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英 牛曉琴
摘要:初中語文、英語兩科教學承載著以文化人的功能,因而可以進行恰到好處的融通。一是通過知行結合,促使探究有進階、有“坡度”。二是通過學科融合,讓文化覺醒、浸潤與傳承變得更容易,讓知識建構“有梯度”。三是由讀到寫升華文化,通過二輪續寫,拾級而上,促使學生的思維進階“有深度”。做實做細做活“三度”教學實踐,能夠更好地提升薄弱學生的核心素養。
關鍵詞:初中語言;核心素養;以文化人;融通教學
初中階段的語言學科包括語文與英語。從核心素養的角度看,兩科教學都承擔著以文化人的功能———語文學科之“文化的理解與傳承”與英語學科之“文化意識”的提法一脈相承,“語言和文化緊密相連,語言知識和技能的學習都要與文化意識融合發展。[1]”如果將語文與英語學科進行融合教學,可以放大優勢———兩科教學中以文化人的力度愈大,愈能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愈能堅定學生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可與自信,愈能傳承優秀文化。另一方面,部分初中生的語言學科能力較弱,無論是英語還是語文,其聽說讀寫能力有待提高,核心素養有待提升。打破學科森嚴的壁壘,進行兩科的融通教學,為解決薄弱學生學習問題及核心素養的提升提供了新的視角。薄弱學生的語言提高及核心素養提升,要注意其學習起點,不可拔高要求,一步一個腳印,拾級而上,螺旋上升。這種進階理論特別適合于薄弱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學習進階理論認為學習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應依次進階、逐級深化,如此,逐步提升學生的能力與素養。我們的做法是構建“有坡度、有梯度、有深度”的語言學科“三度”融通學習模式,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提升薄弱學生的核心素養。
基于以文化人的初中語言學科教學資源必須指向核心素養的培育,這就要求師生除了掌握必要的知識外,必須深挖文本的文化意義,做到知行合一,讓學生有探究的余地。薄弱學生親力親為,與生活對話,與實踐對話,豐富具身體驗,才能最終理解、內化和遷移文化的內在價值。因此,創設知與行融合的意義建構經歷,不應淡化。
人教版初中英語八年級上冊Unit4Whats-the-bestmovietheater?中的話題意蘊十足。“社區或者你居住的地方”是個文化意味極為豐富的話題,可以延伸為“社會服務與人際溝通”的子主題。作為初中生,如何共享社區,如何由自然人變為具有愛心與責任心的社區人,人與社區、人與社會究竟應該是一種什么關系?如何盡量避免“小我”,如何擁有“大我”,形成“利他”的價值觀,這些都涉及到文化的思考。通過梳理其邏輯關系,我們確定知行結合的任務:運用英語與語文方面的語篇知識討論共享社區:我們的社區完美嗎?需要改進嗎?如何改進?提出最佳解決方案。
知行結合的內容及目標確定之后,我們組織學生主要在“行”的方面下功夫———畢竟,僅有討論是不夠的。唯有深入到自己周邊的社區去觀察、去設計、去分享,才能觸摸到更為豐富的文化,如進行問卷調查和實地勘察(見表1)。

調查中,我們以小組為單位,通過生生互動,讓優等生帶動薄弱學生,盡可能使用目標語言進行調查,盡可能符合語文與英語的語篇知識與語法結構,做到簡單、流暢、清楚地表達,而且做到該用母語時用母語,該用英語時用英語,從不同語言種類上提升表達力。從學生的“行”上看,持“社區較完美”的占大多數。這是因為學生雖然依據實情進行調研,但由于總是從自己視角出發,未能考慮到老人及特殊人群,未能考慮到不完美并不針對自己。于是,我們通過“坡度”設計,盡可能傾斜于薄弱學生,進行第二次調查活動,更好地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
第二次調查,英語教師與語文教師聯手夯實項目化學習過程。統編版語文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有一個綜合性學習活動:“孝親敬老,從我做起”。一段時間過去了,到八年級第一學期,學習效果如何呢?教師趁機鞏固:“你們的孝親敬老活動開展得如何了?是否應該從改善社區的基礎設施開始?那么,本次英語學習中的調查就基于語文綜合性學習的結果來展開?!庇谑?,整個調查活動與老人(包括孤寡老人、殘疾老人、單親老人)聯系起來,調查指向更細微,而且有了坡度,充滿了濃濃的人文色彩。調查結果表明,持社區能夠滿足需求的由原來的85.74%下降到25%,這是因為他們更多地考慮了“他人”的結果。而需要增加社區設施的高頻詞也變成了“醫院、理發館、停車場”等,彰顯著學生由“小我”到“大我”的轉變。
同樣地,在調查活動中,我們鼓勵小組內“兵教兵、兵練兵、兵正兵”,“一對一”幫助薄弱學生提高語言表達能力,提升核心素養。整個知行結合活動,讓薄弱學生的探究有坡度、有進階,完成了由知識立意到文化立意的轉變。其間,語文與英語實現了恰到好處的“握手”,同時基于文化,植根于文化,落腳于文化。如此,通過兩科內容的融通,學生走近他人,共享社區,從自然人嬗變為社區公民,在播散積極文化觀念的同時,于不經意間提升了核心素養。
語文與英語的融合有利于學生對文化的理解———文化覺醒、浸潤與傳承變得更容易一些。這是因為消除了學科壁壘之后,相應地,話題的開放性與表達的多元化成為可能。尤其是當兩科內容有多個融合點與連接點時,比如就同一內容進行英語與漢語演講時,學生有話可說,有話會說,內容上偏向文化因素,核心素養容易落地生根。而就薄弱學生而言,融通教學更能喚醒他們內在的學習需求,以文化人更能激活他們的探究興趣,學習效果事半功倍。
以人教版八年級英語上冊Unit7,Will,people,have, robots?的教學為例,“人類命運共同體”這個話題有太多值得涵泳的演講因子,完全可以通過融通學科的方式開展演講活動,讓薄弱學生感受文化的力量,發展核心素養。以下是第一次知識建構:
1.選擇聯合國的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其中一個作為演講的方向,如“優質教育”“社會平等”“性別平等”“機構正義”“體面工作”……提醒學生選擇自己能夠用英語和漢語進行演講的內容。
2.引領學生通過資源篩選、收集信息、加工盤活,最終提煉出核心觀點,為流暢、精彩、完整的演講奠定基礎(薄弱學生可以用漢語演講,優等生可用英語演講,給予學生充分的自由)。
3.分小組進行演講,特別讓薄弱學生“上上鏡”,引領他們大膽表達,并依據演講內容,對“共同體”的未來作出美好憧憬,提出實現理想的具體方案及步驟。
由上觀之,部分學生可能無從下手,尤其是薄弱學生用英語進行演講的材料不好篩選,語言提升與素養培育無從談起。我們進一步啟發學生:“究竟采取什么樣的措施,未來才能更精彩、更輝煌?”“未來以及未來的命運共同體”是一個說不完的話題,也是多學科都可以研討的內容,尤其是語文與英語學科,可以在“以文化人”方面進行聯手,更好地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為此,我們進一步制定“梯度”計劃,讓演講前的材料建構更為細化(見表2)。

這樣的細化及梯度調整,為學生的高效演講奠定了基礎,文化的浸潤性得以實現。教師指導薄弱學生的演講過程,如針對“科技進步組”的一個薄弱生,不僅僅提供航天科技本身資料,還提供與此相關的“遼寧號”方面的知識,體會“聲如千騎疾”的磅礴氣勢。為了讓薄弱學生的演講更流暢,教師及小組長甚至將《一著驚海天———目擊我國航母艦載戰斗機首架次成功著艦》中的關鍵詞梳理出來,幫助他們反復用英語進行口語訓練?!鞍资制鸺摇薄耙唤z不茍”“驚心動魄”“震耳欲聾”等,這些詞匯同時也激活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實現了由知識立意到素養立意的轉變。從學生的演講中發現,詞匯豐富,觀點新穎,論據充分。他們渴望一個理想的、完美的、具有無限活力與生機的共同體。這一切,源于“有梯度”的知識建構與學科融合。
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通過精彩的傾吐,文化沉淀在學生的心底,同時,文化被傳承,被內化,成為精神成長中不可或缺的鈣質。對于薄弱學生而言,由讀到寫,本身有一定的難度,但通過英語與語文的融合讀寫,可降低坡度,有助于他們實現語言的靈活運用,并且做到思維進階“有深度”,更好地讓核心素養有效落地。初中階段的讀寫方式較多,可以進行續寫活動。語文與英語學科聯手進行讀寫結合,可做到多輪續寫,做到“創造有依據,模仿有樣板,互動有態度”[2]。
(一)首輪續寫,個性化表達
首輪續寫以個性化表達為主。畢竟,先放權讓學生盡心表達,既發揮創造性,又充分暴露其“遺憾、糾結、不足”,才能為二次甚至多輪續寫提供精準依據及參考,而這也正是對薄弱學生應有的照顧,最終達到提高全體學生能力的目的。以自選英文小說《格列佛游記》(選讀部分)的續寫為例,可安排以下環節:
1.閱讀《格列佛游記》部分章節,總結其寫作手法?!癏ow big was the small man?”組織學生聯系語文所學體會比喻句對于內化獨白的作用。
2.引領學生分析小說主人公格列佛這一人物形象:冒險、勤勞、善良。當他碰到成千上百的比他小12倍的小人時,會發生什么故事呢?格列佛的身材如此高大,應該在“戰爭”中占優勢,但他居然產生了“逃離”的想法?為什么?請你發揮想象進行續寫,讓故事的精彩繼續。
首輪續寫完成后,我們把學生的個性化續寫作品與原作進行對比,從中感受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學生的續寫作品中,打打殺殺的描寫較多,而《格列佛游記》中友愛互幫的成分較多。教師趁機布置二輪續寫:“斯威夫特提倡仁愛思想,那么,你能否從這個角度出發進行續寫呢?畢竟,續寫的一個基本要求是其思想主旨要符合原著,不可變化過大。”由此,二輪續寫成為必然。
(二)二輪續寫,人文化表達
統編版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七單元名著導讀“《西游記》:精讀和跳讀”的學習中,教師已經安排學生進行了閱讀,那么,一學期多過去了,學生的收獲如何呢?引領學生將《格列佛游記》與《西游記》進行多重比較,能夠為二輪續寫奠定基礎(見表3)。

二輪續寫結束后,我們仍然選取部分學生的作品進行分析,比較不同國家之間的思維差異,從而培養文化意識[3]。我們驚喜地發現,二輪續寫中,激烈對峙少了,謙讓友愛多了;目標語言更豐富、更準確。學生在理解到多元文化現象的同時,人文觀念增多,核心素養得到較好的培育。
兩輪續寫拾級而上,促使學生的思維進階“有深度”———由個性化表達到人文化表達,實際上就是由單一思維到多邊思維的過渡,就是對中西方不同文化的縱深理解?;蛟S,學生續寫中其表達是否流暢并不是最重要的,期間,薄弱學生語言的豐富、思維的進階、理解的全面、核心素養的提升,才是融通教學中更加精彩的境界。
總之,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初中階段的兩門語言學科———語文與英語可以實現有效融通,尤其在“以文化人”這一層面上可以綜合發力,精準施教,螺旋上升,讓文化的理解與傳承變得自然而然。我們有理由相信,有坡度、有梯度、有深度的“三度”的學科融通模式,能夠為薄弱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而助力。
參考文獻:
[1] 文偉.英語教學中如何讓文化育人價值從“說教”走向“生成”:以在初中開展項目式教學實踐為例[J].英語學習,2022(4).
[2] 劉鳳琳.如何指導學生續寫與原文高度契合的故事:探討讀后續寫有效教學方法之一[J].中學生英語,2021(24).
[3] 盧葭.指向文化意識養成的初中英文小說賞讀教學:以譯林版《格列佛游記》為例[J].教師,2021(6).
課題項目:甘肅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2年度專項課題“初中語言學科基礎薄弱學生核心素養提升策略研究”(GS[2022]GHB0135)
編輯/趙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