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程標準下,要努力構建更為開放、多元、人性化的數學課堂教學模式。傳統的數學作業設計存在一些弊端和缺陷,容易挫傷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在新課標理念的倡導下,結合近年來小學數學教學實踐的開展,從五個方面開展小學數學實踐作業的具體設計和行動研究:操作性實踐作業,培養創新意識;探究性實踐作業,激活學習興趣;開放性實踐作業,增強理解能力;合作性實踐作業,強化小組合作;創新性實踐作業,延伸教材知識。
關鍵詞: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實踐作業
作者簡介:嚴君(1986—),女,江蘇省蘇州市相城區珍珠湖小學。
作業是課堂的延伸,只有通過有效的練習,學生才能不斷鞏固已學知識點。在近幾年的數學教學中,筆者深刻體會到新課程改革不斷給予我們的指導,以及在新課程理念引導下開展數學教學改革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一、云在青天水在瓶:當前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現狀思考
近年來,小學數學教學特別是在日常的數學作業設計方面,主要呈現出以下幾個特點。
(一)作業設計沒有從興趣出發
部分教師的作業設計僅僅從日常的鞏固需求出發,而忽視了作業設計本身應有的興趣點,導致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逐漸失去興趣,僅僅抱著完成任務的心態來應對。
(二)作業設計缺乏創新意識
創新能力是現代教育不斷提及的一個重要理念,數學是一門對學生思維發散和創新要求較高的學科,但當前的作業設計往往單調乏味,創新性不足,使得學生在日常的解題過程中難以全面激發和調動自身的積極性和能動性。
(三)作業設計缺少層次
在日常的作業設計中,很多教師往往都采用“一刀切”的方式,沒有為學生設計有層次性的作業。對于不同基礎和能力的學生,教師可以設計不同類型的作業,如對于基礎較薄弱的學生,設計的作業應側重于基礎知識的鞏固與提升,以夯實學生的學習基礎;對于思維較為活躍的學生,設計的作業應具有一定的挑戰性,以激發他們的探索欲望和創造力。然而,目前很多教師都是布置統一的習題冊,很少有額外的拓展,也很少對這些作業內容進行相應的層次劃分。
(四)作業設計停留在書面
數學是一門集邏輯思維與形象思維于一體的學科,在數學教學中,部分教師的作業設計停留在書面層面,缺乏額外的拓展和實踐。其實,數學學科與我們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關,生活中就蘊藏著很多有趣的數學知識,教師在具體的作業設計中,可以增加實踐類的作業,以構建更為有效的作業形式和內容。
二、為有源頭活水來:基于新課程標準的小學數學實踐作業的探索
在這些年的教學實踐中,特別是在新課程標準的指導下,筆者深刻體會到,要想學好數學,必須有靈活多變的思維方式和策略。因此,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積極滲透靈活有效的教學模式,以引領學生在多元、開放的教學活動中不斷前行。
(一)操作性實踐作業,培養創新意識
筆者著眼于設計實踐類的作業,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進步的不竭動力,將創新意識不斷融入、滲透到日常作業中,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例如,在學習“測量”這一知識點時,很多學生對于日常物品的長度、面積、重量等概念缺乏直觀認識。這主要是因為中低年級的學生比較欠缺生活經驗。為了幫助學生更深入地理解“測量”這一概念,筆者引導他們在課堂上完成相應的實踐類作業,如使用尺子測量鉛筆、書籍、凳子等物品的長度,并與同學相互交流。在測量過程中,學生們不僅完成了基本的測量任務,還展現出創新思維。例如,一個小組突發奇想,嘗試使用現有的材料測量小組成員的身高。但因為沒有足夠長的尺子,他們陷入困惑中。思考了片刻,有一個學生想到,可以利用跳繩作為測量工具,先測量同學占據跳繩的長度,然后在跳繩上做上記號,再使用尺子一段段測量跳繩上所做記號之間的距離,最后相加所得就是這個同學的身高。這個實踐類作業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更重要的是還培養了他們的創新思維和靈活解決問題的能力[1]。
(二)探究性實踐作業,激發學習興趣
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興趣是最為重要的,只有在興趣的指引和帶動下,才能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能動性和積極性。實踐類作業的具體設計可以從探究出發,在探究過程中,學生能對數學學習產生濃郁的興趣,探究的過程也是學生不斷求索的過程。探究的開展有助于激發學生對數學知識點的持久興趣。例如,在學習了“對稱、平移和旋轉”這個知識點后,筆者布置了相應的實踐類作業:一是要求學生在課余時間收集一些相關的圖案,并在課堂上進行展示和講解;二是要求學生使用硬卡紙剪出一個自己喜歡的圖形,并通過平移或旋轉的方式,繪制出一幅圖案。在第二堂課上,有個學生展示了一個漂亮的蝴蝶標本,此標本呈現出的完美對稱及鮮艷的色彩讓大家驚嘆不已。還有的學生拍了一些圖片,如凳子、沙發、被子、床、飛機等,都是對稱圖形。在實踐類作業中,學生進行了實踐操作,發現對圖形進行平移、旋轉后會得到不一樣的圖形。在這樣的實踐操作過程中,學生深刻體會到了動手實踐探究帶來的樂趣。而正是這種探究,能引導學生在日常的學習與生活中養成勤于思考、注重觀察、樂于分享的習慣。如在課間休息時,學生意猶未盡,甚至自發地尋找校園里的對稱圖形,他們發現球拍、乒乓球臺、整個籃球場等都是對稱圖形……在這樣的挖掘和分享中,他們回味無窮,形成觀察生活的習慣,將每天所學的數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相聯系,從而學活數學知識點[2]。
(三)開放性實踐作業,增強理解能力
在數學教學中,筆者始終秉持開放的原則和理念來設計實踐類作業。課本的知識點很多時候只是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引子,而開放性的實踐作業能鍛煉學生對所學知識點的靈活運用能力,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筆者在日常的實踐類作業設計中特別注重這一點,目的就在于讓學生在數學知識點的學習中能形成思考的意識和習慣。在日常的教學中,為了讓學生養成每天寫日記、每天思考、每天復習的好習慣,筆者要求每個學生準備一本數學日記本,每天寫數學日記。數學日記的內容是開放的,學生可以將自己發現的數學問題記錄到日記中,也可以將每天所學的數學知識記錄到日記中,還可以將閱讀過的有關數學的書籍記錄到日記中。例如,筆者曾經看到有幾個學生會在自己的日記本上對當天所學的數學知識進行復盤、記錄,這個過程其實就是對自己的一次檢測,檢驗自己對知識點的掌握程度。這個習慣的養成將使學生受益終身,因為人的記憶是有規律的,及時復盤和記錄有助于鞏固記憶,提升學習效果。又如,有的學生時常會在數學日記中記錄觀察到的生活中的實物。有個學生突發奇想,想要知道一顆草莓的體積是多少,為了驗證自己的猜想,他在一杯水中做實驗量刻度,計算出了草莓的體積,并將實驗過程和結果記錄在日記本中。雖然他的方法不夠精確,但重要的是學生能親自動手實踐,并在實踐中總結出經驗。
(四)合作性實踐作業,強化小組合作
部分學生長期以來都是獨立完成作業,他們之間的合作、交流相對較少,導致合作意識和能力相對匱乏。筆者在設計實踐類作業時特別融入了小組合作環節,目的就在于充分激發學生的合作意識。“三人行,必有我師”,學生之間的合作能讓他們相互取長補短,學習別人身上的優勢。例如,有的學生在數學方面表現出色,通過小組合作,可以探索他們成功的秘訣,使其他學生能在合作過程中學習到對方身上優秀的品格和科學的思考習慣。在日常的小組合作活動中,筆者有時候會布置需要小組一起完成的實踐類作業。例如,筆者曾布置了一項“生活與數學”的作業,要求學生在生活中尋找與所學數學知識相關的實例。有幾個小組的作業完成得特別出色。其中一個小組結合所學的分數知識,對生日蛋糕進行切分,探索了如何均分蛋糕的方法;還有一個名為“吃貨組合”的小組,他們前往必勝客餐廳,在那里利用圓規為披薩畫圖,計算圖形的面積。在小組合作中,學生們能一起獻言獻策、交流想法。小組合作實踐的開展,讓數學知識點的學習更加高效、更加全面[3]。
(五)創新性實踐作業,延伸教材知識
每個學生都擁有無盡的潛能,他們的表現常常能令人驚嘆,倘若我們能為他們提供科學的引導與充分的支持,他們便有可能實現自我超越。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剛進入小學階段,需要時間來適應學校的生活節奏和學習方式。因此,教師在課堂上不僅要通過深入淺出的方式呈現知識點,還要引領學生積極運用所學的知識。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學活、學透課本上的知識點。以“軸對稱圖形”的相關知識點為例,學生通過教材上理論部分的學習,已經了解了什么樣的圖形可以稱之為軸對稱圖形。為了鞏固這一知識點,教師可以布置創新性實踐作業,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和運用知識。結合課堂情境,筆者提出:“當下,春暖花開,正是放風箏的季節,同學們,你們會動手制作風箏嗎?”學生立刻產生了濃郁的興趣,筆者隨后又提示:“你們可以結合軸對稱圖形的知識,做出自己心儀的風箏!”在實踐中,學生在紙上進行繪畫,自主設計心儀的風箏樣式,比如有的是蝴蝶形狀,有的是蜻蜓形狀,有的是蝙蝠形狀……這些元素都來自軸對稱圖形。在制作過程中,學生用五顏六色的筆為風箏涂色,隨后在家長的幫助下,為風箏的框架、外殼找到合適的材料。最后,每個學生都通過自己的創意和想象,制作出了令自己滿意的風箏,并在課余時間,和家人、同學一起到戶外空曠的地方放風箏。通過這次創新性實踐作業,學生總結了制作和放飛風箏的經驗,進一步深化了對軸對稱圖形的理解[4]。
三、總結:篤行之腳步不息
近年來,筆者致力于設計有效的數學實踐類作業,并取得了顯著的效果,如下:
一是學生開始從生活的角度看待數學。這是筆者未曾預料到的。通過數學實踐類作業,學生學會了挖掘生活中的數學元素、題目,甚至有個學生在父母購房時,對分期付款、二手房稅率等開展計算。這說明學生在實踐類作業的帶動下,真正將所學知識與課余實踐活動相融合,學會去思考、去挖掘生活中的數學問題。
二是學生對數學學習有了更加濃郁的興趣。他們不再局限于應對考試,而是真正愛上數學、愛上思考。在課間休息時,他們會一起探討今天所學的數學知識,做作業時也不再拖拉,甚至有的學生期待筆者每次設計出獨特的實踐作業。
三是學生之間的團隊精神、互助精神都有了明顯的提升。有幾個學生總是計算出錯,于是小組成員一起攻克這一問題,一個學期下來,大部分學生都成為“計算能手”。
總而言之,結合近年來教學改革實踐的開展,特別是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我們可以將更開放、更多元的教學模式不斷滲透、融入我們日常的教學實踐中。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我們應積極為學生構建多元化的教學模式。通過有效的作業設計,讓課堂教學變得更加高效。實踐類作業不僅能幫助學生學活數學知識點,還能幫助學生在實踐中鞏固和吸收知識點。同時,作為教師,我們要不斷學習優秀的教育理論,并將其應用到日常的教學實踐中,讓實踐的花朵綻放出更加絢爛的光彩。
[參考文獻]
李貴霞.小學數學實踐作業設計的幾點思考[J].云南教育(小學教師),2019(3):6-7.
李芬.小學數學實踐作業設計初探[J].小學生(教學實踐),2014(12):21.
郭杉杉.小學數學綜合實踐作業的設計與實施:以“‘數學大富翁棋我來做”綜合實踐作業為例[J].教學月刊小學版(數學),2023(12):44-48.
馮亞靜.新課標導向下小學數學分類作業設計路徑的實踐探究[J].求知導刊,2023(33):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