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娜
關鍵詞:“主問題”;小說教學;設計策略
“主問題”是引導學生對課文進行深入研讀的重要問題、中心問題或關鍵問題。[1]閱讀教學中的“主問題”要緊扣具體教學內容,針對教學重難點,起提綱挈領的作用。“主問題”設計是影響中學語文小說課堂教學實際成效的重要因素,是教師、學生與文本交流的重要載體,是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方式。
教師精心創設的問題,可以有效激勵學生參與教學活動,提升學生學習興趣。但當前的小說“主問題”設計目標仍存在以下問題:一是教師對“主問題”設計零散,問題目標指向不明,學生很難迅速聚焦問題解決的突破口,導致對小說知識掌握不足,脫離小說教學目標。二是“主問題”設計存在模式化傾向,問題設計主要圍繞人物、情節、環境等三要素展開,問題固化,阻礙學生的思維靈活發展,導致學生對小說缺乏深入解讀的興致。
“主問題”的設計要與學生所處的認知水平和最近發展區緊密相關。設計出具有挑戰性又能激勵學生學習的主問題,可有效激發學生對小說文本的探究意識,提高學生閱讀能力。但當前教師的課堂教學“主問題”設計存在難易不當的情況。如在執教《孔乙己》時,學生初讀課文后,有的教師直接拋出“你如何理解孔乙己的笑?”這一學生難以直接理解的問題,就會打擊學生的自信心。但設計問題也不宜太簡單,若學生一眼就知曉答案,此類問題就不能稱為“主問題”,不能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深層面的解讀和促進學生思維發展。
“主問題”作為貫穿全文的核心問題,有助于課堂教學的有效開展。但在小說課堂教學實踐中存在“主問題”設計缺乏邏輯和層次的問題。一是在課堂教學中碎問碎答頻發,部分教師課前不進行專門的“主問題”設計,而是在課堂上隨意發問,提問多且雜,缺乏邏輯。二是問題之間缺乏層次,即主問題與子問題或主問題與主問題之間缺乏層層遞進的關系,導致課堂教學缺乏層次。
教學目標為“主問題”設計指明方向,是提高教學效果的重要前提。教師在設計小說“主問題”時要明確教學目標,整體設計問題,才能在有限的課堂時間里有的放矢。一是尊重課程標準。要根據課標要求,明確學生學習目標,設計突出教學重難點的主問題,從整體上把握教學思路。二是緊扣小說文本。要求教師要對文本有深刻且獨到的見解,才能設計出符合文本所表達的思想主題的“主問題”。如余映潮老師執教的《祝福》中提出“為什么說祥林嫂是一個沒有春天的女人”[2],解答此問題學生需要回歸小說情節,了解祥林嫂悲慘的一生,同時也能從文本中感悟作者對舊社會和舊制度的批判。此問題契合課程標準的要求,幫助學生深入理解小說的主題思想。
“主問題”設計要想取得良好的課堂教學效果,需要了解學生的學情,考慮學生的認知水平與閱讀興趣。從學生的興趣點出發,激起學生的討論欲望,幫助學生在討論中深入理解課文。如在進行《林教頭風雪山神廟》問題設計時,要求學生從文中的關鍵字詞、環境描寫、細節描寫等妙處選擇感興趣的點談個人想法,這樣難度適宜的“主問題”,每個問題都有一定指向性,需要學生深入全文內容進行探究。這有助于幫助學生深入品析文本,實現教師設計“主問題”的目標。
小說閱讀教學要邏輯清晰,就要包含初步感知、深入解讀、主題探究三個基本階段。首先,在初步感知階段,應設置難度系數較小且能引起學生關注的問題,奠定教學基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其次,在深入解讀階段,設置引發學生深入思考的問題,引導學生對課文的知識線索、寫作角度與細節方面的理解。最后,在主題探究階段,涉及文本的主題思想,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小說主題,加深對文本的解讀,升華學生的思想品質。如《故鄉》一文主要圍繞“我”回鄉的見聞展開情節,可設計故鄉有什么變化、面對故鄉的變化,“我”的心情怎樣、怎樣的社會環境造就了這些變化等問題,結構清晰、任務明確,利于學生深入理解文本的內涵,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
總之,主問題牽引課文知識主線,在小說教學中有一問抵多問的優勢。未來如何深化主問題等相關教學理論,提升課堂教學效率,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發展還需要廣大專家學者和一線教師共同努力,不斷探究。
[1]余映潮.余映潮的中學語文教學主張[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2:147.
[2]余映潮.“主問題”的教學魅力[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1(02):25-27.
(作者單位:貴州民族大學民族文化與認知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