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欣蕊 張文婷
摘要:隨著公益事業的蓬勃發展,更多的社會團體和個人投身公益事業。本文通過采用文獻研究、訪談、問卷與實地調查等方法,明確困境兒童具體幫扶困境,同時分析我國公益組織現存問題,并以X公益組織為例,從多角度剖析其優勢與可行性,探索公益組織創新建設新路徑。
關鍵詞:新時期;公益組織;困境兒童
20世紀末我國簽署的 《兒童生存、保護和發展世界宣言》標志著新時期弱勢青少年困境研究的開始。此后,社會福利制度由補缺型向適度普惠型轉變,對困境兒童心理訴求與社會融入的關注也呈井噴式增長。在新時期背景下,為解決公益組織參與困境兒童幫扶的路徑構建問題,本文通過文獻研究、問卷、實地調查以及訪談等方式,剖析困境兒童現有問題及心理需求,以X公益組織為例,論證創新公益組織構建的可行性。
一、概念界定和現狀
(一)概念界定
《國務院關于加強困境兒童保障工作的意見》指出,困境兒童包括因家庭貧困導致生活、就醫、就學等困難的兒童,因自身殘疾導致康復、照料、護理和社會融入等困難的兒童,以及因家庭監護缺失或監護不當遭受虐待、遺棄、意外傷害、不法侵害等導致人身安全受到威脅或侵害的兒童。
(二)現狀分析
1.研究對象
本次調研的困境兒童群體主要指留守兒童與身心障礙青少年群體,針對邢臺市彥普小學、邢臺二中、平鄉一中等近20所學校進行調研,小學、初中、高中分別占比7.69%、23.08%、69.23%,調研學校中困境兒童比例為46%(詳見圖1)。
2.研究方法
文獻研究法:在開展調研之前,大量查閱與困境兒童相關社會研究文獻,獲得可靠數據與理論指導。
問卷調查法:針對研究對象的自我孤獨感認知、受到歧視的經歷、負面情緒解決方式以及所需陪伴時間等問題,全面分析、設計調查問卷,獲取大量現實數據,使用描述性統計分析、回歸分析等處理數據。
訪談法:調查者根據調查需要向訪談者提出相關問題,并根據回答收集材料。本次訪談對象包括困境兒童、家長和學校,主要針對目前所面臨的問題及對困境兒童心理關注程度等進行訪談。
3.問卷調查結果分析
本次得到有效問卷231份。
在自我孤獨感認知中,困境兒童得分為7.33,非困境兒童得分為5.5;與父母關系打分中,困境兒童得分為6.67,非困境兒童打分為8.68。由此可見,困境兒童的內心更加孤獨,且與父母的聯系次數相對較少,關系相對較差 (詳見表1)。
在受到歧視的經歷方面,困境兒童群體中,有13.25%的孩子有過類似經歷,比正常孩子群體中受到歧視的比例高出6.94%(詳見圖2)。由調研數據可知,困境兒童相比于正常孩子更容易受到歧視。
在對負面情緒解決方式探究中,困境兒童在負面情緒解決方式中,告訴朋友與聽音樂排在前兩位,占比分別為100%和89.5%(詳見圖3)。
在對需要陪伴時間長度調查中,困境兒童更傾向于長期陪伴過程,選擇長期陪伴的比例占87.35%(詳見圖4)。
由上可知,家長和學校對困境兒童心理方面關注不足是孩子出現心理問題的主要原因,同時傾訴渠道受阻也導致很多孩子的負面情緒沒有得到有效宣泄,困境兒童在心理上缺乏正確引導,生活上缺少關愛與陪伴。
二、公益組織現存問題
(一)心理教育被忽視
現有公益組織幫扶形式單一,主要以物資輸送為主,他們更多關注的是青少年物質條件的改善,而忽視青少年更渴望的心理訴求,未能有效針對社會弱勢群體開展心理幫扶活動。除此之外,公益組織開展心理關懷難度大,效果也不能馬上體現出來,并且專業心理相關知識是傳統志愿者普遍不具備的。
(二)公益活動局限在線下
現有公益組織大多集中在線下領域,對線上領域參與度不夠。公益活動范圍小,容易產生更多成本和費用,進而影響公益組織的可持續發展。同時,受地域、時間等因素影響,線下公益活動的影響力十分有限,資金的耗費并不能得到相應回報,在公眾參與度方面,線下公益活動相比于線上公益活動也受到一定限制。[1]
(三)傳播策略缺乏創新
通過大量調查發現,在互聯網迅速發展的背景下,我國目前大部分公益組織都未能進行很好的宣傳,宣傳階段的文字內容過于刻板和嚴肅。傳統公益組織的傳播策略缺乏創新,往往不具有時效性,覆蓋范圍小,門檻高,很難達到理想的宣傳效果。[2]
(四)可持續性較弱
多數公益組織可持續能力差,籌資困難,主要依賴企業和個人捐助,并且在得到資金后,往往忽視資金的利用效率,無法合理使用資金、降低運作成本。對于組織內部的資金管理,由于缺乏相關專業人才,導致管理不規范等問題發生,在外部監管方面,同樣缺乏政府及有關部門的有效監督。[3]
三、X公益組織的優勢與可行性分析
(一)組織優勢
1.加強心理建設,打破線下局限。革新傳統公益紙質通信方式,采用 “互聯網+通信”模式,去除不必要郵寄費、打印費。同時針對傳統公益組織忽視的心理問題,配備專業心理團隊,為幫扶對象提供定制化的心理幫扶方案。
2.創新幫扶模式,拓寬幫扶群體。“書信+音樂”幫扶模式具有前沿性、創新性。書信幫扶避免了當面溝通,貼合青少年群體普遍存在的自卑心理,拓寬了孩子們的傾訴渠道;音樂幫扶具有時代前沿性且易被廣大群體接受,融入該元素可有效輔助心理溝通幫扶,同時對于困境兒童群體中的視障兒童具有更好的作用。
3.創新傳播模式,擴大組織影響。隨著 “互聯網+公益”的興起,借助網絡平臺,將營銷理念融入公益組織傳播當中,完善公益活動方案與設計,做到內容簡潔、有趣,拓寬受眾群體范圍,提升組織公信力,現階段市場前景非常廣闊,符合時代背景。
4.多元造血機制,輸血中實現造血。商業模塊融資形式創新,以志愿者報名與月捐為主要資金支撐;內部收入機制創新,以研發小程序為主,涵蓋相關付費內容,同時加強組織內部財務管理能力;外部收入機制支持范圍廣,學校、社會公益組織、家庭、政府、企業協同聯動支持,采用同心圓模式下的政府監督機制,同時規范組織投資管理內容。
(二)可行性分析
1.中國慈善體制正逐步趨于完善,2023年,民政部 《關于加強政府救助與慈善幫扶有效銜接的指導意見》提出,要加強政府救助與慈善幫扶有效銜接,完善政策措施,健全工作機制,強化信息共享,推進融合發展,形成政府救助和慈善幫扶協調配合、資源統籌、優勢互補、融合高效的新格局。
2.幫扶基數龐大。《2023年鄉村教育發展報告》顯示,我國留守兒童數量已降至902萬人。[4]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縣域城鎮化進程推進、普惠性教育基礎設施的完善,我國留守兒童問題得到緩解,但基數仍然龐大。中國殘聯2021年發布的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的數據公報顯示,0—14歲的殘疾人口為387萬人,6—14歲學齡殘疾兒童為246萬人,其受教育狀況僅占全部殘疾人口的2.96%。截至2021年,我國孤兒總數為19萬。此外,我國還有難以統計的殘障兒童、患重病兒童、服刑人員子女、受虐兒童等面臨生存難、上學難、就醫難等諸多問題。[5]
3.新時期 “互聯網+公益”事業發展。近些年我國公益活動發展迅速,大量關于公益活動的營銷策劃不斷涌現。越來越多的公益活動以公益視頻、文案、廣告等多樣化形式讓社會公眾更加關注和理解,并且積極參與。
四、X公益組織的建設路徑
(一)公益建設
1.“書信+音樂”創新幫扶模式構建。除視障青少年以外均以紙質版書信為主,針對視障青少年錄制有聲書信,以X公益組織和小程序為書信傳達中介,同時幫扶學校設立 “1場所 (書坊)+1設備 (錄制留聲亭)”,分別開展音樂幫扶活動和有聲書信錄制。在 “書信+音樂”幫扶過程中,輔以CBT療愈方法。CBT療法是一種以認知和行為為基礎的心理療法,通過幫助個體認識和改變其問題思維模式和行為模式,促進他們解決問題和改善心理疾病。這種創新幫扶模式的提出與構建為困境兒童的心理健康發展開辟了一條新路徑。
2.專業心理陪伴。組織聘請的專家是心理學領域資深的研究人員,除此之外,還配備2名技術顧問,進行 “書信+音樂”幫扶活動的心理效果評估以及技術研發指導,具有較強的專業能力和多年豐富的指導經驗。同時,在大學進行志愿者招募,選拔出100名富有責任感且熱愛公益的優秀大學生參與后續的志愿幫扶活動。為了保證志愿服務效果,組織對志愿者進行了多層次選拔,優先從心理學專業選拔人才,充分發揮學科優勢,志愿者的綜合素質和志愿能力也作為重要的考量內容。后續志愿者將接受專業培訓,同時組織內部設置嚴格的考評體系,對于模范志愿者進行獎勵。
(二)商業建設
1.多元造血機制
X公益組織有較為完善的三大支撐機制,主要支撐為對報名志愿者收取申報費、向月捐人收取月捐費;內部收入機制以開發小程序為重點,涵蓋多元音樂付費頻道,此外進行文創產品售賣,招募財務管理相關專業人才,組建專業管理團隊;外部收入機制支持范圍廣,學校、社會公益組織、家庭、政府、企業協同聯動支持,加大政府監管力度,完善績效考評體系,對投資項目進行充分評估,健全投資管理體系。
2.“互聯網+公益”傳播模式建設
隨著5G的廣泛運用、移動互聯網的普及與數字化時代的到來,公益活動的傳播媒介朝著多樣化發展。X公益組織通過目前主流社交媒體—微信、抖音進行公益組織宣傳,提升組織公信力。利用微信公眾號平臺發布組織動態、活動信息及培訓成果展示等內容,利用以抖音為主的短視頻平臺,制作富有創意的視頻,同時針對網友點評內容,利用數據分析方法改進現存問題。
五、結束語
X公益組織憑借其幫扶模式與組織建設的創新,結合宏觀政策背景,為新時期公益組織參與困境兒童幫扶建設提出了建設性意見:加強心理領域幫扶建設;創新 “書信+音樂”幫扶模式;創新 “互聯網+公益”傳播模式;完善公益組織內外部造血以及監管機制。不僅有利于促進困境兒童心理健康發展,而且對公益組織的可持續發展以及創新幫扶模式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 莫娜青,金磊徽,張晟婕,等.“互聯網+公益”背景下留守兒童心理教育平臺的構建探究:以 “候鳥之家”為例[J].社會與公益,2021,12(05):54-57.
[2] 尹俏文,劉玉馨,李柯霖,等.“互聯網+”視角下公益活動營銷策略研究[J].互聯網周刊,2023(09):64-66.
[3] 鄧霞蕙.基于提升公益組織財務管理能力的路徑探討[J].商業觀察,2020(02):97+100.
[4] 趙磊磊.農村留守兒童學校適應及其社會支持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9.
[5] 閆璐.社會公益組織參與困境兒童救助的問題與對策研究[D].濟南:山東農業大學,2023.
作者簡介: 張欣蕊,女,漢族,河北廊坊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公益組織管理與運營、困境兒童心理;
張文婷,女,漢族,河南駐馬店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公益組織管理與運營、困境兒童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