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差異化作業布置的策略核心在于從教學目標差異化、作業內容差異化、作業形式差異化、評價標準差異化四個維度入手,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通過為不同層次學生精心設計不同難度的作業任務,引導學生深入探索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多個領域,培養初中生的獨立思考和創新能力,從而發展其學科綜合素養。
[關鍵詞] 大單元;初中道德與法治;差異化;作業布置
“因材施教”作為一個重要的教育理念,具有悠久的歷史,典出《論語·先進》。從歷史文獻中也可以看出,實施因材施教的前提是要把握學生個性特點、認知方式、學習能力等方面的差異。因此,因材施教是以“知人”為基礎,以“學生為本”為價值取向,彰顯出教育教學的育人魅力。在新時代探討因材施教的思想,是要在繼承優秀傳統的同時,圍繞新時代特點,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最終目標,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促進學生的持續進步。
在《論語》中,同樣的問題,根據不同的情境,采取不同的說法和做法,最經典的案例就是孔子對“孝”的解釋。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p>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憂疾之憂?!?/p>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語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因為弟子們的親子關系、脾氣秉性、家庭環境各不相同,所以同一個問題,有了迥然不同的答案。
《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中提及,為落實培養目標,義務教育課程應遵循五大基本原則,其中便包含了面向全體學生、因材施教。而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為了更好地實現育人目標,在教學各環節都要體現因材施教,其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就是差異化的作業布置。
一、初中道德與法治作業布置中存在的問題
在長期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實踐過程中,我們發現了一些問題。比如,有些學生對本學科沒什么興趣,有些學生對本學科的理解能力較弱,這也影響了他們的學習效果。
在作業方面,我們傳統的作業布置往往采用“一刀切”的方式,即將同樣的作業任務交給所有學生,這種方式無法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也無法調動所有學生的積極性。
而且,過于依賴傳統的閱讀、練習和測試等手段,而缺乏對實際生活案例的引入和討論,這不僅會讓學生感到枯燥乏味,而且也會影響他們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另外,道德與法治學科作業普遍缺乏反饋和評價機制。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只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而忽略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反饋和評價。這導致學生無法及時了解自己的學習情況,也難以發現自己的不足之處。在這種情況下,學生的學習往往會陷入一種惡性循環,無法及時針對存在的問題調整學習方法和策略。
因此,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我們嘗試采用差異化的策略布置作業,以更好地滿足不同層次、不同興趣的學生的需求。
二、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差異化作業布置的理論依據
教育心理學是差異化作業布置的重要理論依據之一。
教育心理學認為,不同類型的知識和技能適合不同的學習者。因此,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和需求,為他們布置不同的作業。例如,對于那些對道德與法治學科不太感興趣的學生,教師可以適當減少書面作業,多讓他們參加一些實踐活動,如模擬法庭、社會調查等。這些活動不僅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還能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學科知識。對于那些理解能力較弱的學生,教師可以讓他們進行一些基礎知識的練習,如選擇、判斷等。這些練習可以幫助他們掌握學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教育公平性原則也是差異化作業布置的重要理論依據。
教育公平性原則認為,每個人都應該被平等對待,不應該因其性別、種族、宗教或家庭背景而受到特殊對待。所以,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能力和潛力,而不是他們的背景,來為他們布置不同的作業。這意味著我們不僅要關注那些表現優秀的學生,還要關注那些需要幫助的學生。通過差異化作業布置,可以讓每個學生都得到適當的關注和幫助,從而實現教育公平。
三、落實差異化作業布置的策略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學科基礎、興趣愛好和成長背景,設計個性化的、差異化的作業。主要目的,是通過精心設計的作業,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深入探究道德與法治領域的各種問題,培養其獨立思考能力、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
(一)教學目標差異化
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導向,差異化作業布置首先要從差異化的教學目標開始。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這樣,學生才能夠根據自己的能力和興趣,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目標,從而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和主動性。
在作業布置時,教師應考慮到每個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興趣愛好,讓他們在實踐中感受到道德與法治知識的價值。例如,在八年級下第三單元“人民當家作主”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安排學生模擬法庭場景,分組扮演律師、法官、原告、被告等角色,通過親身參與,深入了解我國相關法律的內容、原則和實際應用,真正理解“人民當家作主”的含義。這樣的實踐作業,能夠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提高他們對道德與法治問題的關注度和敏感度。
教師還應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讓每個學生都能在輕松的氛圍中獲得成功。對于性格內向、不善言談的學生,教師可以鼓勵他們參與課堂討論、辯論等集體活動,培養他們的表達能力;對于自律能力較差的學生,教師可以設立合適的監督機制,引導他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自我約束能力。
(二)作業內容差異化
在傳統的作業布置中,通常是同樣的作業內容,同樣的作業要求,同樣的完成難度。基礎較好的學生往往“吃不飽”,而一些基礎較為薄弱的學生可能會感到困難與無聊。因此,差異化作業布置需要教師在作業設計中考慮學生的實際需求,根據學生的不同水平,提供不同難度的作業內容,甚至可以讓學生自主選擇。
教師還需要關注學生的參與度。在課堂作業設計環節,應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將其融入作業中,使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能夠積極參與課堂互動。比如,可以通過小組討論、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式,讓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看法,鍛煉其團隊協作能力和溝通能力。
在差異化作業布置策略上,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興趣、能力和知識水平,將作業劃分不同層次,讓每個學生都能找到自己的優勢領域。這種策略不僅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讓他們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自然而然地提升綜合素質。
在實踐中,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學科基礎、興趣愛好和成長背景,制訂個性化的作業計劃。例如,對于愛看法律相關書籍的學生,可以推薦法學經典著作,培養其法治意識;對于善于思考的學生,可以鼓勵其參與時事政治討論,鍛煉其邏輯思維和辯證思維。
在教學實踐中,筆者比較喜歡采用“作業超市”的形式,即基于“陳列作業、對應能力、自主選擇”的原則,將各類作業進行公開展示,由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狀態自主選擇。這樣一方面是照顧了學生當前學習狀態,尊重了學生的自主選擇權,某種程度上也保護了學生的隱私。
比如,在七年級上第三單元“師長情誼”的作業布置環節,筆者布置了以下幾類作業,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科學習狀況自主選擇:一是比較簡單、基于教材內容的“學習任務單”,共10道簡答題;二是需要一定自主學習能力的“師長情誼”競賽題(判斷形式),共20題;三是“師生之情”校內采訪作業;四是“感恩父母”家庭行動作業。這些作業充分發揮所有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充分調動所有學生的積極性,使各個層次的學生都得到了相應的鍛煉。
(三)作業形式差異化
作業的形式也是影響學生完成質量的重要因素。傳統的作業形式通常是筆頭作業,一些動手能力較強的學生可能會感到無聊。因此,差異化作業布置需要教師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提供不同形式的作業,如觀察、調查、討論等,讓學生自主選擇。例如,對于喜歡閱讀的學生,可以布置一些閱讀理解方面的作業,對于擅長思考的學生,可以布置一些分析判斷方面的作業,對于喜歡實踐的學生,可以布置一些實際操作方面的作業。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不僅能夠掌握所學知識,還能夠培養其綜合素質,實現全面發展。
還可以將社會實踐與道德法治教育緊密結合,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在生活和學習中體驗到道德與法治的內在聯系。通過模擬聯合國、法治知識競賽、道德講堂等活動類作業,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培養他們學法、守法、用法的良好習慣。
比如,在七年級上第一單元“成長的節拍”教學中,課后作業除了少量的書面作業,主要以以下形式布置實踐作業:
一是校內實踐作業,“我應該這樣過初中生活”的征文比賽,引導學生對初中生活進行暢想,規劃自己三年的初中生活,同時明確學習的意義,學會在正確的時間做正確的事情。同時也從同伴的展示中受到教育,從而對自己初中階段的學習進行合理的規劃。
二是校外實踐活動:與父輩(長輩)共話成長的視頻采訪活動。 通過與父輩(長輩)對話與討論,了解他們是如何度過中學時代的,更好地認識中學時代對自己一生的重要性,從而學會珍惜新時代的中學學習生活。同時,這項作業還充分利用了家庭和社會的資源,不但對學生進行教育和引導,還開闊了他們的視野,極大地豐富了他們的認知體驗,培養了他們的媒介素質和公民素養。
(四)評價標準差異化
評價是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差異化作業布置需要教師提供不同的評價標準,以反映學生的不同水平和進步。例如,對于一些基礎較差的學生,教師可以給予更多的提示和指導,對于一些優秀的學生,教師可以提供更多的挑戰和拓展。
差異化作業布置策略應與評價機制相結合,以充分發揮作業的實際作用。例如,教師可以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確定不同的評價標準,讓每個學生都能在公平的競爭中得到肯定和激勵。此外,評價結果可以作為學生的成長記錄,為他們今后的學習生活提供有益的參考。
例如,在評價學生對道德原則和法治精神的理解時,可以用開放性、實際性、原則性的問題激發學生深入思考;在評價學生的公民責任感時,可以結合其在社會實踐中的表現,如參加志愿服務、社會調查等,評價其實際行為。同時,教師要注意保護學生的自尊心,避免因作業布置的差異而造成學生的心理負擔。
在教學過程中,筆者有意識地引入家庭評價、社會評價等,使評價方式更為多元與客觀。比如,在八年級下第二單元《理解權利義務》的教學中,筆者帶領學生進入社區,完成“公民行動”相關實踐作業。在評價環節,特別請社區工作人員也參與進來,取得了很好的社會效果。
差異化作業布置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在一定程度上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通過自主選擇適合自己的作業任務,學生能更好地應對學習中的困難和挑戰,提高學習能力和自信心。同時,這種策略還能促進學生的合作和交流,使他們在共同學習的過程中取長補短,共同進步。
參考文獻
[1]檀傳寶.先生之德風[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王文琦.“雙減”背景下農村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作業設計的探究[D]. 西寧:青海師范大學, 2023.
[3]李燕.“雙減”背景下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后作業設計優化研究[D].南充:西華師范大學,2023.
[4]鄭瑾.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差異教學研究[D]. 重慶:西南大學,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