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為了讓學生在實踐中充分學習、體驗、領悟,提升自主品格,學校和家庭要形成育人合力,通過搭建家校共育互動平臺、開發家庭教育指導系列課程等方式,提升家校協同育人效果,助力學生自主品格的成長。
【關鍵詞】自主品格;家庭教育;課程體系;家校協同
【中圖分類號】G45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24)24-0049-03
【作者簡介】1.蔣靜,江蘇省鎮江市潤州區教師發展中心(江蘇鎮江,212000)心理教研員,高級教師;2.沙莎,江蘇省鎮江市潤州區教育局(江蘇鎮江,212000)教育科副科長,德育教研員。
培養學生的自主能力是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教育者需要為學生創造機會,設置挑戰性的任務,讓其在實踐中學習、體驗、領悟,從而發展自我管理、學習策略、批判性思維、問題解決、自我反思、資源利用、合作交流、適應性和靈活性等能力。家校協同育人是當前教育領域中一種重要的育人模式,構建家校共育互動平臺,開發家庭教育指導系列課程,有利于提升家校協同育人效果,助力學生自主品格的成長。
一、搭建家庭教育指導課程平臺
1.構建家校共育生態圈
家校共育指導站、家長委員會工作室、家校共育網絡學習平臺等三個陣地的構建,有利于推動家校共育生態圈的形成,進而形成協同育人共同體。家校共育指導站的構建,需要學校通過整合教育資源、打造師資隊伍、進行家庭教育專業引領、組織指導服務、評價評估監測等方式,發揮樞紐作用;家長委員會工作室在規劃家委會辦公制度的基礎上,為家長提供“駐校辦公”策略,規范家長駐校辦公時的言行,從而加大對學校實施教育教學的監管力度,同時有利于提升學校的公信力;家校共育網絡平臺的建設,旨在通過開發“家庭教育百微課程”,為家長搭建便捷的平臺,使其了解家校共育活動,學習家庭教育理念和知識,進行同伴間的互助。
2.開展家校共育活動
家校共育互動平臺正是通過一個個可見可用的活動載體,形成多樣化的教育基地,培養學生“自我價值、勇于擔當、自主學習、友善合作、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的自主品格。
一是開展家庭教育指導研究,促進教師整合型發展。學校組建班級導師團隊,引導教師學習家庭教育理論,開展家庭教育指導實踐活動,提升與家長、學生的溝通合作能力。
二是開展德育主題節、主題日活動,開展家長講師團進校園活動。家長可以根據自己的職業、興趣為本班學生開設科普講座,或者分享勵志故事,激勵學生克服困難。邀請家長參與活動,既能建起學校與家庭間、教師與家長間、家長與家長間溝通的橋梁,又能促進良好親子關系的形成,讓教師、家長群體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行為實現質的飛躍。
三是拓展家庭教育服務空間,建設“聯盟型家庭教育基地”。學校可以挖掘校外教育資源,如與圖書館、博物館、志愿者服務中心等多家單位集體簽約,共建實踐教育基地,實現從松散型合作共建到緊密型基地群建設,再到聯盟式基地發展的目標。同時,成立親子課外社團,為學生、家長和教師的三方互動提供全面支持與服務。
四是實施“駐校社工”家庭教育社會化服務,提供特需家庭個案指導。有些家庭同時需要精神層面和物質層面的支持。鏈接 “駐校社工”,有利于對特殊和特需家庭提供一些政策性的支持,組建支持小組,由他們提供社工專家、教育專家、心理專家和醫療專家的資源,提供個案幫扶服務,幫助逆境、困境中的學生及其家庭提升應對挫折的能力,形成“小實體、多功能、專業化、大服務”的局面。
二、開發家庭教育指導系列課程
1.設計家庭教育指導課程體系
家庭教育指導課程體系的開發以“理論—實踐—反思”為主線,以“達成目標、行動載體、研究成果”三個維度為行動研究的脈絡,面向教師、家長、學生精心設計體驗活動,進而確立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實施方案和課程評價。(見表1)
2.優化家庭教育指導課程實施方式
其一,“德育模擬課堂”案例探索課程。面向教師搭建“案例探索式”培訓平臺——“德育模擬課堂”,開展教育心理學、情緒管理、人際溝通、家庭教育指導等主題的教育案例分析活動。一是收集來自家長、教師在家庭教育和指導中遇到的問題,通過情景再現、支招討論、問題點評等方式,指導家長以更合適的態度、情緒、角色實施家庭教育;二是提升教師家庭教育指導、與家長溝通、特需學生問題解決等能力,帶動青年教師迅速成長,同時推動學校教師隊伍建設。課程分為“學會等待”“學會合作”“學會放手”“學會陪伴”“學會指引”五個模塊,每個模塊由兩個主題組成,用案例分析的方式呈現出來。
其二,“七點‘伴’講堂”家長學習課程。面向家長群體開展情緒管理、親子關系、學業指導、生涯規劃等方面的知識普及性講座。一個個鮮明的學生成長問題案例,向家長科普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宣傳家庭教育的方法,為家長指明方向。課程有“自我修煉”“了解孩子”“學習引導”“品格培育”四個模塊,分別呈現“贏在家庭教育的起跑線”“改變孩子從改變自己開始”“理解孩子的成長”“彼此相愛,智慧相處”“良好習慣締造健康人格”“低齡段兒童專注力的培養”“誰的冰山在晃動——談談情緒管理”“自信的孩子一生幸福”等八個主題的內容。
其三,“擁抱樂生活”親子課外社團課程。學校可以在春節、元宵節、母親節、父親節、重陽節等,充分發揮聯盟型家庭教育基地等校外資源的作用,打造“擁抱樂生活”親子課外社團課程。課程可以設計“傳承與展望”“閱讀與思維”“藝術與修養”“故鄉與遠方”四個模塊,每個模塊兩個主題,搭建“親子職業體驗”“親子家居整理”“親子影評會”“家庭親子書房”等活動體驗平臺,促進良好的親子關系,助力學生健康成長和自主發展。
其四,“成長少年說”實踐課程。學生成長過程中會面臨一些共性問題,學校鼓勵學生用信件投遞的方式將困擾自己的事情表達出來,再由具有相同經歷的學長、有經驗的家長和專業的心理教師根據來信的內容有針對性地給予答疑解惑。這既保護隱私,又能通過廣播節目、公眾號傳播,將更多解決問題的方法傳遞給有需要的人。課程以學生主體參與為基礎,調動家長、教師等所有參與者的智慧,做到激活內驅、主體共建。
其五,“書伴讀計劃”家長自主互助課程。學校可以統一為班級購買家庭教育類的著作、刊物,根據不同年齡段的需求分發給各年級、各班級。由班級家委會組建線上家長讀書群,組織學習小組定期開展線上閱讀,促進家長們主動學習,根據自己最有感觸的話題,開展集中討論、反思、解惑,呈現同伴互助學習的過程。該課程根據“習慣培養”“家務勞動”“時間管理”“批評藝術”“陪伴成長”“青春期溝通”六大類家庭教育文章的選讀,以家長論壇的形式,鼓勵家長表達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想法、做法,結合班主任導師、家庭教育指導師的觀點,形成有效的經驗分享。
學生健全的人格發展、正確的價值觀念的培養和知識體系的完善,需要學校、家庭進行合作與互動;基于學生的心理年齡、實際需求設計具有承接性和連續性的教育內容,促進學生的潛能得到自由、全面、和諧、持續發展,為培養學生自主品格成長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