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頌
摘 要:在“雙減”政策實施過程中,義務教育學校與家長要全面減輕學生的作業負擔、校外培訓負擔,以“雙減”為盾去探索減負提效提質的改革道路,最終要綜合促進學生學業水平、核心素養的綜合發展。在此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師可通過家校互動優化學生的數學學習行為與習慣,使其能夠逐步具備刻苦奮斗、積極向上的學習心理品質。本文將綜合分析家校互動在小學數學學習中的作用與意義,進而探索小學數學教師通過家校互動優化學生學習效益的方式方法,希望能夠進一步促進家校合作,有序提升學生的數學認知水平。
關鍵詞:家校互動;小學數學教學;作用探究;策略分析
【中圖分類號】G7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539(2024)06-0119-03
就目前來說,家校互動并未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得以普及,多數教師都不會詳細向家長解釋數學課程計劃的完成度、學生在數學學習活動中的問題與成長等。在這種狀態下,許多家長為了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成績而選擇在家庭教育中為學生布置額外的作業、通過校外培訓機構去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等,且不及時向教師反饋學生的學習變化情況,使家校溝通出現信息壁壘,導致小學生承擔著繁重的學習壓力,經常陷入重復學習、機械練習的不良學習狀態之中。因此,要想真正地減輕小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的負擔、壓力,更科學地指導學生,小學數學教師應主動與學生及家長互動,通過家校合作優化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與學習習慣,更科學地設計數學教育計劃與育人目標,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做好充分的準備。那么具體而言,家校互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作用與價值有哪些呢?本文將對此進行闡述與探索。
(一)共享學情信息,科學優化數學教學活動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組織家校互動活動的基本要求之一便是要求教師、家長能夠及時交流學生的學習情況、學習成果等,還要溝通學生在家庭、校園生活中所展現出來的學習個性、學習習慣等,真正做到從學生視角去設計數學學習活動,有效調整數學教學目標、教學形式、教學資源等等,使學生在數學學習活動中能夠順利地實現有意義學習。另外,小學生的數學認知狀態是處于動態變化中的,教師應通過長期有效的家校合作及時了解學生的認知變化情況、學習效益等,由此設計相應的新授課、復習課、練習課等多類課時活動,真正地做到以學生為中心。
(二)滲透習慣養成,拓展數學學習范圍
習慣養成是滿足學生終身學習發展需求的基本活動之一,但是家校雙方受到“唯分數論”傳統思想的影響而長期忽視了學習習慣養成教育活動,過于關注學生在數學考試中的成績水平。但是,在“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師、家長都要摒棄“應試教育”思想,關注學生核心素養的全面發展。在家校互動活動中,教師可以向家長反饋學生在課堂聽講、學習探索等上課時的行為習慣,據此設計習慣養成教育活動,比如要訓練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主動合作等多種能力,還要通過家校合作去改善家長在輔導學生學習時的指導行為,盡量摒棄“填鴨式”這一不當教學行為,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反過來講,家長也可通過家校互動向教師反饋學生在家庭中進行預習、獨立寫作業、進行習題檢驗等學習行為問題,在教師的幫助與監督下設計相應的學習習慣養成教育活動,進一步優化學生在課內外的學習行為習慣。
(三)優化學習品質,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
學習品質是指學生在學習活動中所顯現出來的行為傾向與心理特征等,具有良好學習品質的學生往往能夠在學習中展現出刻苦、積極向上、堅持到底等特性,也普遍更能取得學習成功。在家校互動活動中,家校雙方能夠更全面地了解學生在數學學習活動中的心理品質,比如學生在學數學時是否能夠產生積極進取的情感體會,在面對難題時是否能夠主動地進行自主探索并且能堅持到底,是否能夠謙虛好學、樂于助人等等,由此,則可設計相應的數學輔導計劃,綜合優化學生的認知狀態、情感體會、學習態度、意志品質等等,以便真正地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做好充分的準備。
(四)實現減負提效,穩步提升學生的數學認知能力
減負提效一直都是教育領域中的重要改革任務之一,家校互動則是實現減負提效的必要方式之一。在家校互動中,小學數學教師可以及時通過家長的反饋了解學生對于當日所學知識的理解、應用情況,以及學生在做作業時的解題狀態、具體效益等。據此,小學數學教師則可設計相應的數學輔導計劃,根據每一個學生的數學學習需求提供數學輔導,直到學生能夠順利突破認知瓶頸,有序提升學生的數學認知能力。在此過程中,教師還可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去調整下一輪數學教學活動的結構、目標、內容等,有效規避“超標教學”現象。久而久之,便可優化小學生的數學認知效益,還可順利地實現減負提效,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做好充分的準備。
綜上,在小學數學教學實踐中組織家校互動活動十分重要,有利于逐步優化小學生的數學學習行為、認知狀態、學習習慣等,可綜合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因此,小學數學教師應主動開展家校互動,通過雙方溝通與緊密合作逐步實現減負提效。下面,本文將從五個角度闡述小學數學教師應該如何在數學教學活動中組織家校互動活動,包括通過家校互動督促學生自主預習,反饋學習需求;通過家校互動設計數學教學計劃,優化教學形式與目標;通過家校互動布置分層數學作業,實現因材施教;通過家校互動反饋學生學習增值,增強學生學習自信;通過家校互動落實習慣養成計劃,使學生終身受益。
(一)通過家校互動督促學生自主預習,反饋學習需求
課前的有效預習能夠優化小學生的數學認知狀態,使其帶著思考、目的參與到課堂學習活動之中。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可在課前組織家校互動活動,通過家長的有效管理與監督促使學生自主預習數學知識,及時向教師反饋學生的預習狀態、預習效益等,及時了解學生的數學認知需求及其認知潛能。
例如在“小數的加法和減法”一課教學實踐中,筆者在課前布置了預習任務,引導學生在課前自主閱讀數學教材,自主遷移加法、減法這兩個數學概念,思考小數加法、減法的計算步驟與運算要點,使其能夠初步使用豎式計算的方式理解“數位對齊”的意義。由于預習活動是以學生的獨立學習、自主學習為主的,所以有不少學生會選擇在家中預習數學知識,還會主動向家長求助。對此,筆者及時進行了家校互動,通過家長的真實反饋了解了學生在推導、計算小數加法與減法時的學習情況、認知疑問等,發現多數學生都能理解小數加法、減法的實際意義,能夠使用規范的數學語言去描述運算等式,但是在進行數學計算時難以按照“數位對齊”的原則進行加減計算。由此,筆者及時了解了學生的數學學習需求,調整了新授課的教學重點、教學內容。
(二)通過家校互動設計數學教學計劃,優化教學形式與目標
數學學習計劃的設計與完善關系著小學生在數學學習活動中的行為表現、學習效益等,所以教師應綜合分析學生在學數學時的態度、情感、習慣、策略等,以便科學設計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數學教學計劃。為此,小學數學教師則可設計家校互動活動,通過家長的真誠反饋與建議自主調整教學目標、優化教學形式等,還可選擇相應的數學工具去進行直觀演示,以優化學生的直接感知,使其親歷數學知識的生成過程。
例如在“克與千克”一課教學準備階段,筆者通過家校互動了解了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對于質量單位的認識、應用情況,以及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利用測重工具去測量物品質量的現有經驗。通過家校互動,筆者設計了以“做中學”為主的數學教學計劃,即選擇稱重天平去引導學生自主測量各類生活物品的質量,引導學生通過測量、估量等活動去感受千克、克這兩個質量單位的實際意義,并且能夠通過實踐活動去引導學生自主推導千克、克這兩個質量單位之間的換算進率,以便順利地優化學生的數學認知狀態,使其能夠順利地展開數學探究,逐步形成良好的量感。另外,由于各位家長所反饋的學情信息呈現出差異性、多樣化的特點,所以筆者也嘗試設計了遞進式的教學目標,即掌握用秤、天平等物品測量物體質量的方式方法;能夠通過實踐活動感知并認識千克、克這兩個質量單位,初步樹立1千克、1克的概念;能夠知道1千克=1000克,且能夠在真實情境下自主轉換質量單位;能夠建立正確的質量觀念,培養學生的量感。據此,教師即可根據學生在數學課上的學習行為、學習效益等靈活調整數學輔導策略,直到學生能夠逐步達到各個目標水平,使學生實現有效學習。
(三)通過家校互動布置分層數學作業,實現因材施教
作業一直都是導致小學生產生學習壓力的主要來源之一,“雙減”政策不僅要求一線教師能夠科學壓減作業總量,更是希望各位家長能夠放平心態,避免在家中通過“題海戰術”增加學生的學習壓力。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在家校互動活動中可主動宣傳分層作業的設計意圖及其作用,使各位家長能夠真正地了解學生的數學學習需求,配合學校落實分層作業設計計劃,真正地做到因材施教,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做好充分的準備。
例如在“小數乘法”一課教學實踐中,筆者根據本班學生在課堂探究活動中所展現出來的認知水平、解題狀態等設計了相應的分層作業,使學生能夠在分層作業活動中靈活地使用小數乘法知識去解答相關習題。但是,為了避免各位家長產生焦慮情緒,筆者主動向家長說明了基礎層作業、鞏固層作業、提高層作業的區別、作用等,還通過一對一的家校互動分析了培養學生數學認知狀態以及適合學生的作業內容。在家校互動中,部分家長難以接受自己的孩子比其他同學的認知水平更低,擔心分層作業會導致生生差距變得日益明顯。對此,筆者也向各位家長保證會在課外輔導活動中繼續幫助學生去消除認知疑問,尊重學生的認知發育規律,希望能夠幫助各位家長消減焦慮情緒,也會根據學生的認知變化情況靈活改變作業內容,讓每一個學生都能積累有效的數學學習經驗。
(四)通過家校互動反饋學生學習增值,增強學生學習自信
學生的學習增值是出于動態變化過程之中的,小學數學教師應通過家校互動及時反饋學生的學習增值情況,使學生能夠接受來自家校雙方的肯定、賞識,有效培養學生的學習自信,同時也為進一步開發學生的認知潛能做好充分的準備。
在每日的家校互動中,筆者都會向家長反饋學生在當日所學到的數學知識、所形成的認知能力等,還會及時向家長反映學生在課堂上主動回答問題、積極展開數學探究的行為表現,以及學生在數學學習中所顯現出來的質疑意識、創新能力等,希望各位家長能夠及時肯定學生的學習進步與成長。另外,在每次數學考試中,筆者都會根據學生個人的答題情況設計一份學習分析報告,面向家長認真展示學生在數學學習活動中的學習增值情況,同時會根據學生所暴露出來的認知問題分享數學輔導計劃。這樣逐步地減輕了各位家長的教育焦慮情緒,為促使學生實現有意義學習做好充分的準備。
(五)通過家校互動落實習慣養成計劃,使學生終身受益
上文指出,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組織家校互動活動有利于引導小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因此,小學數學教師應主動通過家校互動共同設計學習習慣,養成教育計劃,通過雙方合作監督學生、規范學生的學習行為,使學生能夠逐步地優化自身的學習習慣,為促使學生實現有意義學習做好充分的準備。
總而言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組織家校互動活動的意義重大,是優化小學生數學學習效益與學習行為、品質、態度、情感等多方面的重要策略之一。因此,小學數學教師要主動地設計家校互動活動,及時改善學生在學數學時的行為舉動、習慣意識等,使學生能夠在雙方協同合作下不斷地提升數學認知水平,優化學習習慣與品質意識等,真正地促使學生實現可持續發展與全面成長。
(責任編輯:黃艷華)
[1]陳碧欽.小學數學教學中家校合作育人的策略研究[J].當代家庭教育,2023,(18):50-53.
[2]馬榮勤.家校合作視角下的小學數學教學改革探索[J].家長,2023,(18):53-55.
[3]李喜平.談家校合作在新時代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重要性[J].智力,2023,(03):37-40.
[4]楊偉國“.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家校合作的實施策略[J].家長,2022,(20):99-101.
[5]王嘉明.家校合作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小學生(下旬刊),2021,(1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