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東北高校作為區域創新驅動發展的重要力量,肩負著培育新質生產力、服務新型工業化的重大使命。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帶來的新格局新機遇,東北高校應立足自身特色優勢,深刻把握新質生產力與新型工業化“兩新”契合的歷史交匯,以科技創新為“牛鼻子”,以學科建設為主線,深化協作機制,加強開放辦學,重塑學科特色優勢,為東北全面振興提供強大的人才和科技支撐。
〔關鍵詞〕新型工業化;高等教育;區域經濟發展;新質生產力
注: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項目“新型工業化進程中高等教育服務東北振興的路徑研究”(項目編號:N2424012-04)研究成果。
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時首次提出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論斷,強調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加快構建具有東北特色優勢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根基在實體經濟,關鍵在科教創新,方向是產業升級。同月召開的全國新型工業化推進大會上傳達了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新時代新征程,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實現新型工業化是關鍵任務。這為東北全面振興擘畫了著力方向,也為東北高校在新質生產力視域下服務新型工業化點了題。
一、新征程“新”“新”相應的歷史性交匯
新型工業化主要是指知識經濟形態下的工業化,增長方式是知識產業化運營,知識化、信息化、智能化、生態化、全球化是其基本特征。新型工業化的內涵和特征隨著時代發展不斷演進,2002年黨的十六大首次提出“新型工業化”的信息化和工業化“兩化”融合;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制造強國。這些戰略部署承前啟后,內涵不斷豐富,特征更加鮮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建成了部類齊全的完整工業體系,成為世界工廠。但還存在大而不強、全而不優的軟肋和弱項,制造業體系缺乏主導全球產業鏈分工的能力,工業“五基”問題已成為我國邁向制造業強國的瓶頸,《2020中國制造強國發展指數報告》顯示,中國仍處于世界主要制造業國家第三陣列。
馬克思在《資本論》等著作中系統地研究了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辯證關系,提出了生產力包括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和勞動者三大要素的理論。勞動資料主要指生產工具,而勞動對象是指引入生產過程中的各種材料和資源,勞動者則是具有一定生產經驗和勞動技能的個體。這三大要素共同構成了生產力的基礎。馬克思的這一理論為后世理解和研究生產力提供了重要的框架和基礎。
在新時代背景下,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得到了新的發展,特別是在科技飛速進步和產業變革不斷深化的背景下,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理論應運而生。新質生產力與傳統生產力相比,具有質的飛躍,是新時代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重要創新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內涵不僅包含了傳統的生產力要素,還融入了數字化、智能化、生態化和融合化等新的科學技術和產業形態。
新質生產力的提出,與新型工業化的發展密不可分。新型工業化是在新一輪科技產業革命中出現的新范疇,是指通過高新技術和先進制造技術的發展,推動傳統工業向現代工業的轉型升級。新型工業化對新質生產力的需求十分迫切,因為新質生產力能夠為新型工業化提供強大的內在驅動力,促進工業化進程中的各個環節實現質的提升。
新質生產力與新型工業化在時代特征上具有“三同”的一致性:一是發展動力同源,二者都以科技創新為原動力。科技創新不僅是推動生產力發展的核心力量,也是實現新型工業化的關鍵。二是發展理念同核,二者都以新發展理念為內核。新發展理念包括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和共享,強調高質量發展和可持續發展。三是發展要素同質,二者都包含數字化、智能化、生態化和融合化等新的科學技術和新的產業形態特質。數字化和智能化是現代生產力發展的重要方向,生態化則強調綠色環保,融合化則是指跨領域、跨行業的深度融合。
“兩新”在中國工業革命的歷史坐標系上契合交匯,形成了雙向驅動的良性互動機制。新質生產力為新型工業化提供了強大的內在驅動力,使得工業化進程中的各個環節都能夠實現質的提升。而新型工業化的發展,又為新質生產力的培育提供了廣闊的應用場景和實踐平臺,促進了新質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和完善。新質生產力和新型工業化的雙向驅動,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強大的動力支持,使得中國在現代化進程中能夠不斷取得新的突破和成就。
二、東北高校新時代新使命的內省與求變
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上強調,要牢牢把握東北在維護國家“五大安全”中的重要使命。黨的二十大提出到2035年“基本實現新型工業化”的戰略目標。政府工作報告把“大力推進現代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和“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強化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支撐”放在2024年政府工作頭兩位,強調“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堅持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建設一體統籌推進”。
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一體推進的重要載體,承擔著培養人才、推進科技創新、服務社會發展的多重使命。回望歷史,我們可以看到,高校的學科優勢總是在不斷創新中得以拓展和鞏固。特別是在東北地區,高校不僅承載著厚重的歷史使命,還具備了獨特的學科優勢和教育資源。
東北地區是新中國工業的搖籃,其高校也繼承了這一工業基因,在共和國的工業史上創造了無數個“第一”,形成了獨特而強大的理工學科生態體系。早在1978年,全國首批88所重點大學榜單中,東北地區就有10所理工類大學入選,這充分體現了該地區高校在理工科領域的領先地位。近年來,東北高校在學科建設和科研成果方面繼續保持了強勁的勢頭。2022年教育部第5輪學科評估中,東北地區的4所“雙一流”建設高校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其中,哈爾濱工業大學憑借5個A+學科和21個A類學科穩居全國工科第一方陣,大連理工大學、吉林大學、東北大學也實現了A+學科的突破。
不僅如此,東北地區的一些非“雙一流”高校也在各自的特色領域中展現了強大的學科實力。長春理工大學、東北財經大學、黑龍江大學、黑龍江中醫藥大學、沈陽藥科大學、哈爾濱醫科大學等高校在A類學科建設方面表現突出,這些高校不僅在傳統工科領域具有優勢,還在財經、中醫藥、醫藥等領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優勢。近年來,東北地區共有9所大學躋身中國科技成果轉化百強高校,這進一步證明了該地區高校在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方面的強大實力。
然而,我們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東北高校在A類學科中多為工程技術類學科,而基礎學科、新興學科和前沿學科數量相對較少。這種學科結構與當前發展新質生產力、服務新型工業化的戰略需求不完全匹配;與服務“五大安全”的重要使命不完全適應;與做好結構調整“三篇”大文章的時代命題也不完全相符。這種局面迫切需要東北高校在學科建設和發展戰略上立新求變,以適應新時代的要求。
“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變與應變是社會發展的內在邏輯,人類文明進步表明,變則通、變則靈,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這是古代先哲治國理政的智慧。明確當前“我們的形勢與任務”,是老一輩革命家領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從苦難走向勝利的“法寶”。新時代,我們必須“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這是應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當代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新境界。在這個充滿變革和挑戰的時代,東北高校必須以“舍我其誰”的氣魄,勇敢地向“新”求變,主動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
三、東北高校新格局新機遇的謀“新”布局
習近平總書記在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上對推動東北全面振興面臨的最大機遇作出了深刻闡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有利于東北把科教和產業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構建新發展格局,進一步凸顯東北的重要戰略地位;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需要強化東北的戰略支撐作用。習近平總書記還殷切提出“牢牢扭住自主創新這個‘牛鼻子’”“極端情況下頂得上、靠得住”。這是新征程上對東北的信任、厚望和重托。東北高校將再一次迎接“大考”,必當乘勢而上,謀“新”布局。其要義在于塑造學科新優勢,培育新質生產力,服務新型工業化。

厘清戰略體系,統一目標導向。保持戰略定力,準確認識和深刻理解高校服務推進新型工業化、發展新質生產力、維護“五大安全”、做好結構調整“三篇”大文章與支撐東北全面振興等戰略體系的統一性和共通性,以新型工業化一桿旗幟,統御高校資源要素,在推進教育強國建設的生動實踐中,成為推動東北地區高質量發展的快變量、強變量。牽住“牛鼻子”,聚焦三大抓手。立足自主創新推動產業創新,圍繞“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優化升級”“積極培育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深入推進數字經濟創新發展”,發揮高校自主創新策源地的優勢,對接區域支柱、優勢和主導產業,推進戰略導向的體系化基礎研究、市場導向的應用性基礎研究,解決關鍵技術和基礎環節“卡脖子”問題。深化協作機制,板塊協同運作。依托東北區域國家級、教育部、科技部等“大科學”綜合實驗裝置、工程研究中心和“引智基地”等科創平臺,以“雙一流”建設高校為主導,以特色優勢學科高校為骨干,以全域普通高中和高職院校為基礎,針對基礎性、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需要人力多、投入大、周期長的特點,開展聯合攻關,引育拔尖創新人才,夯實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根基。堅持開放辦學,強化交流合作。對接產業鏈、服務創新鏈,布局新型工業化緊缺的各層次人才。探索特色高層次學徒制、技術技能“雙元”制人才培養模式;積極與國際一流大學試行開展專業對口“雙培”學分“互認”交流辦學,培育高層次國際化人才。系統優化學科,重塑特色優勢。固“長板”增“短板”,優化“雙高”“雙特色”學科布局,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和新型工業化戰略需求,厚實基礎學科,培育新興交叉學科,推進“四新”學科建設,鍛造東北高校一流特色科學新優勢。
(作者單位:東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