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VR技術逐步應用于高校思政課教學中,高校教師如何將這一新型技術靈活應用于思政課教學中,是目前亟須研究的課題。文章將從沉浸式教學理論視角,結合VR技術的應用特點,研究VR技術在高校思政課堂中的應用價值,并設計了VR體驗式教學法、VR參與式教學法和VR參觀式教學法三種教學方法。通過研究發現VR技術在教學應用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教學設計的建議。
關鍵詞:VR技術;高校思政課;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41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4)24-0058-04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1]這為高校思政課的改革指明了方向。2019年8月,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印發的《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中曾明確指出,為進一步推動思政課教育的工作的現代化,鼓勵各高校建設一批高級別虛擬仿真思政課體驗教學中心。同年,教育部發布的《開展2019年度國家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認定工作的通知》中首次增設了“馬克思主義”類別的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隨著國家政策的鼓勵和支持,全國各大高校的VR思政教學平臺建設如雨后春筍涌現出來。國內一些學者開始嘗試探索VR技術應用于思政課堂的具體辦法,如蒲清平、何麗玲提出,將VR、AR、MR等新技術應用于課件制作,通過教學內容的可視化、三維化以及立體化的呈現,創造出身臨其境的效果,從而提升思想政治課教學的有效性。[2]但從總體上看,國內高校的思想政治課教學在應用VR技術方面,還處于初步探索階段。深入分析VR技術、教學內容及學科特點,為兩者找到合適的整合方向,是教學模式改革的一次重要探索。[3]VR技術如何高效應用于高校思政課是目前亟須研究的課題。
一、VR技術與高校思政課沉浸式教學
VR (Virtual Reality)“虛擬現實”技術。這種技術是利用計算機和傳感器技術,創造一個集聽覺、視覺、觸覺和嗅覺等一體的人機交互的逼真世界。VR具有沉浸性、交互性和構想性等基本特征。[4]VR技術提供的是親身參與、自主建構的環境,在這個擬真的虛擬環境中,學習者最大程度地投入視、聽、觸覺等多重感官觸發的學習并沉浸其中。[5]
VR技術能提供的特定情境與沉浸式教學理論提出的沉浸式學習環境恰巧吻合。早在1975年,Mihaly Csikszentmihalyi博士在研究中發現,當一個人專注于做某件事的忘記周圍的一切,這種體驗非常美妙,使人可以不計得失地付出全部時間和精力,這是完全出于興趣而付出努力。其沉浸理論指出當一個人在活動中完全被吸引并投入情境當中,過濾掉所有不相關的知覺,而進入一種沉浸狀態。[6]這種狀態也是思政課所需要的。許開紅提出的“體驗思政”就是結合思政課內容創造出一種學生感興趣的客觀情境,將學生帶入情境中,從而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激發學生的價值認同,使其自發的地接受思政課的教學內容。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受環境的影響,因感官的興奮,主觀感受得以強化,從而全身心投入思政課學習中,在和思政學科內容“親密接觸”中探索其內在的思想、價值和意義,進而不斷豐富自身的認知體驗。[7]
VR技術的沉浸性、交互性、構想性等特性與高校思政課程沉浸式教學需求高度契合,把VR技術引入高校思政課,對于擴展高校思政課的教學方法具有很高的應用價值。
二、VR技術在高校思政課堂中的應用價值
(一)通過VR技術的沉浸性創造出高校思政課的體驗式情境,讓學生更容易產生情感共鳴
沉浸性是虛擬現實技術最主要的特征,是通過虛擬現實技術的聲、光、影創造出一種仿真環境,使用者置身于這種環境中并能夠成為環境的一部分,隨著外部環境的變化,使用者通過各種感官體驗事件的發生發展過程,便會產生情感體驗,形成心理沉浸,感覺如同進入真實世界。[8]VR技術的沉浸性可以為思政課提供創新教學模式的可能,學生通過佩戴VR頭戴顯示等輸出設備去體驗一段虛擬的真實歷史故事,其所創造的虛擬環境,很容易讓學生沉浸于其中,沉浸式的體驗更容易在學生的心中產生情感共鳴,從而實現高校思政課的價值認同。這是傳統教師灌輸講授的單一教學模式很難實現的效果。
(二)通過VR技術的交互性創造出高校思政課的參與式情境,更容易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興趣
交互性也是VR技術的基本特性之一,VR技術的交互性是指使用者進入虛擬空間,需要使用者跟環境產生相互作用,當使用者進行某種行為時,周圍的環境也會做出某種反應。在VR技術構建的虛擬世界當中,可以采用多種多樣的交互方式。目前已經成熟的交互方式有:手勢控制、動作捕捉、語音交互、眼球追蹤等,這些交互方式是多角度的、立體的,使用者可以實現與虛擬世界中的人和物進行交流。高校思政課教師可以利用VR技術設計出的虛擬社會環境,帶領學生和虛擬環境中的人物互動交流,在互動中接受新知識、新思想等教學內容。這種新的教學模式既激發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興趣,也實現了讓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的理想學習狀態,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加接近現實。高校思政課的理論源于社會實踐,由于社會實踐的不可控性和復雜性,使得高校思政實踐課很難在社會現實環境中進行,VR技術所創作的虛擬環境,為高校思政課提供一個交互平臺。在這個平臺中,學生通過多角度、立體式的交互,并能夠及時獲得反饋,所學知識和思想觀點也及時能在平臺中得到應用,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所要傳達的價值理念。
(三)通過VR技術仿真性創造出高校思政課的參觀式情境,跨越時空限制,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實踐資源
VR技術的仿真現實技術可以在虛擬世界中搭建出現實世界,為高校思政課提供了豐富的實踐資源。通過VR技術提供的線上云資源中,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去參觀云上博物館或紅色旅游基地,也可以帶領學生去體驗跨越時空的場景,開展一系列的實踐活動,從而解決現實中高校思政課開展實踐活動的成本、時間、安全等一系列問題。
三、VR技術支持下的高校思政課教學方法
(一)VR體驗式教學法:通過創建VR沉浸式體驗平臺開展體驗式高校思政教學
現階段各高校創建VR實踐教學平臺,在虛擬世界可以生動再現黨史事件。學生通過頭戴顯示設備和觸感設備,親身體驗黨史事件,使其沉浸其中,并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比如在“思想道德與法治”課中講授長征精神時,通過VR技術重現長征路上的爬雪山場景,VR頭戴顯示器呈現的立體視覺和手套傳感器帶來的觸感,讓學生感受到自己就像在漫天飛雪、寒風刺骨的雪山上和紅軍戰士一道艱難前行,學生全身心體會當時的歷史過程,加深對長征精神理解,從而增強對長征精神的價值認同。很多黨史中的經典事件都可以通過VR技術讓學生在“視聽觸”的虛擬仿真環境中完成沉浸式體驗。
(二)VR參與式教學法:通過創建VR嚴肅游戲,開展參與式高校思政教學
高校思政課教師聯合VR游戲編程工程師結合高校思政課教學內容,打造出以高校思政課教學內容為素材的嚴肅游戲。比如在講授中國共產黨黨史中紅軍飛奪瀘定橋部分時,結合歷史背景設計VR游戲,學生作為一名紅軍戰士參與其中,在VR虛擬環境中,學生親身參與晝夜奔襲行軍、挑戰槍林彈雨和火墻密布的鐵索的仿真游戲,體會紅軍戰士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難,最終取得戰斗勝利的。學生在游戲中重溫歷史,感受歷史,感悟今日和平的來之不易,從而堅定跟黨走的信念。
(三)VR參觀式教學法:通過VR技術創建紅色數字博物館或旅游基地,開展參觀式高校思政教學
通過VR技術創建紅色數字博物館或旅游基地,高校教師可以讓學生足不出校、跨越時空限制、立體式參觀異地紅色數字博物館或旅游基地。VR+3D技術打造的紅色數字博物館或旅游基地可以最大程度還原真實場景,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受。比如,在講授“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中的傳承紅色文化時,教師組織學生借助VR頭戴顯示設備參觀寧夏紅色旅游基地——將臺堡,在數字云端可以領略將臺堡的全部景色,如同親臨現場一般。學生既可以自主參觀景區的任何地方,還可以在AI機器人的幫助下獲取自己想要了解的紅色歷史故事的語言講解。
紅色文化記憶VR場景可以多維度呈現情感印象的紅色記憶、歷史書寫的紅色遺跡、世代傳承的紅色精神等紅色文化資源,將經過證言與文獻、理解與解釋而形成的紅色歷史文本制作成可生動呈現的紅色數字文本。[9]心隨景動,學生在瀏覽景色的同時,潛移默化地受到革命文化的熏陶。
四、VR技術在高校思政課應用中存在的問題
(一)VR教學基地建設高昂的造價,使得其在高校思政課堂的普及應用受到極大的制約
思政VR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動輒百萬甚至上千萬,投資較大,建成教室只能滿足一個十幾到二十人左右的小班上課。在現階段,高校思政課大多數采用大班課(五十人以上)或合班課教學模式,頭戴顯示設備就很難滿足一個班人手一套設備,因此VR技術在高校思政課的普及受到投入成本的制約。即便學校投入資金滿足大班課每個學生都有設備使用,但是頭戴顯示設備后期的管理和維修又是一大難題。
(二)現有VR教學素材資源短缺,無法滿足高校教師個性化教學需求
多數VR思政課教學素材資源受制于技術和各種因素,或內容不夠完整,或資源講解不夠貼切、聲音畫面不夠清晰等,直接影響了教學效果。“VR+思政課”仍屬于新興教學模式,高質量的VR思政教學資源仍然比較短缺。[10]VR技術設計的教學影視作品或場景需要和高校思政課內容高度吻合,才能實現良好的教學效果,但是由于這種作品制作難度較高,高校思政課教師很難獨立完成,VR軟件設計師又不懂得思政課教學的具體要求,很難實現滿足思政課教師個性化的上課需求。
另外,目前擁有VR思政實訓室的高校大多數各自為政,VR教學素材資源沒有得到有效共享,使得高校教師在教學素材資源的選擇空間非常小,一定程度上影響課堂的效果。
(三)長時間的使用VR頭顯設備給學生帶來不適感,影響學生上課的體驗
當下,市場上的VR設備良莠不齊,軟件制作不過關等因素,都會讓使用者在觀看VR作品的時候產生不適感,主要原因有分辨率不高、3D眩暈或定位精度與顯示延遲。定位精度不夠或者較大的顯示延遲,都會造成圖像顯示與頭部運動不完全匹配,只不過這種不匹配比較細微,可能無法主觀上分辨出來,但是它會確確實實造成人們在使用過程中的眩暈,這樣就會給學生的體驗帶來負面的影響。思政課堂中教師使用VR設備授課時間越長,學生的眩暈感就越強,給學生帶來心理上的負擔,反而不利于有效課堂的開展。
(四)高校思政課教師對VR技術了解不足是影響制約VR技術在思政課應用又一大因素
目前,只有一部分高校率先建成了思政VR實踐教學基地,VR技術對于高校教師來說還是新事物,設備的操作雖然不是很復雜,但是要求做到靈活應用。而教師只有對各種軟件資源、網絡設備的操作比較熟練,才能達到靈活應用的目的。筆者通過調查發現大多數的教師對于VR技術了解不足,進而影響VR技術在思政課堂上的呈現效果。
五、VR技術在高校思政課中啟用的對策
(一)通過分組教學和資源共建共享來解決VR設備造價昂貴、數量短缺帶來的不能普及應用的問題
高校教師可以通過分組教學的方式來解決,如把一個大班分成兩個小組,通過兩個小組輪流體驗的方式開展教學,一個小組體驗,另一個小組開展討論,輪流交替進行。
比如,寧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的做法是在思政實踐課上,將學生分成兩個組,一個組在VR實驗室體驗,一個組去校黨史館參觀,回來之后兩個組分別匯報成果。這種方式合理有效地利用了現有的教學資源,是值得推廣的一種教學模式。另外學校還可以采用聯合共建的方式來降低VR設備的使用成本。VR技術的用途范圍也比較大,它不僅可以用于思政課教學,還可以用于一些專業課程的教學,這樣一個學校的不同專業就可以共建一個VR教學基地,大家共享共用硬件設備,加大了資源的利用率,也減少了重復建設的資源浪費。
(二)通過校企合作來解決VR教學素材資源短缺的問題
一方面高校思政教師可以通過綜合多種教學方法,結合多種多媒體手段開展教學來豐富課堂。另一方面學校可以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聯合企業共同開發思政課的VR作品,來豐富高校VR教學素材資源。高校思政課教師負責作品的內容和思想,企業VR設計工程師負責作品的技術設計,相互合作,來彌補各自的短板。為了激發企業和教師的積極性,在制作VR作品過程中引入市場機制,VR作品納入版權管理范圍。
(三)通過豐富課堂教學方法來解決學生觀看VR作品帶來的不適的問題
教師在課堂設計中將VR作品有效嵌入課堂教學當中,可以采用多種教學方法結合,避免課堂觀看視頻的單一模式,比如通過嚴肅闖關游戲等模式開展教學,或者通過角色體驗開展教學,增加課堂的感染力和趣味性。
(四)通過教師培訓來解決VR技術難推廣的問題
已建成思政VR實踐教學基地的學校通過對教師進行VR技術的專項培訓,來提升教師使用VR技術的能力。培訓的內容包括VR硬件設備的使用和維護、VR軟件的開發與應用,VR實踐教學的設計等。
總之,VR技術在高校思政課堂中的應用還會隨著VR技術的進步會不斷地改變,高校教育者要根據VR技術的最新成果,積極擁抱技術,開發創新VR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方式,增加高校思政課的科技賦能,提升高校思政課堂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 張爍. 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 人民日報,2016-12-09(01).
[2] 蒲清平,何麗玲. 新時代高校課程思政教學提質增效的實踐路徑[J]. 思想教育研究,2022(01):109-114.
[3] 王巍. 基于VR技術的教學課件的制作方法研究[J]. 長春大學學報,2020,30(02):24-27.
[4] 金菲菲,陳曉東,陳運明,等. VR技術在IPv6數據中心的應用研究[J]. 計算機與應用化學,2019,36(05):525-528.
[5] 王雪,徐文文,高澤紅,等. 虛擬現實技術的教學應用能提升學習效果嗎?:基于教學設計視角的38項實驗和準實驗的元分析[J]. 遠程教育雜志,2019,37(06):61-71.
[6] 陶侃. 沉浸理論視角下的虛擬交互與學習探究:兼論成人學習者“學習內存”的拓展[J]. 中國遠程教育,2009(01):20-25+78.
[7] 許開紅. “體驗思政”的教學實施路徑[J]. 思想政治課教學,2022(08):26-28.
[8] 笪晏吳. 虛擬現實技術的應用研究[J]. 電腦迷,2019(01):53.
[9] 王巍. 基于VR技術的教學課件的制作方法研究[J]. 長春大學學報,2020,30(02):24-27.
[10] 李玲玲,陸佳瑋. VR技術深度應用于高校思政課的探索與實踐[J]. 廣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3,16(02):39-45.
(薦稿人:趙江燕,寧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
(責任編輯:陳華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