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良清 邱佳容 汪炳叔
[摘 要]環境科學概論課程是環境科學類專業的基礎課,在培養環境專業人才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在專業課程教學過程中,適當融入契合度高的思政元素,是課程思政背景下教學改革的關鍵所在。課程組深入挖掘了環境科學概論中蘊含的思政元素,并進行了整體融入設計。文章圍繞課程的建設、課程思政理念與教學目標的確定、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與融入、考核評價體系的構建、教學反思等方面,探索對環境科學概論課程進行全面改革,以實現環境專業知識與思政元素的有機融合,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關鍵詞]課程思政;環境科學概論;教學目標;思政融入方法;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437(2024)10-0094-06
課程思政作為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理念,堅持將“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以專業課程為載體,挖掘各學科的思政元素,將專業知識與思政元素有機結合,實現各類專業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協同育人的目標[1]。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2]。2020年5月教育部印發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和2022年教育部等十部門印發的《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的工作方案》,均強調課程思政建設是專業課程教學改革的重中之重,高校要在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的同時,充分挖掘各類課程思想政治資源,發揮好每門課程的育人作用,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3-4]。
近年來,隨著全球環境問題的不斷涌現和日益嚴峻,環境科學概論這門課程在環境專業學生的專業教育以及非環境專業學生的通識教育中越來越受到重視。在環境科學概論課程教學中,適當融入課程思政元素,實現專業知識傳授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協同統一,引導學生樹立并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5],培養學生環境友好的價值觀、倫理觀以及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使他們能夠為實現中國夢貢獻智慧和力量[6-7]。然而,當前該課程在教學過程中仍存在課程思政目標不夠明確、課程內容中蘊含的思政元素尚未得到充分挖掘、思政元素的融入方式有待改進以及評價體系不夠完善等問題。因此,本項目針對這些問題,從課程的建設、課程思政理念與教學目標的確定、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與融入、考核評價體系的構建等多個方面,深入探究課程思政背景下環境科學概論的教學改革,以期提高教學質量。
一、課程建設的介紹
環境科學概論是福州大學環境科學類專業的必修課,在大三上學期開設,共計32學時,選用的教材是“十一五”國家規劃教材——《環境科學概論》[8]。本課程共包含4篇內容(14章節),分別為環境與環境問題、環境科學的理論基礎、環境科學技術與方法、環境管理與實踐。具體概述了環境概念、類型、環境科學發展過程、環境科學技術與方法,重點論述了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和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環境思想以及可持續理論發展和形成的過程、相關環境管理的理論與方法,系統歸納和總結了環境科學理論體系中最重要的理論與環境問題形成的機理。在環境科學概論專業課程教學過程中,挖掘與課程內容相關度高、契合度強的思政元素,并適時、恰當地融入教學環節,是課程思政背景下專業課程教學改革的重中之重[9-10]。本課程緊緊圍繞科學精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等核心要素,結合課程內容,深入挖掘各個知識點的思政元素,并制作具有代表性的環境科學概論課程思政教學課件(見圖1)。
二、課程思政理念與教學目標
課程思政教學旨在將專業知識與思政元素有機融合,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將思政教育“潤物細無聲”地滲透到專業課程教育的全過程,以實現在傳授知識的同時,達到價值引領的目的[11]。在課程思政背景下,通過深入挖掘并提煉環境科學概論課程知識體系中的思政元素,實現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傳授:通過課程學習,學生可以了解環境科學的發展歷程、核心理論、基本方法及學科的前沿動態和環境熱點問題,從而培養學生的環境倫理觀和科學思維,提升學生對專業知識的認知水平,并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
能力培養:培養學生發現、分析以及解決環境問題的能力,使他們能夠綜合運用環境科學原理和方法分析當前的環境熱點問題,并針對生產實踐中遇到的環境問題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
價值塑造: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可持續發展觀,培養學生環境友好的倫理觀以及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強化學生生態文明理念、自然和諧的環保意識和法治意識,激發學生的敬業精神、工匠精神、創新精神以及愛國精神。
通過完善上述教學目標,將環境科學概論課程中的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價值塑造三者緊密結合,不僅提升了學生對環境專業的認知水平以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而且進一步增強了他們的環境保護意識、社會責任感,以及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自覺性和堅定性。
三、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與融入
(一)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
從培養學生的目標和理念出發,以學科核心知識為基礎,結合教學內容深入挖掘課程中蘊含的思政元素,并充分發揮其思政教育功能,將其貫穿課程教學的全過程,以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塑造的協同統一。環境科學概論課程共包含4篇內容,分別為環境與環境問題、環境科學的理論基礎、環境科學技術與方法、環境管理與實踐,課題組深入挖掘課程知識點中蘊含的隱性思政元素(見圖2)。
(二)課程思政元素的融入
然而,當前課程思政元素的融入方式多偏向于直接的思政說教或灌輸,形式較為生硬,難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和主動性,從而影響了課程思政教學的效果。對此,課題組在環境科學概論課程的教學過程中,以課程內容為載體,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在充分挖掘課程所蘊含的思政元素的基礎上,注重創新課程思政元素的融入方法。通過案例分析、專題研討以及科教融合等多種方式,巧妙地將思政元素“潤物細無聲”地滲透到教育和教學的各個環節,從而有效促進學生課程理論的學習和政治素養的提高,助力學生的全面發展,具體內容如表1所示。
1.案例分析
從公眾高度關注的環境熱點出發,結合課程內容,選取生活中與環保相關的熱點問題或案例進行分析,巧妙地將環境科學概論知識點與價值引領相融合,以充分發揮專業課的育人作用。例如,在第3章介紹人工環境時,通過引入案例巴西庫里蒂巴市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和諧發展的典范,分析庫里蒂巴面貌變化的經驗以及實質,引導學生樹立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理念以及尊重自然規律的意識,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環保意識。在第6章介紹環境倫理時,引入當前備受關注的日本核污染水排海問題作為案例,幫助學生深入了解核污染水排海問題的復雜性和重要性,分析政府應對措施的科學性和合法性,并探討國際社會和國際合作的角色,強化公眾對核污染排海問題的認知,培養學生解決復雜問題的綜合思考能力,樹立環境友好的倫理觀以及社會責任感,增強學生生態文明理念和自然和諧的環保意識。在第8章介紹環境生態時,引入安大略湖區生物多樣性的保護與恢復的案例,引導學生傳播與踐行生態文明建設,并深入思考生物多樣性的倫理和道德價值。在第9章介紹環境物理時,重點分析生活中常見的家用電器——微波爐產生的微波輻射及其危害,幫助學生全面認識電磁波輻射的危害問題,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倫理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在第11章介紹環境規劃時,引入城市公園規劃與環境景觀提升的成功案例,如巴黎塞納河畔公園,這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讓學生認識到科學的環境決策是環境保護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進而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環境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在第13章介紹流域環境管理時,對南水北調工程進行深入分析,有助于學生理解水資源優化配置的重要性,培養學生的敬業精神、工匠精神以及創新意識。在第14章介紹城市環境管理時,通過對廈門市城市環境管理體系進行分析,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城市環境管理的重要性,激發學生積極參與城市環境保護和可持續城市發展的行動,鼓勵學生為創造更健康、更宜居的城市環境作出貢獻。
2.專題研討
在環境科學概論課程教學過程中,通過引入與環境相關的主題,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和探討。例如,在第2章介紹自然環境時,通過探討蓋亞假說,讓學生從自然生態系統的角度思考地球的整體性,并認識到地球是一個相互關聯的生態系統,從而強調了人類與環境的密切聯系以及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同時,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決反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發展方式。在第4章介紹人類活動與環境問題時,通過對人類活動造成的環境危機進行研討,旨在培養學生的環境意識、社會責任感和可持續發展的價值觀,激勵他們積極參與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行動,共同為構建美好的地球家園貢獻力量。在第5章介紹全球環境變化時,對全球變暖帶來的影響進行研討,幫助學生深入了解全球變暖的嚴重性,鼓勵學生積極響應國家“雙碳”目標,倡導綠色、環保、低碳的生活方式,尊重地球與生態系統,并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在第10章介紹環境化學時,對當前廣泛關注的塑料污染問題進行研討,激發學生對環境化學相關知識的興趣,并引導他們樹立綠色生活的發展理念,培養環境保護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在第12章介紹環境污染控制時,對當前我國環境污染防治面臨的挑戰進行研討,幫助學生深入理解環境污染防治以“防”為主的理念,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法治意識以及可持續發展觀念。
3.科教融合
借助新時代互聯網渠道,積極展示環境科學領域一系列杰出科研工作者的優秀事跡和科研成果,讓學生了解最新的學術進展,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激發學生學習環境科學的興趣和科研熱情。例如,在介紹第1章緒論時,引入我國環境保護事業的杰出代表曲格平先生的事跡和卓越貢獻,以此培養學生的唯物辯證世界觀、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并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在第7章介紹環境地學時,引入我國環境科學領域的先驅劉東生院士在黃土環境研究方面的杰出成就,旨在弘揚愛國精神,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時引導他們牢固樹立保護環境的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四、課程思政評價體系構建
通過構建環境科學概論課程思政產出評價體系,量化學生的思政學習成果,并全面評估課程中思政教育的實際效果,以確保思政目標的有效達成。因此,環境科學概論課程思政產出評價體系需要準確反映學生思政內化的成果,并設置可量化的評價指標,以確保評價體系的準確性和有效性。課程思政產出考核占總成績的20%,主要包括課前(調研報告)、課中(案例教學和研討環節)和課后(案例教學后的反思報告)三個部分(見表2),在各環節中融入相關的思想政治內容,并利用現代教學手段簡化成績統計的流程,以確保評價過程的高效與準確。
五、課程思政教學反思
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主體是教師[12]。然而,目前教師在課程思政教學過程中面臨的最大難點在于如何挖掘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并將其有效融入課堂教學。因此,教師需要不斷提升課程思政能力,以更好地履行這一重要職責。
一方面,教師應不斷提升自身的課程思政能力。在課程思政建設過程中,教師除了需要擁有扎實的專業知識,熟知國家和全球環境政策、法規以及社會議題等,還應積極主動學習思想政治教育相關的課程,如《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等,從而全面提升課程思政能力,確保在專業課教學中能夠有效地融入思政元素。同時,教師應以身作則,展現高尚品德和行為榜樣。知識的傳授不應局限于課堂,而應體現在實際行動中,如積極參與公益活動、關心社會問題、倡導環保等,通過自身行為為學生樹立積極榜樣。此外,教師應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社會活動和項目,以實際行動支持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目標,從而實現課程思政的育人效果。
另一方面,學校應大力支持教師提升課程思政能力。首先,學校應進行課程思政的頂層設計,明確思政目標和要求,為各院系提供具體的指導和規劃,以確保教育方向的一致性和思政工作的有效性。其次,學校應定期組織教師參加課程思政的專題培訓,邀請專家學者進行授課,幫助教師深入理解、靈活運用思政教育的理論和實踐方法。最后,建立課程思政教研室或小組,重點研究和攻關課程中的重點和難點問題,并以課程組為單位,定期組織教師開展課程思政研討活動,分享教學經驗和教材資源,為教師搭建一個課程思政工作的交流平臺,從而提高教師的課程思政教育水平和教學效果。
[ 參 考 文 獻 ]
[1] 劉鶴,石瑛,金祥雷.課程思政建設的理性內涵與實施路徑[J].中國大學教學,2019(3):59-62.
[2] 吳晶,胡浩.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 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J].中國高等教育,2016(24):5-7.
[3] 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J].新教育,2020(19):32.
[4] 張艷麗,張運良,成楨,等.高校課程育人價值實現的實踐路徑研究[J].高教學刊,2021,7(31):89-92.
[5] 王愛國,周信智.“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理論邏輯和實踐路徑[J].東岳論叢,2023,44(1):56-64.
[6] 李麗,路運才,焦雅琪.基于“卓越”的“環境科學概論”課程思政教學設計與實施[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22(5):77-79.
[7] 郭勝娟,楊春松,楊梅.高職院校“環境科學概論”課程思政的教學設計[J].湖北理工學院學報,2022,38(4):64-68.
[8] 楊志峰,劉靜玲.環境科學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9] 施敏發,竇紅平,周曉隆.高校課程思政教學體系的優化及其實現路徑[J].黃河科技學院學報,2021,23(7):88-91.
[10] 張健,徐明,鄒曉.環境科學概論課程教學改革探討[J].教育教學論壇,2020(11):149-150.
[11] 田鴻芬,付洪.課程思政:高校專業課教學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路徑[J].未來與發展,2018,42(4):99-103.
[12] 何玉海.關于“課程思政”的本質內涵與實現路徑的探索[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9(10):130-134.
[責任編輯:梁金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