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環境侵權懲罰性賠償制度的構成研究

2024-08-07 00:00:00董宜君胡靜
關鍵詞:賠償制度懲罰性數額

中圖分類號:D923;D922.6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4225(2024)12-0005-12

懲罰性賠償是英美法系的重要制度,并對大陸法系國家也產生了深遠影響。懲罰性賠償的起源是存在爭議的[,但不論這一制度最早發源于何時何地,不可否認的是,懲罰性賠償制度最早是在英美法系中得到發展的,后來才逐漸影響到大陸法系國家。具體地說,懲罰性賠償最早是在英國發展起來的,1763年的Hucklev.Money案是英國普通法上首次運用懲罰性賠償的判例2。后來,其他英美法系的國家紛紛效仿英國的做法,懲罰性賠償便得以在整個英美法系生根發芽。

大陸法系中,《德國民法典》一直都未承認懲罰性賠償在侵權法中的運用。近年來,雖然德國的民事法律并未明文規定懲罰性賠償制度,但德國的法院在一些判例中已經開始采納帶有懲罰性色彩的損害賠償了,這些判例涉及的領域包括精神損害、知識產權損害以及雇傭關系中的性別歧視等[3]。日本同樣沒有在現行法上承認懲罰性賠償,日本的通說和判例都對這一制度采否認態度4,但對這一制度的支持已經在日本的理論界蔓延開來5。其中,田中英夫教授和竹內昭夫教授就是主張將美國法上的懲罰性賠償引入日本法的代表學者,他們批評以損害賠償作為侵權法的主旨而忽視其制裁性功能的觀點。三島宗彥教授也主張要在針對非財產性的損害確定的賠償之中加入制裁的因素,以抑制未來的侵害。而日本律師后藤孝典則提出了抑制加害行為目的說,認為抑制加害行為才是侵權法的最高追求和最終目的。

我國的懲罰性賠償制度在侵權糾紛和合同糾紛中都得到了合理應用。一直以來,學界有不少聲音都在呼呼將懲罰性賠償引入環境侵權[7-12],但是立法界并沒有對此做出及時回應。直到202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以下簡稱“《民法典》”正式通過,環境侵權懲罰性賠償制度才以法條的形式在侵權責任編中得到確立。《民法典》第1232條雖然表述簡短,卻標志著懲罰性賠償在環境侵權領域的正式“落戶”,具有深遠意義。隨后不久,關于環境侵權懲罰性賠償的司法解釋也得以出臺。

我國學界對懲罰性賠償制度的研究非常豐富,在《民法典》制定之前,有很多關于懲罰性賠償制度的基礎性研究[5][13-16],但這些研究基本是對懲罰性賠償制度的基本原理所進行的一般性研究,鮮有研究深入探究具體的環境侵權領域懲罰性賠償制度的構建。《民法典(草案)》公布前,建議在環境侵權領域適用懲罰性賠償的研究對懲罰性賠償的建立雖提出了自己的設想,但都無法代替對法律正式文本的研究。另外,盡管在民法典的制定過程中,有不少學者對環境侵權懲罰性賠償的規定進行了探討[17-20],但這多停留在征求意見階段的建議性研究,少有研究對正式頒布的《民法典》進行系統的法律解釋。而關于現有的環境侵權懲罰性賠償的司法解釋的內容也較為簡單,難以滿足實踐的復雜需求。

構建環境侵權懲罰性賠償制度的任務從我國《民法典》頒布之時起便已完成。接下來需要做的,更多是對現有的條文進行法律解釋,并在此基礎上進行適當調整,以促進環境侵權懲罰性賠償制度的完善。本文便是從法律解釋與適用的角度出發所進行的研究。本文在現存的關于懲罰性賠償和環境侵權研究的基礎上,以構成要件為線索,對民法典第1232條的文字進行細致的解構,指出環境侵權懲罰性賠償的規定在要件上的不足,同時,在借鑒兩大法系制度經驗的基礎上,結合邏輯分析,針對要件的不足提出改進方案,探索制度的解釋和完善。需要提示的是,如無特別說明,本文所說的環境侵權均指環境私益侵權。

一、《民法典》第1232條的構成及其不足

《民法典》第1232條規定:“侵權人違反法律規定故意污染環境、破壞生態造成嚴重后果的,被侵權人有權請求相應的懲罰性賠償。”此條是環境侵權懲罰性賠償制度的來源和依據。透過條文的表述,運用文義解釋、體系解釋等多種解釋方法,可以更好地理解環境侵權懲罰性賠償的構成要件。

(一)客觀要件

從文字表述可知,環境侵權適用懲罰性賠償具有三個客觀構成要件:污染環境、破壞生態的違法行為,嚴重的損害后果,以及行為和后果之間的因果關系。

1.污染環境、破壞生態的違法行為

這一要件實質上可以分解為兩個條件:一是侵權人實施了污染環境、破壞生態的行為,二是這種行為具有違法性。條件一是我國環境私益侵權一般構成要件,不必贅言。對于條件二,民法典第1232條明確指出,只有違反法律規定的環境侵權行為才適用懲罰性賠償,由此可見,違法性要件是環境侵權懲罰性賠償制度的必要條件。但是,環境侵權的一般構成要件并不包含違法性的要求,即使是達標排污,只要造成損害,就要承擔侵權責任。學界對于環境侵權是否要求違法性一直都存有爭議,直至200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以下簡稱“《侵權責任法》”)正式頒布,在對環境侵權的表述中并未提及違法性要求,有關于此的爭議才逐漸淡出學術舞臺。違法性要件的添加體現出立法者對于引入懲罰性賠償的慎重,只有極其惡劣且通過補償性賠償等責任形式已經無法遏制的嚴重侵權才能主張懲罰性賠償,而立法者認為違反法律是極其惡劣的侵權行為的必備特征。然而,這一違法性要件是值得懷疑的。

第一,法條的文字是“違反法律規定”,這種表述非常模糊。法律規定是一個可大可小的概念,可以用解釋的方法對其范圍進行不同程度的限定。對“法律規定”的狹義理解就是國家所有關于環境保護的具體規定,這主要集中在行政法領域,而違反法律規定也因此更多地體現為污染環境和破壞生態的行為超出環境標準,也就是說,達標行為只需承擔補償性賠償,而超標行為則有可能同時承擔補償性賠償和懲罰性賠償。對“法律規定”的廣義理解就是國家所有法律規定,這些規定不僅包括環境保護相關法律,還包括憲法、民法、刑法、行政法等法律,這種廣義的解釋走向極端的結果就是將法律原則、法律精神等抽象的規則囊括其中。而一旦接納這種廣義的理解,違法性要件就會形同虛設。民法典有很多關于人身權、財產權的原則性規定,例如第1004條規定:“自然人享有健康權。自然人的身心健康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侵害他人的健康權。\"事實上,環境侵權無論嚴重與否都會對自然人的健康或財產造成傷害,只要實施了環境侵權,就不可避免地違反了《民法典》對健康權、財產權等權利的規定,此時,在懲罰性賠償條款中再規定違法性要件就是多此一舉。因為環境侵權都是違法的,就不存在“違法的環境侵權才能適用懲罰性賠償,不違法的環境侵權不能適用懲罰性賠償”的區別意義了。因此,對“違反法律規定\"的精細化解釋是必要的。

第二,違法性要件可能會掩蓋合法侵權行為的惡劣。如果嚴格要求懲罰性賠償的適用對象只能是違反法律規定的環境侵權行為,就意味著其他符合現行法律規定的惡意環境侵權行為無法應用懲罰性賠償,這是不合理的。符合現行法律規定的惡意環境侵權行為也有可能會造成十分嚴重的侵權后果。同時,法律具有滯后性。由于法律必須保持一定的穩定性,就很有可能會因此滯后于社會生活的變化,現行的標準很可能并未考慮新出現的致害因素,對標準的計算方式也可能會受制于制定標準時的技術水平而有失科學性。另外,法律不可能規范所有的加害行為,新出現的社會現象不能即時更新到法律中去,符合現行的法律規定并不代表其行為一定會受到法律的認可。這些因素都表明:如果墨守成規,固執地堅持違法性要件,就可能會遺漏本應適用懲罰性賠償的侵權行為。懲罰性賠償的自的是懲罰極其惡劣的侵權行為,而違法可能只是惡劣行為的外觀之一。

2.嚴重的損害后果

與環境侵權一般性構成要件一樣,環境侵權中的懲罰性賠償也將損害后果作為構成要件,不同的是,懲罰性賠償對損害后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于沒有造成嚴重后果的侵權行為是不能主張懲罰性賠償的,而且這一損害后果必須是已經產生的實際存在的后果,不能是還未發生的利益損失。不足的是,《民法典》第1232條中的“嚴重后果”的表述是十分模糊的,很容易使人產生疑惑

第一,“嚴重”的標準未被指出。相比于一般性環境侵權構成要件,懲罰性賠償的適用要件對損害后果的要求更為嚴苛,必須要達到“嚴重\"的程度。但是,僅有“嚴重”的表述是不夠明確的,會給司法實踐帶來損害程度衡量上的困難。什么樣的什么程度的損害后果可以被認定為“嚴重”?是否可以用數額來衡量“嚴重”的標準?這些都需要司法解釋進一步確定。

第二,“后果”一詞會讓人產生歧義。由污染環境、破壞生態的行為所導致的“后果\"廣義上既包括民事權益中的人身和財產的損失,也包括環境本身受到的嚴重毀壞,后者是一種環境利益的減損。我國侵權法規范的是侵害民事權益的行為,而環境利益是否屬于侵權法所保護的民事權益是值得商權的。由此就會產生司法實踐中法院是否認可被侵權人所主張的針對單純的環境利益損失適用懲罰性賠償這一問題。因此應當對懲罰性賠償所要求的后果進行清晰界定。

3.行為和后果之間的因果關系

法條的文字并未指出因果關系,但因果關系作為要求加害人為自己的侵權行為承擔責任的必要條件,是隱含在所有的侵權關系中的一項不可或缺的客觀要件。學界對于因果關系的探討由來已久,因果關系問題似乎已經成為法學的不解之謎,其復雜程度令人咋舌。對環境侵權因果關系的研究中,多數都同意降低因果關系的證明標準,使其低于高度蓋然性的程度,在因果關系的舉證責任上則適用因果關系推定的規則。雖然懲罰性賠償適用的條件具有特殊性,但其規范的對象本質上仍為環境侵權,只是比一般的環境侵權更為惡劣而已,若沒有特殊的規定,理論上其構成要件仍應與一般的環境侵權保持一致。由此,適用懲罰性賠償的因果關系也應當降低蓋然性的認定標準,并且延用因果關系推定規則。

(二)主觀要件

懲罰性賠償主要是針對惡意侵權所設計的制裁制度,惡意的主觀狀態是適用懲罰性賠償的前提條件。環境侵權中,適用懲罰性賠償也要求侵權人具有主觀惡意。《民法典》第1232條將“故意”作為環境侵權懲罰性賠償制度的唯一主觀構成要件,表明其適用的是有限的過錯責任原則,這與一般環境侵權堅持的無過錯責任原則形成截然對比。自《侵權責任法》確定了環境侵權的無過錯責任原則后,學界對環境侵權歸責原則的一元化現象就有所詬病,多元化的呼聲總是不絕于耳,而引入懲罰性賠償后的環境侵權打開了無過錯原則的縫隙,實質上表現出了環境侵權歸責原則從一元化走向多元化的趨勢。

過錯責任原則有兩種過錯證明形式:一種是原始的過錯證明形式,即遵循誰主張誰舉證的原則,由原告舉證證明被告主觀上的過錯,若不能證明,則由原告承擔不利益;另一種是后產生的過錯推定形式,即推定被告具有過錯,由被告對自己沒有過錯進行舉證,如果不能證明過錯不存在,被告就應承擔侵權責任。

盡官在壞境侵權中原告處于弱勢地位,而過錯推定可以減輕原告的舉證責任,但在主張懲罰性賠償的環境侵權中卻不宜適用過錯推定規則。適用過錯推定的情形多為原告維權困難的侵權糾紛,在此類侵權中,原告連主張補償性賠償都有很大困難,為了維護公平秩序,法律選擇減輕原告的證明責任,將過錯的舉證責任分配給被告,從而降低維權難度。這種推定的過錯并不是嚴重的惡意,而是包括一般過失在內的過錯,而且推定的適用僅限于一般性侵權責任的認定。而對于主張懲罰性賠償的情形,有兩點特征決定其超越了過錯推定的適用范圍:一是懲罰性賠償要求主觀狀態必須為故意。在原告主張懲罰性賠償時,如果適用過錯推定,就相當于預先假設被告具有故意,而故意相對一般的過錯而言具有極大的惡意,法律一開始就假設被告具有這種極端的惡意明顯是有失公允的,是一種對未被確定是否承擔懲罰性賠償責任的當事人的惡意揣測。二是懲罰性賠償責任比一般性侵權責任承擔方式更為嚴厲。過錯推定是法律對原告的一種傾斜性幫助。在適用過錯推定的情形下,法律僅僅是通過推定的規則幫助舉證困難的原告獲得一般性的救濟,被告敗訴后所承擔的也僅為較輕的補償性賠償責任,這種幫助是基礎層面的幫助。而若在懲罰性賠償中適用過錯推定,經過法律的傾斜調整,被告敗訴的概率加大,敗訴后,被告所要承擔的是遠重于補償性賠償責任的懲罰性賠償,違背了過錯推定在基礎層面上幫助原告的初衷。當然,環境侵權也屬于原告維權困難的侵權糾紛,但法律已經用傾斜程度遠高于過錯推定的無過錯原則維護了訴訟的公平,環境侵權懲罰性賠償是建立在適用無過錯原則的一般性環境侵權的基礎上的,在懲罰性賠償中再適用過錯推定就相當于對原告進行了雙重傾斜,這對被告是不公平的。因此,在環境侵權懲罰性賠償制度中,應直接適用原始的過錯責任證明方式,不可采取過錯推定。

不可否認的是,原告要想證明懲罰性賠償所要求的被告的主觀狀態是非常困難的。主觀世界變幻莫測,尤其是過去的主觀狀態更加難以捉摸。如果要求原告還原被告抽象的主觀狀態,懲罰性賠償制度將很難得到歡迎和落實,也很難收獲成效。要解決這一問題,就要為主觀狀態確立合理的客觀衡量標準,透過客觀看主觀,用具象代表抽象。而我國并沒有對主觀狀態的客觀標準進行規定,這會給司法實踐帶來諸多困難,更會給原告帶來舉證上的壓力。針對這一點,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已經進行了改進,細化了故意的情形①,這有利于減輕原告的舉證負擔和緩解法官的裁判困難。

主觀要件規定的另一個不足是我國《民法典》將懲罰性賠償的主觀要件限定在“故意\"這一點。故意包括直接故意和間接故意,前者的主觀心態是明知自己的行為會導致危害發生且希望其發生,后者的主觀心態是明知自己的行為可能會導致危害發生仍放任這種危害結果發生。這兩種故意都具有極大的惡意,因為危害結果的發生都沒有超出兩種主觀意愿的范圍。但是,故意的限定否定了其他可能與故意造成同樣惡劣后果的主觀狀態,這就是重大過失。“雖然重大過失仍然屬于過失,但是其表明了對他人的生命和財產毫不顧及、對他人權利極不尊重的狀態,這種對其負有的法定義務處于漠視的心理狀態,與故意極為相似。\"6重大過失是一種侵權人嚴重違反注意義務的心態,這種對注意義務的違反不是由于行為人自身能力的缺失,而是其主觀上恣意妄為的結果,這與故意一樣具有極大的惡意,是對自身責任和義務的無視,對惰性和無知的刻意放縱。只不過這種惡意可能在一開始并沒有特定指向,但一旦遇到對象,就會給其造成巨大的傷害。由此,因重大過失所造成的侵權也應當適用懲罰性賠償。

(三)與環境侵權一般構成要件的聯系

環境侵權一般構成要件包括:環境侵權行為、損害、損害與行為間的因果關系。與懲罰性賠償構成要件相對比可以發現,只要滿足了懲罰性賠償的構成要件,就必然滿足一般性環境侵權構成要件,即一般性環境侵權的成立是懲罰性賠償得到承認的基礎與前提。但是,反過來,滿足了一般性環境侵權卻不必然適用懲罰性賠償,只有當侵權人具有故意的主觀狀態、侵權行為造成的損害達到了嚴重的程度,以及根據現行法,侵權行為具有違法性的時候,法院才會支持被侵權人關于懲罰性賠償的請求。也就是說,相比于一般性環境侵權,適用懲罰性賠償的環境侵權有三個要件發生了變動:主觀要件、損害要件、違法性要件。違法性要件的存在必要性有其可質疑之處,應將主觀惡意和客觀惡果作為懲罰性賠償的兩個核心要件,二者缺一不可。在裁決是否適用懲罰性賠償時,法官往往需要先判斷其前提條件一是否構成一般性環境侵權,在此基礎上再通過損害的嚴重性、主觀的惡意程度等個性化特征來進行判斷。

二、環境侵權懲罰性賠償制度的完善

基于我國《民法典》第1232條建立起來的環境侵權懲罰性賠償制度仍停留在初級階段,一些制度細節模棱兩可,構成要件具有很大的討論空間。以理論分析為基礎,借鑒其他國家和地區的成功經驗,可以對目前初步構建的環境侵權懲罰性賠償制度進行如下幾方面的改進和完善。

(一)省略違法性要件

民法典第1232條對懲罰性賠償違法性要件的表述是“違反法律規定”,這種表達并未指明\"法律規定”的具體范圍。對“法律規定\"的解釋可分為廣義和狹義,經分析,如果立法采納的是廣義的解釋,那么違法性要件就沒有存在的必要性了,因此,如果要堅持違法性要件,就只能從狹義的角度去理解。但是,若在此基礎上對違法性要件進行進一步剖析,將狹義的違法與主觀的惡意程度以及損害后果的嚴重性這三個懲罰性賠償的特殊要件相聯系來判斷懲罰性賠償,就會發現新的問題。

假設環境侵權行為已經具備成立一般性環境侵權責任的條件,即存在環境侵權行為、有損害后果、行為和損害之間存在因果關系,通過對上述三個懲罰性賠償的特殊要件進行排列組合可得到八種侵權行為,分別命名為侵權一、侵權二侵權八,再結合違法導致行政罰款的考量,根據民法典現階段的表述和行政法的相關規定,可以得到表1:

表1要求違法性要件的結果

從表格可以看出,只有滿足所有特殊要件的侵權一才能適用懲罰性賠償,與此同時,因為要求違法性要件,此類侵權行為在公法上還會受到行政上的處罰,多重懲罰的安排充分體現了法律對此種侵權的嚴格否定。但問題在于,并非只有違反法律規定的行為才會造成嚴重的后果,也并非符合法律規定的行為人就一定不具有主觀惡意,符合法律規定也可能會形成諸如侵權五一般的,具有足夠主觀惡意的行為人所實施的侵權行為造成嚴重損害后果的情形。原因在于:法律具有滯后性,法律規定不可能及時囊括所有新出現的侵權類型,同時,由于技術等原因的限制,現行的法律所確定的標準可能已經滯后于實踐,并未將新的污染破壞因素計算在內,或者計算方法并不科學。因此,如果將現行的法律規定奉為圭桌,就可能會導致具有主觀惡意造成嚴重損害的行為人借助法律漏洞逃避懲罰性賠償制裁的現象,而從侵權的惡劣程度來看,此種侵權行為符合懲罰性賠償的目的和價值,完全應當適用懲罰性賠償。

另外,通過表格可知,侵權五不僅不能適用懲罰性賠償,也不會受到行政處罰,因為行政處罰的作出以違反了行政法的相關規定為必要條件。這種結果會導致理應受到嚴厲懲罰的惡劣侵權最終只需承擔一般的補償性賠償的責任,既沒有施加懲罰性賠償,也沒有行政罰款的補足。如果侵權五一類的侵權行為不能適用懲罰性賠償,就很難達到威懾和預防的作用,反而會助長侵權之風,對被侵權人和整個社會而言都不公平,要解決這一問題,就應該刪除違法性要件,把判斷懲罰性賠償的重點放在惡意和惡果的認定上,對主觀惡意和客觀惡果進行精細化規定,盡量清晰地劃分懲罰性賠償與補償性賠償之間的界限,以實現懲罰性賠償的區分性,避免對這一制度的濫用。

如果刪除違法性要件,即違法與否不再影響懲罰性賠償的認定,那么懲罰性賠償就只剩惡意和惡果兩個特殊要件,在侵權行為符合一般環境侵權的構成要件時,法官只需判斷其是否符合這兩個特殊要件,就能判定是否應適用懲罰性賠償。可以根據刪除違法性要件后的情況列出如下表2(表格中并未將違法性一欄刪去,只是不再將是否違法作為懲罰性賠償的判斷標準之一,其不再對懲罰性賠償的判定產生實質影響):

表2不要求違法性要件的結果

可以發現,表2和表1的區別僅在侵權五一欄,刪除違法要件只會將懲罰性賠償的適用范圍由原來的侵權一擴展為侵權一和侵權五,而這兩種侵權在嚴格把控主觀惡意和嚴重損害這兩個特殊要件的前提下,屬于極為惡劣的環境侵權行為,理應適用懲罰性賠償。同時,其他不符合惡意和惡果要件的侵權行為并沒有因為刪除違法性要件而承擔與其不相匹配的懲罰性賠償這一重責。由此可得,刪除違法性要件并不會造成懲罰性賠償的濫用。事實上,惡意和惡果的要件已然可以吸收違反法律規定要件,多數情況下,具備惡意且造成惡果的侵權人一般即構成行政或刑事違法。也就是說,僅采用“惡意 + 惡果”的要件,省略違法性要件,并不會造成大量的合法行為人被迫承擔懲罰性賠償責任的結果,其反而彌補了合法但應當適用懲罰性賠償的缺漏,這一點在惡法的情況下尤為明顯。

綜上,如果從廣義角度解釋違法,那么違法性要件就會被架空,在法律中規定已經形同虛設的違法性要件只是畫蛇添足。如果從狹義角度解釋違法,通過表格的列舉發現,違法性要件的限制反而會使得惡劣的侵權行為因為法律的漏洞而逃脫制裁責任,而省略違法性要件之后,不但不會造成懲罰性賠償濫用的現象,還能使惡劣侵權的行為人承擔應有的責任,實現社會公平。省略掉違法性要件后,應當采用“惡意 + 惡果”的標準來認定懲罰性賠償責任。

(二)廓清損害后果

民法典使用“嚴重后果”的表述容易引起歧義。要解決這一問題,就需要清晰界定“嚴重”的標準,同時要正確認識侵權損害的性質,明確“后果\"的內涵。

1.要清晰界定何為“嚴重”

要清晰界定何為“嚴重”。倘若省略違法性要件,主觀惡意和客觀的嚴重損害就是適用懲罰性賠償的最重要的門檻,因此,將“嚴重”的認定進行精細化規定是避免懲罰性賠償被濫用、被擱置的必要舉措。如果將標準定得太低,就會導致懲罰性賠償的適用門檻過低,可能會引發制度的濫用,反之,如果將標準定得太高,就會導致適用門檻過高,再加上環境侵權中受害人本身在舉證的過程中就會遇到諸多困難,由此,制度的可行性就會降低,最終被擱置。

環境侵權行為分為污染環境和破壞生態兩種,不同的侵權行為所造成的損害形態、程度、范圍等都有所不同,這就要求在確定“嚴重”的標準時,要區分不同的侵權行為。同時,由于環境侵權所造成的侵害是多方面的,在認定嚴重程度時應進行多維度的計算衡量。另外,“嚴重”的標準應當根據現實情況的變化而靈活調整。由于對懲罰性賠償數額的計算會參考損害的嚴重程度這一要素,所以對“嚴重”程度的劃分以多階段多層次為佳。

2.應明確“后果”的內涵

從字面意思來理解,環境侵權造成的嚴重后果包括受害人的人身損害、財產損害,以及環境本身受到的損害。前兩者都屬于《民法典》所保護的民事權益的損害,即私益損害,這些權益受到損害時,被侵權人享有追究侵權責任的請求權。最后一種損害是對環境本身的損害,對這一損害可以采取兩種解釋:一是將環境損害直接解釋為單純的環境利益的損失,這屬于一種社會公共利益的減損;二是將其歸入私權受損的范圍,認為環境損害造成的是個人環境權的損害,在此基礎上將環境損害解釋為一種新型的私權損害。

對于解釋一,應當在環境侵權懲罰性賠償制度的“后果”要件中排除作為社會公共利益的環境利益的損害。從《民法典》第1164條可知,侵權責任編調整的只是因為侵害民事權益所產生的民事關系,原則上只有民事權益的損害才能適用侵權責任的規定。侵權法是對私權利的特殊救濟,其救濟對象原則上并不包括私人權益之外的公共利益。我國《民法典》第1234、1235條規定了以私法方式保護環境公共利益。但這一規定并不意味著公共利益是私法的正式保護對象,其本質上只是借私法之體行公法之實,是一種環境行政的補足手段。

違法者的違法成本可用“違法成本 σ=σ 違法賠償額 × 被發現概率\"2表達,在被發現概率不變的情況下,懲罰性賠償的適用會大大增加違法賠償額,從而提高違法成本。因此,從功能和目的上看,懲罰性賠償和行政罰款都旨在對行為人進行懲戒和威慢。懲罰性賠償用于不可使用行政處罰的民法領域,行政罰款專門用于行政法領域。若在環境民事公益訴訟中對于純粹的環境損害適用懲罰性賠償,就很可能會導致行政罰款和懲罰性賠償在同一違法行為上的雙重適用,從而不合理地加重行為人的負擔。另外,懲罰性賠償在公益訴訟中的適用還可能導致對公益組織的錯誤激勵,使其愈發功利化,從而違背立法者設立公益訴訟制度的初衷[22]

環境民事公益訴訟之所以能成為環境行政的補足手段,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行政命令體系的不完善。目前,我國除了王壤修復領域之外的環境行政領域缺乏修復類命令,且普遍缺乏賠償類命令。修復即為修復生態環境,賠償即為賠償生態環境損害所帶來的各項損失和費用。這兩種命令類型的缺失造成了行政機關對于環境行政違法行為只能進行懲戒性的處罰,或作出責令改正的命令,但無法要求行為人對過往的損害進行恢復或賠償。再加上修復類命令和賠償類命令剛好與民事責任承擔方式中的恢復原狀和損害賠償有很多類似之處,由此便加大了設立環境民事公益訴訟制度的合理性。

如果將保護和救濟純粹的環境公共利益的環境民事公益訴訟理解為環境行政手段的補足,那么具有懲戒功能的懲罰性賠償只可在行政機關未作出或不作出行政罰款的處罰決定時作為替代手段出現在環境民事公益訴訟的民事責任中。若行政機關已然作出罰款決定,就不可在環境民事公益訴訟中適用懲罰性賠償。另外,若認可環境民事公益訴訟是一種基于現有的行政手段的不足所設計的彌補手段,那么在健全行政執法隊伍、完善行政命令體系、補充修復和賠償的行政命令后,環境民事公益訴訟是否還有存在的必要,是值得認真思考的問題。若認為其沒有存在的必要性,那么針對純粹的環境公共利益損害適用懲罰性賠償的通道就不復存在了,懲罰性賠償就自然只能適用于人身、財產損害的環境私益侵權情形。

對于解釋二,以環境權的損害作為借口試圖將環境損害納人私權損害范圍的努力同樣不具有合理性。的確,環境侵權救濟的范圍為私權損害,但根據體系解釋,侵權責任編適用的民事權益應當為民法所承認和保護的私權利。根據《侵權責任法》第2條,我國的侵權責任法所保護的民事權益僅包括生命權、健康權、姓名權、名譽權、所有權、用益物權、知識產權、繼承權、股權等人身、財產權益。根據《民法典》的相關規定,侵權責任編的民事權益應當為包括物權、人格權、繼承權、婚姻自主權等在內的人身、財產權益,《民法典》并未有任何條款明確規定環境權,也就是說,環境權目前不屬于民法保護的民事權益。因此,將環境損害解釋為環境權損害而將其納入民事權益損害是不成立的。

由此,不論采取何種解釋,原則上都應當將單純的環境損害剔除出懲罰性賠償的“后果\"要件,法官不應支持被侵權人以單純的環境權益受損為由所主張的懲罰性賠償。應將損害后果的范圍限制在私益的損害。

當然,這種對構成要件的改進本應直接修改原來的條款,即將“后果”的表述替換為“人身、財產損害”。但由于《民法典》剛剛頒布,短期內不可能對其進行修改,所以,為了避免接下來司法實踐對其形成誤解,也為了兼顧立法的效率,最佳的選擇就是在未來的立法和司法解釋中廓清“后果\"的范圍。而“嚴重”程度的劃分也應當通過司法解釋的形式實現

(三)擴大主觀范圍

懲罰性賠償制裁的對象是具有較大的主觀惡意的主體,故意是這種主觀惡意的極端表現。但主觀惡意并不僅限于故意,還應當包括重大過失,因為重大過失同樣可能造成和故意同等強度的損害,而且其和故意一樣具有主觀上的可責難性,對重大過失適用懲罰性賠償并不算是對侵權人的苛責。

故意是一種行為人放縱自我、刻意作惡且不拒絕損害發生的心態。而重大過失也是一種對自我的過度放縱,行為人本應履行一定的注意義務,但由于過于不合理的疏忽大意、盲目自信,侵權人放任自己忽視注意義務的行為,本應采取有效預防或補救措施而不實施或采取無效的措施,導致難以挽回的嚴重損害后果。這種結果的形成并不是由于行為人的能力不足或外在因素導致的,而是在行為人完全有能力阻止損害發生的前提下由于行為人怠于履行注意義務而產生的。行為人的這種態度本質上就是對他人權益的蔑視和極度的不尊重,也應當被評價在主觀惡意的范圍內,以與重大過失的危害性相匹配的懲罰金額及時糾正行為人的輕蔑態度。只有這樣才能通過懲罰性賠償警醒行為人,使其給予他人權益足夠的重視和尊重,預防侵權的再度發生。如果認為環境侵權懲罰性賠償的主觀要件只有故意,就會導致對具有重大過失的行為人的放縱,從而傳遞出即使不重視和尊重他人的權益也不會受到懲罰的錯誤信息。

同時,通過比較法的研究,可以發現,不論是英美法系還是大陸法系都承認過失可以適用懲罰性賠償。英美法一般將懲罰性賠償的適用類型限定為四種,其中一種就是:“故意實施的侵害行為或者是對原告權利極度的不尊重的侵權行為\"[23]。可以發現,英美法上懲罰性賠償的主觀要件實際上包含了兩種心理狀態:故意和重大過失,其中,重大過失內含于“對原告權利極度的不尊重”中。我國臺灣地區的法律屬于大陸法系,其肯認懲罰性賠償在民法中的應用,但并未在民事的一般性條款中對懲罰性賠償進行原則性規定,而是將懲罰性賠償的規則零散地規定于多項民事特別法中,如《公平競爭法》第32條、《營業秘密法》第13條、《消費者保護法》第51條、《著作權法》第88條等①,從這些法條的規定可以看出,我國臺灣地區在故意和過失的情況下均可適用懲罰性賠償,但故意是主要情形,且故意的懲罰性賠償額往往高于過失。回看國內法,我國《民法典》關于產品責任的懲罰性賠償也規定了“沒有依據前條規定采取有效補救措施”的條件,這同樣包含了重大過失的含義。

由此,應當在環境侵權懲罰性賠償的規定中增加重大過失的主觀要件。當然,為了避免過度擴張主觀要件從而導致懲罰性賠償的濫用,司法解釋應當對重大過失采取“概括 + 典型列舉”的規范模式,法官對重大過失的認定也應當保持謹慎與克制。另外,重大過失的惡意程度總得來說是低于故意的,在確定懲罰性賠償數額時,不宜對二者做出同等評價。重大過失的懲罰性賠償數額原則上應低于故意的數額,但在其他要素的衡量下可能會減少或逆轉這一數額差距。

在立法機關相關人士對我國《民法典》所作的權威解釋中,提到了在起草侵權責任編時已有專家建議將環境侵權懲罰性賠償的主觀要件規定為故意或重大過失。而立法機關最終沒有采納重大過失的原因是:認為在引入懲罰性賠償之初,不宜將范圍定得過于寬松[24]。可見,以故意為主觀要件并非沒有受到質疑。立法機關否定重大過失的主張是出于謹慎的考慮。新法的出臺尤其是懲罰性賠償這種制裁措施的新設很可能會給社會實踐帶來深遠而廣泛的影響,謹慎是立法機關在制定新法時所應當具備的寶貴品格,這也意味著懲罰性賠償在立法之初往往呈現保守的形態。但度過了新法的過渡期后,隨著司法實踐的不斷發展,法官的個案裁判和司法機關的司法解釋應當充當法律發展的推動器,根據現實需求調整原有的立法,適當解綁過于保守的法律。這種對法律的后續調整不會是大刀闊斧的改革,而是穩重謹慎的微調。而重大過失相對于故意而言并沒有走得太遠,是在故意基礎上的有節制的拓展,不僅符合司法解釋的原則,也契合司法實踐的需求。

(四)增加數額計算規則和限額規定

我國《民法典》僅規定被侵權人可以請求“相應的\"懲罰性賠償,并未確定數額計算的具體規則,這將會給懲罰性賠償的適用帶來實踐上的迷茫,也給予了法官過大的自由裁量權,可能造成不同法官裁決的數額懸殊過大的局面。確立相對穩定的懲罰性賠償數額計算規則,有利于限制法官過度自由的裁量權,引導法官在合理的數額范圍內認定懲罰性賠償,以實現適當威慢的目標

1.合理利用計算公式

關于懲罰性賠償數額的計算方法,可以參考波林斯基教授和謝威爾教授所提出的“避責可能性”理論,再結合其他的因素進行綜合考量。

根據波林斯基教授的理論,懲罰性賠償應當能夠填補由于避責可能性的存在而產生的原本應該承擔的補償性賠償數額與平均責任承擔數額之間的差距。這里的本應承擔的補償性賠償是指行為人每次實施侵權行為都應當承擔的補償性賠償,而平均責任承擔數額是指多次侵權中被發現且被裁決承擔責任的那次所承擔的補償性賠款的數額平均分攤到每一次侵權上的數額。假設侵權人的侵權行為被發現且被裁決承擔責任的概率為p,在環境侵權中, plt;1 ,同時,假設侵權人每次實施概率為p的侵權所造成的實際損害為X,侵權人在全部的概率為 p 的侵權次數中所應承擔的全部損害賠償數額為Y,則可將X、Y、P三者間的關系表述為: Υ=X*(1/p) ,若設懲罰性賠償數額為 Y1 ,則 Y1=Y-X=X/p-X=X(1-p)/p[25]c 法官可根據這一公式確立初步的懲罰性賠償額,當然,在適用公式時,需要對 p 的數值進行科學認定。

公式是一種高度抽象的數額確定規則,在具體案件中,還需要綜合考慮其他具有影響力的因素,以對公式的計算結果進行合理調整。這些因素包括:(1)侵權人的主觀惡意程度:惡意越大,數額越高;(2)侵權行為造成的損害后果的嚴重程度:損害越嚴重,數額越高;(3)侵權人的經濟狀況:過低的數額對行為人來說是九牛一毛,達不到威慢的效果,而過高的數額則會影響行為人的生存與發展,擾亂社會經濟秩序;(4)侵權人從侵權行為中獲利多少:獲利越多,數額越大;(5)侵權人應當承擔的補償性賠償:這是懲罰性賠償適用的基礎;(6)其他影響數額的因素,如受害人的過錯、外力因素導致的損害、加害人事后的補救等[5]

2.增加限額規定

除此之外,懲罰性賠償的數額不能是無限制的。沒有懲罰是不公平的,但過度的懲罰同樣是不正義的。懲罰性賠償數額是懲罰性賠償制度得以發揮作用的依托,故其數額不宜過低,但過高的懲罰性數額又會扼殺企業的未來,從而對經濟發展造成不利影響,還可能會導致諸如職業打假人“知假買假\"敲詐生產者和經營者一般的道德危機的發生。可以說,懲罰性賠償數額是懲罰性賠償制度是“善”還是“惡”的重要分水嶺。因此,如何將懲罰性賠償的數額控制在最佳的范圍內,是進一步完善懲罰性賠償制度的重中之重。

在數額的限定上,英美法系國家進行了有益的嘗試。懲罰性賠償制度在美國的地位是不可動搖的,美國甚至為其專門出臺了法案一《懲罰性賠償示范法(草案)》,以規范懲罰性賠償的目標和金額設定2。在美國的懲罰性賠償飛速發展時,其數額也大幅提高,美國學界對懲罰性賠償過高的數額一直都存在批評,這促使了美國最終做出限制賠償數額的選擇。數額的限制方式有兩種:一是規定賠償的最高限額。這種方法簡單易行,但缺點是過于僵硬,不能根據不同的侵權類型靈活調整;二是采用比例原則的方式,要求懲罰性賠償和補償性賠償額或者被告的凈資產之間保持一定的比例,這一方法得到了美國多數州的支持,如在ExxonShippingCo.v.Baker案中,就要求懲罰性賠償與補償性賠償之間的比例應為 1:1[27-28]

除了比例原則的衡量方法,還可以以司法解釋的方式對懲罰性賠償數額的倍數進行限定,如規定懲罰性賠償數額應為補償性賠償的幾倍以下。這一點可借鑒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55條第2款中對于懲罰性賠償的倍數規定。倍數限定相對于直接規定最高限額更為靈活,相比比例原則更為確定,是較為合適且操作性較高的數額限定方式。

結語

《民法典》第1232條標志著環境侵權正式引入懲罰性賠償制度進行調整。根據法條的表述,環境侵權懲罰性賠償的構成要件包括污染環境破壞生態的違法行為(包含行為和違法性兩個層次)嚴重的損害后果、行為和后果之間的因果關系這三個客觀要件,以及故意這一主觀要件。這些要件在規定的合理性、清晰性與完整性上都或多或少存在瑕疵,需要在邏輯分析的基礎上,結合其他國家和地區有關懲罰性賠償制度的經驗,予以完善。具體的改進包括:首先,在表格分析的基礎上,否定違法性要件存在的合理性;其次,確定“嚴重\"程度的多層次認定標準,并將“后果”的含義限定在人身、財產損害的范圍內,剔除純粹的環境損害:再次,擴大主觀要件的范圍,將重大過失納入懲罰性賠償的主觀要件;最后,制定環境侵權懲罰性賠償數額的計算規則,可借助“避責可能性\"理論得出計算公式,以此為基礎,綜合考慮其他會對數額的裁量產生影響的因素,確定懲罰性賠償數額,同時,要重點對懲罰性賠償數額進行合理限制,可以對數額進行倍數限定或要求采用比例原則進行衡量。

參考文獻:

[1]王利明.懲罰性賠償研究[J].中國社會科學,2000(4):112-122+206-207 #

[2]崔明峰,歐山.英美法上懲罰性賠償制度研究[J].河北法學,2000(3):124-127.

[3]石睿.美德兩國懲罰性賠償之當前發展[J].法制與社會,2007(2):24-27.

[4]吉村良一.日本侵權行為法(第4版)[M].張挺,譯,文元春,校.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13.

[5]朱凱.懲罰性賠償制度在侵權法中的基礎及其適用[J]中國法學,2003(3):86-93.

[6]于敏.日本侵權行為法(第3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5:77-79.

[7]高利紅,余耀軍.環境民事侵權適用懲罰性賠償原則之探究[J].法學,2003(3):106-112.

[8]陳年冰.大規模侵權與懲罰性賠償一以風險社會為背景[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6):154-160.

[9]李征,荊暄.論環境侵權的民事賠償模式一以懲罰性賠償為視角[J].江海學刊,2011(4):223-227.

[10]唐紅.環境侵權訴訟中懲罰性賠償制度之引入及其規制[J].人民司法,2014(21):28-32.

[11]白江.我國應擴大懲罰性賠償在侵權責任法中的適用范圍[J].清華法學,2015(3):111-134

[12]劉期安.環境侵權中的懲罰性賠償問題與對策研究[J].昆明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3):39-43.

[13]金福海.論懲罰性賠償責任的性質[J].法學論壇,2004(3):59-63.

[14]李珂,馮玉軍.懲罰性賠償制度的法經濟學分析-兼論中國《消法》第49條的法律適用[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4):42-48.

[15]尹志強.我國民事法律中是否需要導入懲罰性賠償制度[J].法學雜志,2006(3):76-79.

[16]朱廣新.懲罰性賠償制度的演進與適用[J].中國社會科學,2014(3):104-124+206-207.

[17]楊立新,李怡雯.生態環境侵權懲罰性賠償責任之構建一《民法典侵權責任編(草案二審稿)》第一千零八條的立法意義及完善[J].河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19(3):15-24.

[18]王秀衛.論生態環境損害侵權責任的立法進路-《民法典侵權責任編(草案)》(二次審議稿)第七章存在的問題及解決[J].中國海商法研究,2019(2):3-9.

[19]李丹.環境損害懲罰性賠償請求權主體的限定[J].廣東社會科學,2020(3):246-253.

[20]余珍.生態環境領域,怎么用好懲罰性賠償?一談《民法典侵權責任編(草案)》第1232條的合理性與缺陷[J].中國生態文明,2020(2):37-40.

[21]江帆,朱戰威.懲罰性賠償:規范演進、社會機理與未來趨勢[J].學術論壇,2019(3):61-67.

[22]闕占文,黃笑.論懲罰性賠償在環境訴訟中的適用[J].河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19(4):45-50.

[23]郭明瑞,張平華.侵權責任法中的懲罰性賠償問題[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9(3):28-33.

[24]黃薇.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侵權責任編解讀[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20:252

[25]陳德敏,郭海藍.論侵權型懲罰性賠償責任特殊構成要件的引入與適用—以\"避責可能性\"理論為視角[J].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0(1):81-89+98 #

[26]張新寶,李倩.懲罰性賠償的立法選擇[J].清華法學,2009(4):5-20.

[27]李建華,管洪博.大規模侵權懲罰性賠償制度的適用[J].法學雜志,2013(3):31-38.

[28]陳淵鑫,崔起凡.從美國“Exxon油污案”看懲罰性賠償[J].法學雜志,2011(11):115-117.

(責任編輯:張曉)

猜你喜歡
賠償制度懲罰性數額
環境民事公益訴訟中懲罰性賠償的功能性限制適用
江南論壇(2025年7期)2025-08-18 00:00:00
貪賄犯罪終身監禁適用條件的完善
牟利性打假的合法性邊界與治理路徑
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案件的有效辯護
利用職權非法占有公有房產行為性質辨析
黨風與廉政(2025年6期)2025-08-03 00:00:00
完善搜索引擎平臺著作權侵權認定及賠償責任的法律思考
出版廣角(2025年7期)2025-08-01 00:00:00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婷婷五月| 国产在线欧美|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影院| 丰满少妇αⅴ无码区| 亚洲AV无码精品无码久久蜜桃| 国产成人资源| 免费A级毛片无码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黄色片|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久热re国产手机在线观看| 亚洲人成高清| 久久精品丝袜高跟鞋| 少妇人妻无码首页| 久久精品丝袜高跟鞋| 国产又爽又黄无遮挡免费观看 | 色哟哟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国产人在线成免费视频狼人色| 在线免费a视频| 欧美激情视频二区| 91丝袜美腿高跟国产极品老师| 亚洲制服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六月婷婷激情综合| 国产午夜无码专区喷水| 福利视频99| 日本午夜影院| 狂欢视频在线观看不卡| 国产不卡国语在线| 亚洲av无码片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精品在线免费| 99在线视频精品| 日本午夜三级| 国产永久在线视频| 九色综合伊人久久富二代| 国产午夜人做人免费视频| 日韩午夜福利在线观看| 国产黄色视频综合| 国产精品免费福利久久播放 | AV色爱天堂网| 日韩午夜片| 久久免费精品琪琪| 18禁色诱爆乳网站| 片在线无码观看|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23| 日韩成人免费网站| 在线国产资源| 无码丝袜人妻| 99国产在线视频| 五月婷婷精品| 国产亚洲精品91| 91美女在线| 亚洲成a人片| 中文字幕欧美日韩| 精品国产福利在线| 欧洲av毛片| 成人午夜亚洲影视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8x视频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对白刺激| 国产超薄肉色丝袜网站| 天天操天天噜| 国产欧美日韩免费| 午夜高清国产拍精品| 最新日韩AV网址在线观看| 亚洲Av激情网五月天| 日本午夜影院| 中文字幕在线日韩91| 日韩不卡免费视频| 国产一二三区视频| 亚洲福利片无码最新在线播放 | 亚洲第一成人在线| 亚洲高清日韩heyzo| 美女被操91视频| 国产一区二区视频在线| 无码专区第一页| 成年看免费观看视频拍拍| 国产美女在线观看| 手机在线免费不卡一区二| 国产簧片免费在线播放| 亚洲一级无毛片无码在线免费视频 | 国产在线自在拍91精品黑人| 亚洲三级色| 亚洲成人播放| 91美女视频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