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妍芳
【課例主題】
臨港世外“師之蘊語文工作室”持續“九年一貫初小銜接語文課標植根課堂的讀寫教學的課例研修”主題,本課例以“目標貫通”《搭石》教學為例,探索“閱讀策略單元的學習課堂”有效方法。
【觀察要點】
根據“師之蘊”課例研修的觀課慣例,建議從課時目標具體化、教師語言術語化、課堂環節對應性、師生互動啟發性、自主建構的有效性等觀察要點觀評課。
【文本解讀】
1. 課標銜接。課標要求小學高段學生閱讀敘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簡單描述印象最深的場景、人物以及細節,表達自己的喜愛、憎惡、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2. 單元素養。本單元是閱讀策略單元。小學高段學生閱讀量增加,引導學生學習提高閱讀速度的方法,并運用到自己的閱讀活動中,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顯得尤為重要。本單元的習作要求是結合具體事例寫出人物的特點。此類習作,關鍵是引導學生抓住人物某方面的特征,結合具體事例,把特點寫清楚、寫具體。
3. 課文解讀。《搭石》是一篇意境優美、生活氣息濃郁的散文。作者通過介紹家鄉環境,寫出搭石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通過描寫鄉親們“擺搭石、走搭石”等生活場景,贊美了鄉親們默默無聞、無私奉獻、一心為他人著想的美好品質。
全文按照“說搭石—擺搭石—走搭石—贊搭石”的順序展開,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從家鄉的生活環境入手,介紹什么是搭石。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具體寫搭石在人們生活中的作用和意義。第2自然段寫鄉親們擺搭石的場景;第3自然段寫鄉親們走搭石的美好畫面;第4自然段寫鄉親們走搭石時互相禮讓、尊老愛幼的情景。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揭示主旨,搭石承載著鄉親們美好的情感。
課文選取了幾個平凡卻極具畫面感的場景,處處體現著鄉親們美好淳樸的情感。秋涼了,鄉親們在小溪中擺搭石,從“出工”“收工”“趕集”等詞中,看出搭石在家鄉人們生活中的重要意義。如果某處沒擺搭石,人們會譴責那里的人懶惰,上了年歲的人會主動調整搭石,反映出鄉親們的淳樸善良、與人為善。一行人走搭石協調有序,兩人面對面走搭石會互相禮讓,年輕人背老人走搭石等,體現出鄉親們和睦友善的美好情感。
作為閱讀策略單元的第一課,本課重在學習提高閱讀速度的方法,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學習提示有兩個,一是“用較快的速度默讀課文”,要求學生閱讀時要有意識地提高速度,并記錄自己的閱讀時間。二是“集中注意力”和“遇到不懂的詞語不要停下來,不要回讀”。“集中注意力”是最基本的閱讀要求,指的是閱讀過程中要全神貫注;“不要回讀”是提高閱讀速度的基本方法。“回讀”指的是再次閱讀前面讀過的文字。如果遇到不懂的詞句就回讀,閱讀速度自然就會慢。基于此,閱讀時,教師要提醒學生集中注意力,遇到不理解的詞語,如果不影響理解文章內容,可以跳過去,繼續往下讀。
【學情分析】
本課授課對象是五年級學生。學生具備一定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能借助工具或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或者相關句子,并且能夠表達自己對個別語句的感受。但是,因為本篇課文描寫的場景距離學生生活較遠,難以深入挖掘文本。
【課時目標】
1. 認識“汛”“挽”“惰”“衡”4個生字,會寫“懶”“惰”2個生字。(一維,重點)
2. 用較快的速度默讀課文,集中注意力,不停頓、不回讀。(二維,重點)
3. 圈畫關鍵詞句,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感受鄉親們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精神。(三維,難點)
4. 鞏固讀法,圈畫關鍵詞句,梳理文脈,感受鄉親們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精神。(三維,重點)
【課時安排】
1.5課時。
【第一課時課堂環節】
一、整體感知單元要求,解讀文題
師:同學們,這節課我們一起學習第二單元,請大家打開語文書第15頁,我們先整體了解一下這個單元的學習內容。讀一讀單元的封面頁,你了解了什么?
預設1:我看到了“閱讀要有一定的速度”。
師:從閱讀角度看,本單元指導我們學習提高閱讀速度的方法;從習作角度看,本單元引導我們結合具體事例寫出人物的特點。
師:提到閱讀速度,你有什么疑問嗎?
預設2:閱讀的速度是不是越快越好呢?(師評價)
師:接下來,我們就一起進入《搭石》這篇課文,齊讀課題。
說明:這一環節鋪墊課時目標1、2。
二、記錄閱讀時間,學習提高閱讀速度的方法
1. 速讀課文,檢測效果
師:請大家用較快的速度默讀課文,記錄閱讀時間,并想一想自己了解了哪些內容。指導讀音和書寫;檢測閱讀效果。
2. 交流閱讀體會
預設3:我有些詞語不理解,一直在想,所以浪費了時間。
師:有兩位同學在閱讀中也遇到了同樣的問題,他們是怎么處理的呢?我們一起來看看。
3. 總結提高閱讀速度的方法
說明:這一環節為課時目標2服務。
三、讀課文,梳理文意
師:總結完了提高閱讀速度的方法,接下來,請你運用這種方法快速閱讀文章,思考:課文中的哪些畫面給你留下了深刻印象?試著用簡潔的詞語概括這些畫面。(生交流,師評價)
追問:如果把這些給我們留下深刻印象的畫面按照課文的寫作順序梳理一下,再分別為它們取個名字,應該叫什么呢?(生交流,師評價)
四、品“搭石”,體會情感
師:接下來我們一起走進第一幅畫面。速讀第一段,思考:什么是搭石?為什么要擺搭石?(生交流)
師:要說清楚什么是搭石,為什么要擺搭石,哪些關鍵詞能幫助你?請你在書中圈一圈。
追問:誰能借助關鍵詞,連起來完整地說一說什么是搭石?為什么要擺搭石?(生交流)
師:那為什么要二尺左右的間隔,并且橫著排呢?(生自由交流)
師:從中你體會到什么?
預設4:我感受到鄉親們之間是相互關愛的。
師:是啊!簡短的文字處處透著關愛他人之情。
預設5:我從第二自然段“早早”這個詞體會到擺搭石的人們生怕行人再脫鞋挽褲,所以早早地將搭石擺好,行人就不用蹚水過河了,他們都在為別人考慮。(師評價,指導朗讀)
啟發思考:接下來我們用換位思考的形式走入擺搭石老人的內心世界。請大家先把自己想象成老人,然后根據提示語補充老人的心里話。老師提示一下,補充時,可以結合文中的語句來思考。(生交流)
師:這幾位同學走入了老人的內心世界,更把我們帶到作者家鄉的這道風景中。這是一道怎樣的風景呢?
預設6:這是一道一心為他人著想的風景。
師:是啊,在這風景中,村民們用默默的舉動、無私的奉獻,為彼此帶去了美好的情感。讓我們帶著感受再來讀一讀這段話吧。
說明:這一環節為課時目標3服務。
五、結“搭石”,布置課后閱讀
結束語:這節課我們學習了提高閱讀速度的方法:不停頓、不回讀、集中注意力,并運用這樣的方法速讀了《搭石》這篇課文,感受了其中的畫面,還有哪些美好的畫面呢?我們下節課繼續交流。
附:板書設計
5. 搭石
集中注意力
不停頓
不回讀
【第二課時課堂環節】
六、憶“搭石”,溫故讀法
師: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學習了提高閱讀速度的方法,我們知道了閱讀時要集中注意力,遇到不懂的詞語不要停下來,不要回讀。并且學習了第一、二自然段。這節課我們繼續走進搭石,感受美好。
七、品“搭石”,體會情感
1. 師:擺搭石的畫面讓我們感受到鄉親們美好的情感,接下來讓我們感受走搭石這一美麗風景。從哪些語句中,你還可以體會到鄉親們美好的情感?請同學們默讀課文,邊讀邊圈畫關鍵語句,并談談自己的感受。(全班交流,教師評價,指導朗讀)
八、悟“搭石”,升華情感
師:這些美好的畫面,組成了一幅美麗的畫卷。同學們,請看看課本上的插圖,這就是搭石。此時,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交流,師評價)
師:學到這里,你對文章最后一段有沒有新的理解呢?(生交流,師評價)
說明:這一環節為課時目標4服務。
九、拓展延伸,鋪墊寫作
師:同學們,生活中你是否也見到過自己家鄉這樣美好的畫面呢?(生交流,師評價)
十、總結讀法,嘗試寫作
師:通過搭石這篇課文,我們學習了提高閱讀速度的方法。希望同學們課下結合自己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把自己的感悟用筆寫下來。
附:板書設計
5. 搭石
默默無聞 無私奉獻
【執教反思】
一、堅持學習目標導向
臨港世外語文工作室的課例研修主題是“課標植根課堂”,路徑是“目標貫通課堂環節”,本課探索“閱讀策略單元的學習課堂”。通過單元整體認知,以單篇課文為例,通過計時讀課文等方法檢測閱讀效果,習得提高閱讀速度的方法。統編版教材共設置四個閱讀策略單元,本單元在習得預測和提問兩種閱讀策略的前提下,明確“閱讀要有一定速度”,為六年級上冊根據閱讀目的選擇合適的閱讀方法做準備。通過本節課的學習,達到“學一篇知一類”“學一單元知一冊”的目的。所以,在以后學習閱讀策略單元時,要貫徹學生對整個統編教材的閱讀策略單元的認識。
二、環節設置更精進
本篇課文預設1.5課時,嘗試目標與環節整體設計、統一排序,感受了“全文教學”的魅力。但其中,因為圈畫關鍵詞句,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這一整體感知缺失,所以目標3的落實不夠精準。例如,可以這樣設置問題“全文圍繞搭石描寫了哪幾個畫面?其中令你印象比較深刻的是什么?你是從哪些語句中體會到的?”這樣的問題設置指向性明確,環節更完整,使目標更明確,而不是囫圇吞棗、混沌一片。
此外,二次備課上課時,圈畫關鍵詞以后,還是要追問,深化學生對關鍵字詞的理解,加深情感體會,從而使文旨的落實更流暢,學生情感體驗更好。但是由于這篇鄉土散文描寫的畫面距離學生的生活實際比較遙遠,所以對學生的引導以及前期背景知識的鋪墊顯得尤為重要。但是,既然是閱讀策略單元,對方法的學習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如何平衡這兩方面是教師需要思考的地方。
三、文本解讀能力需提高
文本解讀能力是語文教師的核心競爭力。教師深入解讀文本的能力對教學活動的設計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文意和文脈的梳理在解讀文本層面尤為突出。梳理文意和文脈對引出文旨也有不容小覷的作用。在教授本課的過程中,對篇章、句子及詞語的分析,還欠深入。從篇章而言,雖然二次上課彌補了第一次課整體感知的缺失,但是這個環節的落實,還稍顯經驗不足。所以,訓練文本解讀能力為自己的教學賦能,也是后期教師重點努力的方向。
四、教學語言需更嚴謹,術語更規范
縱觀整堂課的各個環節,對學生而言,他們回答完問題以后,教師的評價不是很簡潔明了,有時候在重復學生說的話,有時候評價語言不是很精準。對教師而言,有些問題的指向性不是很明確,這是二次備課上課以后,教師自己感受比較深的地方。教學語言更嚴謹,術語更規范,組織更精當,才能讓教師本人和教學這一時空現場都為教學目標服務。因此,歷練實際上課過程中簡約、現實、即興的表達,也是教師今后要關注和學習的地方。
教有趣,導有法,教學相長,是教師孜孜不倦的追求。“窺一斑而見全豹,觀滴水可知滄海”,是教師以后的教學生涯中需要繼續歷練的。在課標的引領下,在臨港世外師之蘊工作室“兩實踐兩反思”的模式帶領下,青年教師的專業能力和素養能得到持續發展。
(責任編輯:淳? 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