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開展文化自信教育是時代賦予勞動課程的重要使命。學校在具體實踐中深挖勞動課程內容中的“中國元素”,通過整體規劃構建文化自信視域下勞動課程圖譜,以環環相扣的實施鏈和指向成長的評價支撐實現課程的育人價值,達成文化自信的涵養目標。
【關鍵詞】文化自信 勞動課程 中國元素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必須堅定歷史自信、文化自信”“不斷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加強學生文化自信教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途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開展文化自信教育的“中國元素”之一,對引導學生理解和認同中華文化,形成正確價值觀具有重要意義。新時代勞動教育秉持“繼承優良傳統,彰顯時代特征”的基本理念,勞動課程內容中蘊含著豐富的“中國元素”,是中華文化傳播的重要媒介。基于此,浙江省湖州市月河小學教育集團(以下簡稱“學校”)積極構建“勞動里的中國風”課程,并進行有效實踐,在生動活潑的勞動課程中種下文化自信的種子。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種類繁多,熠熠生輝。因此,在構建融入“中國元素”的勞動課程時,需要深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勞動智慧和勞動精神,尋找勞動課程中“中國元素”的生長點,面向學生成長需求,以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為導向整體規劃課程。
一、以“中國元素”為牽引,構建層級進階的項目群
以往的勞動教育常以活動的方式代替課程,缺乏系統的考慮,忽視活動與常態課程、學生學情的真實聯系。基于此,“勞動里的中國風”課程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養料,依據《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標”)創編高低貫通的勞動項目菜單,精準構建課程圖譜。
1. 厘清“中國元素”融合路徑
依據課標的規劃,勞動課程內容共設置了十個任務群,其中農業生產勞動、傳統工藝制作、烹飪與營養三個任務群中蘊含的“中國元素”最為豐富,為涵養文化自信提供了充足的素材。由此,可以從這三個任務群入手,通過構建、放大、拓展的方式,形成具有濃郁中國味的勞動項目。具體路徑見圖1。
(1)構建農耕里的“中國元素”
中國悠久的農耕歷史中蘊含著許多優秀的文化和智慧,其中二十四節氣是農耕文明的重要產物,是自然節律、農事活動和習俗的巧妙結合。“勞動里的中國風”將二十四節氣中的“中國元素”植入農耕項目,構建動態的序列化的勞動課程,按照季節的變遷實施項目,讓學生在動態的農業生產中感悟勞動人民的智慧。
(2)放大工藝里的“中國元素”
傳統工藝制作是傳統文化融入勞動課程的重要切入口。傳統工藝中的扇藝、刺繡、紙藝、編織、印染等,是開展勞動實踐的重要載體。學生浸潤在傳統工藝項目的勞動實踐中,能充分感受勞動創造美好的價值,感受傳統工藝勞動的智慧,感受工匠精神,形成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意識。“勞動里的中國風”課程放大傳統指尖工藝蘊藏的“中國元素”,圍繞一項工藝生發多樣的項目。比如,在“紙文化”模塊中根據1~6年級學生的特點,梳理了層層進階的紙藝項目菜單,以“小紙張,大文化”的方式引導學生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
(3)拓展舌尖上的“中國元素”
在學校實施的各類勞動項目中,烹飪勞動是最受學生歡迎的勞動項目之一。結合傳統習俗,將舌尖上的“中國味”融入勞動課程,不僅培養學生的勞動素養,也讓學生在傳統佳節的烹飪勞動中感受為家人服務的美好,還能增強學生對健康飲食文化的學習與了解。因此,“勞動里的中國風”結合地域習俗,將富有地方特色的千張包、茶糕、小圓子、粽子等學生喜歡的傳統美食納入項目菜單,使學生感受傳統飲食文化中的中國情懷。
2. 明確素養目標建議
不同學段的學生心理特征、勞動能力各不相同,面向不同學段開發的“勞動里的中國風”課程需依據學情,明確不同學段勞動項目實施的目標建議,為有效落實勞動項目導航把向。
圍繞農業生產勞動、傳統工藝制作、烹飪與營養三個任務群,從勞動素養的四個維度分三個學段設置目標建議。表1即為第二學段的素養目標建議。
3. 創編勞動項目菜單
項目是勞動課程實施的載體,創編適用的勞動項目菜單能讓文化自信的培養具有連貫性和延續性。但是文化自信視域下勞動課程的系統設計不能與學校的常態課程割裂,而是要基于已有課程適時融入,重構較為成熟的勞動項目。因此,需對省編教材進行梳理,豐富原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素材載體,并對相應素材進行全學段系統設計。
同一課程主題在不同學段設置不同的項目,結合不同課程主題中的“中國元素”和不同學段的素養目標建議,學校創編了高低貫通的項目菜單。比如,“工藝里的中國風”主題中,“紙文化”模塊在第一學段設置了折紙、剪紙等簡單紙藝,在第二學段設置了造紙、皮影等難度進階的紙藝,在第三學段則設置了書籍裝幀、活字印刷等項目(見圖2)。
項目菜單以“紙”為載體,充分挖掘了中國傳統精湛工藝,引導學生在勞動中感受傳統工藝的魅力,生發民族自豪感。
二、以“統籌實施”為主干,形成環環相扣的實施鏈
實踐是勞動課程的基本屬性,但學校課程的實施時間是有限的,因此,需要統籌規劃,使特色課程與常態課程融合實施。
1. 微項目,用好勞動課
每周至少1課時是國家規定的勞動課程實施時間,用好、用足每周這1課時能有效保障勞動課程的真正落地。
(1)與教材項目同頻共振
浙教版勞動教材圍繞農業生產勞動任務群安排了“小神農種植園”“打造陽臺小菜園”等項目。這些項目均需開展植物的種植及養護活動,是融合“中國元素”的好時機。比如,浙教版勞動教材三年級下冊“吃苦耐勞勤耕種—小神農種植園”項目的任務二和任務三分別是種植農作物和管理種植園,可結合該項目的實施,融入“農耕里的中國風”主題下的“節氣里的種植園”,開展“領養一株棉花”項目。學生在勞動課中學習節氣與播種的勞動知識,播種棉花并制定棉花的養護方案。該項目隨著勞動教材同步實施,實現了常態課程與特色課程的同頻共振。
(2)做教材項目的有益補充
課標在規劃勞動課程內容時安排了豐富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育人內容,繼承中華民族勤儉節約、敬業奉獻的優良傳統,培育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等是勞動課程的重要目標。學校在實施“勞動里的中國風”課程中放大蘊藏的“中國元素”。比如,浙教版勞動教材三年級上冊“傳統文化要繼承—折扇的設計與制作”項目,在實施中將當地的非遺工藝羽扇、竹扇融入項目,豐富課程內容,豐富課程的實踐形式,通過學習非遺文化、設計制作折扇、傾聽非遺傳承故事等活動,使學生形成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意識。
2. 長項目,用好勞動周
勞動周是勞動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且勞動周與每周至少1課時的勞動課是不能互相替代的。勞動周通常會設置一些跨時空、長周期的勞動主題,讓學生在一系列項目和勞動任務的完成過程中,養成吃苦耐勞、持之以恒的優秀品質。學校結合“中國元素”這一特色,系統規劃各學段勞動周的主題,在不斷的實施中優化迭代,既滿足了學生勞動素養的培養需求,也能讓文化深深植根于學生心中。
(1)空間銜接
勞動課程的實施需要統籌利用好社會、家庭和學校的現有資源。尤其是長項目的實施,需要保障充足的勞動場域和師資。勞動周的活動時空主要在課外和校外。結合課程的需求,學校整合校外的基地資源,利用當地勞動實踐場館,讓學生在真實的勞動現場開展勞動。比如,在“春光明,筍兒尖尖”項目實施中,學生走進筍山,在農民伯伯的帶領下尋筍、挖筍、剝筍、切筍,制作時令美食“腌篤鮮”。農民伯伯的挖筍之道讓學生感悟到勞動的智慧,品鮮筍之味讓學生發現了勞動創造幸福生活。
(2)師資融合
勞動項目在實施過程中還需要統籌利用好教師資源。學校將校外優秀工匠、“非遺”傳承人及經驗豐富的農民、技術工人等吸納進勞動教師隊伍,形成了“1+N”導師制,“1”為項目主要指導教師,全程指導勞動項目的開展;“N”為校內外具有勞動專長、技能專長等項目技術指導教師。比如,在“麥子很芒”項目實施中,學校邀請農科院工作人員為學生講解節氣與農事的專業知識,指導學生了解科學管理養護作物的方法,學習立體農業、智能監測養護等現代農業新技術,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弘揚開拓創新的時代精神。
3. 云項目,上好家校課
學生經歷完整的勞動過程是勞動課程實施的重要原則。受授課時間的限制,許多勞動項目在校內往往淺嘗輒止。比如,手縫布藝、烹飪、工程物化等,學生很難經歷勞動的全過程,教師授課也多以小組合作、技能講授為主,導致學生勞動的主體性缺失。云項目的實施破解了勞動時長不足這一難題,建立起家校社協同共育的共同體,讓課程延續。學校建立“云項目”資源庫,在平臺發布項目需求后由學生自主申報參與的項目,學生根據平臺提供的微課、素材、任務單,線上學習,線下實踐。
三、以“評價支撐”為階梯,激活學生成長的關鍵點
學生成長是檢驗課程實施效果的重要指標。構建指向學生成長的課程評價能有效促進課程目標的實現,保障課程實施效果。文化自信視域下的勞動課程評價注重學生勞動過程中的表現,強化文化傳承意識,關注勞動素養達成的多個維度,以評價的正向引導,促進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與認同,涵養文化自信。
1. 細化指標,評價有據可依
勞動課程的評價起著指導與調控、反饋與調整的重要作用,因此,要以具體明晰的指標,引領教師指導的方向,提升課程育人的深度、廣度與效度。
(1)具體化的指標
課程評價的設計緊扣課程目標中的素養要求,圍繞勞動觀念、勞動能力、勞動習慣和品質、勞動精神四個維度細化層級,讓評價指標更加清晰具體,與學生的真實勞動表現相契合。比如,“工藝里的中國風”主題課程中“手縫布藝”模塊根據勞動素養的四個維度細化學生達成的主要表現特征,以此作為項目評價的標準(見表2)。
(2)可視化的觀測點
文化自信視域下勞動課程的評價還應關注傳統文化育人價值的達成,通過呈現可視化的觀測點,協助教師診斷育人效果。不同主題的課程內容涉及的勞動類型不同,評價觀測的側重點也不同。比如,“工藝里的中國風”隸屬于傳統工藝制作任務群,側重于對工具的使用和技能的掌握、勞動質量意識、勞動精神的評價。在評價時圍繞項目的核心品質從關鍵要素、過程表現、成果表現三個方面呈現評價觀測點。圖3即為“手縫布藝”項目中專心致志品質的觀測點。
2. 多元激勵,驅動勞動熱情
可視可測的指標有效發揮了評價的反饋改進功能,促使教師根據學生學習與實踐的情況,改進教學安排。而要想讓學生持續、深入地參與到課程中,還需要發揮評價的激勵作用,驅動學生參與勞動的熱情,營造濃郁的勞動氛圍,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環境的熏陶。
(1)評價主體多元,彰顯學生本位
勞動課程的評價需要發揮學生實踐主體的主觀能動性。學生主動參與勞動課程評價有利于自主判斷在勞動實踐過程中的個人發展情況,從而規劃自我調整的方案。教師在指導過程中要先引導學生規劃個人發展目標,明晰目標達成的標準,使學生能在勞動實踐過程中對照標準自我檢視、自我調整,端正勞動態度,改進勞動行為。
作為評價的主體,學生還可以參與生生互評,在互評中了解他人的發展情況,互相監督、取長補短。學生可以通過觀察他人的勞動過程、勞動成果,以書面或口頭的形式進行點評。一方面,從旁觀者的角度檢驗勞動成效;另一方面,在評價他人的同時促進自身的反思和內化。
(2)評價內容多元,凸顯價值引領
勞動課程的評價是以素養為導向的。文化自信視域下的勞動課程實施不僅關注學生勞動能力的習得,還要關注學生在勞動實踐中逐漸形成的意識和觀念。因此,要充分發揮評價的導向功能,以評價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培養熱愛中國文化的家國情懷。學校在制定評價標準時可以從勞動素養的四個維度制定勞動目標內容,在目標的制定中凸顯文化自信的價值引領。
文化是一種深沉持久的力量,凝聚著一個民族的智慧和心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各個方面對中華民族進行著浸潤和滋養,其中勞動教育內涵豐富, 富有時代意義和價值。文化自信視域下勞動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應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沃土,借鑒傳統勞動精華,立足新時代勞動教育具體實踐,引導新時代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在勞動實踐中深化對中華文化的理解與認同,涵養文化自信。
(作者單位:浙江省湖州市月河小學教育集團)
責任編輯:趙繼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