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紅色文化作為中國獨特的精神財富,承載了豐富的歷史記憶和革命精神,對高校黨建活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教育價值。將紅色文化有效融入高校黨建活動,不僅能夠增強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還能提升其歷史責任感和民族認同。當前高校黨建活動普遍存在內容單一、創新不足、學生參與度較低等問題,亟需通過創新路徑提升黨建活動的效果。本研究從理論基礎出發,深入探討了紅色文化融入高校黨建活動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創新黨建活動形式、豐富活動內容和加強資源整合的策略。通過選取典型案例進行分析,總結了活動創新的實際效果,旨在為高校黨建活動提供可持續的紅色文化融入方法與實施依據。
【關鍵詞】紅色文化|高校黨建|創新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學生思想素養
紅色文化,作為中國革命歷史的寶貴遺產,是中國共產黨在帶領人民爭取獨立、自由和解放的過程中形成的獨特文化體系。其內涵包括忠誠、奉獻、奮斗等核心精神,這些特質不僅是革命先輩們的精神象征,也是中國共產黨黨性的體現。在高校黨建工作中,紅色文化具有特別的教育和引導價值,能夠在增強學生思想政治素養、促進理想信念教育、培養民族自豪感等方面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學生群體對于紅色文化的理解和接受度較高,但傳統的黨建活動形式往往較為單一和枯燥,未能充分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因此,探索將紅色文化融入高校黨建活動的創新路徑,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和主動參與意識,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紅色文化融入高校黨建的理論基礎
(一)紅色文化的內涵與特征
紅色文化源于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斗爭的歷史實踐,核心精神包括忠誠、奉獻、堅韌等。這種文化深植于中國歷史,帶有鮮明的愛國主義與革命精神特征,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1]。紅色文化不僅是一種文化形式,更是中國共產黨信仰與奮斗精神的象征,具有獨特的教育價值,能激發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為高校黨建活動提供豐富的思想素材。
(二)高校黨建活動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聯系
高校黨建活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其目的是通過黨組織的引導,增強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高校黨建活動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政治觀和社會責任感,使其在校期間形成積極的思想體系。紅色文化所涵蓋的理想信念和責任感等核心價值,能有效補充高校黨建活動的內容,將抽象的政治理念與歷史事例結合,讓學生在體驗中深化對黨和國家的認識。
(三)紅色文化在高校黨建中的價值意義
紅色文化在高校黨建活動中具有重要價值。它不僅幫助學生從黨的奮斗歷史中汲取精神力量,還增強了政治認同感,使學生從革命事跡中理解黨的信仰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內涵。同時,它也提升了學生的歷史使命感與文化自信,讓他們在全球化背景下依舊堅守民族認同。因此,紅色文化融入高校黨建,不僅增強了活動感染力,也助力思想政治教育的實際成效。
二、當前高校黨建活動中紅色文化融入的現狀與問題
(一)當前紅色文化融入黨建活動的基本形式
高校在黨建活動中融入紅色文化的方式主要包括主題教育、實地參觀和黨史學習。主題教育以紅色主題講座、研討會和文化展覽為主,讓學生了解紅色文化的內涵。實地參觀則通過組織學生前往紅色基地、革命遺址等地進行沉浸式體驗,加深其歷史認知。黨史學習通過開設黨史課程和講座,使學生系統了解黨的發展歷程。這些活動形式為黨建活動提供了較好的基礎,但在實踐中也存在局限性。
(二)紅色文化融入黨建活動的問題成因分析
盡管高校黨建活動中融入了紅色文化,但部分形式單一,吸引力不足,難以激發學生的主動性。許多活動仍以課堂講授和理論學習為主,缺少互動與趣味,導致學生容易產生倦怠。一些活動內容偏向歷史回顧,缺乏現實關聯,學生難以與活動產生共鳴。高校在紅色文化活動中缺少系統的頂層設計,活動散亂無序,未形成有效體系。資源投入不足也限制了活動的持續創新,使紅色文化在高校黨建活動中的應用效果不夠理想。
三、基于紅色文化的高校黨建活動創新路徑
(一)創新黨建活動形式
為了激發學生對紅色文化的興趣,高校在黨建活動中應大力創新形式,增強活動的參與感和互動性。例如,體驗式學習的方式將學生置于紅色文化的真實場景中,激發其情感共鳴。學校可以通過組織“情境體驗”活動,學生扮演革命人物,模擬體驗戰爭場景或長征路程,幫助他們更直觀地感受到革命時期的艱苦歷程。體驗式活動能夠將紅色文化的教育價值轉化為實際體驗,讓學生在“角色扮演”中理解并內化紅色文化精神[2]。采用項目制學習模式也是一種有效方式。例如,可以組織“紅色文化調研項目”,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當地紅色文化遺址或紅色人物進行調查,并在成果展示時交流各自的心得體會。這類項目制學習既鍛煉了學生的合作能力,也讓他們通過實際調研深入理解紅色文化的內涵。對于調研內容優秀的小組,學校可以進行公開展示或頒獎鼓勵,以此激發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和榮譽感。
運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形式也能顯著提升黨建活動的影響力和吸引力。高校可以利用新媒體平臺,如抖音、微博、微信等,開設“紅色文化知識競賽”“紅色回憶短視頻征集”等線上活動,拓寬黨建活動的參與方式。線上活動既符合當代大學生的習慣,又能增加活動的傳播性與便捷性。例如,學校可以在微信上發布“紅色知識每周問答”,讓學生通過積累答題積分換取獎品,增加趣味性的同時也提高了紅色文化的普及度。
(二)豐富黨建活動內容
豐富黨建活動內容,能更好地將紅色文化融入黨建活動中,使學生能夠在不同層次上領會紅色文化的價值。深挖紅色文化中的經典故事和歷史人物,將這些內容作為主題活動的核心。例如,可以組織“紅色經典讀書會”,讓學生閱讀革命題材書籍,如《紅巖》《長征》等,通過讀書分享會的形式,讓學生交流閱讀心得,加深對革命先輩精神的理解。讀書會既增加了學生的參與感,也讓他們從紅色文化經典中獲取思想養分,逐步提升思想覺悟。學校可以邀請紅色文化研究專家或革命老兵進行專題講座,使學生在交流中感受到紅色文化的精神力量。邀請具有真實經歷的老兵分享戰爭故事,或者由紅色文化研究學者講解黨史、國史,使學生從歷史事件的親歷者和研究者的視角出發,更加深刻地理解紅色文化的價值。通過親身傾聽這些真實而深刻的歷史故事,學生會對紅色文化的價值產生更為真切的認識,從而更加認同紅色文化精神。
教師還應關注當前社會熱點,將紅色文化與新時代的社會發展成就結合起來,可以在學生中產生共鳴[3]。例如,可以組織“紅色文化與新時代”主題研討會,引導學生思考紅色文化在現代社會中的體現與發展,將革命精神與當代奮斗目標相結合。這樣,不僅讓學生認識到紅色文化的歷史價值,也讓他們理解其在新時代的現實意義,進而增強其家國情懷和責任感。
(三)加強校內外資源整合
加強校內外資源整合,能夠進一步豐富黨建活動的內容與形式,提升紅色文化在高校黨建活動中的實效性。學校應經常與校外的紅色文化資源聯動,可通過與地方政府、革命遺址和紀念館等合作,推動紅色文化教育走向深度[4]。例如,學校可以與當地紅色文化教育基地合作,定期組織學生參觀革命遺址或紀念館,使學生在參觀中感受到革命精神和歷史的厚重。這種合作方式能夠讓學生在課堂外更直觀地體驗紅色文化,對黨史和革命精神有更深的感悟。另外,學校還可以在校內建立紅色文化學習和傳播基地,如設立紅色文化主題館、黨建文化走廊等,使學生能夠隨時隨地接受紅色文化的熏陶。例如,可以在校園的主要走廊展示黨史、革命人物事跡和紅色經典故事,通過照片、文物、文字說明等形式,向學生展示紅色文化的豐富內容,使其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潛移默化地受到教育。這類校內資源的長期性展示,能夠持續強化學生的紅色文化記憶與認知。
(四)建立黨建活動評價反饋機制
為了確保黨建活動的效果并進行持續優化,高校需要建立完善的評價反饋機制。學校可以設計多元化的評價指標體系,以評估活動在多層面上的效果。例如,活動參與度、學生反饋、活動影響力、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等都是重要的評價維度。具體來說,可以在活動結束后進行問卷調查,收集學生的反饋與意見,以此衡量活動的實際效果并發現不足之處。通過這些評價指標,能夠有效判斷黨建活動的成功程度。學校還應重視學生的反饋,以此作為活動改進的重要參考依據。可以通過定期舉辦“學生黨建活動座談會”等方式,收集學生對黨建活動的建議和意見,將學生的反饋融入活動的改進方案中。例如,如果學生普遍反映活動形式單一或內容缺乏吸引力,學校可以根據反饋優化活動形式,增加體驗式活動或線上活動的比例,確保活動更符合學生的需求和興趣。
學校還可以通過數據分析等手段評估活動的長期效果,如學生思想意識變化和學習成果的提升。通過持續性的活動數據跟蹤,分析學生在參與黨建活動后思想覺悟的提升情況,觀察其是否對紅色文化和黨的信念產生了深層次認同。這一評價方式不僅幫助高校了解活動的短期效果,也為活動的長期改進提供了科學的依據。建立健全的反饋機制,能夠使黨建活動更具針對性,活動內容也更符合學生的實際需求,從而保證黨建活動的持續性、創新性和有效性。
四、成功案例分析
(一)案例背景
某大學黨委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紅色文化傳承的重要指示,結合高校特點,致力于將紅色文化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5]。在此背景下,該大學圍繞“利用紅色資源、發揚紅色傳統、傳承紅色基因”三大核心任務,推出了一系列創新型黨建活動,旨在加強學生的黨史學習教育、增強政治信仰和歷史責任感。
(二)實施過程
某大學通過構建“傳統+現代”的紅色文化教育矩陣,創新性地將傳統教育方式與現代傳播手段結合起來,使黨建活動更具吸引力。該矩陣包含了課堂學習、課外實踐和線上互動三大板塊。例如,學校推出了“學習二十大、永遠跟黨走、奮進新征程”的主題教育活動,覆蓋全校15000多名學生。通過這一活動,學生們在互動與實踐中更加深刻地理解了黨的奮斗歷程與紅色文化的精髓。學校在傳統黨建活動的基礎上,創新了“青年學習會”“行走的團日活動”等紅色文化學習和體驗形式。通過舉辦100多場以“學習二十大微團課”“行走思政課”為主題的活動,學生有機會在不同環境中體驗紅色文化。例如,“行走思政課”將思政教育從教室擴展到歷史遺址和紅色基地,讓學生能夠沉浸式地學習紅色歷史。這種活動吸引了眾多學生自發參與,進一步增強了紅色文化教育的感染力和影響力。
在新媒體平臺上,學校建立了“原創作品+網絡直播+專欄報道+熱評回復”的四大宣發矩陣,充分利用抖音、微信、B站等學生喜愛的社交平臺,推動紅色文化內容的線上傳播。例如,通過B站直播黨史微課,學校得到了超過3萬次的觀看量和數千條學生熱評互動。微信和微博的專題報道在發布后,閱讀量迅速上升,線上紅色文化活動成為校園內外的重要教育渠道。這些新穎的傳播方式有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提升了黨建活動的普及度。
(三)活動效果分析
該學校的紅色文化黨建活動在多個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自實施紅色文化教育矩陣以來,黨建活動的參與率明顯提高,特別是在“行走思政課”等沉浸式活動中,學生的參與意愿達到了90%以上。通過“青年學習會”和“學習二十大微團課”等活動,學生對黨的政策、紅色文化的理解深度有所增加。調研顯示,近85%的學生認為這些活動幫助他們加深了對黨的歷史和民族精神的認知。借助新媒體的宣發矩陣,學校的黨建活動在抖音和B站的相關視頻點擊量突破了數十萬次,活動內容在社交平臺上的互動量和正面評價率居高不下。該學校的實踐表明,紅色文化教育的創新性和多樣性能夠有效提升學生對紅色文化的興趣,從而增強高校黨建工作的吸引力和實效性。這一系列活動不僅幫助學生樹立了正確的歷史觀、價值觀和民族自信心,也為高校進一步優化黨建活動提供了可借鑒的路徑和經驗。
五、結語
將紅色文化融入高校黨建活動是一項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創新,通過多樣化的活動形式和豐富的內容設計,能夠有效增強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提升其對黨和國家的認同感與歷史責任感。該學校的成功案例表明,利用現代傳播手段和創新的實踐方式,可以顯著提高黨建活動的吸引力與影響力。在當前多元化的社會背景下,高校黨建活動若能結合紅色文化,積極創新,不僅能使學生更好地理解紅色文化的核心價值,也有助于形成積極的校園文化氛圍。未來,高校可以繼續拓展紅色文化的教育資源,將其更加系統化、持續化,以促進高校黨建工作更上一層樓,為培養具有堅定信仰和家國情懷的時代新人提供更為扎實的支持。中國軍轉民
參考文獻
[1]邵欣,張冰銳.煥新高校黨建新風貌——評《新時代高校黨建創新形態研究[J].科技與出版,2024(08):124.
[2]解丹陽.新形勢下高校黨建工作機制創新維度研析——評《高校黨建理論與創新實踐探索》[J].教育發展研究,2024,44(Z1):125.
[3]黃寶印,陶好飛,蔡永明.高質量黨建引領高校事業高質量發展:價值意蘊、評價探索及實踐進路[J].思想教育研究,2024(05):138-143.
[4]傅瑤.高校黨建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功能、目標及路徑[J].現代教育管理,2022(07):122-128.
[5]譚玉敏.以高質量黨建引領高校全面發展的實踐探索[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0(21):42-43,46.
(作者簡介:杜欣遠,南通職業大學助教,研究生,研究方向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