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縱觀袁世凱一生經歷跌宕起伏,在訓練新軍朝鮮平叛中嶄露頭角,在實事求是務實改良中推動近代化發展,雖然最后以因稱帝身敗名裂的悲劇告終,但其對推進中國近代化進程發揮重大作用。
關鍵詞:袁世凱;近代化;功過是非
一、在訓練新軍朝鮮平叛中嶄露頭角
出身世家的袁世凱,在接受良好教育的同時,封建大家庭和官場生活的耳濡目染更給了他一種務實的人生教育。特別是袁保恒和袁保齡二人經常“有密要事案,均令往查,并參佐一切”,培養歷練其從政才干。特別是袁世凱在處置整頓軍紀,幫助朝鮮訓練新軍、緊急處突的重大事件時,表現出靈活應變、獨當一面的治軍能力。
在隨清廷提督吳長慶軍赴朝間,袁世凱因清軍營中聚賭爭吵、毆斗開槍,致軍營秩序大亂,果斷“假傳統領的命令……事情真相查明以后,他立即把為首肇事的人就地正法。這場糾紛就此平定下去”。由此深得吳長慶的“獎許”,保舉他留駐朝鮮的慶軍營務處并兼領慶字營。張謇在事后給袁保齡的信中評價袁世凱“論其才能,他當然是您家族中謝幼度一類的人物”。在朝鮮甲申政變中,在“得知清軍已及時平叛,而沒用國內派一船一艦,添一兵一卒,清廷和李鴻章實在是大喜過望”。袁世凱不顧主官的猶豫,慨然自任,甘愿擔負嚴厲譴罰,斷然出兵平亂,充分體現了其有勇有謀的一面。
二、在實事求是務實改良中推動近代化發展
關于維新改良之事,正如孔祥吉先生在其所著《康有為變法奏議研究》中所說“長期以來,不少論者由袁世凱后來的表現,推論其早期與康、梁等人的交往,往往謂偽裝維新,將其參加強學會等活動,稱之為投機行為,虛假地贊成變法。其實這種評價并不十分確切。”他并指出袁世凱“對西法的了解,并不在康有為之下”,是“衷心地贊成變法”,從實際出發、務實力行。
在維新變法中,袁世凱在半個月之內連續給翁同龢遞交了警醒國人的列強瓜分中國的時局圖和兩封說貼,詳細地論述自己對時局的看法“德人既發難于先,諸國將效尤于后,沓至紛來,群起而與我為難?!爆F如今“人不我待……幡然振厲,以圖挽回補救于萬一”,希望翁同龢能將他的意見上達皇上。針對李鴻章的“以夷制夷”和康有為的“盡開沿??诎叮岳娓鲊??!彼J為列強各以自身利益為其政策的出發點,最終目的是瓜分中國,絕不會為貧弱的中國主持公道,并提出“驟行變法之政,茲事體大,猝難畢舉,而究其所最要者,如用人、理財、練兵三大端”等主張。之后,對翁同龢“論各國情形甚當,變法,空”的批語,袁世凱又上一封說貼,詳細提出自己的變法主張,自地方而中央,確立幾個試點,選擇“忠誠明練督撫,姑參仿西法……于用人、理財、練兵三大端,責其所為”;至于那些“勛舊疆臣”,則“厚祿以養之”。眾所周知,掌握實權的頑固的守舊派之所以殊死反抗維新變法,根本原因在于維新派書生意氣,激行冒進,侵犯了他們的根本利益,甚至是生命,“殺二品以上阻撓新法大臣一、二人,則新法行矣”。試想,如果維新派開始即以一種自下而上、循序漸進、切實可行、優待勛舊老臣變法策略,維新變法未必不能成功。事實證明,袁世凱當初的改良主義的改革思路和方案在當時是可行的。在任直隸總督時,“將直隸的 ‘北洋新政’搞得有聲有色,中外矚目,將他當年提出的‘用人、理財、練兵’這三大端,一一付諸實踐,而且取得了相當不錯的效果”。
需要指出的是,袁世凱思想解放、務實實干。政治上,“學術界對袁世凱推動中國的政治近代化的進程上的舉措大多是持肯定的態度,認為這些積極的措施對于當時腐敗的清末政治來說是一縷曙光?!苯洕?,袁世凱推動近代工業、促進了近代中國商業和對外貿易的發展。文化教育上,力倡廢除千年的科舉制度、推廣新式教育以及改革地方教育等方面。軍事上,袁世凱在清末力主軍事改革,積極規劃新式軍制,大力推廣軍事教育,開啟了中國巡警制度的先河。以上舉措對中國走上近代化道路產生了重要影響。
三、在私欲熏心復辟帝制中迷失自己
袁世凱被后人所詬病的復辟帝制有主、客觀兩個方面原因。主觀上,袁世凱在清末政局中表現出“沉機默運,因勢利導”的政治智慧,以至當時黃興以戰時總司令的名義寫信給袁,“以公之才能,高出興等萬倍。以拿破侖、華盛頓之資格,建拿破侖、華盛頓之功,直搗黃龍、滅次朝食?!睂O中山亦表示愿“虛位以待”。袁世凱最終以最小的代價實現了由專制帝政到共和的轉變。作為政治人,其追求的欲望是沒有止境的,順利地當上總統使像袁世凱這樣的舊軍閥產生一種錯覺:中國的百姓已經習慣了改朝換代,既然有了相當于封建皇帝的地位、權力,那么“皇袍加身”也不會有什么大問題??陀^上,一是社會存在君主專制的強大的殘余思想。中國施行君主專制政體已2000多年,盡管辛亥革命推翻了滿清王朝,建立了共和國,但根深蒂固的專制主義意識形態不是短期內能夠消除的,實行君主專制統治的社會基礎還在。辛亥革命以前,中國只有王朝的更替,而從未出現過共和國。辛亥革命使中國第一次出現了共和國,但也只是有共和的外衣,并不具備共和的內涵,即使有了共和的形式并不等于有了共和的內容。以至于后來袁世凱公布《修正大總統法》,其中規定大總統任期10年,連選連任無限制;總統繼任人由現任總統推薦,被推薦者并無限制,總統可以推薦別人,也可以推薦自己的兒子?!斑@樣集權制、終身制、世襲制實際都有了,大總統已經成為事實上的皇帝。可是,這一切在當時并未激起很大的波瀾,因為中華民國的招牌還在,形式上的憲法還在,而且不管袁世凱權力怎樣大,終身也好,世襲也好,畢竟還叫總統而不叫皇帝。”二是周遭人群的極力逢迎。貴為總統的袁世凱有稱帝的念頭之后,“中央大員里除黎元洪、段祺瑞、徐世昌等人表示消極外,其他人都是爭先恐后地表態擁戴。地方軍政首腦除馮國璋、張勛略表遲疑,其他人也是不旋踵地發表通電勸進。”就連袁世凱的大兒子袁克定為了當上太子,伙同親信偽造了袁世凱關注國內外信息而最看重的《順天時報》,若不是被他的妹妹袁靜雪揭穿,恐怕袁世凱到死都不一定知曉真相。三是西方列強的暗里支持。英國公使朱爾典在和袁氏的談話中說:“爾典與美使嘉樂恒亦曾主張君主立憲,即前駐京美使柔克義亦屢言之?!泵绹斯诺轮Z發表文章《共和與君主論》,指出:“然中國如用君主制,較共和制為宜,此殆無可疑者也。蓋中國如欲保存獨立,不得不用立憲政治,而從其國之歷史習慣社會經濟之狀況,與夫列強之關系觀之,則中國之立憲,以君主制行之為易,以共和制行之較難也。”袁世凱人生最大的敗筆莫過于晚年心智為個人私欲所蒙蔽,帝制自為,誤己誤國。袁世凱結局悲劇既有個人思想認識的局限,被“兒子愚弄,群小包圍”的原因,也有所處時代的特殊背景,是主觀和客觀兩方面合力的結果。
當然,對歷史人物的評價離不開其所處的客觀歷史環境,后人如果只是站在歷史之外,完全用今天的眼光看待歷史上的人與事,無異于緣木求魚、南轅北轍。
參考文獻:
[1]劉憶江.袁世凱評傳(1版)[M].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2004
[2]孔祥吉.晚清軼聞叢考[M].成都:巴蜀書社,1998
[3]祝曙光.袁世凱功過辨[J].探索與爭鳴,2004(1)
[4]楊海巖.“袁世凱與中國近代化”研究綜述[J].巢湖學院學報,2005(5)
[5]張華騰、蘇全有.袁世凱與近代化[M].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
[6]葉德明.清末新政時期袁世凱教育思想初探[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2002(1)
[7]王忠和.項城袁氏家傳[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