畫”的形式來展現自己對古詩內容的理解。這樣,可加深學生對古詩意象的理解,提升學生的古詩鑒賞能力。
4.把握意象,感悟情懷
古人常常通過“賦詩言志”的方式來塑造景物形象、人物形象,傳遞情感。在古詩學習中,學生真正有效地鑒賞詩歌的關鍵是解讀古詩意象,分析詩人利用意象塑造的形象、表達的思想情感[7]。例如,《贈劉景文》的意象包括“荷、菊、橙、橘”等。在古詩的前兩句,詩人用荷之“盡”、菊之“殘”、橙橘之“黃綠”展示不同景物帶給人的獨特感受。其中,荷之盡、菊之殘充分展現了秋末冬初這個季節特有的蕭瑟之感。然而,詩人看待二者的視角有所不同,如用“已無擎雨蓋”來描述荷之“盡”,用“猶有傲霜枝”來描述菊之“殘”。鮮明的對比淋漓盡致地展現了菊花傲霜斗寒的獨特形象,也蘊含詩人對友人、對自己的勸勉:樂觀向上、努力不懈。由此可見,詩人雖然描述了秋末冬初的蕭瑟景象,但詩中卻看不到悲秋之意,反而以菊詠人,與朋友共勉,透出一股昂揚向上的精神,讓人感到勃勃生機。在古詩的后兩句,“橙黃橘綠”與秋末初冬的自然景物也構成鮮明對比,預示著收獲季節的到來。詩人巧妙地通過對“橙黃橘綠”的贊美,向友人暗喻了自己與對方終將迎來大有可為的重要時刻,勉勵自己和友人不負時光,奮發向上,始終保持高尚的情操和努力前進的姿態,收獲自己人生中的“橙黃橘綠”。可以說,全詩體現了詩人曠達豪放、真誠待人的胸懷,也抒發了詩人積極入世、渴望報國的情懷。
5.抓住意象,挖掘深意
古詩意象有單一意象、疊加意象等不同表現形式。在古詩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厘清古詩意象的基本形態,然后準確解讀古詩意象,深入挖掘意象隱含的深意,以此提高學生對事物或人物形象的感受力,提高學生對整首古詩的鑒賞理解能力[8]。例如,《墨梅》采用的是單一意象———梅。詩人在創作中,集中對“梅”進行了描寫,塑造了“梅”的形,也傳遞了“梅”的神,整首詩語言極為簡練。在分析這首古詩的意象時,學生可抓住“梅”這個意象的象征意義,分析詩人是如何歌頌“梅”之高尚品質的。在此基礎上,教師可引導學生自主搜集更多贊頌梅的古詩,讓其對“梅”這個意象進行對比,分析作者分別從哪些方面歌頌了梅的獨特品質。隨著年級的升高,古詩的學習難度會逐漸提高,其中很多古詩會蘊含疊加意象。為此,教師要鼓勵學生自主尋找詩句中蘊含的意象,深入分析這些疊加意象的內涵,并將整首古詩的意象串聯起來,從整體上理解古詩的內容和主題思想。例如,《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蘊含了“別枝、鵲、清風、鳴蟬、稻花、蛙聲、雨山、茅店、社林、溪橋”等疊加意象。這些疊加意象在古詩中依次出現,分別從視覺、聽覺、嗅覺等角度入手,勾勒了夏夜的山村風光,傳遞著豐收的喜悅之感以及詩人對山村生活的喜愛之情。為此,教師要引導學生深入分析這些疊加意象,而不要停留在表面,以此感受詩人淳厚的情感,體會詩人深厚的藝術功底。
6.依托意象,傳遞文化
古詩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而古詩意象的內涵極為豐富,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存在緊密聯系。在古詩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向學生傳遞知識,引導學生掌握古詩鑒賞技巧,還要承擔起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從古詩的意象分析入手,促使學生體會古詩中包含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9]。例如,《迢迢牽牛星》與“乞巧節”這一傳統節日存在緊密聯系。在分析“牽牛星”和“河漢女”這兩個古詩中的意象時,教師可引導學生聯想“牛郎織女”的神話故事,并借助故事內容解讀古詩中的其他意象,如“機杼、章、泣涕、雨”等,自主理解詩句的內涵。在此基礎上,教師可引導學生抓住古詩意象來展開豐富聯想,重新組織語言,復述牛郎織女的神話故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深入了解“乞巧節”的文化起源、傳統習俗,體會傳統節日的獨特文化魅力。
總之,古詩中的意象能夠引領學生走進特殊的言語意境之中,產生強烈的共情心理,從而深刻領會詩人當時的情緒、情感。因此,語文教師要充分重視“意象”在古詩中的地位及作用,通過科學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對古詩的意象進行多角度的分析與理解,以提高學生對古詩的賞析能力與解讀能力。同時,教師要鼓勵學生將古詩中的意象作為突破口,解讀古詩的語言、意境及情感內涵,領會古詩傳遞的人文情懷,積極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姚芳.在古詩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J].江蘇教育,2021(26):64-65.
[2]龐彩霞.抓住關鍵意象進行古詩教學[J].河南教育,2020(09): 45-46.
[3]盛會.浸入式教學在小學古詩詞賞析中的運用[J].甘肅教育,2022(22):85-88.
[4]吳聰娣.小學高段古詩教學中的整合策略探究[J].蘭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37(02):121-123.
[5]李秋芳.小學語文古詩詞情感教學的策略和方法[J].焦作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20,36(02):66-68.
[6]鄭錦灼.聚焦古詩意境,創造唯美課堂———“意境體驗”視角下小學中高段的古詩教學策略[J].天津教育,2022(28):153-155.
[7]張宏.小學語文古詩詞的教學方法[J].江西教育,2022(16):62-64.
[8]劉小麗,伍雪輝.部編語文教材小學高段古詩詞教學策略探究[J].齊齊哈爾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22(02):98-100.
[9]袁麗.重建詩美:追尋古詩詞的文化意象[J].江蘇教育,2019(73): 24-26.
Exploration of the Imagery of Ancient Poetry and Enjoying the Splendor of Chinese Language
Jia Junying
(Gansu Province Pingliang City Zhuanglang County No.2 Primary School, Pingliang 744600, China)
Abstract: The language of ancient poetry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nciseness and subtlety, and the artistic conception is profound and beautiful, which can bring humanistic education to students. Therefore, teachers should fully utilize the teaching resources of ancient poetry in textbooks, which are both high-quality and beautiful, to inspire students thinking and cultivate their character. Image analysis is an important means of teaching ancient poetry. This is because ancient poets often used imagery to express themselves, and imagery also embodies the poets unique wisdom. In teaching practice, teachers can understand imagery, analyze imagery, appreciate imagery, grasp imagery, grasp imagery, rely on imagery and other strategies, guide students to experience the wonderful charm of ancient poetry language, improve their language literacy, humanistic literacy, and ability to understand and appreciate ancient poetry.
Key words: primaryschoolChineselanguage; ancientpoetry;imagery;humanistic literacy; understand;analysis;appreci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