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師可以將教育戲劇融入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通過跌宕起伏的劇情引發學生深度思考,讓學生從中發現并理解道德與法治知識,同時逐步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優秀的道德品質。文章分析教育戲劇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中的應用價值,并且討論教師借助引導學生編寫戲劇導案、開展“暖身游戲”、鼓勵學生參與小組討論、組織角色扮演活動等方式,使學生積極參與教育戲劇并逐步提升道德修養的策略。
關鍵詞:教育戲劇;小學;道德與法治
作者簡介葛國興(1980—),男,江蘇省鹽城市串場河小學。
教育戲劇是用戲劇手段或者方式開展的教育活動。相較于教師采取傳統教學策略的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融入教育戲劇的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有多方面的明顯優勢。這樣的課堂不僅能夠調動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興趣,還有較高的課堂教學效率,學生可以在課堂上通過實踐體驗逐步提高道德修養。在融入教育戲劇時,教師需要重視學生參與戲劇的程度,幫助學生從交流互動中發現知識,從體驗中領略知識的內涵,并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運用知識。為了將教育戲劇有效融入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編寫戲劇導案,開展“暖身游戲”,鼓勵學生參與小組討論,以及組織角色扮演活動,使學生在實踐中加深對道德與法治知識內涵的理解,并逐步內化這些知識,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
一、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應用教育戲劇的價值
(一)增添課堂趣味性
小學階段學生積累的社會經驗較少,對外界事物的感知能力較差,而且受互聯網環境影響較大。為了使學生重視、喜愛道德與法治課程,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從而實現身心健康發展,教師可以將有趣的教育戲劇引入道德與法治課程,革新枯燥乏味的傳統教學方式,鼓勵學生演繹戲劇中的人物,展現生動有趣、富有深意的情節。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可以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主動學習知識、應用知識,受到戲劇中人物的優秀道德品質影響,自覺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提升道德品質。
(二)體現學生主體性
受傳統教學理念影響,部分教師在道德與法治教學課堂中更注重為學生講解知識,并要求學生機械記憶知識。然而這樣做會削弱學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導致學生在生活中遇到相似的問題時,不知道如何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將教育戲劇融入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不僅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還能夠鍛煉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在分析角色、扮演角色的過程中,學生會對人物在不同場景中的行為有更深刻的理解,并自然而然地內化與人物行為相關的道德與法治知識,順利達成學習目標。
(三)增強學生體驗感
在參與教育戲劇時,學生需要全身心沉浸在戲劇情境中,用嘴表達、用眼觀察、用耳聆聽、用肢體展示。由此,學生不僅可以鍛煉多方面能力,還會獲得豐富、有趣的學習體驗,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二、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應用教育戲劇的策略
(一)編寫戲劇導案,明確課程學習目標
教師在將教育戲劇融入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時,應該引導學生完成劇本編寫和角色設計,并據此形成教育戲劇導案。為此,教師需要為學生設置關鍵問題和主線任務,確保學生明確課程學習目標。戲劇導案不僅要包含劇本的框架與核心內容,還要包含連接故事的重要串聯情節。在編寫戲劇導案的過程中,學生的分析能力可以得到發展,這有利于他們有序地完成學習目標,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
以部編版道德與法治教材五年級下冊“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一課的教學為例。在教授這節內容時,教師需要引導學生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理解公共生活需要共建、公共利益需要共享,并形成“維護和諧公共生活,人人有責”的理念。隨著年齡增長和自我意識發展,學生逐漸開始參與社會事務。教師可以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設計問題,以逐步培養學生的社會觀念,使學生意識到社會秩序的重要性,并學會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問題。提煉出關鍵問題“如何維護良好的社會秩序,建立和諧有序的公共生活”后,教師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提出一系列問題:“請問,你是否在生活中見過人們占據應急車道停車的現象?你如何看待這一現象?這樣做是否違反我國的法律規定?如果在生活中發現你的父母或親戚出現類似的錯誤,你會怎樣做?”在學生跟隨教師的提示進行思考后,教師布置如下學習任務:第一,觀看教師提供的影視資料,分析視頻中的做法是否正確,并回顧自己在生活中是否見過類似現象;第二,組成學習小組,共同借助信息技術手段查閱法律法規,了解我國對于占據應急車道停車等行為的處罰措施;第三,分析占用應急通車停車的車主的心理,以及占用應急車道可能產生的危害;第四,討論在生活中發現父母、親戚出現此種情況,自己應怎樣做;第五,整個學習小組的學生根據上述思考、討論內容,合作完成劇本編寫和角色設計,并據此形成教育戲劇導案。在完成上述學習任務后,各小組學生得到了相對成形的戲劇導案。比如某組學生設計了這樣的戲劇情節:“一位學生的父親抱有僥幸心理,將車停在應急車道。這位學生發現父親的行為后,及時向父親說明這樣做的危害以及相關法律條例。父親意識到錯誤后,最終將車停在了正確的地方。”
在這一教學案例中,教師通過關鍵問題和學習任務,引導學生逐步了解課程主要內容,合作設計出完整的戲劇導案,并最終實現學習目標。由此,學生順利地掌握了知識,并且靈活地應用了知識,內化了“維護和諧公共生活,人人有責”等觀念。
(二)開展“暖身游戲”,調動學生學習興趣
教育戲劇應當是充滿趣味而且可以促進學生身心發展的。為了提高學生參與教育戲劇的積極性,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同時確保學生在參與戲劇創作、表演時有豐富的靈感,教師可以開展“暖身游戲”。
以部編版道德與法治教材四年級下冊“我們的衣食之源”一課的教學為例。在正式授課前,教師可以通過“暖身游戲”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先組織“畫畫接力”游戲,向學生展示一袋大米并要求學生回憶生活經驗,想象農民伯伯種大米的情形,然后組成學習小組,接力畫出來農民伯伯種植大米的過程。在某小組中,第一名學生畫了農民伯伯在田地里開辟土地的畫面,下一名學生則接下去畫了農民伯伯在水田中彎腰插秧的場景。由于生活經驗不足,不了解大米的培育方法和生長過程,這些學生無法畫出下一個場景。教師提出問題:“你們遇到了什么困難呢?要怎樣辦呢?”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意識到游戲無法進行下去的原因自己不了解農民伯伯種大米的完整過程。教師順勢引入教學內容,結合視頻和圖片向學生講解農民種大米的過程,以及種植其他農作物的流程,然后簡要介紹我國的農業生產情況,幫助學生逐漸掌握這方面知識。
在這一教學案例中,教師利用“暖身游戲”讓學生放松身心,產生較強的學習興趣,然后順勢引導學生探索教學內容,從而順利掌握知識。
(三)鼓勵小組討論,培養多方面能力
鼓勵學生參與小組討論會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充分鍛煉。同時,小組討論還能夠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社會交往能力和反思能力。總的來說,小組討論是一種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有效方式,生生之間的交流互動能夠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學習興趣,讓學生從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看法中獲得成長。
以部編版道德與法治教材六年級上冊“感受生活中的法律”一課的教學為例。根據課程教學目標,教師創設以下教學情境:“早上,小蘭在上學的路上,穿過斑馬線,到馬路對面的小吃攤買了兩個包子。接下來,小蘭坐上公交車。在車上,小蘭遇到一個老奶奶,小蘭給老奶奶讓座。下車后,小蘭碰到好朋友小明,并且發現小明沒帶早飯,于是小蘭分給他一個包子。在上課前,小蘭按時交作業。在老師來到教室后,小蘭及時與老師問好。在小蘭的經歷中,你發現什么法律元素了嗎?”在教師創設教學情境、提出問題后,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展開討論,并大膽地說出自己的想法。在學生分享意見后,教師整合學生的看法,總結相關法律知識,幫助學生理解“大到國家的政治生活,小到個人的家庭生活,處處都有法律的身影”這句話。
在這一教學案例中,教師鼓勵學生開展小組討論,讓學生結合情境大膽地表達自己的看法,使得學生在與同伴的交流中內化相關知識,并順利發展了多方面能力。
(四)組織角色扮演活動,提高人際交往能力
角色扮演活動是一種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上比較常見的教學活動,這類活動符合小學生的學習需求和認知發展特點。教師可以在角色扮演活動中融入學生感興趣的內容,使學生對角色扮演活動充滿期待。在角色扮演活動中,學生需要進入情境、體會角色、感受情感、模仿生活,從而順利地在教師創設的教學情境中展現人物的行為和內心活動。由此,學生的感知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會得到充分鍛煉,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也會得到發展。
以部編版道德與法治教材三年級上冊“父母多愛我”一課的教學為例。由于此前已經創設有關家庭生活的教學情境,并介紹了“媽媽喜歡吃魚頭”等信息,于是教師在引導學生分析角色時提出如下問題:“如果你是這位媽媽,你的孩子也喜歡吃魚頭,你會怎么做呢?如果你是這位媽媽的孩子,在媽媽將魚頭端上餐桌后,你會對媽媽說什么呢?”在學生思考問題時,教師順勢鼓勵學生分別扮演媽媽和孩子兩個角色,并進行互動。由此,學生意識到父母對孩子的疼愛,了解到孩子可以如何以恰當的方式回報父母。
在這一教學案例中,教師組織了角色扮演活動,引導學生在實際生活場景中應用所學知識扮演角色,使學生順利掌握相關知識、產生情感共鳴,從而愿意改變自己的行為,以恰當的方式向家人表達愛意。
(五)實際參與戲劇表演,充分發揮教育戲劇作用
為了充分發揮教育戲劇的作用,教師還可以參與角色扮演活動,扮演某一角色,讓學生理解教育戲劇的有趣之處,從而愿意積極參與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活動。與此同時,這樣做也可以幫助學生學習和掌握知識,順利實現教學目標。
以部編版道德與法治教材四年級下冊“多姿多彩的民間藝術”一課的教學為例。在導入環節,教師扮成青花瓷的樣子,和學生說:“同學們好,我是中國著名的瓷器品種青花瓷,非常高興能與你們見面!我有很多好朋友,讓我向你們依次介紹我的好朋友吧!”接下來,教師展示優秀的剪紙、年畫作品,播放人們跳秧歌、表演皮影戲的視頻,帶領學生欣賞精美的民間藝術作品,了解多姿多彩的民間藝術。在學生對民間藝術有一定了解后,教師鼓勵學生選擇自己喜愛的民間藝術,并嘗試為這一民間藝術編寫一段臺詞。在這個活動中,一位學生扮成泥塑的樣子,在講臺上一面做動作一面說:“我是中國人十分熟悉的民間藝術泥塑。我的身體是泥土構成的,藝術家的手將我捏成各種好看的樣子。但是我很脆弱,大家以后遇見我,要溫柔地對待我哦!”在學生表演后,教師根據學生的表現給出激勵性評價,并鼓勵學生交流表演感想,幫助學生進一步改進、提升。最后,教師以青花瓷的身份與學生道別,使教學課堂更加完整、全面。
在這一教學案例中,教師不再作為旁觀者和指導者出現在課堂中,而是實際參與教育戲劇,引領學生通過教育戲劇學習、探究,推動師生在互動、交流中共同進步。
結語
綜上所述,將教育戲劇融入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還能夠讓學生獲得啟發,逐步實現身心健康發展。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編寫戲劇導案、開展“暖身游戲”、鼓勵學生參與小組討論、組織角色扮演活動、實際參與戲劇表演等方式有效利用教育戲劇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確保學生沉浸在教育戲劇中,從而順利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促進學生的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發展。
參考文獻:
[1]倪玉琴.教育戲劇與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深度融合的探索與實踐[J].吉林教育,2023(12):36-38.
[2]韓春茂.教育戲劇在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中的運用探究[J].考試周刊,2019(A3):110-111.
[3]朱小培.教師運用教育戲劇技能的有效提升[J].文理導航(下旬),2023(7):85-87.
[4]余仁生.基于教育戲劇的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實踐探微[J].中小學德育,2022(12):40-43.
[5]倪玉琴.課堂有“戲”教學有效:教育戲劇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的應用[J].教書育人,2021(4):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