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吉林省高校網絡思想政治工作專項課題“新時代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創新研究”(JJKH20230027WS);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慕課背景下高校思政課混合式教育模式的改革創新研究與實踐”(20224BRN2KB009B)。
" "作者簡介:劉洪蕾(1981—),女,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
[摘 要]伴隨著現代技術發展速度的不斷加快,大數據對人們邏輯思維方式方法、工作行為模式、日常生活等方面的影響也日益加深。大數據為高校網絡思政教育工作的有序開展帶來了新機遇、新挑戰,為高校思政教育教學工作也提供了一些新發展思路。高校、思政工作人員均應該清楚認識與掌握大數據技術對網絡思政教育的影響,樹立正確科學的大數據意識,靈活運用大數據技術、提升數據運用能力與水平,提高思政教育的時效性、針對性;處理好大數據在高校網絡思政教育中的定位、定性,利用好其技術功能,進而推動大數據技術與網絡思維教育的有機融合,使得思政教育更符合時代發展需要,提升高校學生的核心素養、綜合素質。
[關鍵詞]大數據分析;高校;網絡;思政教育;應用路徑
[中圖分類號] G641" " " " " "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24) 06-0062-03
大數據不單擁有大量復雜的信息資源與數據資源,信息的增長速度較快,能切實保障信息獲取的及時性、全方位性、高價值性等。高校思政教育作為一種以大學生為特殊主體的教育教學活動,能促使大學生主動接受主流思想、核心價值觀念的塑造與影響,最終實現立德樹人、教書育人等人才培育目標[1]。大數據技術的使用能持續優化以及完善高校思政教育的思維邏輯理念,促使思政教育內容、教學形式、教學模式得以持續擴展,使得思政教育、課程思政更加符合學生“知信行”干預模式。
一、大數據分析在高校網絡思政教育中的定位、定性分析
(一)思政教育數字化是時代發展的必然需求
高校學生在網民中占比較高。現階段,構建“數字化”中國對網絡思政教育工作數字化、現代化、信息化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新的挑戰,伴隨著信息化發展速度的加快,不但提高了資源定位的有效性與精準性,還為網絡思政教育工作帶來多元化、多樣化的數字信息資源,推動了信息數據傳播。在主動順應時代發展主流趨勢、社會發展方向的基礎上,正面大數據技術給各個高校網絡思政教育也帶來了新的戰略發展機遇、契機,有利于提高新時代背景下高校網絡思政教育工作的智慧化、規律化以及時效性。
(二)思政教育水平、質量與效果提升的現實訴求
高校網絡思政教育目的是處理好、解決好學生思想、行為等方面的各種問題,教師需不斷提高自身的問題分析能力、解決能力,并且還應具備良好的前瞻性、預測性、判斷性,第一時間對學生思想狀態加以預測認知、精準干預,此類能力完全依靠人工難以獲得。大數據技術能夠為新時期高校網絡思政教育工作革新升級提供源源不斷的技術支持,促使網絡思政工作逐漸朝著可計算、可預測、可測量等多個方向、多個角度持續發展,最終實現“數治育人”的教育目標,所以,運用大數據技術來革新思政教育工作模式、方式方法、形式,加強數據評估功能、數據預測功能是推動網絡思政教育持續、穩定發展的重要基礎。
(三)大數據分析應用和常態網絡思政教育的內在關系
網絡思政教育作為常規“線下”課堂思政教育的“線上”延伸,是一種靈活運用多種網絡媒介、工具對學生開展針對性、目的性、合理性的思維邏輯引導、思想強化的教學活動,其本質上屬于一種社會實踐活動。網絡思政教育的合理展開離不開特殊的實踐教育平臺,也需常態化、持續化的累積。實踐領域,網絡思政教育可視為一種連續性的“陣地戰”,應建立健全一整套常態化、規律化的管控體系,其中涉及平臺構建、隊伍完善、制度健全等要素。離開了制度性、常態化的實踐活動,可能會導致思政教育“流于表面”,教學效果不佳。為此,實踐教育始終是各個高校網絡思政教育的重要前提條件、基礎條件,也是保障實踐成果的根本要素[2]。大數據技術的使用革新了事物量化方式的發展,反映著人類在認識領域中的持續進步,并且為網絡思政穩定開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武器”。網絡思政教育中,大數據技術的運用更有利于提高教育的針對性、時效性、目的性。
二、大數據分析助力強化高校網絡思政教育的應用效果
(一)海量數據促進思政教育對象數據化發展
大數據與以往小樣本數據采集截然不同,其所引發的思維邏輯革新是巨大的,其典型特點主要表現為“樣本即總體”數據思維;按照其認知與掌握情況,大數據可能會允許一定的偏差存在,然而不允許信息具備局部性、片面性等問題。大數據對于數據信息海量化的追求反映了其數據資源、信息資源的廣泛性,其背后所蘊含的是復雜、煩瑣信息的整理與歸納。伴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持續更新與完善,大數據具備常規數據調查難以超越的樣本觀察數量,借助大數據推動思政教育模式革新,能使得高校網絡思政教育工作的主要研究對象具備數據化特點。現階段,高校學生思維靈活,喜歡主動表達、展現自我,其更加偏向于不受時空限制在網絡世界中隨時傳遞個人情感、表達自身思維想法,此種交際與主觀表達是“經文字、方位、交流信息等數據化”來實現的。高校學生日常社會人際交往關系、情感溝通逐漸表現為一種可分析的形式,不再只是局限于文本層面的研究,這也給網絡思政教育提供了全新的量化維度。對此,教師應整體化、綜合性分析高校學生在網絡世界中留下的數據資料,深層次發掘其個體特點,密切關注其精神需求、心理需求,牢牢掌握好思政教育的主動權,在個性化、針對性的教育活動中獲得學生的高度認同。
(二)多元類型符合思政教育主體的多樣化需求
研究表示,大數據分析背景下,高校網絡思政教育工作思維主要是“是什么”,而不是“為何”[3]。由于大數據技術關注關系的“相對性”、信息的多樣性,其強烈追求數據信息的多樣化、多元化,傾向于冗雜信息的整理與類別劃分。高校學生是網絡思政教育的重要主體,其希望獲取豐富海量的數據信息、全新的數據支持形式、個體差異性的小眾感受。高校學生多元化的需求能被大數據的海量化、多元化所滿足。大數據類型相對復雜,主要涉及三種,即結構化、半結構化、非結構化。來源方面,大數據信息不僅能從報紙、傳統媒介獲得,還能夠從網絡傳媒介質中獲得,拓展了學生的信息接受方式、接受渠道。傳播形式方面,大數據技術不只涉及文本形式,還涉及圖像形式、視頻形式,推動了信息、數據可視化的實現,給學生帶來了多感官體驗。大數據技術多樣化、多元化的特征本質上革新了常規思政教育教學模式,使得以往“灌輸式”“填鴨式”教育模式逐漸被數字化、信息化教育模式所替代,高校學生從以往被動接受教育轉化為主動學習知識。值得關注是,大數據技術、互聯網技術兩者的動態化結合,不僅能為受教育主體提供海量的數據資源,還能為其提供全新感受,滿足學生群體的多元需求。
(三)準確數據提升高校網絡思政教育的針對性
高校網絡思政教育不單要做好整體領域的數據信息反饋,還需持續細化、優化其功能分區,提高學生思政教育工作水平、質量以及效果。精準性是大數據技術的重要特點之一,可從以下兩個方面對高校網絡思政教育工作帶來影響:一方面,在數據、信息獲取環節中能利用數據處理技術、分析技術來牢牢掌握相關資料,并對其實施細致化、精準性的整理與歸納,把大數據分析應用于思政教育中,可對分散化、冗雜化的信息進行不同類別的合理劃分,進而明確思政教育的難點、重點,有利于幫助教師實時掌握學生思維的發展趨勢,并制定針對性、個性化的整改措施,及時糾正[4]。另一方面,大數據技術凸顯數據傳遞、共享的精準性,根據思政教育所衍生的問題等相關樣本數據,結合學生個性特點、性格愛好等內容,可輔助教師對不同層次、不同情況學生群體選擇對應的數據資料傳遞方式,精準、合理地將有關數據、信息傳遞到學生手中。另外,高校網絡思政教育工作需始終將大數據技術作為根本支撐,利用多元化數據分析方式來動態化反映學生的日常生活情況,從根本上增強數據獲取的真實性、可信度,凸顯教育重點環節,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創新性、客觀性以及靈活性。
三、大數據分析助力高校網絡思政教育的路徑思考
(一)完善網絡思政數字傳播規制體系
構建以大數據分析技術助力高校網絡思政教育的教學模式,處理好各種規章制度問題,促使教師、學生能安心使用教學平臺。大數據時代,信息“異化”、泄漏、獨裁等各種情況均可能會造成世界觀念“缺位”、權限邊界分布模糊不清、技術研發“短視”等問題。在思政數字化傳播環節中,為了更好地清除學生的思維顧慮,教師需利用大數據技術來獲取全面化、客觀化、真實性的數據資料并靈活應用于教學的各個環節;同時還應處理好各種信息安全問題,建立健全以大數據技術為基礎的網絡思政教育的規章、制度與相關體系。其一,構建思政教育自治組織管控體系,利用大數據技術來保障高校網絡思政教育工作的穩定、有序開展。比如,高校設置對應的網絡思政管控部門、崗位職務,明確信息儲備與保密、數據運用的權利與責任,加大監督管理工作強度。其二,優化與完善制度規范體系,保障大數據技術對高校網絡思政教育的支撐。構建各種各樣的責任管控制度,健全全程責任管理干預制度。其三,建立健全德治管控體系,強化思政教育工作人員、高校學生“自律”意識。明確網絡不良行為的危害、消極后果,增強學生個人網絡認知意識、管理意識,在合理科學運用網絡中自律、自強。
(二)提升網絡思政教育的地位
各個高校應該深刻認識時代發展變化的特點、主流趨勢,理解網絡思政教育課程開展的現實需求,并將大量新鮮內容融入實踐教學中,使得教學內容能盡可能滿足時代需求、學生學習需求。網絡思政課程教育教學是網絡時代、大數據時代等背景下產生的新鮮事物,順應了時代發展主流趨勢,可調動與激發學生對思政知識學習、了解的主動性與積極性[5]。高校管理層、領導層應該關注網絡思政教育的開展對培育高質量、高水平優秀人才及提高學生核心素質、綜合素質等方面的重要意義,積極響應大數據時代對網絡思政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新指標,促進網絡思政教育課程在高校內部有序開展。高校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合理規劃網絡思政教育教學目標,提升網絡思政課程地位。網絡思政教育作為大數據分析在高校思政課程教育實踐活動中的重要產物,增強其地位是創新、優化高校思政教育模式、形式、方式方法的關鍵。
(三)強化頂層設計,合作革新網絡數據收集方式方法
高校網絡思政教育中,想要實時了解與掌握學生日常活動數據、行為數據,離不開各個部門之間的數據合作、數據共享,高校領導層需提高自身對網絡思政教育工作的關注度與重視度,立足制度層面強化頂層設計,明確各部門在大數據背景下網絡思政教育實施中的主要義務,構建部門之間整體的數據獲取、傳遞、共享的相關規章制度,確保大數據技術能被靈活應用于高校網絡思政教育實踐活動中。與此同時,數據收集方式方法還需結合時代發展趨勢實現創新與優化。現階段,高校網絡數字活動數據、信息獲取方式方法通常以圖書館圖書借閱、學生社會實踐、校內集體活動等渠道為主,上述渠道所收集的信息、數據存在一定缺失,且數據真實性較低。所以,在網絡實踐教育活動中需重點突出思政教育工作的主觀能動性、積極性,創新滿足高校學生數據信息采集特點的方式方法;直視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性,主動尋求多元化、多樣化的數據信息收集渠道,最大化滿足其發展需求。
四、結語
綜上所述,大數據技術為思政個性化、規范化教育提供了全新的可能。高校思政教師面對學生思想的變化,應借助大數據技術全面、分析、共享及預測等的特征,多角度、多方面地了解學生的思想變化趨勢,對可能出現的各種傾向性問題及時防范、對應跟進、合理解讀,把握學生重點關注問題,將思政指導貫穿其中。對此,高校需直視大數據分析對網絡思政教育所提出要求,利用大數據分析開展網絡思政教育實踐活動,為教育提供海量、真實、科學的數據信息支持,保障思政教育質量、水平與效果,持續推動思政教育的革新與升級。
參考文獻:
[1]徐權.大數據技術在高校思政工作中的應用——評《基于大數據分析的高職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中國科技論文,2021,16(01):139.
[2]包育中.大數據時代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的教學實踐及應用優化[J].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02):37-40.
[3]姜攀.大數據技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與創新中的運用[J].黑河學刊,2021(04):69-73.
[4]唐振坤,楊韜,雷潔紅,等.廣西高校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大數據平臺建設中的技術分析[J].數字通信世界,2021(11):138-140.
[5]董福祥.數字化時代大數據在思政教育中的應用研究——評《大數據時代思想政治教育新探》[J].科技管理研究,2022,42(16):255.
(責任編輯: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