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鄉村振興的核心在于人才的振興。文章聚焦江西開放大學職繼融通服務鄉村人才振興的實踐案例,深入剖析其經驗與成效。結合黨的二十大報告及鄉村振興戰略的發展要求,提出了若干發展舉措:加強與各級政府的溝通協作,爭取更多政策保障;統籌各方資源,深化教育與產業、文化的有機融合;明確鄉村振興戰略的人才培養定位,增強“學歷+非學歷”教育協同服務。這些舉措旨在協同創新職業教育與繼續教育,持續推動鄉村人才振興,強化鄉村振興人才支撐。
[關鍵詞] 職業教育;繼續教育;鄉村振興;人才振興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學習運用“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經驗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意見》發布,文件中指出:“實施鄉村振興人才支持計劃,加大鄉村本土人才培養,有序引導城市各類專業技術人才下鄉服務,全面提高農民綜合素質。”這是黨自十八大以來,黨中央第12次在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對鄉村人才隊伍培養專門強調,可見鄉村人才振興的重要性。現在,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推進,人才振興在鄉村振興中的支撐作用日益顯著。
一、江西開放大學職繼融通服務鄉村人才振興的生動實踐
(一)對口培育鄉村技能人才
2004年起,學校實施“一村一名大學生計劃(工程)”,從農村生產生活實際問題出發,累計為全省培養了約5萬名“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農民大學生。
一是優化課程設置。按照著眼實際、強調實用、注重實效的“三實”原則,共開設農村區域發展、園藝技術、休閑農業經營與管理、園林技術、現代農業經濟管理、畜牧獸醫、行政管理(鄉村管理方向)、工商企業管理(鄉鎮企業管理方向)、黨務工作等專業。同時,緊密結合本土農、林等產業,以江西特色的種植業、養殖業、林業以及鄉村振興、新農村建設等內容為主,開設了“江西文化概論”“臍橙栽培技術”“油茶種植技術”“茶葉市場營銷”“鄉村旅游經營管理實務”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本土化教學課程,以貼合農民產業營銷需求。
二是重視教學實踐。根據各地農業特色,將課堂搬進田野農莊、果園林場和種養基地,聘請種養大戶、農業技術人員和農業科研人員到基地指導學生開展農業綠色生產實踐。學校通過融合農學與實踐的“田間課堂”,將產業需求與教學相結合,指導學生將課本上的理論知識轉化為務實的農業技能,讓知識在田間變為生產力。
(二)搭建“1+N”鄉村產業育人平臺
學校關注鄉村產業發展形勢,延伸基層辦學組織,設立鄉村大學生組織與產業學院,在研究與實踐中探索產教融合新模式。
一是設立鄉村大學生創新創業協會。在全省范圍內設立鄉村大學生創新創業協會,帶動一大批農業技術推廣者、產業發展引領者、基層組織骨干和群眾致富引領者發揮“頭雁效應”,開展各種產教綜合教育,將教育服務覆蓋村莊和家庭,從而帶動一方百姓,搞活一片經濟,富裕一鄉農村。
二是成立鄉村產業學院。根據服務鄉村產業對繼續教育的實際需求,學校設立鄉村產業學院,以服務對接粵港澳大灣區、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使命,探索革命老區綠色經濟、綠色生態、綠色發展人才培養新模式。2023年12月,由文化和旅游部發起、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廳等單位承辦、江西開放大學上猶綠色發展人才學院等單位協辦的“數字木蘭”民宿管家培訓計劃第128期培訓班在萬安縣舉行。
(三)服務鄉村教師職業能力提升
針對江西省鄉村教師隊伍中本科學歷占比較低的現狀,學校制定省鄉村教師培訓與學歷教育銜接試點項目方案,助推我省鄉村教師綜合素養與教育教學能力全面提升。
一是研究鄉村教師教育培訓方案。根據2021年教育部印發的《中學教育專業師范生教師職業能力標準(試行)》的要求,從師德踐行能力、教學實踐能力、綜合育人能力以及自主發展能力四個方面,研究鄉村教師職業能力框架,形成以教師職業能力框架為核心的省鄉村教師教育培訓方案。不斷強化鄉村教師師德師風建設,組織龔全珍師德專題學習活動,增強鄉村教師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引導鄉村教師做優秀鄉村文化的傳承者、踐行者和創新者。
二是重視鄉村教師教學能力的培養。邀請基礎教育名師走進基層教學單位,定期開展“同上一堂課”教學活動。例如,在贛州市,采用“線上+線下”的方式,開展了面向全省開放大學系統的專業執教技能講座,學員們紛紛表示受益匪淺,對提升自身的職業能力和教學水平幫助非常大;在吉安市,邀請特級教師講課,以典型案例分析、教法指導,強化交流學習促提升,溝通互鑒共發展,持續增強學員教書育人本領。
二、江西開放大學職繼融通服務鄉村人才振興的成功經驗
(一)按需定制,服務終身發展
適應鄉村建設要求與學生從業需求,提供有用、能用、好用的“知識+技能”學習,有針對性地開設對口專業,使學生能夠在實際從業中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定制本土特色教學資源,使教學更貼近實際需求;強化實踐實訓教學,幫助鄉村學生掌握適應產業要求的技能;請名師、邀專家開展專題講座,涵蓋熱點問題和前沿技能,開闊學生的視野;發揮鄉村大學生創新創業協會的“頭雁效應”“凝聚功能”和“造血功能”,將學習服務貫穿學生終身,致力于培養具有終身發展能力、適應鄉村建設的應用型專門人才。
(二)探索產學研協同,推動產教融合
立足于區域產業發展需要,依托產業學院與鄉村大學生創新創業協會,探索產學研協同,分析鄉村產業鏈、創新鏈人才供給需求,實施“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以實踐訓練、創新活動、成果孵化為抓手,使鄉村學生所學專業能夠有效契合產業發展,促進專業與產業的無縫對接,從而全面提升鄉村學生的綜合素質,使之更具備適應鄉村發展的能力。
(三)依托體系,服務全省城鄉
江西省下轄11個設區市、100個縣(市、區)。“省校+11所設區市開放大學+88個縣(市、區)開放學院+21個系統外學習中心”的江西開放大學辦學系統覆蓋全省所有市區。覆蓋全省城鄉的辦學系統,打造鄉村群眾家門口的學習教育環境,為鄉村振興人才培養提供了保障。特別是由鄉村大學生們匯集而成的鄉村大學生創新創業協會,將服務鄉村振興的“觸角”延伸到村、到戶,在推動鄉村產業發展中發揮示范作用、在建設美麗鄉村中發揮帶頭作用,在促進鄉風文明中發揮傳承作用,在推進鄉村治理中發揮德治教化作用。
三、江西開放大學職繼融通推動鄉村人才振興的發展舉措
(一)加強與各級政府的聯系,爭取更多保障
政府支持是鄉村人才培養的有力保障。學校要緊密與各級政府的聯系,更好地獲取政策支持、資金支持,規范發展方向,整合資源,尋求合作機會,推動鄉村人才培養工作水平的全面提升,促進鄉村人才的培養和發展。
一是爭取縣區政府的支持。與縣區政府共享人才數據庫和其他相關數據,并建立定期的溝通機制。通過對當地經濟、社會、教育等方面的調研,更全面地把握鄉村的發展現狀和潛力,明確鄉村產業的特色和發展方向。同時,深入了解當地的人才需求和現有教學資源,包括農業技術、鄉村管理、教育醫療等各個領域的需求情況,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與運行情況,更好地定位鄉村人才培養的方向和重點,提高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二是爭取省市政府的支持。結合對縣區的調研分析,加強與省市政府的聯系,獲取相關政策的支持和指導,包括人才培養政策、補貼政策、產業發展政策等,獲取鄉村人才培養政策保障和指導。如針對鄉村學員學歷矛盾問題,可設立終身教育學分銀行,針對學歷教育與技能培訓建立具備學習成果存儲、積累和轉換等功能的學習激勵制度和教育管理制度,為鄉村學員提升學歷與技能水平提供便利。同時,爭取到政府的資金支持,用于鄉村人才培養項目的建設和運行。如,為老齡化背景下鄉村中老年人群技能水平提升、鄉村留守學齡前兒童的教育師資培養等項目設立經費來源。還可以爭取與政府合作開展人才培養的項目或計劃,并借助政府平臺,將鄉村人才培養的成果進行展示和推廣,提升影響力和可持續性。
(二)加強對多方資源的統籌力度,深化有機融合
新形勢下,深化職繼融通,需要建立將互聯網思維、創造性思維和優質思維有機結合起來的新思維,加大對多方資源的統籌力度。
一是優化平臺,強化分類指導。優化完善鄉村大學生創新創業協會平臺的指導,擴大由專業教師、知名專家、技術大師以及懂技術的“田秀才”、有經驗的“土專家”、善經營的“農創客”構成的“類別豐富、結構合理、專兼結合”的師資隊伍,結合本地特色產業開設實踐性課程,面向基層干部、新型職業農民、返鄉創業人員、復員轉業軍人、高校畢業生、種養大戶及涉農企業等不同層次的群體,通過“在線培訓+送教下鄉”“實踐基地+田間地頭”“理論+實踐”“案例+推廣”等模式,開展實踐性教學活動。同時引導學員參與實際項目,并與產業人才學院和創新創業協會合作,為學員們提供更多的實習機會及教學資源。
二是校企合作,推動教育與產業協同發展。積極探索校企合作辦學新模式,構筑共同建設、共同管理、共享資源的新格局。通過產教資源要素互相轉化與支撐,構建“產教融合”長效機制,促進教育鏈、人才鏈、產業鏈的深度融合,推動教育與產業協同發展。如,引入龍頭企業,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品牌優勢、產業生態優勢和智庫專家優勢,開展技術培訓與服務合作,以平臺、技術、服務、資源為紐帶,為開展鄉村振興人才培養、產業服務、產業項目孵化、創新創業、產業技術研究、科研創新等提供平臺支撐,探索“頭部院校+龍頭企業”的產教融合特色模式,賦能區域產業創新升級與人才技能水平提升。
(三)加深對鄉村振興定位的理解,“學歷+非學歷”協同服務人才培養
圍繞“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方針,在鄉村人才的培養過程中,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應憑借各自的側重,協調并進,以獲取最大化的教育效益。
學歷教育方面,應注重打造專業特色,加強以崗位能力提升為核心的課程體系和教學模式的創新,制定相應有效的鄉村人才培養方案:針對“產業興旺”,重點培養農業技術人才、農村企業管理人才和鄉村產業發展規劃人才,推動農村產業升級和發展;為實現生態宜居,培養環境保護、資源管理和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的專業人才,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發展;在鄉風文明方面,加強道德教育和文化傳承,培養鄉村文化傳承者和社區管理人才,提升鄉村文明素質;為提高治理效能,培養鄉村治理和社會管理專業人才,提升鄉村治理水平和社會服務能力;為實現富裕,培養農村金融、旅游服務、健康醫療等領域的人才,促進農民增收致富和提高生活質量。各人才培養方案與鄉村實際需求貼合,與鄉村受教育群體實際情況貼合,注重實用性和可操作性,涵蓋專業知識、技能培訓、素質提升等多個方面。人才培養方案的實施效果需定期評估,并根據反饋意見和鄉村發展需求進行調整和優化,以確保可行性和有效性。
非學歷教育方面,應重點發展精細化和定制化的教育服務。這包括發展有針對性的農業職業技能培訓、鄉村干部和教師的進修培訓,以及鄉村文化和生態保護等領域的專業培訓。通過這些舉措,非學歷教育將為鄉村人才的全面發展提供有力支持,與學歷教育形成有力互補,共同推動鄉村教育的發展。
[基金項目]2022年度江西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職業教育與繼續教育融合助力鄉村人才振興的研究——以江西工程職業學院為例”的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JY22111)。
[作者簡介]袁翠松(1978— ),女,江西分宜人,江西開放大學,教授,研究方向為公共事業管理;熊焰青(1979— ),女,江西南昌人,江西開放大學,講師,研究方向為教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