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化興,則國家興。作為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和文化靈魂,中華文化積淀著國家繁榮昌盛的基礎,凝聚了國家發展的根基血脈。如何承擔起涵養愛國主義精神,切實履行好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這一重大文化使命,是教育必須解答好、落實好的任務。本文從思想指南、精神動力、價值追求、奮斗目標四個維度構建了高校承擔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落實后繼有人這一根本大計的實踐理路。
【關鍵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文化人|思想政治教育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傳遞的是“歷史韻律”,彰顯的是“民族精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承載了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特質和發展歷程,蘊含著整個民族波瀾壯闊的歷史進程和中華民族百年奮斗的思維品格,表征著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國家精神內核。“怎樣對待本國歷史?怎樣對待本國傳統文化?這是任何國家在實現現代化過程中都必須解決好的問題”[1]。
如何讓傳統文化成為新時代青年知識結構的一部分,從而將愛國主義精神內化于心,實現文化的代際傳承、落實好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用中華民族創造的所有精神財富,通過文化來塑造人、通過教育來培養人,是傳統文化教育必須回答的時代課題。因此,為深刻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從思想上堅定愛國主義精神和黨的理想信念,在行為實踐中積極塑造并體現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念,并在目標追求中致力于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這正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于現代社會背景下,“抓好后繼有人這個根本大計,培養造就大批堪當時代重任的接班人”[2]的實踐理路。
一、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思想指南
一切實踐都需要正確的理論指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精煉地概括了國家的具體情況和發展現實。將這一重要理念融入教育體系之中,對于立德樹人以及培育能夠承擔起新時代使命的人才至關重要。這一必要性源于當前社會高度發展的需求、弘揚與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特質及其實現價值。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對當今社會變化做出反應的行為綱領。自創立之初,中國共產黨即堅定選擇了馬克思主義為其領導理念,形成了一系列以馬克思主義為基礎,符合中國具體國情的理論體系的最新理論成果,習近平總書記結合新的歷史定位,對馬克思主義矛盾觀、人民觀、國家觀等做出了進一步的闡述,深刻蘊含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也使得其在中國新時代背景下展現出更加鮮活的生命力。特別是黨的十八大宣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立足新的歷史階段,解時代之題、答時代之問,并聚焦文化領域,從而提出了更為具體的“習近平文化思想”。2023年10月,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習近平文化理論”第一次被正式提出,彰顯出對于文化建設的高度關注。該思想體系全面而有條理地概括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特征。習近平總書記多次以“極端重要”的評價強調了文化工作、特別是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重要性。因此,在此全球格局深刻變革及中國民族復興的關鍵時期,推進我國悠久文化的承繼與教育工作,應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核心引領,并將其作為實踐準則。通過這種方式推動文化的熏陶作用,貫徹全方位素質提升的教學方針,培養能夠肩負時代使命的新一代。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體現了將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同中國的具體國情以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特點。1848年初,《共產黨宣言》的發表標志著馬克思主義體系的確立。自此,馬克思主義指導著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不斷取得革命的勝利。馬克思主義精準剖析了社會演進及成長的基本法則,成為人們理解和變革現實環境的重要指導原則。此外,該理念自身蘊含著一種歷史性、時代性的精神特質,它隨著時代的發展,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完善,在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道路上形成了一系列重要思想理論體系,這些思想在中國一脈相承地統一于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之中,構成了完整、嚴密的科學體系。
在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征程上,深刻意識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性,不僅為我們提供了育人的理論框架,還指明了實踐路徑,促使我們更有效地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教育中,這是當代社會中維護黨的光榮傳統、助力民族復興的關鍵基石。
二、以愛國主義精神為核心的理想信念激發精神動力
理想信念是黨的立身之本和文化之基,是黨堅定的旗幟和不變的方向,也是黨成立一百多年來凝聚全體人民團結一致的精神力量,愛國主義精神是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前仆后繼、勇往直前的“精神脊梁”,堅定的愛國主義精神鑄就的堅定的理想信念,對于增強民眾共識、激發年輕一代的熱情以及培育能夠承擔未來使命的新一代領導者來說至關重要。
愛國主義精神激發青年精神動力,激發內生動力。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鈣”,一旦形成,就會凝聚成一股強大的精神動力,不斷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成為推動人一往無前的行動力量;相反,一旦缺失了這份內心的指引,則會讓人感到空虛無力,猶如患上了意志上的虛弱癥,這是“解決好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個‘總開關’問題”[3]的關鍵問題。落實后繼有人這一根本大計“重中之重是要以堅定的理想信念筑牢精神之基”[4],只有我們牢牢抓住理想信念這一精神核心來團結凝聚廣大青年,才能充分落實后繼有人的根本任務,為黨和國家培養造就大批堪當時代重任的時代新人提供重要的精神動力。可見,理想信念是樹立價值觀念的核心力量。思想政治教育要想筑起人們精神的橋梁,將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擰成一股強大的“繩”,必須樹立和堅定人們的理想信念,充分發揮理想信念的凝聚作用。尤其在青年人生觀、世界觀及價值觀塑造的重要階段,即他們是否能夠正確奠定未來方向的關鍵時刻,堅定的理想信念至關重要。因而,在這一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肩負著不可推卸的任務——通過培育年輕人內心深處堅定不移的精神支柱來匯聚強大的正能量。這不僅是推動社會進步和個人成長的基礎,更是促進社會穩定和諧、加強民族凝聚力以及確保國家長期穩定發展的必要條件[5]。
黨的理想信念堅定青年價值取向,凝聚社會合力。理想信念是黨的理想信念,也是全體人民、更是先進青年共同的理想信念。它內在地蘊含了對國家、人民、青年的熱愛,展現了愛國主義、政黨忠誠以及社會主義信念的一致性。這是黨的理想信念得到廣大人民擁護和支持的核心原因,同時也是黨最高的價值追求。廣大青年只有樹立愛自己與愛國、愛黨、愛社會相統一的價值觀才能實現人生價值。因此,我們應使理想與信念變得切實可行,并將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這一歷史性責任細化為具體的行動目標。通過黨的信仰來引領并匯聚年輕一代的力量,引導青年認識到自身利益與黨的理想信念的內在一致性,加深對黨的理想信念的價值認同,同時,還需倡導一種觀念——即個人的小我和國家的大我之間、單個成員與整體組織間以及私利和社會貢獻間的和諧共生關系。這旨在促使更多青年能夠集結于黨的領導之下,積極投身到踐行宏偉愿景的工作之中,成為推動社會發展進步的新鮮血液。青年是充滿活力且極具創新精神的一代人,他們是構建我國未來發展藍圖的關鍵力量和傳承者。用理想信念凝聚青年力量、激勵青年意志、導航青年方向是黨的活力源泉和重要任務。思想政治教育在通過理想信念的教育中不斷提升人的精神境界,通過理想與信念的熏陶,思想政治教育能夠持續提高人們的精神層次,并激勵年輕一代培養出深刻的社會責任感和崇高的使命意識。把自己個人夢想和國家、民族的夢想結合在一起,參與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共同事業之中。
黨的理想信念是全體人民共同的理想信念“用中國夢打牢廣大青少年的共同思想基礎”[6],將黨的理想信念厚植于廣大青年的心中,凝聚起一股強大精神力量,這同樣是中華文化悠久傳統能夠延續和繁榮的精神源泉。
三、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明確價值追求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華民族精神、全體人民價值追求的集中體現,可以充分彰顯社會成員在共同理想的指引下,對精神追求的向往”[7]。這種價值觀是對正確道德觀的高度提煉和總結,構成了一個國家及其文化的核心精髓,并且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關鍵組成部分。
從根本上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現了一種道德準則,培養這種價值觀念實質上就是在樹立美德。“核心價值觀其實就是一種德”,展開來講就是“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叭隆钡膭澐肿屔鐣髁x核心價值觀更貼近日常生活,并通過具體的公民道德實踐得以體現,這一過程緊密貼合思想政治教育中培養人的基本使命。換句話說,在國家、社會和個人這三個維度上推進價值觀念的內化與外顯即是實現立德樹人的重要路徑。“富強、民主、文明、和諧”作為國家層面的價值觀,凝練了國家和民族共同體的整體目標,是對經濟、政治、文化、民族多元素融合協調的價值訴求,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人,從國家層面來講就是從內心深處培育青年對國家的認同感,立國家、民族之“大德”,立共產主義理想信念之德,立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奮斗之德,胸懷“大德”樹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接班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作為社會層面的價值觀,勾勒了人們對美好生活各方面的美好愿景,也是每一位社會公民應該為之奮斗的目標,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人,從社會層面來講就是引導青年將社會理想融入個人理想。因此,在該層面上開展的思想引領活動主要著眼于鼓勵青少年群體將其人生規劃同公共利益相結合起來,形成積極向上的人生導向和社會責任感,由此促進具備良好社會責任感個體的成長與發展;“愛國、敬業、誠信、友善”作為個人層面的價值觀,概括了個人與國家、社會、民族、其他人之間相互關系的道德準則,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人,從個人層面來講就是教導青年恪守公民道德準則,立個人之“私德”、立嚴于律己之德、立修身養性全面發展之德,嚴守“私德”樹全面發展的時代新人。明大德是國家的基礎,恪守公德是社會的主流,謹守私德是個人的準則。只有這三者相互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養才能得以實現,并使中華民族悠久的文化傳統綻放出與時俱進的光輝。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國家、社會和個人三個層面上明確了當代人才所需的文化素質,高度凝練和概括了社會發展的核心思想意識和價值觀念,并且體現了黨和政府對于培育建設者及繼承者的明確期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在實現以德育人為首要目標時,聚焦于這三個方面來塑造能夠承擔歷史使命的新一代建設者?;诖耍坝蒙鐣髁x核心價值觀培育人”,成為了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在當今時代為培養肩負重大責任后代所不可或缺的原則之一。
四、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使命為奮斗目標
我們進行文化教育工作,不僅僅是幫助人們正確地理解和掌握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科學理性地認識世界,更是激勵人們用科學的世界觀積極主動地改造世界。馬克思主義不是教條,傳統文化教育也不是為了教育而教育,其最終目的都是為了服務于改造社會實踐,這是哲學層面對于教育的最高定義,更是傳統文化教育這項工作一直以來追求的最高目標。
圍繞黨和國家的中心工作開展文化教育一直貫穿于黨帶領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百余年的歷史奮戰中,起到了宣傳思想、鼓動精神、凝聚力量的關鍵作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第一個決議》強調了“需在工會內注入階級意識”的重要性[8],可見革命斗爭任務相當艱巨,這時,文化教育激勵人們投入革命斗爭,為奪取政權、解放全中國而奮斗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重大任務;到了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的時代,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國家順利完成了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轉型的歷史進程。但人們對于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和建設仍需要艱難地進行,這時,文化教育激勵人們投入社會建設,為新中國的發展和建設而奮斗;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鼓舞大眾積極參與到新中國的各項基礎建設工程之中。直至中共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召開后,我國開啟了具有獨特風格特色的社會主義實踐之路,并迅速推動市場體制的成長壯大。大力發展市場經濟,這一時期文化教育的任務無疑是激勵人們適應新經濟發展,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而奮斗。在黨的十九大會議上宣布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邁入了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這是中華民族開始走向現代化強國的新的歷史時期。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時代發展中不斷豐盈,在時代進步中不斷煥發新的生機活力,在反映時代訴求、解答時代問題、引領時代潮流上不斷發揮積極作用,實現了民族解放、人民獨立、改革開放、全面小康等一系列成果,這是黨百年來的歷史經驗和豐富成就,更是文化傳承發展一直以來發揮的重大作用。歷史的接力棒傳遞到今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大任務也需要傳統文化繼續發揮鑄魂育人的關鍵作用。我們的理想信念因其遠大,所以艱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這不僅是黨和國家的奮斗目標,還是全體人民的共同的理想和使命,更是當代青年身上的責任與擔當。因此,我們更加需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來激勵青年投身社會主義事業,并塑造出一大批愿意承擔起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宏偉愿景責任的人才。因此,堅持“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使命激勵人”是思想政治教育服從、服務于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最要擔負的最終任務和最高目標。中國軍轉民
參考文獻
[1]牢記歷史經驗歷史教訓歷史警示,為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有益借鑒[N].人民日報,2014-10-14(1).
[2]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N].人民日報,2021-11-17(08).
[3]習近平.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第一批總結暨第二批部署會議上的講話[J].黨建研究,2014(02).
[4]習近平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強調 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 更好完成新形勢下宣傳思想工作使命任務[N].人民日報,2018-08-23.
[5]十五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585-1586.
[6]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53.
[7]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7-10-28(01).
[8]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一冊)[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2:7.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4年吉林市社會科學課題項目“新時代習近平文化思想視域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研究”(課題編號2409);吉林醫藥學院2024年度黨的建設與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項目“新時代高校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雙創的理論探賾和實踐路向”(課題編號2024DJSZ05)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孫瑋,吉林醫藥學院助教,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