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產教融合共同體實體化包含實物化、法人化及實質性運行三個基本構成要素。當前,職業教育產教融合共同體實體化處于止于合作、流于形式及制度供給不足的困境。從新制度經濟學的視角分析,形成職業教育產教融合共同體實體化困境的根本原因是產權問題、交易費用問題及制度變遷問題。推進職業教育產教融合共同體實體化需要完善有關法規,明確產教融合共同體的產權歸屬;創新融合機制,降低產教融合活動的交易成本;增強制度變遷動力,推動產教融合制度變遷。
[關鍵詞]新制度經濟學;職業教育;產教融合共同體實體化
[作者簡介]朱進喜(1973- ),男,河南平輿人,廣西農業職業技術大學,副教授、高級經濟師;尹江霞(1979- ),女,湖南衡南人,廣西農業職業技術大學,副教授,碩士。(廣西" 南寧" 530007)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3年度廣西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基于高質量人才培養的農業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構建的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GXGZJG2023B096,項目主持人:尹江霞)和2024年度廣西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涉農職業本科院校‘四型一體化’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GXGZJG2024A022,項目主持人:李向紅)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717"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4-3985(2024)17-0047-08
2022年1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的意見》,要求“支持龍頭企業和高水平高等學校、職業學校牽頭,組建學校、科研機構、上下游企業等共同參與的跨區域產教融合共同體”。這是產教融合共同體的概念首次被提出。2023年7月,教育部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快推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重點任務的通知》,進一步提出“組建一批產教深度融合、服務高效對接、支撐行業發展的跨區域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建立健全實體化運行機制”。由此,產教融合共同體被具體化為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并提出了實體化的要求。打造產教融合共同體已成為當前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的重要途徑[1],產教融合共同體實體化已成為深化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的關鍵[2]。
一、產教融合共同體實體化的內涵
目前尚未有產教融合共同體一般意義上的定義,但具體的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的定義在《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建設指南》中已被明確,即由龍頭企業和高水平高等學校、職業學校牽頭,聯合行業組織、學校、科研機構、上下游企業等共同組建的,跨區域匯聚產教資源,能夠有效促進產教布局高度匹配、服務高效對接、支撐全行業發展的產教融合新型組織形態。關于產教融合共同體實體化,目前學界還沒有給出一個確切的定義。關于實體化的定義,有學者認為就是將原本非有形的物體使其呈現出有形的實體狀態[3]。這一定義將是否“有形”作為實體化的標志,即實體化就是實物化。也有學者認為,實體化意指將事物轉化為實體的特定狀態,從法律層面考量必須是一個獨立的法人組織[4]。這一定義將是否是“獨立法人”作為實體化的標志,即實體化就是法人化。綜合這些觀點,產教融合共同體實體化可以理解為是產教融合共同體實物化和法人化,實體化的產教融合共同體是實物化和法人化的統一體,具有自然與社會的雙重屬性。事實上,產教融合共同體的實物化和法人化只是一種存在,而真正開展實質性的產教融合活動才是產教融合共同體實體化的根本意義所在,因此實質性運行應是產教融合共同體實體化的一個重要構成要素。所以,產教融合共同體實體化包含了實物化、法人化及實質性運行三個基本構成要素。
從產教融合共同體實體化三個基本構成要素的關系看,實物化是法人化的前提和基礎,法人化是實物化的更高一級階段,而實質性運行是實物化、法人化的必然要求。但實踐中,由于產教融合共同體實體化推進的程度不同,并非所有的產教融合共同體都同時具備實物化、法人化及實質性運行三個要素。因此,根據是否實物化、法人化及實質性運行,產教融合共同體可以分為“冠名型”“合作型”“融合型”三種類型。
“冠名型”產教融合共同體指既沒有實物載體,更不是獨立法人,又沒有實質性運行的流于形式的產教融合共同體。實踐中,這類產教融合共同體沒有專門的工作人員、辦公場地、生產實訓基地等,也沒有獨立的產權,更沒有開展實質性、有價值的活動。“合作型”產教融合共同體沒有實物載體,也不是獨立法人,但有實質性運行。具體表現為產教融合各主體利用各自的工作人員、辦公場地、生產實訓基地等開展一些實質性的合作活動,以開展項目合作為主要特征,這是當前職業教育產教融合共同體的主要形態。“融合型”產教融合共同體有實物載體,以獨立法人存在,并實質性運行。具體表現為產教融合共同體有屬于自己的工作人員、辦公場地、生產實訓基地等,擁有獨立法人資格和獨立財務,并開展實質性產教融合活動,這是產教融合共同體實體化運作所要達到的目標。有學者將產教融合實體分為名義實體、松散實體和獨立法人實體三類[5],其內涵基本類似于“冠名型”“合作型”“融合型”產教融合共同體。
二、產教融合共同體實體化的理論基礎
產教融合共同體實體化實質上是學校、企業等產教融合主體重新選擇資源配置機制的過程,必然涉及資產歸屬、運行效率及制度保障問題,可以借助新制度經濟學有關理論予以分析。一般認為,新制度經濟學是制度經濟學發展的第三個階段,從20世紀五六十年代至今,是一個從早期的產權和交易成本向委托代理、制度變遷等多領域拓展形成的“共識集合”[6]。新制度經濟學到目前為止仍然沒有一個統一的理論,著名經濟學家羅納德·哈里·科斯(Ronald Harry Coase)、道格拉斯·塞西爾·諾斯(Douglass Cecil North)及奧利弗·伊頓·威廉姆森(Oliver Eaton Williamson)是三個代表人物[7],常用理論包括產權理論、交易費用理論、制度變遷理論等。
1.產權理論。新制度經濟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科斯是現代產權理論的奠基者。現代產權理論認為,社會經濟單位清晰的產權不僅可以激發產權人提高企業效益的積極性,還可以有效解決外部效應問題。在市場交易費用為零時,產權安排對經濟資源配置沒有影響,即科斯第一定理;在交易費用大于零時,產權的不同界定將對資源配置產生不同的效率,即科斯第二定理;在交易費用為正的現實情況下,制度安排本身也是有成本的,即科斯第三定理。
在現代西方產權理論中,沒有關于產權的一般定義。一般認為,現代產權理論的產權主要指微觀經濟單位資源的所有權、使用權、收益權、處置權等。產權的特性主要有完備性、排他性、明晰性、實物性、價值性、整體性、可分割性、可轉讓性、延續性和穩定性[8]。科斯定理是產教融合共同體法人化必要性的理論基礎,產權的特性可以用于分析產教融合共同體實體化止于合作的根源,并為探討產教融合共同體實物化、法人化路徑提供理論依據。
2.交易費用理論。交易費用理論被認為是現代產權理論的基礎。科斯在《企業的性質》一文中首次提出“交易費用”的思想,威廉姆森系統研究了交易費用理論。關于交易費用的定義和外延,人們仍沒有達成明確統一的共識。一般認為,交易費用指企業用于尋找交易對象、洽談交易、訂立合同、執行交易、監督交易等方面的費用與支出,主要包括搜索成本、談判成本、決策成本、簽約成本、監督成本等。由于存在有限理性、機會主義、信息不對稱、交易不確定性、小數目條件等,使得市場交易費用高昂。
根據威廉姆森的觀點,資產專用性、交易的不確定性和交易頻率是影響交易成本的主要因素[9]。企業和市場是兩種可以相互替代的資源配置機制。為節約交易費用,當企業的邊際交易費用小于市場時,應采用企業內部交易形式代替市場交易形式,即將市場內部化,反之亦反。交易費用理論有關影響交易成本主要因素的論述,可以用于分析產教融合共同體實體化流于形式的根源,并為探討產教融合共同體實質性運行路徑提供理論依據。
3.制度變遷理論。制度變遷理論主要由諾斯建立的產權理論、國家理論及意識形態理論構成。制度變遷理論認為,制度是一種博弈規則,也是一種“信念”或“環境”[10],包括正式制約、非正式制約及它們的實施。諾斯認為,制度變遷是一個制度不均衡時追求潛在獲利機會的自發交替過程。林毅夫將制度變遷分為人們追求潛在獲利機會的自發變遷(誘致性變遷)和國家通過政策法令實施的強制性變遷[11]。當微觀主體能夠承擔制度創新的成本并獲得更多商業機會時,就會出現誘致性制度變遷[12]。
由于規模經濟、學習效應、協調效應、適應性預期等因素,制度變遷過程具有增強效應,形成路徑依賴現象。制度變遷理論有關誘致性和強制性制度變遷的論述,可以用于分析產教融合共同體實體化制度供給不足的根源,并為探討產教融合制度變遷路徑提供理論依據。
三、職業教育產教融合共同體實體化的困境成因
產教融合共同體實體化就是推動產教融合共同體實物化、法人化及實質性運行。從新制度經濟學的視角分析,形成職業教育產教融合共同體實體化困境的根本原因是產權問題、交易費用問題及制度變遷問題。
1.職業教育產教融合共同體實體化處于止于合作的困境成因。產教融合共同體實物化、法人化是產教融合共同體實體化的基本條件。然而,當前職業教育產教融合共同體實體化普遍處于止于合作的困境,產教融合各主體通常停留于短期的、一次性的項目式合作層面[13],導致這一困境的根本原因是產教融合共同體的產權問題。
第一,產教融合共同體的產權形成缺乏可操作性。產教融合共同體的資產一般應由學校、企業等各主體共同提供的資金、土地、建筑物、設施設備等形成。要實現產教融合共同體實物化、法人化,這些資產務必要劃歸到產教融合共同體這一獨立法人名下。但現行的《高等學校財務制度》規定,“高等學校不得使用財政撥款及其結余進行對外投資”;《支持地方高校改革發展資金管理辦法》規定,“支持地方高校改革發展資金不得用于基本建設、對外投資”。同時,在現有法規下公辦職業院校的土地、建筑物等不動產不能過戶到產教融合共同體獨立法人名下。這意味著在職業教育財政經費依賴度較高的地區,產教融合共同體在實物化、法人化過程中要形成對其資產的所有權,在政策層面缺乏可操作性。產教融合共同體確權缺乏可操作性,使產教融合共同體難以成為法人主體,只能依附于職業院校或企業。由于鄰近效應產教融合共同體會打上所依附主體的烙印,所依附主體也具有受益的鄰近優勢,導致其他合作主體缺乏進一步投入產教融合共同體的積極性,出現產教融合共同體依附于職業院校則“校熱企冷”、依附于企業則“校企兩張皮”的現象。
第二,產教融合共同體的產權具有不完全性和模糊性特征。由于公辦職業院校提供的資產不能劃歸到產教融合共同體名下,如果單方面將企業提供的資產劃歸給產教融合共同體,就會出現職業院校、企業及產教融合共同體間資產邊界的模糊。在產權上意味著產教融合共同體對其自身資產部分擁有所有權和處置權,部分擁有使用權和收益權,缺乏有效產權所具有的完備性、整體性、明晰性、排他性、可轉讓性等特性。產教融合共同體的產權具有模糊性和不完全性,使學校和企業在產權歸屬問題上容易產生分歧[14],影響學校和企業投入產教融合共同體的積極性。同時,產權的模糊性和不完全性會導致產教融合共同體與學校、企業之間收益或損失與決策者無法直接聯系,即出現權責不一致或不對等問題,又將進一步影響產教融合各主體投入的積極性,制約著產教融合共同體實物化、法人化進程。
2.職業教育產教融合共同體實體化處于流于形式的困境成因。產教融合共同體實質性運行是實體化的必然要求。然而,當前職業教育產教融合共同體卻難以實質性運行,職業教育產教融合共同體僅有形式上、名義上存在的虛設狀態[15],出現實體化流于形式的困境,導致這一困境的原因是產教融合活動的交易成本問題。
第一,產教融合共同體實質性運行增加交易頻次。產教融合共同體實質性運行可以視作一種交易活動。產教融合共同體成為獨立法人實現了將學校與企業間的產教融合交易活動內部化,即以企業交易形式取代了市場交易形式,能夠從財務獨立核算和自主經營兩個方面降低校企合作的交易成本[16]。但是,產教融合共同體成為獨立法人,學校、企業與產教融合共同體間的關系便成為一種新的交易關系,學校與企業間的交易關系也由原來的雙邊關系成為學校、企業與產教融合共同體三邊關系,從而增加了交易頻次,由此所形成的談判成本、決策成本、簽約成本、監督成本等會相應增加,形成產教融合共同體實體化降低交易成本悖論。當產教融合共同體實質性運行帶來的邊際收益小于邊際成本時,產教融合各主體就會缺乏推動產教融合共同體實質性運行的積極性。
第二,產教融合共同體實質性運行帶來新的不確定性。產教融合共同體實質性運行會涉及科研成果歸屬、知識產權分配,學生實踐勞動定價、勞動收益分配,企業員工培訓成本分擔、企業導師指導報酬核算,以及生產實踐勞動產品成本分擔、收益分配等各方面的利益分配問題。由于人的有限理性、機會主義和信息不對稱,產教融合活動會存在道德風險問題,產教融合各主體只能通過契約來規避風險,由此帶來新的信息成本、議價成本、監督成本等。為減少風險或降低交易成本,產教融合共同體各主體通常會選擇名義上的融合取代實質性融合,以獲得相應的社會效益。
第三,產教融合共同體實質性運行增加產教融合專用性資產。產教融合共同體實質性運行意味著學校和企業會增加開展產教融合活動的資產投入,形成產教融合專用性資產。由于產教融合專用性資產融合了生產和教學的雙重功能,對于學校和企業具有一定程度的異質性特征,回收或轉換使用的價值相對較低,因此學校和企業投入產教融合資源開展產教融合活動的積極性不高,這是產教融合共同體難以實質性運行的又一個根本原因。
3.職業教育產教融合共同體實體化制度供給不足的困境成因。產教融合共同體實體化制度供給是推動產教融合共同體實體化進程的根本保障。當前,一些地方政府對中央政府的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政策等待觀望[17],面對產教融合有效運行的體系化制度需求,現行制度供給明顯不足[18],出現產教融合共同體實體化制度供給不足的困境,導致這一困境的根本原因是產教融合制度變遷問題。
第一,誘致性制度變遷動力不足。產教融合共同體實體化是學校和企業用一種交易方式取代另一種交易方式,學校和企業對產教融合人、財、物等資源的提供,各主體間權利和義務的分配,產教融合活動的規范等,都需要一套完整的制度體系做保障。由此,需要學校和企業制定并出臺一系列新的規章制度,即第二級制度安排。由于初級行動的學校和企業沒有成熟的產教融合共同體實體化制度可以借鑒,只能對現行產教融合制度進行創新,而制度創新需要開展信息收集、調研、制度研制、意見協調等,便形成了直接制度成本。同時,產教融合制度變遷還會形成間接制度成本,包括產教融合共同體實體化制度實施帶來的成本,以及因制度缺陷造成損失帶來的成本。改變現狀能夠比維持現狀帶來更多收益,且制度變遷的主體有能力對現狀進行改變是制度變遷的一個微觀動力源泉[19]。因此,當初級行動的學校和企業制度變遷的預期成本不確定時,尤其不確定預期收益是否能夠彌補預期成本時,這些學校和企業便失去了對現行產教融合制度自發變更的動力,難以形成誘致性制度變遷,導致產教融合共同體實體化第二級制度安排供給不足。
第二,強制性制度變遷效率不高。產教融合共同體實體化是中央政府做出的制度安排,具有強制性制度變遷的特性。強制性制度變遷如果違背一致性同意原則,中央政府的強制性制度變遷與地方利益相“沖突”,就很難有效率[20]。由于我國各地職業教育發展水平、企業分布結構及產教融合基礎存在較大差異,中央政府自上而下的產教融合強制性制度變遷難以適用于所有地方。這就違背了一致性同意原則,影響了中央政府產教融合強制性制度變遷效率。同時,產教融合共同體實體化需要地方政府財政支持,但我國各地財政能力狀況差異較大,一些財力較弱的地區財政支出的邊際成本較高,支持產教融合共同體實體化可能帶來較大的財政壓力。由此,導致中央產教融合共同體實體化政策與地方利益相沖突,也影響了中央政府產教融合強制性制度變遷效率。一些地方政府對出臺配套政策持等待觀望態度,導致產教融合共同體實體化地方政府基礎性制度安排供給不足。
四、職業教育產教融合共同體實體化運作路徑
產教融合共同體實體化運作就是通過某些途徑走出產教融合共同體實體化困境,實現“冠名型”“合作型”產教融合共同體向“融合型”產教融合共同體轉化。職業教育產教融合共同體實體化運作的基本路徑應是通過解決產教融合共同體的產權歸屬問題、產教融合活動的交易成本問題及產教融合制度的變遷問題,實現產教融合共同體實物化、法人化及實質性運行。
1.完善有關法規,明確產教融合共同體的產權歸屬。要走出產教融合共同體實體化止于合作的困境,實現產教融合共同體實物化、法人化,需要解決產教融合共同體的產權問題,提高產教融合各主體提供資源和推動產教融合共同體法人化的積極性。
第一, 放寬公辦職業院校資產管理政策,消除產教融合共同體產權形成的制度障礙。要進一步完善《高等學校財務制度》《支持地方高校改革發展資金管理辦法》等制度,允許職業院校在不影響正常辦學活動和保證國有資產不流失的前提下可以使用財政撥款尤其是結余經費投資產教融合共同體,允許中央財政支持地方高校改革發展資金用于投資產教融合共同體,以及允許職業院校在擁有所有權的前提下以租賃方式向產教融合共同體提供閑置的土地、建筑物等不動產。
第二,完善校企合作促進辦法,明晰產教融合共同體獨立產權和各主體的權責關系。進一步完善教育部等六部門印發的《職業學校校企合作促進辦法》,在“合作形式”內容上,要明確產教融合共同體實體化的概念,鼓勵校企共同舉辦混合所有制的具有獨立法人的產教融合共同體;在“促進措施”內容上,要明確職業院校和企業合作舉辦混合所有制產教融合共同體的法人分類、治理體系構建、權力范圍界定、收益分配規范、資本進入與退出機制等。在明確產教融合共同體獨立產權方面,對學校和企業投資和劃歸于產教融合共同體的資產,要賦予產教融合共同體完全的所有權;對學校和企業提供給產教融合共同體但未劃歸其名下的資產,可按照所有權和使用權分離的原則賦予產教融合共同體完全的使用權,以市場租賃交易的方式解決。在明確產教融合各主體權責關系方面,要按照權責對等原則理清學校、企業及產教融合共同體間的權利和責任;明確產教融合共同體對自有資產擁有專有支配權和收益權,對租賃的資產擁有使用權和收益權;學校和企業對劃撥給產教融合共同體的資產擁有股權和享有股東的決策權,對租賃給產教融合共同體的資產按市場價格享有經濟收益權。
2.創新融合機制,降低產教融合活動的交易成本。要走出產教融合共同體實體化流于形式的困境,實現產教融合共同體實質性運行,需要解決產教融合活動的交易成本問題,提高產教融合共同體各主體開展產教融合活動的積極性。
第一,要降低產教融合共同體法人化增加交易頻次帶來的交易成本,需優化產教融合共同體各主體間的交易機制。產教融合共同體各主體之間存在著天然的業務聯系和利益關系[21],具備優化交易機制的有利條件。學校、企業、產教融合共同體可通過建立穩定的內部協商機制、程式化交易機制及自我監督機制降低單位交易成本。內部協商機制指基于例外原則建立的處理重大合作事項、新增合作事項或突發情況的工作機制,目的是減少談判成本;程式化交易機制指基于便利原則建立的處理批量的、程式化融合活動的工作機制,目的是減少決策成本;自我監督機制指基于自律原則建立的實現自我監督的工作機制,目的是減少監督成本。
第二,要解決有限理性、機會主義和信息不對稱引發的不確定性而增加的交易成本,可通過構建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協同機制,實現學校、企業及產教融合共同體開展產教融合活動的激勵相容和信息對稱。構建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協同機制,就是讓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在不斷發展中進行動態平衡[22],形成“市場有政府作用、政府有市場邏輯”的新形態[23]。省級政府要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建立發改、教育、人社、財政等部門組成的工作協調機制,有條件的地方可設立產教融合專門管理機構,制訂具體的產教融合工作方案,在有計劃、有組織地發揮市場作用的同時及時無縫彌補市場失靈。在發揮有效市場職能方面,地方政府要建立開放共享的產教融合信息服務平臺,為學校和企業提供自由選擇產教融合對象服務。通過充分發揮市場的價格機制作用,明晰學校和企業開展產教融合活動的真實目的和需求,使產教融合活動各主體合作達到帕累托最優狀態。在發揮有為政府職能方面,地方政府可建立產教融合專項獎懲制度,促使產教融合各主體認真履行產教融合職責,實現各主體目標一致和激勵相容,從而增強產教融合活動的確定性。為解決市場信息不對稱問題,政府可建立產教融合信息披露制度和誠信檔案制度,通過產教融合信息服務平臺將產教融合開展情況和各主體的誠信情況進行內部通報,解決信息不對稱引發的道德風險,增強產教融合活動的確定性。
第三,要解決因產教融合活動專用性資產回收或轉換使用價值較低,初始開展產教融合活動的學校和企業不愿承擔全部成本開展產教融合活動的問題,要發揮產教融合共同體在產教融合活動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鼓勵產教融合共同體建立產教融合資產開放共享機制。產教融合資產開放共享機制就是產教融合共同體利用自有專用性資產公開面向社會開展有償產教融合服務活動,彌補初始參與產教融合的學校和企業愿意提供的成本缺口。地方政府要引導和支持產教融合共同體面向社會開展產教融合有償服務活動。對需要產教融合共同體先期進行專用性資產投資的項目,地方政府可根據《關于印發加強實訓基地建設組合投融資支持的實施方案的通知》精神,通過投資補助、信貸融資、債券融資等政策給予產教融合共同體投融資支持,保障產教融合活動專用性資產供給和產教融合活動可持續開展。
3.增強制度變遷動力,推動產教融合制度變遷。為走出產教融合共同體實體化制度供給不足的困境,實現產教融合共同體實體化有章可循,需解決產教融合制度變遷問題,提高各相關主體推動制度變遷的積極性。
第一,為增加產教融合共同體實體化第二級制度即學校和企業內部制度供給,需降低初級行動學校和企業制度變遷成本、增加預期收益,推動產教融合制度誘致性變遷。一方面,要降低初級行動學校和企業制度變遷的直接成本。政府可通過實施類制度安排,如出臺《校企合作舉辦產教融合共同體實施辦法》《產教融合共同體章程制定辦法》等,為學校和企業制定產教融合共同體實體化規章制度提供依據和參考,從而降低制度變遷的直接成本。另一方面,要降低初級行動學校和企業制度變遷的間接成本。基于產教融合的外部性,政府要對產教融合共同體實體化給予財政稅收支持。國家教育行政部門可根據《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管理辦法》出臺產教融合共同體實體化項目管理與資助辦法,以項目形式對產教融合共同體實體化予以立項建設和財政資金支持;對產教融合共同體實體化過程中由于資產過戶、簽訂契約等交易活動所產生的契稅、印花稅等,國家稅務部門要進一步明確稅收優惠的方式、標準等;對投入資金較大且具有較大正外部性和非競爭性的產教融合共同體基礎設施建設,地方政府財政部門可采用財政補貼或財政直接投資的方式予以支持。
第二,為增加地方政府基礎制度即地方配套政策供給,需要推動地方政府成為制度變遷的第一行動集團。一方面,要通過法律手段增強中央政府產教融合制度變遷的強制力。中央要從法律層面推動產教融合制度變遷,可出臺產教融合促進法、產教融合促進條例之類具有立法性質的文件[24],通過法的表現形式明確產教融合共同體實體化,進一步增強中央政府產教融合制度變遷的強制力。另一方面,要通過轉移支付方式增強對地方政府產教融合制度變遷的引導力。中央政府要對地方政府推動產教融合共同體實體化給予轉移支付,尤其加大對財政能力較弱地區的轉移支付,降低地方政府產教融合制度變遷的成本。我國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的方式有一般性轉移支付、專項轉移支付和分類轉移支付三種類型。在一般性轉移支付方面,中央可設立對地方產教融合的一般性轉移支付。產教融合一般性轉移支付不同于單純政府財政范圍的一般性轉移支付,應明確使用領域為產教融合。同時,中央政府還應設立產教融合專項轉移支付項目,財政部、教育部要根據《現代職業教育質量提升計劃資金管理辦法》,出臺針對職業教育產教融合專項轉移支付的政策文件,明確支持產教融合的內容和方式。
[參考文獻]
[1]湯慧芹,周斌.產教融合共同體建設:形態演進、現實審視與路徑優化[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4(3):21-27.
[2]匡瑛,朱正茹.深化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的關鍵是實現跨界組織實體化運作[J]. 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4(2):81-92.
[3]馬駿,陳文珊,鄭靜姝.職教集團實體化內涵發展與建設策略[J].教育與職業,2020(19):46-50.
[4]張彥文,馬菲菲.職業教育集團實體化辦學的治理結構和運行機制創新[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2(13):32-37.
[5]周曉瑜,張君蘭.高職院校產教融合的實體化:模式、本質及其實踐[J].職教論壇,2021(8):55-59.
[6]黃少安,張衛國.新、老制度經濟學理論體系的比較——從“本能、習慣”到“交易成本”[J].江海學刊,2006(6):53-60.
[7]張海豐.新制度經濟學的理論缺陷及其演化轉向的啟發式路徑[J].學習與實踐,2016(9):5-15.
[8]盧現祥.關于有效產權制度的兩個基本問題[J].中州學刊,1998(1):4-7.
[9]桂穎.威廉姆森交易成本決定因素理論概述[J].中外企業文化,2020(11):26-28.
[10]劉勇,田杰,余子鵬.諾斯制度變遷理論的變遷分析[J].理論月刊,2012(12):119-123.
[11]劉文革,劉婷婷.以諾斯為代表的制度變遷理論評析[J].學術交流,2007(3):61-65.
[12]魏文軍.實現誘致性產權制度變遷方式的充分條件[J].求實,2004(7):51-54.
[13]詹華山.新時期職業教育產教融合共同體的構建[J].教育與職業,2020(5):5-12.
[14]周慧文.高校產教融合困境及其突破——一個綜合性的理論分析框架[J].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刊,2021(3):59-72.
[15]張慧.實體化職教集團運行機制初探[J].河南農業,2023(9):20-24.
[16]李陽,靳雪瑞.我國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推進機制的歷史脈絡、現實困境與改革路向[J].職業技術教育,2023(31):45-51.
[17]肖綱領,李威,林榮日.地方本科院校產教融合制度建設困境的審視與紓解——組織社會學新制度主義的視角[J].高教探索,2023(3):12-70.
[18]萬偉平.產教融合的運行困境及其突破機制研究——基于博弈論與新制度經濟學的分析[J].教育學術月刊,2024(2):30-37.
[19]蔡瀟彬.諾斯的制度變遷理論研究[J].東南學術,2016(1):120-127.
[20]盧現祥.我國制度經濟學研究中的四大問題[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02(1):3-9.
[21]王強,趙嵐.職業教育產教融合共同體中利益相關者話語權的邏輯、困境與進路[J].黑龍江高教研究,2023(1):138-143.
[22]裴廣一.論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理論演進、歷史經驗和實踐內涵[J].甘肅社會科學,2021(6):213-221.
[23]程必定.“有效市場+有為政府”的理論邏輯與政府實踐邏輯[J].西部論壇,2023(1):1-13.
[24]陳軍,張韻君.政策工具視角下我國高等教育產教融合政策分析[J].黑龍江高教研究,2023(3):6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