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綜合思維作為一種認識地理環境整體性的思維方式和能力,被確定為地理學科核心素養之一。根據綜合思維素養的形成過程特點,科學設計地理教學過程,是地理教師課堂教學的重要內容和方向。引導學生運用思維外顯化方法進行學習能讓教師發現學生在知識的學習、應用、創造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而培養和提升學生思維能力,發展高階思維。
關鍵詞:高中地理;綜合思維;思維顯性化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新課標)首次提出學科核心素養,其中“創新培育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學習方式”要求地理教學過程要根據學生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形成過程的特點進行科學設計。綜合思維作為地理學科的核心素養之一,是高考的重點考查內容,如何根據綜合思維素養的形成過程特點,科學設計地理教學過程,是地理教師研究的重要內容和方向。而思維外顯能夠了解并評價學生的思維狀況,因此,思維顯性化就成為培養學生綜合思維的重要方法與路徑。
當前教學中制約學生綜合思維能力提升的因素有兩方面:一方面,傳遞—接受式教學在我國高中地理教學中占據主導地位,課堂教學以教師的教為中心,以課本知識為主要教學內容,以講授為主要教學方法,學生常被動、機械地學習[1]。高中地理屬于系統地理,需要構建系統地理知識體系,思維跨度大,綜合性強。以復習課為例,課堂教學大都是采用“快步走、多回頭”的方式反復回顧、反復訓練,這種方式會固化學生思維,難以應對新高考背景下真實、復雜的情境問題。另一方面,傳統的復習課往往強調結果的正確與否,較少涉及思維過程、活動經驗等過程性內容,課堂教學深度不夠[2]。導致高中地理課堂過度關注學習結果,忽視了學習過程。
新課標明確要求學生要將理論與實際結合。例如,在《天氣系統》一節中,強調運用簡易天氣圖解釋常見天氣現象的成因,增加了讓學生運用示意圖來分析問題這一要求。教學中提倡學生自繪示意圖,引導學生在繪制示意圖與分析示意圖的過程中,通過使天氣系統知識直觀化,理解學習內容。教師在此基礎上,可以了解學生對學科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情況,如對冷鋒、暖鋒、氣旋、反氣旋、鋒面氣旋的相關知識,這幾種天氣系統的形成、結構及其影響下的天氣,是否具有系統認識,特別是能否判讀一些簡單的天氣系統圖,解決“鋒面氣旋移動過程中的天氣”難點較為模糊,動態過程辨析困難的實際問題(見表1)。

地理學研究的綜合性特點,要求人們在研究和認識地理環境時具備綜合思維,表現為更多地注重地理事實。復習課可提供配置真實情境案例的習題,利用其對知識進行梳理整合、重組構建、分析應用,為思維顯性化提供載體。
(一)優化習題,提供思維顯性化的載體
優化習題提供思維顯性化的載體是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環節,有助于學生深入理解知識,拓展思維的深度與廣度,提升邏輯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教師將習題分層、分類,學生答題過程中將思維外顯、建立問題層級與思維能力水平的聯系,教師以此診斷學生思維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形成有針對性的解決策略。
課堂教學中地理習題的設置,需要能直接、清晰地反映出地理知識的核心要點和解題思路,實施“情境生活化、方式多元化、過程進階化、思維發展化”等策略,并結合圖表、地圖、實例等素材,使思維更加直觀、具體地顯現出來。
(二)應用工具,找到思維顯性化的途徑
在地理學科的課堂教學中,運用思維導圖尤為重要。通過繪制思維導圖,學生把地理學科眾多的概念、地點、事件和關系等復雜的信息,用清晰、連貫的方式展現出來。測試評價量表對學生外顯思維進行多維度的反饋,有助于教師和學生對學習情況進行客觀、全面的評價。同時,通過量表,教師可以系統地收集學生的學習數據,分析學生在知識和能力方面的掌握情況,為教學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1.“繪出”學生思維
用思維導圖“繪出”學生思維是一個富有創新性的過程,它可以幫助學生更清晰地展現他們的思考過程和對知識理解。例如,在學習“天氣系統”部分時,圍繞“鋒面氣旋”這一核心內容繪制思維導圖,聚焦思維節點,梳理邏輯關系,形成思維鏈條,這些節點分支可以包括相關概念、發生過程、影響要素以及相互關系,并能夠選取具體、典型的地理案例,展示學生如何應用所學知識進行分析。
2.“測出”學生思維
實際教學中,教師需要以評價為先導,預先將試題考點與要考查的學生思維能力建立關聯,注重對學生解題過程和思路進行分析和評估,而不僅僅是關注答案正確與否。通過習題測出學生的思維水平是一個系統且精細的過程,涉及到習題的選擇、設計以及評價等多個環節。
3.“展示”學生思維
在繪制思維導圖的基礎上,教師需要進一步引導學生對自己的思維過程進行梳理和調整。通過設置學習活動,鼓勵學生分享、交流和討論自己的思維導圖和評價量表,學生在活動中回顧自己的思考過程,分析自己的思維特點和優勢,以及需要改進的地方。教師要想加深了解學生的思維過程,應將教學重點從“答案”向“過程”轉移,需要通過合作、探究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思維顯性化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以“常見的天氣系統復習課”為例,我們嘗試利用思維顯性化的方法,幫助學生梳理知識、形成邏輯清晰的思維網絡,進而提升地理綜合思維能力。新課標對這部分內容的要求是:運用示意圖,分析鋒、低壓(氣旋)、高壓(反氣旋)等天氣系統,并運用簡易天氣圖,解釋常見天氣現象的成因[3]。
(一)繪制思維導圖,構建知識脈絡
利用思維導圖,能夠將學生思維過程外顯,是實現思維顯性化的有效手段,適合對復雜的知識進行系統梳理,使之呈現層級清晰的邏輯結構。學生繪制思維導圖構建知識結構,把鋒面氣旋的核心內容以及相互關系展示出來,有助于掌握本節課重點內容,形成綜合思維能力。繪制思維導圖不要過度追求形式上的美觀,而應該注重“思維”的科學性,突出知識體系和邏輯關系,避免陷入形式大于內容的窠臼。
(二)設計題目,達成思維進階
復習課以題目為整合,以問題為引領,設置有層次的習題,通過題目作答、批閱、學生講解和教師指導等環節,讓學生在分析、解決題目的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科思維,提升關鍵能力。本節復習課圍繞鋒面氣旋,設置不同層次的問題,采用學生講解習題的方式,將其思維顯性化。學生在講解過程中容易暴露其知識漏洞和思維盲點,有利于教師進行過程性評價,幫助學生實現從低階思維到高階思維的提升(見表2)。

題組一:綜合思維水平層級2??疾殇h面氣旋示意圖及與之相應的天氣狀況,采取學生講解的方式,外顯學生對鋒面氣旋示意圖及與之相應的天氣狀況等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夯實知識基礎,掌握一般方法。
題組二:綜合思維水平層級3。本組習題為鋒面氣旋示意圖的變式,天氣狀況的判讀也需結合具體區域實際情境,故難度有所加大。采用學生講解的方式,外顯學生知識簡單遷移的思維過程,教師做補充指導,整合思維。通過學生動手繪圖,提高學生的動手實踐以及遷移應用能力,進而提高綜合思維。
題組三:綜合思維水平層級4。本組題著重培養學生基于真實情境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思維能力。用真實、復雜、較大尺度的天氣實況圖作為情境,承載學科知識和學科素養。需要學生將題組二中遷移的知識與本題情境、設問之間建立思維聯系,在互動交流中完成題目的過程即是綜合思維素養的培育、提升、形成過程。
三組題的用圖,由示意圖到手繪圖到實際天氣圖,難度逐級遞進,在析圖、繪圖過程中外顯學生掌握、運用知識的思維過程,有助于教師了解學生思維狀態,及時矯正、引導學生思維;同時,三組試題的設問,由綜合思維水平2逐漸過渡到水平4,從考查基礎知識到知識的遷移運用,再到實踐應用。嘗試探索由必備知識的掌握到關鍵能力的形成的培養,進而提升地理學科核心素養逐階遞進的培養策略。
(三)合作探究,解決實際問題
地理學科中體現綜合思維的試題具有一定難度,學生在實際遷移運用中錯誤率比較高,需要通過合作、探究分析和解決問題。例如,題型示例中,通過小組合作對鋒面、氣旋以及鋒面氣旋等天氣系統做了較全面的探討,進行展示交流,教師了解探討交流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有效地對學生外顯化的思維過程進行糾偏、引導。
題型示例:圖4為春季T時刻亞洲部分地區的海平面氣壓分布圖(見圖4)。
指出控制圖示區域的兩個氣壓系統及位置關系。(4分)
預測P點將要發生的天氣變化。(8分)

第一題著重考查學生對天氣系統基礎知識的理解掌握,從示意圖向實際天氣圖過渡,學生需要從圖中獲取、加工信息,在實際問題中遷移運用。
第二題考查綜合思維中的時空綜合和地方綜合。學生需要了解天氣系統的動態性特點推測天氣系統空間位置的變化;同時,解題過程需要考慮南方小尺度的鋒面氣旋與北方大尺度的高壓、冷鋒組合,引導學生樹立尺度觀念,是培育和考查地方綜合的上佳題組。
這組題較全面地考查了綜合思維的要素綜合、時空綜合、地方綜合三大方面,需要學生在合作探究中才能完成。通過合作、探究,培養學生利用所學知識在較復雜的真實情境中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促進地理學科素養的生成。
(四)測試評價,促進素養落地
設計表現性評價表是為了引發學生解決問題的“表現”,從中收集學生的“表現”信息,從而為評價學生的學習能力提供依據。本節課依據學生的課堂討論環節,設置評價表(見表3)。

學生運用思維外顯化方法進行學習,能讓教師清晰地發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思維活動,通過教師追問、生生互問、質疑互答等方式,對學生思維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干預、矯正,進而使學生的思維加深、結鏈、拓展、成網,形成思維綜合。
參考文獻:
[1] 韋志榕,朱翔.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 年修訂)解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5.
[2]黃勤雁,郭劍琳.高中地理基于問題的思維可視化教學策略[J].地理教學,2021(7).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12.
課題項目:黑龍江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3年度重點課題“‘三新’改革背景下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改進策略探究”(JJB423180)
編輯/陸鶴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