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簡介:逄紅風,大學本科,主治醫師,研究方向:電生理學。
【摘要】目的 探討心臟電生理平衡指數(iCEB)與冠狀動脈(簡稱冠脈)慢血流現象(CSFP)的相關性及其診斷價值,為臨床治療提供參考。方法 選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煙臺市煙臺山醫院收治的110例因動脈粥樣硬化行冠狀動脈造影的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根據患者是否發生CSFP分為CSFP組(45例)及無CSFP組(65例)。比較兩組患者臨床資料,分析CSFP的影響因素及獨立危險因素,并分析iCEB在CSFP中的預測價值。結果 兩組患者年齡、性別、BMI、吸煙史、T波頂點至T波終點的間期(Tp-e)、Tp-e間期與心室肌除極和復極全過程所需時間(QT)間期的比值(Tp-e/QT)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CSFP組患者QT、校正的QT間期(QTc)均長于無CSFP組,iCEB均高于無CSFP組,QRS波群(QRS)低于無CSFP組(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QT、QTc、QRS、iCEB是影響CSFP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均P<0.05)。受試者操作特征(ROC)曲線分析結果顯示:iCEB預測CSFP的曲線下面積(AUC)為0.9046,敏感度為84.62%,特異度為76.92%。結論 QT、QTc、QRS、iCEB是影響CSFP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且iCEB臨床預測CSFP價值較高。
【關鍵詞】心臟電生理平衡指數;冠狀動脈慢血流現象;預測價值;危險因素
【中圖分類號】R331.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2665.2024.10.0097.03
DOI:10.3969/j.issn.2096-2665.2024.10.032
冠狀動脈(簡稱冠脈)慢血流現象(coronary slow flow phenomenon,CSFP)是指冠脈沒有出現狹窄、粥樣病變等器質性變化,卻發生血流灌注延遲的現象[1]。其臨床主要表現為胸悶不適、心悸氣短、胸腔疼痛、呼吸不暢等,且持續時間較長[2]。CSFP惡化之后還可能增加急性冠脈綜合征、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心血管事件的發生風險,甚至導致猝死,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安全[3]。此外,長期的CSFP還可能對心臟的結構和功能產生不良影響,如左心室肥厚、心室重構等,進一步加重患者的病情[4]。然而,這種慢血流現象需經過冠狀動脈造影檢查確診,但該檢查方法有創,難以用于臨床隨訪和動態評價[5]。心臟電生理平衡指數(iCEB)為心室肌除極和復極全過程所需的時間(QT)與QRS波群(QRS)的比值,能夠綜合反映心臟電生理活動的平衡狀態[6]?;诖?,本研究觀察iCEB與CSFP的相關性及其應用于CSFP中的診斷價值,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煙臺市煙臺山醫院收治的110例因動脈粥樣硬化行冠狀動脈造影的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根據患者是否發生CSFP分為CSFP組(45例)及無CSFP組(65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見表1。納入標準:⑴CSFP組患者符合《中國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指南(2016)》[7]中相關診斷標準,且經臨床檢查確診(患者于靜息時反復出現胸痛或胸悶,類似心絞痛,需要休息或含服硝酸酯類藥物才能緩解,持續時間達≥30 min);⑵年齡18~60歲;
⑶冠狀動脈無明顯狹窄或者狹窄程度≤40%,遠端血管充盈≥3個心動周期,≥1支冠脈分支的校正TIMI血流幀數>27幀(30 fps)。排除標準:⑴存在先天性心臟疾病者;⑵存在嚴重精神疾病者;⑶存在血液系統或免疫系統疾病者。
1.2 研究方法 ⑴采用電子病歷系統采集并比較患者一般資料,包括年齡、性別、 BMI、吸煙史。⑵兩組患者均進行常規超聲心動圖檢查,并記錄患者(QT)、校正的QT間期(QTc)、 T波頂點至T波終點的間期(Tp-e)、 Tp-e間期與QT間期的比值(Tp-e/QT)、 QRS及iCEB。檢查過程中,患者取左側臥位,連接同步心電監測設備。使用二維超聲心動圖技術,檢查患者的心腔大小,并評估左心室的收縮功能,觀察是否存在節段性室壁運動障礙,其次記錄二尖瓣、乳頭肌和心尖水平的左室短軸觀,獲取心尖四腔觀、二腔觀及左室長軸觀的動態圖像。
1.3 觀察指標 ⑴比較兩組患者臨床資料,單因素分析影響CSFP發生的因素。⑵分析影響CSFP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⑶分析iCEB預測CSFP的價值。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3.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x)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危險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預測價值采用受試者操作特征(ROC)曲線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影響CSFP發生的單因素分析 兩組患者年齡、性別、BMI、吸煙史、Tp-e、Tp-e/QT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 CSFP組患者QT、 QTc均長于無CSFP組, iCEB高于無CSFP組, QRS低于無CSFP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影響CSFP發生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以QT、QTc、QRS、iCEB為自變量,進行賦值(原值輸入),以是否發生CSFP為因變量(是=1,否=0)納入多因素Logistic回歸模型。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 QT、QTc、QRS、iCEB是CSFP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 ? ? ? ? (均P<0.05),見表2。
2.3 iCEB預測CSFP的價值分析 ROC曲線分析結果顯示: iCEB預測CSFP的曲線下面積(AUC)為0.9046,敏感度為84.62%,特異度為76.92%,見圖1。
3 討論
CSFP在臨床中較常見,主要表現為冠脈雖然未出現
病變,但注射造影劑會顯示冠脈遠端血管的顯影出現較大延遲。其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明確,因此,對其影響因素和診斷方法的臨床研究意義重大。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年齡、性別、BMI、吸煙史、Tp-e、Tp-e/QT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CSFP組患者QT、QTc均長于無CSFP組,iCEB高于無CSFP組,QRS低于無CSFP組;QT、QTc、QRS、iCEB是CSFP的獨立危險因素。分析原因如下:⑴QT間期延長通常反映了心室復極的延長,這是由心肌細胞離子通道異?;蛐募〖毎麚p傷所致。在CSFP中,冠脈血流速度減慢,心肌細胞無法得到充足的氧氣和營養物質,從而導致細胞代謝異常和離子通道功能障礙。這種情況下,QT間期延長提示心肌細胞可能存在電生理異常[8]。⑵QTc是校正后的QT間期,該指標排除了心率對QT間期的影響,能更準確地反映心肌復極的情況[9]。在CSFP組中,QTc的延長意味著這些患者的心肌復極過程存在更為明顯的異常,進一步證明了QT間期與CSFP存在關聯[10]。⑶QRS代表了心室除極的過程,其形態和時限的變化可反映心室除極的異常[11]。在CSFP組中,QRS的改變可能意味著這些患者的心室除極過程存在異常,這是由冠脈血流緩慢導致的心肌缺血或損傷所引起。⑷iCEB結合QT間期和QRS的信息,能夠更全面地評估心臟的電生理活動。在CSFP組中,冠脈血流緩慢導致心肌電生理異常,從而引起iCEB的升高,進而反映患者心臟電生理平衡的破壞。ROC分析結果顯示:iCEB預測CSFP的AUC為0.9046,敏感度為84.62%,特異度為76.92%,這進一步證明了iCEB診斷CSFP價值較高。
綜上所述,QT、QTc、QRS、iCEB是影響CSFP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且iCEB臨床預測CSFP價值較高。然而,本研究仍存在局限性:首先,樣本量相對較小,可能不足以全面反映CSFP的真實情況,后續研究將擴大樣本量來進一步驗證;其次,本研究僅關注了心電圖指標與CSFP的關系,未考慮其他可能的影響因素,如遺傳因素、環境因素等,后續研究可綜合考慮多種因素,以更全面地揭示CSFP的發病機制。
參考文獻
梁有峰,郭增,張益名,等.干擾素-γ誘導的單核因子與冠脈慢血流現象關系研究[J].安徽醫科大學學報, 2023, 58(1): 161-165.
崔光衛,邵潔,劉闖,等.針刺郄門穴改善冠脈慢血流現象28例即時效應觀察[J].中國針灸, 2020, 40(1): 41-42.
JIN Z, TAN Q, SUN B. Telmisartan ameliorates vascular endothelial dysfunction in coronary slow flow phenomenon (CSFP)[J]. Cell Biochem Funct, 2018, 36(1): 18-26.
張玥,譚曉.冠狀動脈慢血流現象臨床相關危險因素分析[J].實用老年醫學, 2021, 35(10): 1019-1022.
DAI X T, KONG T Z, ZHANG X J, et al. Relationship between increased systemic immune-inflammation index and coronary slow flow phenomenon[J]. BMC Cardiovasc Disord, 2022, 22(1): 362.
藺鵬陽,黃輝,楊慧,等.血清堿性磷酸酶及白蛋白水平對冠脈慢血流的預測作用[J].天津醫藥, 2020, 48(3): 191-194.
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介入心臟病學組,中國醫師協會心血管內科醫師分會血栓防治專業委員會,中華心血管病雜志編輯委員會.中國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指南(2016)[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 2016, 44(5): 382-400.
ROBYNS T, LU H R, GALLACHER D J, et al. Evaluation of index of cardio-electrophysiological balance (iCEB) as a new biomarker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patients at increased arrhythmic risk[J]. Ann Noninvasive Electrocardiol, 2016, 21(3): 294-304.
齊萬爭,李小峰,周艷艷,等.心肺運動康復在老年冠脈慢血流的臨床應用[J].昆明醫科大學學報, 2020, 41(2): 115-119.
邵潔,崔光衛,戎靖楓,等.針刺郄門穴治療冠狀動脈慢血流現象的即刻療效觀察[J].上海中醫藥雜志, 2022, 56(1): 63-66.
汪春妹,韓衛星. ECG參數預測變異型心絞痛合并惡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研究[J].影像科學與光化學, 2022, 40(3): 641-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