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研究基于課程思政理念,對高校“摔跤與柔道”課程的教學模式進行了深入的改革與實踐探索。通過將禮儀教育、團隊合作精神、尊重對手等思想政治元素融入課程教學,構建了一套科學、系統的教學模式。研究通過設立實驗班與對照班,對改革后的教學效果進行了評估,結果表明,實驗班在技法掌握、思想政治素養、團隊合作與心理素質等方面均優于對照班。此外,學生反饋也顯示,課程思政教育顯著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質。本研究為高校體育課程的教學改革提供了有力支持,并為其他體育課程的課程思政教育提供了寶貴經驗。
關鍵詞:課程思政;摔跤;柔道;思政教育;團隊合作;禮儀教育
課題項目:廣東體育職業技術學院校級課程思政教改項目,《基于課程思政理念的“摔跤與柔道”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思路》,項目編號:2024KCSZJG06。廣東體育職業技術學院青年科研骨干項目資助。
一、引言
隨著我國教育體制的深化改革,課程思政作為一種創新理念在高校廣泛推廣,旨在通過專業課程傳遞思想政治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體育教學中,課程思政同樣至關重要,尤其是在摔跤與柔道等傳統體育項目中。這些課程不僅教授技法和競技能力,還蘊含豐富的文化與道德教育內涵。
然而,當前高校體育課程仍以技能訓練為主,思政教育的融入較少,導致教學效果不夠全面,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提升有限。摔跤與柔道作為歷史悠久的體育項目,既是身體訓練的途徑,也有助于培養團隊合作精神、紀律意識和堅韌品格。將課程思政融入其中,既是時代需求,也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舉措。本文通過教學改革,旨在構建科學系統的教學模式,促進學生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的全面發展。
二、“摔跤與柔道”課程教學現狀分析
(一)傳統教學模式的分析
目前,高校中摔跤與柔道課程的教學模式主要以技術技能的訓練為核心,教師注重教授學生專業技法,如:摔跤的摔、抱、掰、拉等基本技巧和柔道的投技、固技等動作技術。然而,這種教學模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教學目標偏向于技法訓練,忽視了學生思想政治素養的培養,無法充分實現德育與體育并行的教學目標。其次,課程設計往往缺乏思政元素,尤其在傳統體育文化和道德禮儀的傳授方面做得不足,導致學生在學習中無法理解摔跤與柔道課程中蘊含的文化與價值觀。
此外,現有教學方法較為單一,主要依賴教師的示范和學生的模仿。這種教學方法雖然可以幫助學生掌握基礎技法,但缺乏互動和思維挑戰,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傳統模式下的考核機制也主要集中在技術動作的完成度和規范性上,忽略了對學生思政素養和道德品質的考察。
(二)教師與學生的反饋
根據相關文獻和調查,教師和學生對當前教學模式的評價不一。部分教師表示,雖然技法訓練是摔跤與柔道課程的核心內容,但在教學中融入思政元素的機會有限。他們認為,目前缺乏系統的教學方案和資源來幫助他們將思想政治教育自然地融入技法訓練中。一些教師甚至擔心,過多強調思政教育會占用技法訓練的時間,影響學生的專業水平。
另一方面,學生對課程思政的認知和接受度較低。部分學生認為,摔跤與柔道是一種對抗性強、身體接觸較多的運動項目,與思政教育的聯系不大,因此他們對課程中的思政元素缺乏興趣。此外,學生更關注如何通過課程提高自己的技術水平,對思政教育的關注較少。學生的反饋表明,當前的教學模式未能有效激發他們對摔跤與柔道課程的全面興趣,尤其在思想政治教育層面存在較大不足。
(三)教學現狀的總結
綜合分析當前的教學現狀,摔跤與柔道課程在高校體育教育中仍主要以技法訓練為核心,思政教育的融入較為薄弱。教師與學生的反饋顯示,課程思政在實踐中面臨多重挑戰,包括教學資源不足、課程設計不完善以及學生對思政教育的興趣不高。這些問題表明,摔跤與柔道課程的改革勢在必行,必須在保留技法訓練優勢的同時,增強思政教育的深度與廣度。
三、基于課程思政理念的教學改革與實踐思路
(一)課程設計與思政元素的融合
為了更好地將課程思政理念融入摔跤與柔道教學,需要在課程設計中有機地嵌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傳統的技法訓練基礎上,教師應增加課程中的思政教育環節。例如:在講解摔跤和柔道技法時,可以結合中華傳統文化的尊重、禮儀和團隊精神,強調技法背后的文化內涵與道德價值觀。同時,課程中應引入更多團隊合作項目和案例分析,讓學生在合作與競爭中學習如何尊重對手、遵守規則,并理解這些價值觀對人生發展的深遠影響。
此外,還可以通過情景模擬和問題導向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實際對抗中感受到如何在壓力環境下保持冷靜、尊重對手,并在團隊合作中發揚集體主義精神。這樣的教學設計不僅提升了學生的技戰術水平,還可以將思政教育自然融入其中,實現德、智、體、美、勞的全面教育目標。
(二)教師培訓與思政資源的開發
教師作為思政教育的核心引導者,需要接受系統的培訓,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傳遞思政理念。學校應為教師提供思政教育的專門資源和指導,幫助他們在授課中更自然地融入德育內容。同時,可以邀請思政專家與摔跤、柔道專業教師進行聯合授課或專題討論,進一步拓寬思政教育的深度與廣度。
開發更多與摔跤和柔道相關的教學資源也是教學改革的重要一環。教材內容可以適當增加思政元素,介紹這些運動項目的歷史文化、禮儀傳統等,鼓勵學生從技法訓練的背后看到更深層次的價值觀和文化底蘊。
(三)教學方法的創新與課堂互動
摔跤與柔道課程應突破傳統的單向技法教學模式,更多引入互動和反思環節。例如:教師可以通過小組討論、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式,激發學生的思考能力與學習興趣。此外,實踐教學中可引入更具挑戰性的訓練任務和模擬比賽,通過問題驅動的教學方式,讓學生主動思考如何在競技中保持禮儀與尊重,并在團隊對抗中體會團隊合作的重要性。
這樣的創新教學方法能夠增強學生的課堂參與感,同時也能讓他們更深刻地體會課程中蘊含的思政教育內容。
(四)考核評價體系的優化
現有考核體系過于注重技法的完成度,忽視了對學生思政素養的考察。為了更好地評估學生的綜合素質,本研究提出了新的考核評價體系,不僅包括技法掌握水平,還涵蓋了禮儀教育效果、思想政治素養的提升、團隊合作與心理素質等方面。
例如:在禮儀教育方面,可以通過課堂觀察和學生自評,記錄他們在訓練和比賽中的禮儀表現,如:是否尊重對手、是否遵守規則等。而在思想政治素養方面,可以通過問卷調查和教師評估,考查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紀律意識和民族自豪感是否有明顯提升。
這些綜合的考核維度將使得教學評價更加全面,促進學生在技法之外的思想和行為規范的提升。
四、基于課程思政理念的教學改革方案
為了將課程思政理念有效融入“摔跤與柔道”課程,并實現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目標,本文提出以下教學改革方案:
(一)課程內容的重新設計
在保留技法訓練的核心地位基礎上,課程內容應進一步融入摔跤與柔道的文化背景、禮儀規范和歷史傳承。例如:可以通過學習柔道的“禮始禮終”禮儀,讓學生認識到在競技中尊重對手、遵守規則的重要性。再如:在課堂中增加案例分析,探討不同文化背景下摔跤與柔道的歷史發展和精神內涵,幫助學生理解其背后深厚的文化價值,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認同感。通過這些內容的融入,學生在技法訓練的同時也能加深對文化內涵的理解。
(二)課堂互動與思政元素的融合
傳統的單向技法傳授應逐漸轉變為互動式、情景模擬和團隊合作的教學模式,從而更好地將思政元素融入摔跤與柔道課程中。在課堂教學中,可以通過設置模擬比賽或分組對抗賽的方式,將學生置于實際的比賽情境中,不僅鍛煉他們的技戰術水平,還讓他們在對抗中學習如何遵守禮儀、尊重對手以及展現團隊合作精神。例如:教師可以在每次比賽前后強調“禮始禮終”的重要性,引導學生在比賽開始和結束時行禮,培養他們的謙遜與禮貌意識。
同時,結合問題驅動教學法,教師可以在課堂中引導學生討論一些思政相關問題,不僅能夠引發學生的思考,使他們認識到體育對個人品德和精神品質的塑造作用,也能夠幫助他們在團隊合作和個人奮斗的過程中,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責任意識。
此外,通過情景模擬的教學方法,教師可以將實際比賽中的經典案例引入課堂,組織學生進行角色扮演,讓他們在扮演不同角色的過程中體驗和理解體育精神中的禮儀、紀律與合作。這種方式不僅能夠豐富課堂互動形式,還能夠幫助學生在沉浸式的教學環境中自然地接受思政教育,從而提升他們的思想政治素養。
這種教學模式的轉變,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摔跤與柔道技法的理解,還能夠在潛移默化中融入思政教育,促進學生從技術能力、合作精神到思想素養的全面發展。這既符合課程思政的教育目標,也能夠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使得體育教學在技法傳授的基礎上更具德育意義。
(三)教師培訓與多學科協作
教師是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關鍵,因此必須通過系統的培訓,提升其將思政元素有效融入摔跤與柔道教學中的能力。學校應當定期組織由思政教育專家與體育教師共同參與的座談會或研討會,分享相關經驗和教學策略。通過這些交流,思政教育專家可以為體育教師提供指導,幫助他們在技法訓練中自然而然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如:禮儀規范、道德教育等。
例如:在柔道的投技訓練中,教師可以通過禮儀的規范性要求,傳授學生“禮始禮終”的精神,促使學生在競技對抗中尊重對手、遵守規則。這種思政教育的融入不僅能提升學生的技法,還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他們的品德。同時,還可以結合心理學、教育學的理論,從團隊合作、紀律意識等方面深入探討如何通過體育教學促進學生的德育與智育。
(四)考核評價體系的多元化
現有的考核體系主要以技法訓練為核心,過分關注學生在技術動作上的掌握程度,而忽略了學生在思政教育方面的進步和表現。因此,新的考核評價體系應基于課程思政理念,全面覆蓋學生的綜合素質發展,引入更多元化的評價指標。
首先,技法掌握水平依然是基礎指標之一。通過期中和期末考試評估學生對摔跤與柔道技法的掌握程度,重點考查學生的動作規范性、力量運用和對抗技巧。具體可以依據動作分解、技術流暢度等進行評分,以確保學生的專業技能達到課程要求。
其次,禮儀表現也是新的考核重點之一。在訓練和比賽中,學生是否嚴格遵守摔跤與柔道的禮儀規范,是否尊重對手、遵守規則,將成為考核內容。團隊合作精神也應成為考核的重要內容之一。在摔跤與柔道的團隊對抗賽中,學生的合作意識、團隊協作能力以及如何處理競爭中的壓力都值得深入考察。思想政治素養的提升也是新考核體系中的核心部分。通過問卷調查、學生自評、教師評估等方式,全面考查學生在思政教育中的進步情況。重點關注學生在課程中的思想態度、責任感、紀律意識以及民族自豪感等方面的變化。
此外,學生的抗壓能力和心理素質也應納入考核范疇。摔跤與柔道作為強對抗性的體育項目,學生在高壓環境下的表現是他們心理素質的重要體現。通過情景模擬和比賽測試,可以評估學生在面對激烈競爭時的自我調節能力、應對壓力的技巧,以及他們在失敗或受挫后的反應。
最后,考核方式也應更加多元化,可以結合學生的自評、同學互評和教師評估,全面審視學生在技法、思政教育、團隊精神等多方面的表現。通過這種多元化的評價方式,能夠更加客觀、公正地反映學生的全面進步和綜合素質。
(五)豐富教學資源與課堂活動
開發富有思政教育元素的教學資源,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摔跤與柔道課程的文化和道德內涵。例如:教師可以在課堂上播放摔跤或柔道的歷史紀錄片,讓學生通過視覺化的方式了解這些體育項目的歷史演變和文化意義。此外,可以組織戶外團隊合作活動或趣味性的對抗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他們的團隊合作意識和實踐能力。這些活動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參與積極性,也有助于提升他們在實踐中的思政素養。
五、結論與建議
本文通過分析摔跤與柔道課程教學現狀,提出了基于課程思政理念的教學改革思路,旨在通過德育與技法訓練相結合的方式,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研究表明,摔跤與柔道課程中蘊含著豐富的禮儀文化和道德教育潛力,合理利用這些資源有助于促進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和身體素質同步提升。
然而,教學改革的推進過程中仍面臨挑戰,包括教師資源的不足、思政教學與技法訓練時間分配的矛盾、學生對思政教育的接受度低等問題。為此,學校應持續加大對教師培訓和教學資源開發的支持力度,增強思政教育的教學效果。同時,通過不斷的教學反饋和實踐案例分享,進一步完善課程設計和考核評價體系,確保課程思政理念能夠在“摔跤與柔道”課程中得到深度落實。
未來,學校和教師應繼續探索如何在技法訓練的同時有效融入思政教育內容,推動學生在體育學習中實現全面發展,并為培養具有堅定理想信念、優秀身體素質和團隊合作精神的新時代人才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董翠香.體育專業課程思政建設應解決的問題及實施路徑[J].體育科學研究,2023,24(2):45-50.
[2]楊祥全.鑄魂育人: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的緊迫性與自身優勢探究[J].教育與職業,2023,(5):34-39.
[3]劉純獻.體育課程思政的內容、特點、難點與價值引領[J].高等教育研究,2022,23(3):78-84.
[4]趙富學.“立德樹人”視域下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的五重維度及實踐路向研究[J].體育教育學報,2023,26(1):15-22.
[5]李家祺.“課程思政”融入高校中國式傳統體育專項課的現狀與促進策略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22,35(4):8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