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鳳霞
摘要:“八個相統一”理念探討了高職思想政治課程混合式教學的改革創新,通過本文分析“八個相統一”的基本內涵和內在邏輯順序,提出了在高職思政課堂中鞏固理論教學、擴展實踐教學、豐富文化活動和構建網絡教學的實踐策略。這些舉措旨在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思想政治素養的提升,為高職思政課程的教學改革提供了新思路和實踐路徑。
關鍵詞:“八個相統一”;高職思政課;混合式教學
引言
高職思政課程作為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環節,需要不斷探索創新,提升教學質量。本文旨在探討如何結合“八個相統一”的理念,推動高職思政課程的混合式教學改革,以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一、“八個相統一”的基本內涵
“八個相統一”的基本內涵涵蓋了多個方面,其中包括政治性和學理性的統一、價值性和知識性的統一、批判性和建設性的統一、理論性和實踐性的統一、統一性與多樣性的統一、主導性與主體性的統一、灌輸性和啟發性的統一、以及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的統一[1]。這一理念旨在引導思政課程的發展方向,要求思政教育在傳授政治理論知識的同時,也注重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實踐能力;在傳承價值觀念的基礎上,也要求對知識進行系統傳授,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領會其實踐意義;在強調統一性的同時,也要求充分尊重多樣性,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同時,思政課程既要有明確的主導性,又要注重培養學生的主體性,使其在學習過程中積極參與和思考;此外,思政教育不僅僅是灌輸性的,還應該具有啟發性,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和探索;最后,思政課程既包含顯性教育,又融入了隱性教育,通過課堂教學和校園文化的滲透,全方位地影響學生的思想和行為。
二、“八個相統一”的內在邏輯順序與意義
(一)內在邏輯順序
“八個相統一”所蘊含的內在邏輯順序是為了在高職學校的思政課程教育中實現全面的發展和提升。這一順序從政治性和學理性的統一開始,將政治性作為課程的核心,同時強調了學理性的重要性,為學生提供深刻的理論基礎[2]。隨后是價值性和知識性的統一,將思政課程中的價值觀與知識內容有機結合,旨在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念和豐富的知識儲備。接著是批判性和建設性的統一,要求學生具備批判問題的能力,同時提供解決問題的建設性思路。然后是理論性和實踐性的統一,強調將理論知識與實際生活相結合,使學生能夠靈活運用所學理論解決實際問題。其次是統一性與多樣性的統一,既要求思政課程具有統一的核心價值觀和目標,又要兼顧學生的個性化需求。接下來是主導性與主體性的統一,要求教師在課程設計中發揮主導作用,同時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其參與和創造的積極性。最后是灌輸性和啟發性的統一,要求思政課程不僅僅是知識的灌輸,更要啟發學生的思考和創新能力。
(二)思政課程教育理論的意義
思政課程教育理論對創新思政課的意義在于為課程改革提供了理論支持和指導,促進了思政課程的更好實施和效果提升。這一理論系統不僅包含了“八個相統一”等具體內容,更是思政課程教育的理論基石,反映了思政教育的本質屬性和發展規律。通過深入理解和應用這一理論,教師們能夠更好地把握思政課程的核心任務和教學要求,創新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3]。例如,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一的原則,要求將政治理論與學科知識有機結合,教師可以通過案例分析、問題探討等方式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政治理論,并將其應用于實際問題中。價值性和知識性相統一的原則,則要求將思政課程的價值觀念融入知識傳授中,教師可以通過生動的故事、實例等方式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加深對價值觀念的理解和認同。
(三)思政課程教育思想的意義
“八個相統一”的內在邏輯順序為思政課程教育提供了系統性的指導框架,而思政課程教育思想原則則在其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思政課程教育思想原則作為高職思政課程的基本原則和最終目標,對創新思政課程具有深遠的意義。首先,相較于統一性與多樣性的平衡,思政課程教育思想原則是課程設計和實施的根本指導原則,是高職思政課程教育的靈魂所在。其次,與理論性和實踐性的關系相比,思政課程教育思想原則不僅傳達政治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進行思想認識和實踐行動,實現教書育人的雙重目標。最后,在推動思政課程改革創新方面,強調思政課程教育思想原則的發展有助于推動思政課程的規范化管理和各高職學校思政課程教學模式的合理化探索,為高職學生全面發展提供更有效的保障。
(四)思政課程教學方法的意義
思政課程教學方法理論為教師提供了在教學實踐中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的指導,促進了思政課程的教學效果和質量提升。相較于“八個相統一”中的其他要素,思政課程教學方法理論更加貼近實際教學操作,為教師提供了具體的操作指南。通過充分運用教學方法理論,教師能夠創新教學手段,設計豐富多樣的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例如,結合現代教育技術,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網絡資源等方式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提高教學效果。此外,采用互動式教學、小組討論等活動形式,可以促進學生的思辨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的培養。
三、“八個相統一”的高職思政課混合式教學創新實踐
(一)鞏固理論教學,提升學生理論素養
理論教學課堂作為學生思政學習的主要場所,承載著傳授理論知識、引導思想成長的重要任務[4]。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傳授理論知識,更要激發學生的思考和探索欲望,幫助他們深刻理解黨的方針政策、國家發展戰略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體系。在實踐中,教師應當兼顧“八個相統一”的原則,確保政治性與學理性、價值性與知識性的統一。
為了夯實理論教學,教師應精心設計教學內容,確保理論知識的科學性和系統性。這包括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等方面的深入講解。通過系統的理論知識傳授,學生可以全面了解國家發展戰略,從而在思想上得到深刻地洗禮和提升。同時,教師還應該運用生動的案例、圖表、視頻等多媒體手段,使理論知識更加生動形象,引起學生的興趣和注意。并且教師在鞏固“理論教學課堂”時,應采用多種教學方法,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除了傳統的講授方式,教師還可以組織小組討論、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活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深入思考。通過這些互動性的教學方式,學生不僅可以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還可以培養團隊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另外,鞏固“理論教學課堂”還需要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與交流。教師應主動與學生溝通,了解他們的學習需求和困惑,并根據實際情況調整教學內容和方法。同時,教師還應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勇于表達自己的觀點,促進思想碰撞和交流。通過與學生的密切互動,教師可以更好地把握教學進度,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教學效果。在實踐中,教師還應注重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創新意識。除了傳授理論知識,教師還應引導學生進行思辨和分析,培養其對問題的敏感性和批判性思維能力。通過課堂討論和辯論等活動,學生可以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拓展思維的廣度和深度,增強自主學習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擴展實踐教學,注重培養實踐能力
在高職思政課程的混合式教學創新實踐中,擴展實踐教學是至關重要的一環,旨在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實踐教學是將理論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和工作中的關鍵環節,通過實踐,學生可以將所學知識轉化為實際能力,并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和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的能力[5]。
實踐教學課堂應著重于創設具有實踐性的教學環境和情境,以促進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這可以通過組織實地考察、實驗實訓、社會實踐等方式來實現,如安排學生到企業實習、參與社區服務活動、開展調研項目等,讓學生親身參與實踐,感受真實的社會環境和職場氛圍,從而培養他們的實踐能力和應變能力。與此同時,在實踐活動中,教師應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理論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幫助他們建立正確的問題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且學生在實踐中所遇到的問題和困難也應成為理論學習的反饋,促使其不斷反思、總結經驗,不斷提升自身的實踐能力。另外,實踐教學課堂還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團隊合作精神。在實踐活動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創新性項目設計、解決實際問題的探索等活動,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創新意識。教師還應鼓勵學生之間的合作與交流,在團隊合作中培養學生的溝通能力、協作能力和領導能力,使學生能夠在實踐中更好地發揮個人優勢,實現共同目標。
(三)豐富文化活動,提高綜合素質培養
文化活動作為思政課程的延伸,不僅是知識的傳遞與鞏固,更是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與提升的重要途徑。通過參與文化活動,學生可以在潛移默化中獲得知識的學習與鞏固,同時,也可以鍛煉其社交能力、團隊合作精神和創新能力。文化活動課堂的豐富多彩可以幫助學生深入了解和體驗各種文化形式。通過參與文化展覽、藝術表演、文學講座等活動,學生可以感受到文化的魅力,增強對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培養對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從而提升綜合素質。文化活動課堂還是學生展示個人特長和才藝的重要舞臺。通過參與文學創作、繪畫比賽、音樂表演等活動,學生可以展示自己的創造力、藝術修養和審美情趣,激發自身潛能,培養自信心,增強綜合素質。另外,文化活動課堂也是促進學生社交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的有效途徑。在文化活動中,學生需要與同學們進行交流互動、合作協調,共同完成活動任務,從而培養了他們的溝通能力、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為未來的社會交往和職業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礎。因此,在設計文化活動課堂時,教師應充分考慮學生的興趣和特長,豐富活動內容,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和手段,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和創造力。同時,注重活動的主導性與學生的主體性相統一,兼顧統一性與多樣性,確保活動目標明確、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最大程度地發揮文化活動在學生綜合素質培養中的作用,為其全面發展提供有益支持。
例如,教師成立“經典研讀社”等學生社團是豐富文化活動課堂的一種有效方式。通過這樣的社團活動,學生得以深入學習經典著作,探討其中蘊含的思想內涵,拓寬自己的知識視野,同時也促進了學生之間的交流和合作。在“經典研讀社”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選擇并研讀包括《論語》《大學》《中庸》等經典著作,并定期召開讀書分享會。在這些分享會上,學生可以就各自閱讀的經典著作展開討論,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從而增進對經典文化的理解和認識。同時,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分析經典著作中的思想精髓,并與現實生活相結合,探討其對當代社會的啟示和指導意義。此外,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開展與經典著作相關的文化活動,例如,舉辦書法比賽、朗誦比賽等,讓學生通過實踐的方式感受經典文化的魅力,并將其內化為自己的文化素養。通過這些活動,學生不僅能夠提升自己的文化修養,培養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和尊重,同時也增強了學生之間的交流和合作能力。
(四)構建網絡教學,開拓新技術新領域
在高職思政課程的混合式教學創新實踐中,構建網絡教學課堂是利用新技術開拓新領域的關鍵舉措。通過網絡教學平臺,教師和學生可以跨越時空的限制,實現隨時隨地地學習和教學。這種教學模式不僅提供了更加靈活和便捷的學習方式,也為教育教學帶來了全新的可能性和機遇。構建網絡教學課堂能夠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的優勢,將教學資源和學習內容數字化、在線化,使之變得更加易于獲取和傳播。教師可以通過網絡平臺上傳課件、教學視頻、電子書籍等多種形式的教學資源,學生可以隨時通過電腦、平板或手機進行在線學習,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極大地提高了學習的自由度和靈活性[6]。并且網絡教學課堂能夠促進教學方式和方法的創新。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設計豐富多樣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如教學視頻、網絡直播、在線討論等,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同時教師還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反饋,靈活調整教學策略,實現個性化教學,提高教學效果。另外,構建網絡教學課堂有利于促進師生之間的互動和交流。通過在線討論、答疑解惑等方式,教師可以與學生進行及時有效地溝通和交流,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和需求,及時給予指導和幫助。
結語
綜上所述,高職思政課程混合式教學的改革創新是當前教育領域的重要任務之一。本文通過分析“八個相統一”的理念,提出了鞏固理論教學、擴展實踐教學、豐富文化活動和構建網絡教學等策略,并探討了它們的內在邏輯關系和實踐意義。這些舉措有助于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增強其思想政治素養,為高職思政課程的教學改革和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方向。
本文系陜西省職業技術教育學會2024年度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課題《高職思政課混合式教學改革應用研究》(項目編號:2024SZX129)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賀志勇,饒志華.思政課“聽說讀寫”四環節教學法——基于“八個相統一”[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3,(16):9-12.
[2]張艷,孔麗麗.“八個相統一”視域下思政課理論與實踐融合路徑探究[J].遼寧經濟職業技術學院.遼寧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23,(02):109-112.
[3]王世海,趙愛琴.“八個相統一”視域下建設思政課“金課”的路徑探索[J].呂梁教育學院學報,2022,39(04):132-135.
[4]鄧裕芬.基于“八個相統一”視角的新時代思政課程教育模式研究[J].現代職業教育,2021,(41):122-123.
[5]張夏青.混合式教學:“八個相統一”視域下思政課改革必然趨勢[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1,34(14):70-71.
[6]張宏韜.“八個相統一”推進新時代思政課改革創新的科學指引[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21,39(03):199-201+204.
(作者單位:西安鐵路職業技術學院)
(責任編輯:豆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