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改下,教師在開展教學設計時應當具備先進的教學理念以及實施創新的教學模式,為學生打造現代化的數學課堂,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科的興趣。隨著教學方向的轉變,教師要將素質教育融入數學教學的每個環節:在進行課程設計時,轉變傳統教學理念,維護學生的主體地位;利用信息技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做好預習工作,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重構師生關系,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創設問題情境,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教師要采用具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法,推動小學數學教學朝著更加深入的方向發展,促進整體教學質量以及效率的提升,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興趣以及學習習慣,實現學生素質全面提升的教學目標。
關鍵詞:小學數學;新課改;創新分析;教學策略
作者簡介:何小紅(1982—),女,甘肅省天水市張家川回族自治縣阿陽小學。
在新課改背景下,教師在開展小學數學教學時需要順應時代發展要求,引導學生樹立自主學習、深入思考的學習意識,幫助學生在探究數學理論知識的同時,獲得核心素養的有效提升。創新教學理念的提出對于教學質量的提升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教師應當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教學能力以及數學素養,保障自身的教學水平與教學質量實現同步提升,為學生帶來更好的學習感受,實現素質教育的有效落實。教師也應當將以往的教學大綱與新課改下的教學大綱進行比對,提升自身的育人意識,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使學生可以獲得良好的學習感受,構建起高質量、高效率的數學課堂。
一、新課改下小學數學教學方法創新的積極作用
新課改進程的不斷加快,對我國的數學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師具備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教學理念,采用創新形式的教學方法,構建高質量的數學課堂。就整個教學雙方主體結構來看,教師應當注重加強自身的教學引導作用,使學生在進行學習探索的過程中,能夠意識到自主探究學習對于提升自身數學素養的重要性,從而提高參與課程的積極性,促進教學質量以及效率的提升。
(一)有利于完善教學體系
新課改下,教師需要轉變以往的教學模式,利用創新手段實現教學體系的優化與完善。首先,教師需要在進行教學課程設計的過程中,結合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開設具有針對性的教學課程,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吸收知識,實現自身素質的全面提升。其次,教師應當改變以往講解課程的方式,采用問答的對話方式來引導學生對數學問題進行深入思考,從而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最后,教師應當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為其提供學習方向指導,使得教學主體雙方的關系趨于平衡,促進整體教學質量以及效率的提升。
(二)有利于促進學生發展
新課改下,小學數學教學采用創新方法,有利于促進學生發展。良好的學習氛圍會使學生更好地投入到學習中,從而取得令人滿意的學習效果。教師應當順應時代發展要求,采用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案,讓學生可以感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培養良好的學習興趣。在新課改背景下,學生在課堂上可以獲得更多自我展示以及獨立思考的空間。教師要將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貫徹落實到每個教學環節,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小學階段正是培養學生思維意識的重要時期,教師應當抓住這一教育時機,深入挖掘數學教學內容中的德育價值,實現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學目標。
(三)有利于創新教學模式
新課改下,小學數學教學采用創新方法,有利于創新教學模式。以往的數學教學課堂,已經無法滿足當今時代學生的學習需求。為此,教師需要采用創新形式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互動式課堂。在新課改背景下,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逐漸凸顯。教師應當通過創設教學問題,鍛煉學生的創新思維以及獨立思考能力。
二、新課改下小學數學教學方法創新的策略
(一)轉變教學理念,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新課改背景下,教師應當以學生的學習意愿以及探究能力作為教學設計的出發點,注重階梯式教學的有效開展,按照科學合理的教學順序進行課程講授,讓學生逐漸掌握正確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良好的邏輯思維以及學習習慣。為此,教師要改變以往單一枯燥的教學模式,采用創新形式的教學方法。新課改要求教師引導學生樹立獨立自主的學習意識,擺脫傳統教學觀念的禁錮,運用現代化的學習眼光去看待數學知識探索,使學生逐漸具備自主學習的意識,推動新課改的進程,實現高質量、高效率教學課堂的構建。為此,教師應當開展多種形式的課程教學,培養學生的溝通交流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讓學生可以在小組探究學習中獲得良好的學習感受。同時,教師也要圍繞學生的學習需求以及發展特征創設對應的教學問題,引導學生獲得思維意識以及思考能力的提升。
以人教版數學二年級上冊第一單元“長度單位”為例。本單元的學習重難點在于引導學生對長度進行觀察與探究,從而掌握繪制以及測量線段的方法。結合新課改教學觀念,教師在進行單元課程設計時,應當給予學生更多自主參與測量的機會[1],讓學生通過親身參與的方式進行學習探究,對長度單位這一數學概念產生更加深刻的認識與理解。在課堂上,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討論與研究的過程中,對特定的教具進行測量。在進行線段測量的過程中,學生需要正確掌握使用直尺的方法,從而保障測量結果的精準度。通過開展本節實踐課程,教師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還可以鍛煉學生的思考能力以及動手能力。
(二)利用信息技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隨著信息技術水平的不斷提升,傳統教學模式與現代教學手段相結合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利用信息技術,教師可將抽象難懂的內容具象化,實現素質教育的有效落實。教師應當在原有的教學基礎上進行優化創新,圍繞學生的學習需求以及興趣偏好進行教學調整,營造具有趣味性、包容性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可以集中注意力。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的合理使用,使得復雜的問題簡單化、抽象的問題具體化。受到傳統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許多教師的思想還比較滯后,這會嚴重阻礙教學質量以及教學效果的提升[2]。新時代的教師,應當具備先進的教學觀念,積極探索新課程改革的內容,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念,培養學生對數學學科的興趣。
以人教版數學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位置與方向(一)”為例。在開展本單元教學時,教師應當事先為學生設計好教學課件,利用多媒體功能降低學習難度,讓學生更加直觀地對數學知識進行學習?!拔恢门c方向(一)”單元與生活實際有著密切的關聯,通過對相關知識點進行探究學習,學生可以積累生活經驗,從而更好地參與社會生活。教師應當將教材上枯燥、抽象的數學知識以生動直觀的方式進行展示,讓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數學知識。由于“位置與方向”的數學概念具有較強的立體性,采用傳統板書的教學方式并不能很好地幫助學生進行理解和記憶。此時,教師需要借助多媒體圖片展示、動態視頻演繹的方式幫助學生進行探究學習,以此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能力以及獨立思考能力。信息技術在數學課堂中的合理使用,會使學生產生輕松愉快的感受。教師需要尊重學生的學習意愿以及發展趨勢,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到數學學科的魅力,促進自身素質的全面提升。
(三)做好預習引導,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
教師在正式課程開始之前開展預習引導,可以使學生更容易接受新知識,并獲得數學理解能力以及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在新課改背景下,教師在引導學生對知識進行預習時,應當改變以往單一枯燥的預習方式,幫助學生養成預習的好習慣,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獨立思考能力的提升。小學階段的學生缺乏學習閱歷以及生活經驗,在進行自主預習時常常會遇見較多困難。教師應當通過設計微課的方式,讓學生對正式課程內容先進行簡單的了解,并引導學生將自己在預習環節所遇到的疑問以及困難進行記錄,等到正式課程開始時,與教師和同學進行交流溝通,從而完善自身的數學知識體系,促進學科素養的有效提升。教師應當在微課教學中注重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讓學生可以朝著正確的方向探索知識,提升獨立思考能力以及深入探究能力。教師需要結合學生的發展規律以及認知水平進行教學結構的重組,讓學生可以獲得良好的學習參與感受,并對知識產生深刻的理解。
以人教版數學四年級上冊第五單元“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為例。教師應當在課程開始前,通過制作微課的方式,幫助學生認識平行四邊形和梯形,并掌握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特征。在簡短的微課視頻中,教師既要對平行四邊形和梯形進行簡單介紹,還需要設置教學懸念,激發學生對后續課程的好奇心與探索欲。通過觀看微課的方式,學生可以對先前所學的長方形以及正方形是平行四邊形的相關知識進行復習鞏固,強化知識遷移、動手操作以及創新思維能力。在預習階段,學生會對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具體特征產生較多的疑問,這是很正常的現象。教師應當鼓勵學生將自己的疑問大膽提出來,幫助學生弄懂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特征,強化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以及深入思考能力[3]。平行四邊形和梯形在我們的生活中廣泛存在,通過學習本節課的知識,學生可以提高自身的立體感知能力,并獲得數學思維意識的有效提升。
(四)重構師生關系,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主要以自己主導課堂的方式開展教學活動。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缺乏主動探究知識、思考問題的機會,逐漸喪失學習欲望以及探索興趣。和諧穩定的師生關系是開展高效數學課堂的保障,教師應當在課程開始之前對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進行詳細的了解,設計科學合理的課程內容,激發學生探索知識的興趣與熱情。小學生還未形成完善的思維意識,在進行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可能會因為遇到一點挫折就退縮,從而阻礙自身數學學習能力的發展。為了更好地解決這一問題,教師應當注重教學關系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給予學生關懷,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為日后順利開展數學教學活動奠定基礎。在核心素養要求下,教師需要以學生真實的學習感受作為開展教學工作的出發點[4],與學生建立積極的互動關系,促進他們數學學習能力以及創新思維意識的有效提升。
以人教版數學五年級下冊第六單元“分數的加法和減法”為例。在開展本節課教學之前,教師應當通過開展隨堂測試的方式,對學生對前一個單元“分數的意義和性質”的掌握情況進行充分了解,從而根據實際情況設置具有針對性的教學內容,進行分層教學,使每一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都能獲得良好的學習感受。此外,教師應當在生活中給予每一位學生充分的關心與愛護,構建良好的教學氛圍,通過設計具有生活氣息的教學問題,幫助學生更好地感受數學知識對于指導實際生活的重要性。例如,圍繞課程主題,教師可以設計“超市購物”的教學情境。教師可先帶領學生用110元購買學習用品,鋼筆的單價為5.5元,一共買了4支。之后,教師進行提問:“買鋼筆所花費的錢占據總資金的幾分之幾?”引導學生進行思考與討論。在一同進行“購物”的過程中,學生與教師彼此之間的距離會得以拉近,從而促進后續課程教學的順利開展。
(五)創設問題情境,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
教師需要綜合考量新課改內容與學生的實際情況,利用提問設疑的方式開展教學活動,培養學生敢于提問、大膽質疑的習慣,使其學會自主進行思考和探究,提高自身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教師應當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進行教學設計,引導學生逐漸意識到數學學習的重要性。在進行教學問題的設置時,教師需要注重趣味性教學元素的引入,使其起到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的作用。此外,教師應當有意識地創設問題情境,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意識以及自主探究的能力。
以人教版數學六年級上冊第五單元“圓”為例。圓是小學階段學生要掌握的基礎幾何圖形中較為重要的圖形。教師應當通過創設問題情境的方式,激發學生的獨立思考意識,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5]。教師應當在課程開始時引導學生思考:“圓的周長怎樣計算?”從而引出“半徑”與“圓周率”這兩個數學概念。教師可講解關于圓周率的歷史故事,激發學生對“如何計算圓的周長”這一數學問題的思考。在聆聽歷史故事時,學生會對數學學科產生濃郁的探索興趣。這樣的教學方式,可為學生構建完善的知識體系框架,培養學生善于思考的能力,促進自身素質的有效提升。
三、總結
綜上所述,在新課改背景下,教師需要創新教學模式,用長遠的眼光看待教學發展,為數學課堂注入新的活力,實現高質量教學課堂的構建。在小學這一關鍵階段,教師應當注重對教學模式進行改革優化,結合學生特征開展有針對性的教學設計,堅持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保障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推動小學數學創新教學課堂的順利開展。
[參考文獻]
郝高峰,薛維暢,白翠霞.小學數學學習中常見的邏輯問題及應對策略[J].中小學課堂教學研究,2023(3):66-69.
李偉.新課程理念對小學數學活動課指導作用的探究[J].吉林教育,2023(9):58-60.
安婷婷.淺談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激發[J].吉林教育,2023(9):79-81.
蘇江.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研究[J].吉林教育,2023(9):73-75.
寧學玫.小學數學課堂有效提問策略談[J].名師在線,2023(8):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