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班級群體;身份認同;非正式群體
【中圖分類號】G635"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4)28-0061-02
【作者簡介】李韋唯,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南京,210003)教師,一級教師,南京市教育系統先進個人,曾獲江蘇省中小學班主任基本功大賽一等獎。
戴爾·卡耐基在《人性的弱點》中指出:“人并非理性生物,他們由情感驅使,被偏見支配,傲慢與虛榮是他們的動力之源。”這一弱點在人擁有一定的權力和身份時會體現得更加淋漓盡致。
情景中,小李未能正確認識班干部的權力范疇,不能很好地聽取其他班委的意見,忽略了班委之間所必需的協同合作。同時,小李以得不到“支持”為理由加入了班級的非正式群體,以班干部的身份認同、支持非正式群體的錯誤價值觀念,給班級帶來了不良影響,進一步觸發了與班級其他同學之間的矛盾。情景反映了學生對身份認同的內在需求,為此,班主任要引導學生以正確的自我認知進行人際交往。
其一,適度“放權”而非“放任”。在班級中,班干部是正式群體的核心力量,班干部是班級規則、理念、文化等的代表,需要有極強的自我約束力。但班干部也是發展變化中的青少年,需要培養和引導。情景中,小李的“說一不二”正是班干部濫用權力的表現。因此,班主任在“放權”時,既要合理分配班干部的職權范疇、各司其職,又要建立對班干部的監督機制。班級可以實行班干部輪換制,鼓勵學生競選班級崗位,共同參與班級管理。學生競選班干部動機要正確,明確責權,強化自身的服務意識,避免班干部身份與學生身份的割裂而形成“特權”,從而造成班級內部不公正現象的發生。
其二,正確“立信”而非被“孤立”。小李未被“認可”卻被“孤立”的根本原因是他的人際交往出現了問題,但是他將此歸結為他人故意“唱反調”,說明他未能正確認識到班干部樹立威信是需要藝術的。班主任要指導班干部發揮特長,仁義禮智信勇等任一方面的“立”都可贏得同學們的認可和尊重。班主任可以利用課余時間組織一些有特色的集體活動,搭建交流平臺,讓班級學生加深友誼,彼此信任,內心充盈。
一、轉化身份認同
當小李難以在正式群體中找到“同聲相應”時,卻在所謂“講義氣”的同學那里獲得了“快樂”,感受到同伴的支持,他向這樣的非正式群體靠攏正反映了個體對于“身份認同”的需求。
身份認同是個體自我認知的重要組成部分。美國心理學家埃里克森的自我認同理論認為,個體的自我認同感是在與社會環境的互動中逐漸形成的。當成績作為衡量個體價值的重要參照時,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往往會錯誤地認識環境,將班級同學的態度視作“唱反調”,將教師和家長的教育視作“數落”,進而成為自我認同過程中的“羈絆”。
班主任在班級管理中,要倡導“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這一理念,引導學生認同自己、認可他人,營造包容、互助的班級文化氛圍。班主任要引導小李重新認識班干部的職責,就需要引導他采取積極反思的態度,改進與他人相處的方式,努力在班級中獲得同學們的認可。班級作為學生生活環境的重要場所,其育人理念、評價方式深刻影響學生的發展。班主任應積極引導家長改變與小李的交流方式,多聽取學生內心的聲音,關注其成績退步的原因,共同尋求提升的方法,以理解和引導的姿態促進其重新定義自我。
二、強化集體引導
班級非正式群體是基于志趣相投、性格相近、追求一致等因素而形成的。非正式群體的產生有其必然性,在班級中形成的影響是不可忽視的。非正式群體一般具有以下特點:一是有一個核心人物,具有較強的凝聚力;二是成員之間建立強烈的情感聯系,能得到心理支持;三是群體內部自發形成共同的行為習慣、價值觀念。
非正式群體有多種類型,小李所在的非正式群體屬于破壞型,其成員對班級其他成員往往有偏見、敵意,對抗情緒較強烈,并在逆反中獲得成就感和愉悅感。他們多數和小李一樣,缺乏“被看見”和被認可。依據這個群體的特點,可以采取以下方式。
一是轉化核心人物,轉變價值觀念。班主任要善于抓住非正式群體中核心人物的閃光點,使其價值在集體中得到體現,適度參與或負責班級工作,消除他的對立情緒,逐漸轉變小團體的價值觀念。
二是加強群體合作,建立緊密聯系。班主任可以借助小李的影響力,讓更多非正式群體的成員參與班級活動,如文化節、體育節等需要團隊合作的活動,吸納其中有相關特長的學生參加,促進他們融入集體生活。
三是營造良好氛圍,形成班級合力。破壞型非正式群體成員聽到的多是對他們的否定、批評,在有了前面“被看見”和被認可的鋪墊后,班主任可以進一步強化班級民主、自由的氛圍,召開主題班會或開展心理活動,讓班級成員以尊重和包容的姿態來接納他們,讓他們在集體中提升人際交往技能,轉化對人際交往的態度。
蘇霍姆林斯基提到集體對個人施加的影響時說:“當一個精神最脆弱的人從自己絕大多數同伴的眼神里看到了一種對道德理想的向往,看到了他們一定要攀登道德美的頂峰的強烈愿望時,集體才能成為一種真正使人上進的力量。”集體能滿足個體所需的歸屬感和價值實現的需求,這個轉化過程也是集體價值觀得到檢驗和強化的過程,也是班級實施集體教育形成合力的過程,而轉化后的非正式群體也將成為發揮集體教育作用的一股新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