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學校文化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校面向全面育人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以融教育文化引領課程改革與學習方式的轉變,探索“融+”課程、問學課堂模式、百種體驗活動、特色課程、教師校本培訓微課程等,有利于促進學校文化建設與教育教學實踐相結合,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推進學校教育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學校文化;融教育;課程改革;學習方式;專業發展
文化是引領一所學校發展的價值理念、精神動力,具有教育功能、導向功能、凝聚功能和激勵功能。因此,加強學校文化建設,以文化人,能夠為學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實現教育高質量發展提供不竭的內生動力。沈陽市和平區望湖路小學(以下通稱“學校”)構建融教育文化體系,逐步形成全校師生共同的價值追求和行為方式,并以融教育文化為引領,整體推進課程改革和學習方式轉變,實現“五育融合”,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促進高質量專業化教師隊伍建設,推動學校在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的道路上邁出新步伐。
一、建設融教育文化體系,形成學校發展的內生動力
融教育文化,源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理念與“和合文化”理念。“天人合一”意為天、地、人融為一體,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獨特的哲學觀和倫理觀,融合了儒家的道德追求和道家的天道自然觀念,是中華文明內在的生存理念。“和合文化”理念中的“和”是中國哲學中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即“和諧”的意思。“和”本身已經包含了“合”的意思,即由相和的事物融合而產生新事物。通過融合、溝通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促進不同事物融為一體,交流互鑒、優勢互補;通過融合,和生萬物,和而不同,產生新的、更為先進的事物或功能。
學校把“天人合一”“和合文化”的理念遷移到教育中,生成一種全新的教育文化(或稱教育理念),即融教育。融教育運用融思維、系統思維,集合相關教育要素,實施整體運作,構建“1+1gt;2”效果的教育模式。融教育意涵:一是融匯,從內容上整合教育要素,系統融匯學校教育的諸多要素,構建不同層級的若干系統,且系統與系統之間相互呼應、融而共生,形成系統化格局;二是融入,從人與教育的關系上來說,引導學生融入教育環境、融入校園、融入課堂、融入活動,積極發問、思考、實踐,主動獲取知識、情感態度、價值觀,實現人與教育相融合一。融教育從認知到實踐,實現了教育由單一分散向集合、整體進行跨越。學校確立的融教育文化理念,契合國家基礎教育改革發展要求和新時代教育改革發展趨勢。融教育文化體現了古今文化融合、中外文化融合、現在與未來融合、教育與生活融合、家庭與學校融合、線上與線下融合、學科與學科融合、教學與實踐融合;在促進教育要素、教育生態、環境條件融合優化的基礎上,實現德智體美勞“五育融合”,促進每一名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
學校的融教育文化主要包括:“融通教育與生活、融貫中國與世界”的辦學理念;“融以圖新、和而不同”的教育哲學;“傳統文化、科學教育雙優,中國風格、國際視野兼備”的辦學目標;“德學識能兼優強國少年”的育人目標;“崇德尚科、自信篤行”的校訓;“嚴謹治學、愛生善導”的教風;“勤學善思、學以致用”的學風。
為解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教育根本問題,學校始終把落實“五育融合”、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作為教育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國家基礎教育的育人目標細化并進行校本表達。學校確立了培養“德學識能兼優強國少年”的行為目標,即愛國、守規、孝善、誠信;勤學、善學、探索、應用;博聞、思辨、卓識、明理;推理、動手、求異、表達。學校確立了培養強國少年的教育內容,即道德修養、人文積淀、審美情趣、理性思維、表達能力、強健體魄。學校建設了融教育文化實施路徑,即融通課程——構建“融+”課程體系;融匯課堂——創立問學課堂模式;融貫活動——建立百種體驗活動體系;融煉隊伍——打造專業化教師隊伍;融合管理——完善現代學校制度建設;融聚力量——推進家校社協同育人。
二、以融教育文化為引領,全面推進課程改革與學習方式轉變
在融教育文化理念引領下,學校始終把課程改革發展與學習方式轉變作為落實“五育融合”、提升育人質量的關鍵環節。學校把課程作為育人的“施工圖”和學生成長的“動力場”,持續推進、深化課程改革,做到課程理念、課程構建、課程實施都能夠與時俱進。學校把課堂教學作為育人的主渠道、主陣地,把學習方式轉變作為構建高質量育人體系的重要一環,通過落實“雙減”政策、貫徹新課標、學習借鑒國內外先進的學習方式,提升教學質量,促進學生核心素養落地。
(一)構建“融+”課程體系,打破學科壁壘,拓展課程內容
課程是學校教育的主要載體,也是學生連接社會和服務社會的橋梁。課程的樣態決定著學生生活的樣態,課程的豐富性決定了學生生活的豐富性。學校針對以往三類課程之間脫節、學科之間壁壘森嚴的弊端,堅持“讓孩子們經歷100個世界”的課程理念,通過“融+”手段,對單一課程內容進行多學科組合,打通了學科壁壘,實現了跨學科學習,充分體現了課程的綜合性、連接性,拓展和豐富了課程內容。
通過統整課程,學校將現行課程分為文德模塊、科技模塊、體藝模塊、應用模塊四大類。同時,“融+”課程又構成“三維、三環”結構。“三維”,即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活動課)各為一個維度,縱向相連相接,融合為一;“三環”,即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活動課)各為一個圓環,橫向相連相接,融合為一。學校通過學科滲透、學科集群、項目式學習、主題實踐活動等方式實施“融+”課程,將學生的學習過程變成一個多角度認識世界、跨學科掌握知識、鍛煉思維習慣、形成正確價值觀、提升綜合素養、增強實踐能力的過程,逐步實現課程育人的目標。
(二)實施問學課堂模式,變“以教為主”為“以學為主”
目前,“從教走向學”已經成為基礎教育學校課堂變革的重大課題,學習方式變革是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轉變學習方式,因材施教,促進核心素養落地,激發每一名學生的發展潛能,是課堂教學改革的核心任務。變“以教為主”為“以學為主”,從“教”走向“學”,轉變學習方式已經成為基礎教育學校課程改革的必然選擇。
近年來,學校在轉變學習方式的實踐中總結出問學課堂模式,開始了從“教”走向“學”的第一步,實現了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問學課堂模式主要包括激趣導入問題梳理、小組交流研學匯報、探究疑難互動釋疑、練習操作內化體驗、評價反饋總結概括等。為提升問學課堂模式的教學質量,教師重點把握學習目標,設計問學模板,運用問題引領教學,建立小組學習機制,創建良好的學習環境,實施單元主題教學策略。學校建立了問學課堂評價標準,教師對學生的學習習慣、參與狀態、思維狀態、學習效果等表現進行評價,學校通過目標認定、教學結構、教學資源、教學風格、教學效果等表現對教師進行評價。
通過建立和實施問學課堂模式,學校在實踐探索中形成了問學模式群,總結出問學課堂的模式經驗和研究成果。問學課堂模式改變了師生在課堂上的關系,實現了從“以教為主”向“以學為主”的轉變,學生從“學會”轉變為“會學”,從“學習知識”轉變為“解決問題”,體驗到學習的收獲和快樂。
(三)實施百種體驗綜合實踐活動,建立知識與真實生活的聯系
如何融通教育與生活、課本知識與真實生活實踐的聯系?如何讓學生在現場參與和親身體驗中增長見識、提升素養?為回答上述問題,學校根據“社會即學校、活動即課程、教學做合一”的理念,設計并構建了百種體驗綜合實踐活動體系,以促進學生“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合作、學會生存”。
百種體驗綜合實踐活動體系在內容設計上充分考慮學生的成長特點和教育規律,體驗活動內容涵蓋珍愛生命、健康生活、審美情懷、學會學習、自我管理、責任擔當、健全人格、社會責任、實踐創新、科學實踐、人文情懷、人文底蘊等12大類、139個具體體驗項目。百種體驗綜合實踐活動體系將抽象的教育內容具體化、形象化、生活化,讓每一名學生都能在特殊的情境中參與、感知、體驗、領悟,將每一次體驗的內容都內化為素養、外化為實際行動,引導學生真正體驗“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例如,學校持續開展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驗民俗節日活動,增強學生的文化底蘊和文化自信;開展弘揚革命傳統、傳承紅色基因體驗活動,讓學生了解歷史,堅定理想信念,立志聽黨話、跟黨走,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開展科學實驗和創新體驗活動,增強學生對科學技術的認識,引導學生在掌握科學知識、樹立科學思維、開展科學實驗活動中取得優異的成果;引導學生通過參與審美情懷體驗活動,提高其審美素養,增強其創造美的能力。
(四)打造“十二張學生名片”,促進核心素養落地
為落實“雙減”工作、貫徹新課標、促進核心素養落地,學校在深入總結以往課程改革與學習方式轉變經驗的基礎上,為全校學生打造了“十二張名片”,體現了課程改革與學習方式轉變相結合的特點。“十二張名片”內容為:提升學生表達能力,做實踐性學習的“小代言人”;促進學生合作意識,開展體驗式學習下的“調研報告”“研學報告”“項目化學習”“小課題研究”;培育學生專長,實施個性化學習下的“專題項目”“精品社團”“堅持的力量”;提升辯證思維能力,組織開放式學習下的“辯論會”“經典閱讀”“主題觀點匯報”;發揮學生創造力,制作探究式學習下的“科技作品”。
培育核心素養的“十二張名片”,以豐富的課程內容和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尤其是運用“做中學”“用中學”“創中學”及項目式學習等方式,引導學生在樹立正確價值觀、形成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的過程中,提升分析和解決真實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從低階思維向高階思維轉變。
三、以融教育文化為引領,打造高素質教師隊伍
實施融教育文化體系以來,學校始終把打造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放在重要位置,要求教師做“四有好老師”“當好四個引路人”“做為學、為事的大先生”,弘揚新時代教育家精神,引導教師把教書育人工作與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結合起來。
學校在總結多年教師校本培訓經驗的基礎上,利用信息技術,開發了“師說·微觀”“師說·微研”“師說·微功”“師說·微能”“師說·微行”等五項校本培訓微課程,重點開展教育理論研修、教育對象研究、教師基本功訓練、專業能力優化、教育實踐推進等課程內容。五項教師專業發展校本培訓微課程深受教師的歡迎,被稱為“五張教師名片”。
(一)推進教育理論研修,提升教育理論素養
學校引導教師夯實專業理論基礎,向教師推薦學習資料,并引導教師利用寒暑假自學研讀,要求教師結合教學實際撰寫論文,組織教師將學習到的知識進行分享。
(二)開展教育規律和學習規律研究,促進因材施教
教師從低中高三個階段學生的特點出發,梳理出一至六年段、六至十二歲學生的認知規律、年齡特點和常見問題,結合實際提出解決對策,并開展教育規律研究成果分享會。
(三)夯實教師傳統基本功,重點增強其數字化技術教學新基本功
學校引導教師完成硬筆書法和軟筆書法培訓、粉筆字培訓、普通話練習;加強對教師進行信息技術應用能力與數字素養培訓。學校多位教師參加“全國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學習并獲得認證。
(四)加強教師專業培訓,提升教師專業素養
學校優化教師專業知識結構、能力結構,尤其是強化教師掌握跨學科教學專業知識的能力。學校幫助教師熟知本學科學生應具備的專業素養、跨學科的專業知識素養,并指導教師制定專業發展規劃,開展項目式學習研究。
(五)培養教師的教育教學實踐能力,提升其教育智慧,使其做到知行合一
學校完成了各學科教師專業素養的歸納整理,面向全學科教師開展項目式學習實踐,多次開展校本研訓活動。學校教師完成了兩次大型教育實踐活動,一是舉辦了“備—教—學—評”一體化展示活動,整個活動圍繞上課、評課、教案、作業設計、年組教研、基本功展示、試卷分析、教材開發等方面進行;二是舉辦了以“勞動促成長,科技耀未來”為主題的第三屆科技勞動節,全校師生參與了多個學科的項目式學習和創新實踐活動,形成了豐富的學習成果。
通過打造“五張教師名片”,學校解決了教師參加培訓時間不足、內容選擇不多的問題。學校將線上與線下結合,打破時空限制,使教師可以隨時隨地參加培訓。“五張教師名片”全面覆蓋了教師專業發展要求。學校引導教師充分運用互聯網培訓資源,讓教師在學習中有了更多選擇。打造“五張教師名片”,增強了教師深化課程改革與學習方式轉變的能力,匯聚眾智,激發創新活力,推進了從以“教”為主向以“學”為主的轉變、從知識本位向能力本位轉變、從低階思維向高階思維轉變。
實施融教育文化理念,為學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開辟了新途徑,為學校打造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提供了舞臺,為每一名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提供了適合的教育,助力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形成日后所需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多年的課程改革與學習方式轉變的探索實踐,讓教師親身感受到學校文化建設的功能和以文化人的成效,也認識到學校文化建設必須與實際相結合才有生命力。
學校將繼續以融教育文化為引領,以深化課程改革與轉變學習方式為動力,著力構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新生態、新格局,開辟教育數字化新賽道;以教育家精神為引領,強化高素質教師隊伍建設,激活教師專業發展的內生動力;圍繞學生的全面發展、健康成長提供更加適合的教育,努力做到因材施教,為每一個孩子的一生幸福奠基。
參考文獻:
[1]趙慧.未來教育:教育改革的未來[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21.
[2]宣沫.讓學生站在學校的中央[J].上海教育,2024(1).
(責任編輯:趙春艷)
作者簡介:劉文,沈陽市和平區望湖路小學高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