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鑫鴻
[摘 要]學生傷害事故發(fā)生后,侵權責任的認定直接涉及對學生和學校雙方合法權益的保護。本文基于黑龍江省110份裁判文書,分析法院如何結合構成要件、歸責原則和舉證責任等因素認定幼兒園、中小學校等教育機構的侵權責任,旨在為公正認定教育機構的侵權責任、強化教育機構的法治意識和證據(jù)意識、不斷提升依法治校能力提供一定的借鑒。
[關鍵詞]中小學校;學生傷害事故;侵權責任認定;實證分析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進步,人們對教育的重視程度日益提高,教育機構承擔的任務也愈發(fā)復雜:不僅要提高教育教學質量,還要保障學生的安全。然而,校園里學生人數(shù)眾多,學校難以對每個人的行為進行全面監(jiān)管,且受諸多主客觀因素影響,學生傷害事故難以完全避免。事故一旦發(fā)生,不但直接影響學生身心健康,給家庭帶來壓力;若處置不當,還會擾亂正常的教育教學秩序,甚至引發(fā)社會公眾對教育機構的質疑。是以學生傷害事故發(fā)生后,教育機構侵權責任的認定尤為重要。
關于教育機構的侵權責任,《民法典》侵權責任編作了明確的規(guī)定: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在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人身損害,教育機構未盡到教育、管理職責的,應當承擔相應的侵權責任。本文對黑龍江省110份裁判文書進行了實證分析,旨在進一步探討司法實踐中法院對教育機構侵權責任的認定問題。
一、數(shù)據(jù)來源及研究范圍
本研究以中國裁判文書網(wǎng)作為檢索平臺,采用法條檢索法,分別以《侵權責任法》(2021年1月1日廢止)第三十八條、第三十九條、第四十條和《民法典》(2021年1月1日施行)第一千一百九十九條、第一千二百條、第一千二百零一條為主要關鍵詞,截止到2023年10月,共檢索到黑龍江省自2017年至2022年總計六年的民事裁判書186份。并從以下幾個方面作了深度清理:第一,教育機構類型。中小學校(包括職業(yè)高中和中等職業(yè)技術學校)刪除私立學校和校外教育培訓機構,保留公立學校;幼兒園刪除民辦幼兒園,保留公辦幼兒園。第二,文書類型。只保留判決書,刪除裁定書等其他類型的文書。第三,審判程序。同一案件出現(xiàn)上訴的,只保留二審判決書。同時,刪除了關鍵信息不明的文書。最終得到有效的民事判決書110份,進一步明確了研究對象,即本研究涉及的教育機構主要包括黑龍江省的公辦幼兒園和公立中小學校。
二、學生傷害事故所涉法律關系性質分析
按照所列案由的不同,可以將110份判決書分為三類。其中教育機構責任糾紛35份,占比約為32%;生命權、身體權、健康權糾紛74份,占比約為67%;財產保險合同糾紛1份,占比約為1%。
既然這110份判決書都涉及對教育機構侵權責任的認定,為什么會出現(xiàn)不同的案由呢?民事案件的案由主要是根據(jù)當事人訴爭的法律關系性質確定的,那么,在這些民事案件中,都涉及哪些法律關系呢?
(一)學生傷害事故涉及多重糾紛
學生傷害事故中的當事人主要涉及學生、教育機構、保險公司和其他第三人,提起訴訟的理由是學生受到人身損害。縱觀損害產生的情形,一般是多種侵權行為綜合作用的結果。比如,學生之間打鬧行為造成的人身損害案件中,往往也存在教師管理疏忽的問題;第三人加害行為導致的人身損害案件中,有的也存在學校日常管理疏漏的問題等。基于此,在一個人身損害案件中,可能同時存在著學生之間、學生和教育機構之間、學生和第三人之間的多重糾紛。
(二)學生人身損害主要引發(fā)侵權責任糾紛
根據(jù)《民事案件案由規(guī)定》的具體適用要求,涉及侵權行為導致的糾紛,為明確和統(tǒng)一法律適用問題,應當先適用第一級案由“侵權責任糾紛”項下列出的具體案由;沒有相應案由的,再適用“人格權糾紛”等其他第一級案由項下的具體案由。學生和教育機構之間的侵權責任糾紛在第一級案由“侵權責任糾紛”項下可以選擇教育機構責任糾紛;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第三人之間的侵權責任糾紛,需要根據(jù)具體案情適用“人格權糾紛”項下的生命權、身體權、健康權糾紛作為案由。有的案件當事人中會出現(xiàn)保險公司,是因為學校投保了校(園)方責任保險,保險公司主要是基于合同關系在保險責任的范圍內代替學校承擔責任,與學生之間的糾紛實際上從屬于學生和學校之間的教育機構責任糾紛。
綜上所述,本文研究的110件民事案件,雖然對應著不同的具體案由,但當事人訴爭源起的基本法律關系性質是一樣的,都是侵權責任糾紛。
三、認定教育機構侵權責任的主要依據(jù)研究
110份判決中,認定教育機構承擔侵權責任的有92份,占比約為84%。在這92份判例中,教育機構承擔的責任份額為二分之一以下的有31個,占比約為34%;責任份額為二分之一及以上的有61個,占比約為66%,也即發(fā)生學生傷害事故后,教育機構承擔責任的概率較高,而且責任承擔的份額也同樣較高。審判實踐中,人民法院主要依據(jù)侵權責任的構成要件、歸責原則以及學生人身損害的法律事實,經(jīng)過綜合分析和判斷來認定教育機構的侵權責任。
(一)侵權責任的構成要件
判決書中案件事實的認定和對判決理由的論證,主要是圍繞教育機構侵權責任的構成要件來進行的。一般來說,主要包括四個要件:
第一,損害后果。學生傷害事故發(fā)生后,首先出現(xiàn)的是損害后果,主要是學生的人身損害;由此也會產生財產損失,比如,住院費、醫(yī)療費、家長的誤工費等;嚴重的還會伴隨精神損害,比如,學生受傷殘疾,遭受了嚴重的精神打擊。
第二,侵權行為。教育機構的侵權行為可以分為三種[1]:一是教育機構本身行為直接對學生造成了侵害,如安排非體育老師帶領學生上體育課,學生在運動中沒有得到專業(yè)的指導和保護,導致身體受傷;二是學生之間發(fā)生了傷害行為,教育機構不是直接的侵權者,但對損害事實的發(fā)生存在過錯,比如,學生在操場扔飲料瓶打碎同學眼鏡片導致受傷的案件中,學校沒有及時消除隱患,在管理方面存在疏忽;三是校外第三人進入學校侵害學生,教育機構雖然也不是直接的侵權者,但卻在管理上存在疏漏。
第三,過錯。審判實踐中,教育機構是否存在過錯,往往是當事人雙方存在爭議的焦點,也是法院重點考量的因素。
首先,教育機構存在過錯的情形。當出現(xiàn)以下類似情形時,法院一般會認定教育機構存在過錯:比如,某學校的冰道是人為澆筑形成的,沒有標示危險、禁止等警示性字樣,未設置圍欄等安全防范設施,且學校未能證明已經(jīng)履行了安全告知義務,學生在冰道上摔倒受傷后,法院認定學校未盡到教育、管理職責;再如,某學生受傷后學校未及時送至醫(yī)院,而是以通知家長的方式等待事情處理,法院認為學校對救護問題處理不當,加重了損害程度,存在過錯。也即,教育機構需要對學生的安全盡到合理審慎的注意義務:事前有制度有教育、事中管理到位、事后救助及時,如果未盡到教育、管理、保護的責任,則會被法院認定為存在過錯,需要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
其次,教育機構的過錯主要體現(xiàn)為未盡到法定職責。法院做出司法判決前,需要對學校與學生之間的法律關系進行確認。目前的通說認為,學校與未成年學生之間所構成的是一種在教育與被教育、管理與被管理過程中產生的權利義務關系,即教育法律關系。[2]相關的教育法律法規(guī),包括《教育法》《義務教育法》《教師法》《未成年人保護法》,以及《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和《未成年人學校保護規(guī)定》等明確規(guī)定,學校對學生安全承擔的主要職責是教育、管理和保護。《民法典》對教育機構侵權責任承擔的規(guī)定也是基于其未盡到教育、管理的職責。綜上,教育機構對學生的教育、管理、保護責任是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賦予學校的法定職責,是以在學生傷害事故中,教育機構的過錯主要體現(xiàn)為未盡到相應的職責。
最后,教育機構是否盡到法定職責的判斷。法院在審判中認為,“教育”側重于增強學生的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管理”注重通過外部控制及時消除隱患。教育職責和管理職責的不同決定了在整個教育機構責任中,它們所占的比例不是一成不變的。判斷教育機構是否盡到法定職責,要看教育機構是否根據(jù)未成年學生的年齡、認知能力、所從事活動的危險程度等,在可預見的范圍內履行合理的注意義務,選擇適當?shù)慕逃齼热莺凸芾泶胧婪秱κ鹿实陌l(fā)生。[3]
第四,侵權行為與損害后果之間的因果關系。學生傷害事故中,學校的侵權行為與損害后果之間是否構成必然的因果關系是承擔民事責任的重要依據(jù)。[4]也就是說,二者之間應存在著前者引起后者的客觀聯(lián)系,否則學校就不應當承擔責任。比如,學生在校外小賣店打架受傷的案件中,法院認為,學校對于早晨進入校園的學生未采取有效措施進行管理,學生隨意出入校園,安全保衛(wèi)制度和管理存在明顯疏漏,學校應當依法承擔相應的責任。
關于教育機構侵權責任的認定,訴訟中爭議的焦點主要集中在教育機構是否存在過錯,也即對學生安全是否盡到了法定職責。是以教育機構應當樹立法治意識、證據(jù)意識,根據(jù)學生年齡和認知能力的不同,履行相應的注意義務,從相關制度制定、體制機制建立、具體措施執(zhí)行等方面加強對學生安全的教育、管理和保護。
(二)侵權責任的歸責原則
歸責原則是確定侵權行為造成損害事實后,相關主體是否應當承擔民事賠償責任的一般原則,是確定教育機構侵權責任的主要參考標準。[4]根據(jù)《民法典》的規(guī)定,在認定教育機構對學生的人身損害承擔侵權責任時,有以下三種歸責原則:
過錯推定原則。在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無民事行為能力人若受到人身損害,教育機構則被視為有過錯并需承擔侵權責任。除非教育機構能夠提供充足的證據(jù),證明其已經(jīng)全面且恰當?shù)芈男辛朔ǘ氊煛?/p>
過錯原則。對于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遭受的人身損害,要確定教育機構承擔侵權責任,受害方需要提供證據(jù),證明學校教育和管理職責履行不當,存在過錯。
公平原則。如果學生傷害事故是由教育機構以外的第三人造成的,為保障受害學生的合法權益,依據(jù)公平原則,教育機構就需要承擔一定的補充責任。但前提是教育機構未盡到法定職責,而且之后還可以向第三人進行追償。
無論是依照哪一種歸責原則來認定教育機構的責任,也無論教育機構是不是最終的責任承擔者,都需要對過錯進行判定。只要教育機構對學生盡到了教育、管理和保護的責任,不存在過錯,就不需要承擔侵權責任。
(三)學生人身損害的法律事實
教育機構侵權責任的認定,應當以事實為依據(jù),以法律為準繩。既要依據(jù)法律規(guī)定,即《民法典》對教育機構侵權責任的特殊規(guī)定和歸責原則;又要依據(jù)法律事實,即能夠用證據(jù)證明的侵權責任構成要件;同時,還需要結合案件實際情況進行綜合分析和判斷。既然構成要件是認定教育機構是否承擔侵權責任的主要依據(jù),那么這些要件就需要通過證據(jù)加以證明。
1.法律事實的證明
縱觀判決書中當事人舉證質證的過程以及法院對證據(jù)的認定,需要證明的內容包括:第一,損害后果。應當證明損害事實發(fā)生的時間、地點,損害的結果、性質和損失范圍等。第二,侵權行為。應當證明侵權人的行為性質、具體方式、實施經(jīng)過、行為是否違法等。第三,侵權行為與損害后果的因果關系。一般通過證人證言等對客觀事實進行證明,有的案件還需要進行鑒定。第四,過錯。涉及教育機構的過錯,主要證明教育機構對損害后果的發(fā)生是否有注意義務,負有何種程度的注意義務,是否違背了教育、管理和保護的職責,有沒有不可抗力、意外情況以及第三人的原因等因素的參與。
2.舉證責任的分配
學生傷害案件爭議的焦點主要集中在教育機構是否存在過錯,以及過錯與損害后果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系。其中,教育機構是否存在過錯是認定教育機構是否承擔侵權責任的重中之重,也是舉證的關鍵。
如前所述,教育機構是否存在過錯主要體現(xiàn)為對學生是否盡到了教育、管理和保護的職責。從舉證責任分配的角度來看,適用過錯推定的歸責原則時,無民事行為能力的學生受到人身損害,需要由教育機構舉證證明自身盡到了相應的責任,否則要承擔敗訴的法律后果。而在適用過錯責任和公平責任的歸責原則時,遵循“誰主張、誰舉證”的基本原則,也即由受到人身損害的學生和家長就教育機構的過錯承擔舉證責任,如果案件事實真?zhèn)尾幻鳎蛘吲e證不能,則由其承擔敗訴的法律后果。
3.審判實踐的傾向性
庭審舉證質證過程中,學生和家長對教育機構的過錯提出初步證據(jù)后,教育機構如果表示反對,多數(shù)法院更傾向于要求教育機構提供相應的證據(jù),證明自己對學生盡到了法定職責,不存在過錯。
這種傾向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一方面,從證據(jù)形式來看,教育機構盡到法定職責的證據(jù)主要包括書證、物證、視頻資料、證人證言等。其中,證人主要是教職員工和未成年學生,其他的證據(jù)材料一般也都由教育機構掌握,所以由學生和家長舉證證明教育機構存在過錯的確存在一定的困難。另一方面,根據(jù)舉證的基本原則,當事人一方舉證后,另一方反駁的,也應當就其主張承擔舉證責任。
提起訴訟的學生傷害事故相對比較嚴重,加之側重保護受傷害學生的審判傾向,教育機構承擔侵權責任的比例和份額相對較高,往往承受較大的社會壓力和經(jīng)濟壓力,甚至對正常的教育教學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因此需要拓寬類似校園責任保險等分擔法律風險的途徑。[5]
合法合理確定學校的侵權責任,既可以為受傷害的學生提供法律保障和經(jīng)濟補償,維護家庭和社會的穩(wěn)定,提高公眾的教育法治意識;也可以敦促教育機構提高學校管理的制度化、規(guī)范化、法治化水平,提升依法治校意識,不斷推進教育法治建設。
參考文獻:
[1]勞凱聲.學校安全與學校對未成年學生安全保障義務[J].中國教育學刊,2013(06):01-10.
[2]吳逸凡,王新.未成年在校學生人身損害案件中教育機構侵權責任研究——以《侵權責任法》第39條為中心的實證分析[J].預防青少年犯罪研究,2018(06):87-95.
[3]葛建義.教育機構侵權歸責原則的理解與適用[J].教育與管理,2016(06):39-41.
[4]勞凱聲.學校侵權責任及其歸責原則[J].中國教育法制評論(第12輯),2014(12):01-25.
[5]勞凱聲.中小學校學生傷害事故救濟機制的完善[J].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學報, 2022.42(02):41-53+145.
(責任編輯:朱福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