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闡述了“雙強”戰略背景下浙江省杭州市構建新型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的重要性,并針對目前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圍繞“雙強”行動的戰略部署,結合杭州市農業的優勢和特色,提出了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的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 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現狀;問題;對策建議;浙江省杭州市
中圖分類號:S-3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09.056
浙江省杭州市作為東部沿海發達城市,經濟發展迅速,但農業發展相對滯后,特別是從事農業生產的主體其經濟效益普遍較低,導致年輕人特別是有知識、有文化的年輕人不愿從事農業生產,勞動者隊伍老齡化問題日趨嚴重,應用農業新技術、新裝備的能力也普遍較弱。因此,農業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就必須打破現有傳統農業的生產方式與科技服務形式,最大程度地運用現代農業生產技術來提升農業生產的經濟效益,著力解決農業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問題[1-2]。構建新型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可以持續不斷地推動農業生產力的進步,促進現代農業生產技術成果向應用快速轉化。
1 “雙強”戰略背景下杭州市構建新型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的重要性
近年來,杭州市政府立足應用導向、問題導向、需求導向,全面部署并實施“雙強”行動,著力提高農業科技創新的影響力和貢獻率。2021年,杭州市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5%,農業科技工作走在全省前列。當前,杭州市正處于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和積極推進鄉村振興的新時期,亟需構建與現代農業發展相適應的新型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其重要性主要在于:1)新型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有利于科技與農業的結合,促進農業高質量發展。農業科技作為農業發展的第一推動力,是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為實際生產力的紐帶和橋梁,決定著科技成果實踐運用的成敗[3]。高效的農業技術推廣工作對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及促進農業現代化具有重要的意義;2)新型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有利于現代化裝備的應用,促進農業機械化快速發展。隨著經濟的發展和近年政策的扶持,杭州市農業機械化進程加快,高效的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能有力地促進農業機械和新型裝備在農業中的應用,加快全市農業機械化的快速發展;3)新型的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有利于促進農業產業發展,提高農業產業經濟效益。構建新型的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一方面能使科技成果快速地轉化為生產力,提高經濟效益,另一方面能吸引從事其他產業的企業和高素質人才回歸從事農業生產,從而有力推動農業產業的發展[4-5]。
2" 杭州市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現狀
杭州市現行的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是以市、縣兩級農技推廣中心、鄉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村級農業服務站為主體的四級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十三五”期間,杭州市共有市、縣級農技推廣機構9個、鎮級農業綜合服務中心136個、農業技術創新和推廣團隊85個及專家618名,其中市級產業團隊10個,選派科技特派員2批共100名,服務形式主要為異地集中辦班、現場實訓等。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雖然在組織形式上較為完整,但是在隊伍穩定、從業人員數量、專業結構、作用發揮等方面已不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要求。
3" 存在的問題
3.1" 推廣職能弱化,服務能力不能滿足時代需求
全市雖建有四級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但隨著機構改革的深入,基層鄉鎮農技推廣機構大多被改編甚至被撤銷,已不再具有農技推廣職能。調研中發現臨安、桐廬等地的鄉鎮農辦基本上都已撤銷,人員已分流,當初臨安在玲瓏、於潛、昌化、昌北四地各設有1個農技站、1個林業站、1個動物防疫所,但現已改編為農業綜合執法隊,不再承擔農技推廣工作。同時,在鄉鎮從事農技推廣的人員很少,農業專業院校畢業的人員更少??h(區)級農技推廣中心的編制也越來越少,多忙于事務性工作,開展農技推廣工作受到很大局限。
隨著農業技術、農業機械的不斷發展及智能化、數字化技術在農業中的廣泛應用,現代農業對農技推廣服務體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現有農技推廣服務體系組織結構、隊伍綜合素質、服務形式等已不能滿足現代農業發展的需求。
3.2" 人才隊伍趨于老齡化,農技推廣人員嚴重短缺
杭州市現有農技推廣專業人員1 923人,其中市級科技人員290人,大專以上學歷占88.9%,副高級職稱以上476人。但是,作為直接對接服務的縣(區)級和鄉鎮農技推廣隊伍卻存在從業人員年齡偏大、人才嚴重短缺的問題,如在調研中發現桐廬縣農技推廣中心專業技術人員46人中, 50周歲及以上的有22人,占47.8%;高級職稱31人中,50周歲及以上的占71%;35周歲及以下的9人,均無高級職稱。年輕人才從事專業技術研究的也不多,農技推廣的實踐技能偏低,基本上無法獨立開展技術指導服務。另外,臨安區農技推廣隊伍共有專業技術人員155人,50周歲以上的有66人,占比42.3%,基層農技推廣工作仍以老一批農技員為主,缺乏年輕的專業技術人員。特別是近幾年有大批農業技術人員退休,因編制所限新進人員也較少,導致農業技術推廣人員出現嚴重短缺。雖然臨安區在2013年開始實施定向委培計劃,委托浙江農林大學定向培養基層農技人員,但畢業分配到鎮街工作的委培生大多沒有從事基層農技推廣相關工作。
3.3" 推廣手段單一化,與農業發展需求難以適應
目前,農業技術推廣手段還僅限于培訓、科技下鄉、送材料(種子)、咨詢等,而點對點、面對面、服務上門、示范帶動、特派員服務等服務形式還遠遠不足。農戶、農業合作社、農業中小企業通常要求推廣的農業技術能夠更加易學、易懂、易操作,但在實際服務過程中,不利于理解和掌握的理論講授偏多,方式方法單一,使得很多技術與成果推廣未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呈現出技術服務與農業發展需求不適應的問題。
隨著鄉村振興和農業現代化的進一步推進,工商業反哺農業、回鄉青年回歸農業等促進了農業產業的更新換代,從事農業產業的主體呈現出多元化,農業產業也呈現多樣化、綜合化的趨勢,產業所需求的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等也越來越多樣化和集成化,因此,對農技服務的需求也更多元化、綜合化,現行的農技推廣服務體制已顯然難以適應新的農業發展需求。
3.4" 運行機制退化,影響農技推廣隊伍的積極性
運行機制包括工作考核機制和政策激勵機制,特別是政策激勵機制方面,專技職稱崗位數、聘用機制、政策獎勵及資金支持等存在缺位和滯后。如在調研中發現臨安區農業農村局是全區農技推廣工作的主管部門,由原來的農辦、農業、林業3個系統合并組建而成,因合并導致編制數大幅核減,專技崗位設置數也相應減少,中高級專業技術職稱編制數嚴重不足,雖然近兩年也給予了一定的政策傾斜,但仍有較多人員無法取得職稱評審資格。又如桐廬縣實際聘任高級職稱人數超過高級崗位設置數16個,根據人社部門“評聘結合”和“退三進二”的原則要求,目前5個符合晉升高級職稱條件的人員3年后才可評聘2人。另外,用于首席農技推廣專家的經費嚴重不足,人均工作經費只有4.375萬元,工作經費也不能用于外出考察,因而無法更好地發揮首席專家及團隊在技能和創新等方面的主動性。由于運行機制缺位和滯后,導致職稱評聘論資排輩、績效獎勵不分好壞、資金支出平均分配等問題,因此,現行運行機制已嚴重影響農技推廣隊伍的積極性。
4" 對策建議
隨著科技強農、機械強農的不斷深入,新技術、新裝備、信息技術、數字技術與農業結合得越來越緊密,農業規模化、農業績效提升等需求愈加迫切,立足農業生產實際急需一支新型的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隊伍,以此推進“雙強”戰略走向深入,促進農業現代化高質量發展。從杭州市農業的優勢和特色出發,提出了構建新型農技推廣服務體系的對策建議。
4.1" 服務全方位,充分發揮科技特派員的作用
科技特派員制度實行20年以來,杭州市的科技特派員特別是服務農業農村為主的科技特派員,在全市農業科技推廣服務工作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在聚焦“三農”事業發展、傳播先進技術、培育富民產業等方面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目前,服務農業農村的科技特派員,其職責與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相一致,應把此類科技特派員納入市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中來,農業主管部門應根據各地實際情況主動與科技特派員組織管理部門協調 ,讓科技特派員與農業推廣部門、產業技術團隊、首席專家工作室等一起合作形成更強的合力,全方位地服務于鄉鎮的農業科技服務。另外,農業科技特派員應從服務鄉村振興的角度來細化分類,采用點單式服務,最大限度地滿足鄉鎮對農業科技服務的需要。
4.2" 整合全領域,充分發揮農業科研院校的作用
長期以來,農業科研院校發揮科技和人才優勢,積極開展農業技術推廣服務,為促進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做出了重要貢獻。但是,在杭州市現行的農技推廣服務體系中,農業科研院校一直處于輔助的地位,沒有真正深入參與體系的管理和運行,只是按照市級農業行政主管部門的要求選派一些專家參與,形成“你管我派”的局面,不符合實際需求,在科研推廣方面存在著重復服務、資源浪費的問題,不利于農業科技推廣服務的整體布局和管理。
農業科研院校與農業推廣部門的整合應探索科學整合的道路,長短互補,使農業科研院校主動參與到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中來。因此,新型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應形成以農業主管部門為指導,以農業科研院校與農技推廣部門為主體,社會服務組織為輔的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將農業科研院校的科技成果真正送到廣大農民手中,打通農業技術推廣的最佳捷徑。
4.3" 布局全產業,強化“大杭州”意識
打破杭州市現行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主要以行政區域劃分的模式,建立以優勢特色農業產業為基準的新布局。市、區、縣(市)利用現有力量合力組建綜合性區域服務總站,服務于優勢特色產業集聚區域的主要特色產業和其他輔助產業,總站派駐常駐專家,每個區域服務站根據需要設服務分站,每個分站按照當地的產業結構和需要派駐不同專業的專家。服務分站每月對所管轄區域的農業企業進行巡查走訪,不僅能對生產中發現的問題及時提出解決方案,也能對可能面臨的危害做出提前預警和預防方案,避免帶來損失。區域服務總站的專家一般由農業科研院校在職職工擔任,也鼓勵一些富有經驗的鄉土專家加入,政府應出臺政策保障服務站專家的待遇,確保區域服務站長期穩定運行。
強化“大杭州”意識,打破鄉鎮乃至縣市區域壁壘,按照產業相近、地緣相鄰、企業自主的原則,引導有實力的經營主體通過統一生產、統一營銷、信息互通、技術共享、品牌共創等方式,向產業優勢區域集聚。按照一產業一鏈條的全產業鏈服務模式推進區域服務站的建設,以點帶面逐步形成以區域優勢農業產業服務站為基點的新型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
4.4" 搭建全平臺,健全農技推廣服務工作機制
市政府和農業主管部門應成立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領導小組,圍繞地方主導產業和農業科研院校的優勢學科,推進校地(企)、院地(企)等合作,創建多種形式的農業科技推廣聯盟(平臺),建立健全專家教授駐村、駐企等對口聯系服務制度,建設專家大院、院士工作站、教授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學生實踐基地等,鼓勵科研人員在生產一線開展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充分利用大數據、云平臺、移動互聯等現代信息技術,探索“互聯網+”條件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的新手段,實現服務精準化、便捷化和高效化。
4.5" 激勵全維度,打造一支高質量的農技服務團隊
鄉村要振興,產業要發展,主要還需依靠一支懂專業、有技術和人員穩定的隊伍。對農技推廣隊伍的建設,1)要保證足夠的人員編制數和技術職務崗位數;2)要完善管理體制,嚴格考核體系;3)不占崗、不混崗,新招錄用人員原則上應為專業人員;4)農業科研院校應設置一定比例的農業技術推廣崗位,鼓勵各類科技人員開展農業技術推廣服務,并在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評審、年度考核等方面把農業技術推廣服務業績作為績效考核內容。建立健全從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人員的在崗兼職、離崗創業、返崗任職制度。建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流動崗,支持農業科研教學人員在企事業單位和涉農經濟組織以兼職、合作、交流等形式合理流動。
4.6" 引導全鏈條,推動社會化服務主動融入
新型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主要是以公益類的農業主管部門、高校、農業科研院所為主導建立起來的分工明確、互相配合的農業科技管理體系。除此之外,也應推出適當的政策引導有實力的規模企業、其他社會服務組織、鄉土專家等參與其中,作為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的補充,在政策和資金上給予一定的支持,有實力的規模企業可通過訂單作業、生產托管、承包服務等模式開展農業全過程社會化服務。針對產業不同的地質差異,探索并推廣農田改造、河灘改造、荒地改造、山地林果施藥、生產管理、產品倉儲和營銷等綜合服務模式。
參考文獻:
[1] 郭書增.淺析農業技術推廣工作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種子科技,2020,38(13):107,109.
[2] 劉娜. 關于基層鄉鎮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建設的思考[J].智慧農業導刊,2021,1(20):75-77.
[3] 馮家玉. 基層鄉鎮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建設的思考與實踐[J]. 南方農業,2021,15(15):105-106.
[4] 杜完鎖,王強. 呂梁市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實踐與思考[J]. 中國農技推廣,2020,36(4):5-6.
[5] 張振孟.浙江基層農機推廣服務體系建設的思考[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9(3):15-16.
(責任編輯:易" 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