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學生就業關乎人民福祉,關乎社會長治久安。與緊張的就業形勢截然相反的是,大學生 “慢就業”“懶就業”甚至不就業現象比比皆是。高校輔導員是學生成長成才的引路人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對于 “慢就業”大學生就業質量的提升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優勢。高校輔導員要立足于崗位職責和角色優勢,從前置引導、關注家庭、立足學校、聚焦市場等途徑提升 “慢就業”大學生的就業質量。
關鍵詞:大學生“慢就業”;高校輔導員;路徑研究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就業是最基本的民生。要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健全就業促進機制,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1]2023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落實落細就業優先政策,把促進青年特別是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實保障好基本民生。[2]大學生就業問題不僅是全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更是國家穩就業保就業工作中的重中之重,關系民生福祉、經濟發展和國家未來。
根據智聯招聘發布的 《2023大學生就業力調研報告》,2023年應屆生選擇 “慢就業”的比例由2022年的15.9%上升到18.9%。同時,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3年5月,16—24歲的青年失業率上升至20.8%。[3]就業壓力可見一斑。
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中指出,輔導員是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學生成長成才的人生導師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4]面對如此嚴峻的就業形勢,高校輔導員該如何利用崗位職責和角色優勢幫助大學生紓解就業難題呢?本文從高校輔導員的角度為大學生 “慢就業”、緩就業提供一些建設性的解決方法。
一、大學生“慢就業”現象
近年來,高校大學生就業工作似乎越來越難做,明明各種就業配套政策越加完善,各種就業服務越加全面,可我們卻似乎感受到就業工作面對的阻力越來越大。600萬 “失業”大學生執著于考研、考公。“鐵飯碗”“宇宙的盡頭是編制”這樣的聲音時不時冒出。“簽了勞動合同就失去了應屆生的身份,失去了就業優勢”,有些畢業生甚至為了保住應屆生的身份主動選擇延遲畢業。“慢就業”、緩就業甚至不就業已經成為一種就業現實。
“慢就業”指畢業生在畢業之后以游歷游學、繼續深造、反復備考、嘗試創業、等待就業等各種方式暫時不就業的情況。[5]對于這一現象,學者將 “慢就業”分為積極 “慢就業”和消極 “慢就業”,前者有明確的職業規劃,大學生主動推遲就業時間。學者從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視角,認為 “慢就業”現象表明了新時代大學生對高質量就業的期待,是理性選擇的表現。[6]而后者則是不主動適應社會,躺平思想嚴重,對工作一味等待、害怕甚至是逃避。[7]
二、大學生“慢就業”的成因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就業市場的變化,傳統的就業觀念和模式正在受到挑戰,大學生的職業規劃和發展路徑也日趨多元化。在這個過程中,“慢就業”現象應運而生。大學生 “慢就業”的因素是綜合復雜的,本文主要從微觀、中觀和宏觀三個層面進行剖析。
(一)微觀層面分析
1.大學生的就業態度不積極。一些大學生對于就業的態度不積極,缺乏主動性和進取心。他們更愿意待在校園里,享受安逸的生活,而不愿意進入社會。這種消極的態度導致他們錯失就業機會,陷入 “慢就業”的狀態。一些大學生缺乏自信和勇氣,他們對自己的能力有所懷疑,害怕面對失敗和挫折。這種不自信的心態導致他們在就業過程中猶豫不決。一些大學生過度夸大第一份工作的影響,覺得第一份工作一定要找好。
2.職業規劃和發展目標不明確。一些大學生沒有明確的職業規劃和目標,導致他們在就業市場上感到迷茫和無助。許多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存在自我認知和定位偏差的問題。他們對自己的興趣、優勢和劣勢缺乏清晰的認識,他們甚至不知道自己想要從事什么行業,也不知道如何實現自己的職業目標。這種情況下,大學生會選擇暫緩就業,繼續探索自己的職業方向和發展路徑。一些大學生過于追求完美,“非公務員不去”“非編制不上”,對行業存在偏見,對工作機會過于挑剔。
3.缺乏實際經驗和職業技能。不少大學生在大學期間不努力,基礎知識不扎實,只注重興趣愛好的實現。許多大學生關注學術學習和社交活動,缺乏實際工作經驗和職業技能,專業能力差,造成本領恐慌,導致在就業市場缺乏競爭力,難以滿足用人單位的需求。尤其是對于一些需要特定技能和經驗的職位,往往因為沒有相關經驗和技能而無法勝任。
(二)中觀層面分析
1.家庭因素
家庭教育觀念的影響。一些家庭的教育觀念過于傳統,過分追求穩定和高薪的工作,導致孩子在選擇職業時過于謹慎和保守。有些家長對孩子的職業規劃缺乏了解,忽略了孩子的興趣和優勢,導致孩子在就業過程中缺乏必要的指導。
家庭資本的支撐。一些家庭的經濟條件較好,能夠為孩子提供經濟支持,這使部分學生選擇暫緩就業,繼續探索職業方向和發展路徑。然而,這導致孩子在就業過程中缺乏緊迫感和責任感,對就業市場和自身情況缺乏深入的了解。
2.學校因素
課程設置不合理。高校在專業設置方面缺乏對市場需求的了解和預測,導致課程的設置過于陳舊或不合理,與變化較快的新興行業難以保持同步,學生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與市場需求不匹配,導致學生在就業過程中感到迷茫和無助,在就業市場上缺乏競爭力。
就業指導不足。高校在就業指導方面存在一些問題,如就業指導課理論性較強,沒有注重在思想觀念上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就業觀。有些高校雖然開設了 “大學生職業規劃指導”等課程,卻因缺乏有效的體系,無法為學生提供足夠的就業信息和指導,淪為學生口中的 “水課”,導致學生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了解市場需求和求職技巧。
(三)宏觀層面分析
1.社會轉型和經濟結構的調整。當前社會正處在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的加速期,面臨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傳統產業比重下降,高等教育的學科和專業的培養結構難以跟上這種變化,出現人才市場上的供需矛盾,造成畢業生就業困難。
2.大學生就業市場不夠健全。當前中國的就業市場和就業體制存在不完善之處,如缺乏完善的就業服務體系、人力資本價格機制還沒有形成,造成就業信息不靈,就業成本高、難度大。這些因素都影響大學生的就業機會和就業質量,導致部分大學生選擇 “慢就業”。
3.“互聯網+”的推動與社會思潮的影響。在信息化時代的驅動下,“互聯網+”逐漸上升為國家戰略需求,無所不在的大數據激發了無限商機。微信朋友圈微商霸屏,網紅主播輕松盈利,明星直播粉絲刷錢送禮,在這些因素的刺激下,通過微商、直播等方式緩解、釋放自己的人群逐漸壯大起來。此外,躺平、擺爛和佛系文化等社會思潮對新時代大學生的影響尤為突出,使大學生對未來的就業前景產生焦慮、不安甚至無所謂的態度。這種心理狀態影響他們學習積極性和個人成長,從而進一步影響就業準備。
三、高校輔導員提升“慢就業”大學生就業質量的干預策略
就業是大學生融入社會、實現人生價值的必要途徑。雖然 “慢就業”有其現實需求和存在的原因,但不可否認的是,“慢就業”的本質是畢業生未能按期完成就業目標而進行的不得已選擇,長此以往,勢必會影響學生的健康成長,甚至破壞社會的長治久安。[8]
“慢就業”是求穩還是擺爛?“慢”不是目的,關鍵是有意義,明確 “慢就業”的結果是最終就業。對于高校輔導員而言,面對 “慢就業”群體,我們需要調整工作思路和方法,更好地滿足這部分學生的需求。以下從大學生自身、家庭、學校以及社會四個層面提出干預策略,以期提升 “慢就業”大學生的就業質量。
(一)前置引導:調整畢業生就業預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
1.講授就業指導課程。以往輔導員主要是在臨近畢業時 “集中發力”應對 “慢就業”工作,此時主觀上有意愿就業的學生因就業機會匱乏而轉向二戰考研、考公等,輔導員的工作成效甚微。應該重視前置引導,從新生剛入學時就開設就業指導課程的講授,引導學生理性看待就業,幫助學生了解就業市場的現狀。
2.組織職業規劃活動。高校輔導員的九大職責之一是為學生提供高效優質的就業創業指導和服務。輔導員可以組織開展各類職業規劃活動,如模擬招聘會、職業咨詢等,指導學生參加職業規劃大賽,以賽促業。通過這些活動幫助學生了解不同行業的職業發展路徑,提升職業規劃意識和能力。
3.心理輔導與支持。在求職過程中,學生會遇到各種挫折和困惑,產生焦慮、失落等情緒。輔導員應當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提供心理輔導和支持。針對不同的學生,可以提供個性化的輔導服務。
(二)關注家庭:參與畢業生就業決策,協同助力就業
1.建立家庭聯系檔案,共同參與就業決策。輔導員可以建立畢業生家庭聯系檔案,包括家庭成員情況、經濟狀況、對畢業生就業的期望等。通過這些信息,輔導員可以更好地了解學生的背景和需求。輔導員可以邀請家庭共同參與畢業生的就業決策,通過與家庭的合作,可以幫助畢業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提高其求職能力和競爭力,最終實現順利就業的目標。
2.定期與家庭溝通,提供家庭支持。輔導員需要與家庭溝通,讓家庭認識到就業市場的變化和現實的挑戰,鼓勵畢業生從實際出發,選擇適合自己的工作。對于一些經濟條件較差的家庭,輔導員可以幫助聯系相關機構,提供支持。對于有資本支撐的畢業生家庭,需要強調責任教育,從家庭責任感和社會責任感出發,盡快就業,實現自我的價值。
(三)立足學校:優化專業課程設置,助力畢業生高質量就業
1.參與課程設計。與專業教師和課程設計團隊進行合作,共同參與課程內容的調整和優化。結合市場反饋和行業要求,提出針對性的課程建議,使內容更加貼近實際需求。對于已經畢業的學生,輔導員仍需持續跟蹤他們的就業情況,了解職業發展狀況。根據畢業生的實際經驗,不斷優化課程設置和就業指導方案,提高就業指導的有效性。同時,可以定期邀請畢業生回校分享經驗,為在校學生提供借鑒和啟示。
2.提高職業指導的力度和深度。通過與企業合作,建立實踐教學基地,為學生提供實際操作的機會,培養他們的實踐能力和職業素養。輔導員可以定期開展求職技巧培訓,如簡歷撰寫、面試技巧、職場禮儀等。通過這些培訓,學生可以掌握有效的求職技巧,提高面試成功率,為找到滿意的工作做好準備。
(四)聚焦市場:關注就業需求,提高畢業生就業競爭力
1.了解市場動態。高校輔導員需時刻關注市場動態和行業發展趨勢,了解最新的就業需求和職業要求。通過與行業企業合作、參與招聘會等方式,獲取市場一線信息,為指導學生就業提供有力支持。
2.搭建就業平臺。輔導員可以搭建一個多元化的就業平臺,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就業信息和機會。通過建立就業信息發布平臺、邀請企業進校宣講、舉辦招聘會等形式,幫助學生與用人單位建立聯系,促進畢業生順利就業。
四、結束語
大學生 “慢就業”群體的就業質量提升是一項重要而復雜的任務。為提升這一群體的就業質量,高校輔導員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包括加強個性化指導、提供職業技能培訓、家校協同育人、深化校企合作等。在這個過程中,高校輔導員的角色至關重要,他們需要以高度的責任心和專業性發揮自身優勢,努力為 “慢就業”群體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服務。我們也必須認識到,“慢就業”現象是一個復雜的社會問題,單靠高校輔導員的努力是難以完全解決的。家庭、學校和社會也應共同參與,形成合力,為解決大學生 “慢就業”問題提供多方面的支持。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2022-10-25].http://www.gov.cn/xinwen/
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
[2] 2023年政府工作報告:2023年3月5日在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EB/OL].[2023-03-05].https://www.gov.cn/zhuanti/2023lhzfgzbg/.
[3] 智聯招聘.2023大學生就業力調研報告[EB/OL].[2023-05-05].www.zhaopin.com.
[4] 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EB/OL].[2017-9-21].http://www.moe.gov.cn/jyb_xxgk/xxgk/zhengce/guizhang/202112/t20211206_585050.html.
[5] 李寧.高校畢業生 “慢就業”的緣由與對策[J].人民論壇,2019(14):116-117.
[6] 蔣利平,劉宇文.大學生 “慢就業”現象本質解析及對策[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0(04):64-66.
[7] 宋健,胡波,朱斌輝.“慢就業”:青年初職獲得時間及教育的影響[J].青年探索,2021(06):25-34.
[8] 李軍,李根,柳瀅.高校應屆畢業生 “慢就業”意向及干預策略研究[J].北京教育(高教),2023(05):57-59.
作者簡介: 方琪,女,漢族,安徽樅陽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