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黃炎培美育理念強調全面發展的教育目標,注重學生在德、智、體、美、勞各方面的均衡發展。美育,作為其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不僅關注審美培養,更涵蓋通過藝術教育促進個體的情感、創造力和社會責任感培養。在現代高職院校中,如何創新美育教育體系,以回應社會和技術發展的需求,成為教育改革的關鍵議題。文章探討了基于黃炎培美育思想的高職院校美育教育體系的創新路徑,提出了一系列推動高職院校美育教育現代化的建議。
關鍵詞 黃炎培美育思想;高職教育;美育教育體系
中圖分類號:G4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2024.35.030
Research on the Innovation of Aesthetic Education System in Vocational Colleges Based on Huang Yanpei's Aesthetic Education Thought
LI Zhaohui
(Hubei Communications Technical College, Wuhan, Hubei 430000)
Abstract Huang Yanpei's aesthetic education philosophy emphasizes the educational goal of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focusing on cultivating students' balanced development in morality, intelligence, physical fitness, aesthetics, and labor. Art education, a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it, not only focuses on aesthetic cultivation, but also encompasses the promotion of individual emotions, creativity,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through art education. In modern vocational colleges, how to innovate the aesthetic education system to respond to the needs of social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has become a key issue in education reform.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innovative path of the aesthetic education system in vocational colleges based on Huang Yanpei's aesthetic education ideas, and proposes a series of suggestions to promote the modernization of aesthetic education in vocational colleges.
Keywords Huang Yanpei's aesthetic education philosophy; vocational education; aesthetic education system
黃炎培美育理念的核心在于強調美育與職業技能訓練的結合,提倡通過藝術教育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和社會責任感,這對于滿足當代社會對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具有重要的意義。在此背景下,探索基于黃炎培美育思想的高職院校美育教育體系的創新路徑,不僅有助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也能夠為高職院校培養適應未來社會需求的高技能人才提供教育支持。
1" 黃炎培美育思想的內涵
黃炎培美育理念的形成與發展緊扣中國近現代的社會變遷與教育革新,深受其時代背景與先進知識分子的影響。特別是在20世紀上半葉,隨著科舉制的廢除及新文化運動的興起,黃炎培與其恩師蔡元培等一批新派教育家提出了教育改革的理念,強調教育應該服務于國家的現實需要,其中美育教育成為振興民族精神、滋育新型國民的重要途徑之一。黃炎培認為美育不僅僅是藝術技能的培養,更是一種全面發展人的教育方式,強調通過美的教育實現個體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他倡導的美育理念不再將美育視為一種僅限于精英或特定社會階層的消遣娛樂,而是一種普及所有人、具有實用性和深遠社會意義的教育內容[1]。
在教育實踐中,黃炎培提出并實施了多種美育相關的教育策略。1912年,隨著蔡元培提出“實用主義教育”的理念,黃炎培也發表了《學校教育采用實用主義之商榷》,主張一切教育均應以實用為目標,其中美育應當結合實用主義的教育策略,通過具體的教育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美感和技能。
2" 基于黃炎培美育思想的高校美育教育體系創新路徑
2.1" 跨學科美育課程開發
黃炎培在其美育理念中提倡“全人教育”,即通過整合德、智、體、美、勞各方面的教育資源,形成一個協調統一的教育體系,跨學科美育課程正是這一理念在現代教育實踐中的體現。跨學科美育課程開發需要教師對傳統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進行深入的改革。這包括將藝術教育與科技、工程、數學等STEM領域相結合,開發新的教學模塊,如通過數字藝術、設計思維等方式,使學生能夠在解決實際問題時運用藝術的視角和創造性方法[2]。
某校開發的“數字藝術與機械設計”課程融合了藝術、工程和計算機科學三個領域,旨在通過實際操作和項目式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課程設計始于對學生藝術感知、工程技能和計算能力的基礎評估,以確保教學內容能夠適應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和能力水平。課程的開端是一系列關于設計原理、藝術表達與計算機輔助設計(CAD)軟件操作的講座,旨在為學生建立一個共同的理論基礎。之后學生需要參與到具體的項目中,其中第一個項目是設計一個可以實際打印出來的三維藝術作品。學生需要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習如何將藝術設計的理念與機械功能性結合起來,先使用專業的3D建模軟件進行設計,之后通過3D打印技術實現其物理形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不僅教授技術操作,還重點指導學生如何在設計中融入藝術美學,使作品既具有實用價值又具有藝術表現力。課程的中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一個探索性項目,項目中學生需要一起設計一個小型的可動裝置,裝置的設計不僅要有藝術創意,還要能實際工作。這要求學生必須應用所學的機械原理和電子控制知識,進行跨學科協作。在此項目中,學生需要進行市場調研,理解用戶需求,設計創意會議記錄,草圖繪制,計算機輔助設計,原型制作,以及最終的測試和調整。教師在整個過程中擔任顧問和引導者的角色,不斷激勵學生發揮創造性和批判性思維能力。
2.2" 數字技術與美育的融合
在快速發展的數字時代,技術不僅是工業和科學領域的推動力,同樣也是藝術創作和藝術教育中的重要元素。通過將數字技術如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3D打印和互動媒體等融入美育課程,教師能夠提供一個更加豐富和動態的學習環境,使學生能夠在多感官的互動體驗中更深入地理解和創造藝術。
某校開設了“數字敘事與視覺藝術”課程,將數字技術與傳統美術教育融合,創新美育教學模式,全面提升學生的藝術創造力和技術應用能力。課程設計圍繞著數字媒體技術的教學與實際藝術創作項目的結合,采用了一系列教學活動,從理論學習到實踐操作,逐步引導學生掌握將現代技術應用于藝術創作的能力。課程開始階段,由教師介紹數字媒體藝術的歷史和發展,包括數字攝影、數字繪畫、動畫和視頻藝術等方面的基礎知識[3]。之后通過講解和演示,教師向學生展示了各種數字編輯軟件和工具的使用方法,如Adobe" Photoshop、After" Effects和3D建模軟件等,使學生對這些工具的功能和操作有初步的了解和掌握。在實踐教學環節,教師安排學生分組進行項目設計,每個組選擇一個主題進行深入研究和討論,然后利用所學的數字技術來表達和創作屬于自己的藝術作品。例如,一組學生以“城市化進程中的自然與人文”為主題,通過數字攝影捕捉城市中被忽視的自然元素,再利用圖像處理軟件增強視覺效果,最后通過數字展覽平臺向公眾展示自己的作品,形成了一次完整的數字藝術創作和展示過程。整個課程下來,學生不僅學會了如何將數字技術應用于藝術創作,更重要的是理解了在現代社會中科技與藝術的交融如何拓展美育的邊界和內涵。這種基于黃炎培美育思想和數字技術融合的教學實踐,有效地推動了高職院校美育教育體系的創新,也讓學生具有了更廣闊的視野和更多元的技能。
2.3" 美育與創業教育的結合
將美育的培養與創業精神的激發相結合,能夠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審美能力與企業家精神,以適應當今社會對創新型人才的需求。美育與創業教育的結合,不僅擴展了傳統美育的范疇,也為創業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與深度。首先,將美育融入創業教育,可以促進學生在創意思維和問題解決方面的能力提升。美育的教學不再局限于藝術技能的培養,而是強調創造性思維與創新實踐的重要性,使學生在設計、規劃與執行創業項目過程中能夠運用美學原則和創意方法。通過此種方式,學生能在實踐中學會如何將美學應用于產品設計、市場營銷和品牌建設,增強其項目的市場競爭力。此外,美育與創業教育的結合還強調了團隊合作與跨學科學習的重要性[4]。在這種教育模式下,學生需要與來自不同專業背景的同伴協作,共同開發和實現創業想法。這種跨學科的合作模式不僅可以拓寬學生的視野,也能夠提高學生在實際工作中應對復雜問題的能力。
某校推出的“藝術創業實驗室”課程通過融合藝術創作與商業模式創新,培養學生的創業能力和藝術表達能力,同時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市場洞察力。課程全過程涵蓋了從藝術創作到產品開發、市場分析和商業計劃的實際操作,以實驗室形式運作,強調理論與實踐的結合。課程開始階段,教師為學生介紹了藝術與商業結合的基本概念和一些案例,以增強學生對跨學科領域的理解。之后組織學生進行市場調研,識別潛在的藝術市場需求和客戶群體。這一階段,學生需要學習如何使用各種數據分析工具來收集和分析信息,從而確定自己的藝術項目可以解決的具體問題或滿足的特定需求。在創意發展階段,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工作坊形式探索各種藝術形式和材料,包括繪畫、雕塑、數字媒體等,以及如何將這些藝術形式商業化。每位學生或小組需要設計一個具有創新性的藝術產品或服務,并制定出初步的商業模型。這一過程中,教師不僅提供藝術創作的指導,還涉及創業基礎知識的教授,如商業計劃編寫、品牌建設和營銷策略等。項目實施階段,學生需要探索如何將自己的創意轉化為實際產品,包括產品原型的制作、測試和迭代。同時,學生還要學習如何使用社交媒體、網絡平臺和傳統媒體等渠道進行有效的品牌傳播和營銷推廣。此階段的核心是讓學生實際操作并不斷優化自己的商業模型,確保其既具有藝術價值,又具備市場競爭力。
2.4" 環境美化與公共藝術項目
將藝術教育與環境設計相結合,通過學生、教師以及社區成員的共同參與,推出壁畫創作、雕塑安裝、景觀改造等公共藝術項目。這種做法不僅能夠美化校園和社區環境,還能為學生提供展示藝術才能的平臺,使學生能夠將在課堂上學到的理論知識和藝術技能應用到具體、實際的項目中,實現知識與實踐的有效結合。通過環境美化與公共藝術項目的實施,學生有機會參與到項目的各個階段,包括設計、規劃、實施和評估,這一過程不僅提升了學生的藝術創作能力,更重要的是鍛煉了學生的項目管理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和公共交流能力[5]。
某校開展了一個名為“綠色校園藝術計劃”的項目,旨在通過學生和教師的共同努力,將校園轉變成為一個充滿藝術與環境意識的空間。此項目不僅反映了黃炎培提倡的實用美育理念,也體現了藝術教育與社會功能的緊密結合。教師先為學生介紹了環境美化的基本概念、可持續材料的使用以及公共藝術的社會影響。這些講座旨在培養學生的環境責任感,并激發學生運用創造性思維解決實際問題的興趣。在項目的策劃階段,學生可以提出自己的創意,并形成初步設計方案。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探索了當地社區對校園美化項目的看法和期望,確保所提出的藝術作品能夠反映出社區的特色和需求,并使用可回收材料,如廢舊金屬、塑料和木材等,來創建自己的藝術作品,這不僅減少了成本,也強化了項目的環保主題。在實施階段,學生在專業藝術家和工程師的幫助下,開始踐行自己設計的裝置藝術。這些藝術作品包括一處由回收瓶蓋制成的巨型壁畫,展示了當地風景的變遷;一個使用廢舊輪胎和草皮制作的戶外休息區,提供了休閑與學習的空間。每一個項目都需要學生運用自己在課程中學到的技能,包括藝術設計、材料科學和項目管理。在作品完成后,將其安裝在校園的關鍵地點,包括圖書館前的空地、學生活動中心和主要入口處等,并邀請師生對這些作品進行評價。這一活動不僅展示了學生的創作成果,也提供了一個公開討論環境藝術與美化策略效果的平臺。
3" 結語
黃炎培的美育理念不僅僅局限于藝術技能的培養,更是一種全面的人文教育方法,強調美育在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勞各方面能力中的重要作用。將美育與數字技術、創業教育以及環境和公共藝術項目相結合,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藝術感知和創作能力,還能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和社會責任感。這種教育模式的創新,實際上是對黃炎培所提倡的“教育為生活服務”的理念的現代解讀和應用,證明了美育在當代職業教育中的實際價值和廣泛影響。
參考文獻
[1] 劉申忠.職業教育視域下黃炎培美育思想對美好生活建設的啟示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2024,45(17):146-148.
[2] 莫艷萍.基于中華傳統文化的高職美育教育創新研究[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4,37(7):3-5.
[3] 陶一瑩.陶行知“生活·實踐”教育理念下高職院校美育教育體系建構研究[J].生活教育,2024(2):112-116.
[4] 郭軒.黃炎培美育思想對高職院校美育工作的啟示[J].現代職業教育,2024(2):21-24.
[5] 卞建英,吳芳.高職院校美育實施現狀及路徑研究[J].才智,2021(33):6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