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塑造學生道德觀念的重要環節,中學歷史教學肩負著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目前,中學歷史教學中的人才培養模式與立德樹人的目標還有一定的差距,成績仍占據學生評價內容的主導地位,而道德品質方面易被輕視。剖析如何在中學歷史教學中有效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并提出一系列實用的策略。研究表明,通過提升教師德育素質、理論聯系實際以及創新教學方式等策略,可以有效促進中學歷史教學中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落實,對于深化歷史教育改革、培養具有高尚道德品質的新時代青年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中學歷史教學;立德樹人;教學方式;德育內容;教師素質
作者簡介:孫建國(1969—),男,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第二中學。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立德樹人已成為中學教育的根本任務。作為一門人文性極強的學科,歷史學科在培養學生道德觀念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它不僅是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重要途徑,還承擔著育人的重要使命。因此,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應當提升自己的德育素質,保障教學質量,積極創新教學方法,將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滲透到教學過程中,提升歷史學科的教學價值,從而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推動學生實現可持續性發展。
一、中學歷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歷史教學理念與方式落后,學生積極性不高
歷史不但是探究過去的學問,更是關注人的學問。然而,在當前一線歷史教學課堂中,部分教師只注重知識的傳授,忽視對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教育。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歷史教學常常以考試成績為目標,導致教學內容和方式過于功利化,限制了教師的發揮,也限制了學生對歷史的全面了解和深入思考。學生無法真正體會到歷史的情感內涵和人文精神,從而削弱了他們學習歷史的興趣和熱情[1]。
(二)過于重視記憶,孤立地看待歷史
在歷史學科的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存在一種固有的認知,那就是歷史學習主要依靠記憶,從而忽視了對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培養。這種過于強調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使學生無法對歷史事件和人物進行深入的理解和思考,也不能產生情感共鳴,從而失去了主動探索歷史的興趣。同時,歷史學科也常被看作是一門孤立的學科,認為其與現實生活逐漸脫離。部分教師對歷史學科的認識存在局限性,知識的傳授和滲透僅僅停留在表面,沒有創新教學方法,也沒有將歷史問題和現實生活結合起來,導致所教授的內容缺乏吸引力,學生的積極性很難被調動起來,更遑論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對歷史的認知僅僅是知識點的堆砌,不能深刻認識到人類歷史發展的規律,也不能從歷史中汲取人類創造和優秀文化的營養,難以形成健全的世界觀,道德素養的培養更是無從談起。
二、中學歷史教學中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策略
(一)提升教師德育素質,保障教學質量
作為教學活動的主導者,教師的德育素質會直接影響到教學質量和立德樹人任務的落實。韓愈說過:“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古人將傳道視為教育教學的首要任務,而身為21世紀的教師,我們更應該將傳道,即培養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放在教育工作的首要位置。
例如,錢穆先生雖然只有高中文憑,卻通過不懈努力與刻苦鉆研,自學成才,成為著名的國學大師。抗日戰爭爆發后,日本占領了中國大片領土。在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作為一位愛國知識分子,錢穆先生秉持“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崇高理念,于1939年寫成了《國史大綱》一書,希望喚醒國人對祖國歷史的尊重與熱愛,傳承中華文化。作為一位史學工作者,他自覺肩負起“史學救國”的重任,以筆為槍,以史鑄魂,于1944年又撰寫了《中國歷史上青年從軍先例》一文,號召知識分子走出書宅,投筆從戎,這對振奮民族精神、增進民族凝聚力、爭取抗戰勝利具有重要意義。2019年全國一卷歷史材料題所引用的材料就是錢穆先生《國史大綱》序言中的言論。中學歷史教師應當敏銳把握高考命題的風向標,深刻領會命題組專家以史育人的良苦用心。由此可見,教師只有具備較高的德育素質,才能在教學實踐中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
(二)理論聯系實際,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歷史學習的目的是學以致用。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就不能僅僅講授理論知識,而是要通過歷史知識來聯系現實,引導學生運用歷史的思維來審視當今社會和世界,分析當下的社會熱點問題,并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觀點,從而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判斷的能力,激發其主人翁意識。這能讓學生深刻認識到歷史知識的實用價值,理解歷史可以使人明智,深化學生對歷史的認知,有效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與核心素養。
例如,在講述新中國航空航天事業所取得的偉大成就時,教師可以適當補充央視專題片《品格》第五集“獨立自主”中的一段內容:當時,“神七”航天員翟志剛在準備出艙時,突然發現艙門拉不開,另一名航天員劉伯明找來一根金屬撬棍,協助翟志剛成功打開了艙門。正當翟志剛準備跨出艙門時,神舟七號艙內突然響起火災警報聲(事后查明,這是虛驚一場的誤報)。怎么辦?出還是不出?翟志剛與劉伯明果斷決定出艙繼續執行任務,并調整了出艙后的活動程序。翟志剛出艙后的首要行動并非完成預定的科學實驗任務,而是高舉五星紅旗向全世界展示,告訴全世界,我們中國人來到了太空。在講述這段史料時,教師可以口頭敘述,也可以將其整理成一段文字資料或者制作成小視頻。雖然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可能會逐漸忘記神舟七號何時發射、航天員是誰,但翟志剛與劉伯明那種不怕犧牲、勇敢出艙的細節絕對會深深刻在學生的腦海中。在此基礎上,教師還可以結合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突發事件,引導他們思考如何在緊急情況下保持冷靜、果斷決策,從而使歷史散發出生命力,不再是冰冷的文字。
(三)創新教學方式,強化德育滲透。
為了更好地落實立德樹人任務,教師必須對教學方式進行創新。例如,可以采用情境教學法,通過模擬歷史場景,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歷史人物的高尚品格和道德抉擇。同時,小組合作探究法也是一種有效的方法,學生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不僅能培養團隊協作精神,還能在探究歷史事件的過程中深化對道德價值的理解。下面,筆者將從六個方面分別論述,以期強化對學生的德育滲透。
1.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
例如,在學習諸子百家相關知識時,學生能領略到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遠流長。儒家強調“仁”,倡導人們互相關心、互相幫助,將“仁”視為人類與動物之間的本質區別,以及人之所以為人的獨特品質,同時還強調“禮”,既包括文明禮貌、規章制度,也包括整個上層建筑。道家強調順應自然,主張無為而治。法家強調依法治國,倡導中央集權。墨家強調兼愛、非攻、尚賢。百家爭鳴是中國古代史中的思想大碰撞時期,各家各派實際上都在考慮同一個問題,即如何實現國家的統一和社會秩序的穩定。古圣先賢的思考,各執一端,各有側重,在治國理政方面為后世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再如,在學習唐宋文化相關知識時,學生已經了解宋朝最突出的文學成就是詞。作為歷史教師,筆者認為教學的切入點應該是愛國主義,應該是以天下為己任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應該是作品的思想性和價值取向。范仲淹有“燕然未勒”的千古遺憾,蘇東坡有“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美好愿景,辛棄疾有“了卻君王天下事”的豪情壯志,文天祥有“留得聲名萬古香”“好烈烈轟轟做一場”的決心抱負。對這些作家及其作品的剖析,能夠培養學生敢于擔當、勇于進取的積極人生態度。
2.拓展教學內容
在學習魏晉南北朝時期江南經濟的開發相關知識時,教師可以補充相關史料,讓學生分析江南地區經濟加速發展的多重原因:北民南遷,為江南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民族融合,各族人民友好相處;江南局部統一,社會秩序相對穩定;江南地區自然條件優越,適合水稻等高產作物的種植。這些原因就是從江南經濟發展中得到的認識和啟示。隨后,教師要引導學生理性認識到,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走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就必然要大力發展科技、提升生產力水平、促進民族團結、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并妥善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之間的復雜關系。
3.積極開展第二課堂
諸如鳳山公園(當地俗稱“泰山廟”)、興國寺、大地灣遺址、解放紀念館等文化古跡,均為秦安悠久歷史的見證。其中,大地灣文化距今8000多年,與伏羲、女媧的神話傳說相互印證。教師可以讓學生搜集秦安歷代名人的史料,并以這些名人為榜樣,激發學生對家鄉建設的熱情與動力。例如,漢朝的“飛將軍”李廣、清朝的“隴上鐵漢”安維竣以及抗美援朝戰爭中的“孤膽英雄”杜根德等,均為秦安的驕傲。1951年,在朝鮮紺岳山戰斗中,杜根德同志所在部隊以一個排的兵力,頑強阻擊了敵軍一個營的猛烈進攻。在戰友相繼犧牲的情況下,杜根德同志孤身一人堅守陣地長達6小時,為兄弟部隊殲滅敵人贏得了寶貴時間。此外,教師還可以舉辦黨史知識競賽、愛國主義主題演講比賽及歌唱比賽等活動。在舉行升旗儀式時,可以安排每班選出兩名學生代表在國旗下帶領全體學生學習黨史知識,增強學生的愛國情感與歷史使命感[2]。
4.開展研究性學習
關于鄭和下西洋與新航路開辟的比較,教師要讓學生有以下四個方面的認識:一是殖民者對亞非拉地區人民的燒殺搶掠行為,給當地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二是殖民者的野蠻搶掠行為,反映了資本原始積累過程中充滿罪惡的歷史事實。三是資本主義制度本質上是一種不合理的剝削制度,盡管它曾有過一時的繁榮,但必然會走向滅亡。四是鄭和所倡導的公平貿易與友好相處才是國際交往的正確方式。從而讓學生認識到構建和諧世界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性,認識到和平共處應該是全人類共同努力的方向。關于“毛澤東為什么能成為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核心”這一問題,筆者引導學生從多角度進行分析與討論,得出以下結論:一是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廣州起義等一系列革命實踐的失敗,證明了以城市為中心的革命道路在中國走不通;二是通過成功與失敗的對比,如井岡山根據地的建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的成立以及前四次反“圍剿”的勝利與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長征初期的危險局面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三是毛澤東的雄才大略,他提出了“工農武裝割據”理論,找到了中國民主革命的正確道路。要讓學生認識到,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無論是個人的成長還是革命的成功,都需要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必須具備真才實學。
5.高度重視榜樣作用
在教學中,單純依靠“言傳”是遠遠不夠的,教師還應該以身作則進行“身教”,用自己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和影響學生。教師在備課和授課時應保持認真態度,營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在批改作業時認真細致,糾正學生的錯誤,或者邀請學生到辦公室進行面批指導;提前到校并進入班級,與學生進行交流,了解學情;關心學生,指導學生選科走班;主動修改學生的作文、演講稿等作品。事實上,教師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學生都看在眼里、記在心中。教師所展現出的人文情懷和高尚人格,像春雨一樣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學生自然會親其師而信其道,進而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教師只有以身作則,才能要求學生遵守相應的行為規范。如此,學生才能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達到“其身正,不令而行”的良好教育效果。
6.突出愛國主義
學習歷史,離不開歷史人物。如何引導學生正確評價歷史人物,以及如何避免學生受到戲說、八卦等不當言論的誤導?歷史教師必須堅持唯物史觀,并引導學生運用唯物史觀和辯證且全面的觀點,將歷史人物放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中加以評價。當然,在評價時,應確保所使用的材料翔實可靠,論從史出。為此,教師要提醒學生注意材料的來源、觀察的角度、作者的立場,經過分析和鑒別,得出正確結論。評價歷史人物可以讓學生以偉大人物為榜樣,樹立正確的人生航向,書寫精彩的人生畫卷[3]。
在歷史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時,愛國主義應該始終作為重中之重,一以貫之。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非常豐富,教師應該抓住重點,宊出三個方面:一是突出中華民族的形成與發展歷程,強化學生的民族共同體意識;二是突出展示我國輝煌燦爛的文化成就,堅定學生的文化自信;三是突出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地位和作用,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救中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歷史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始終堅守愛國主義教育這條主線,用生動的歷史史實、鮮活的歷史人物,傳遞正能量,讓學生接受愛祖國、愛社會主義、愛中國共產黨的教育,讓愛國主義的種子埋在每個學生的心靈深處。只有這樣,才能傳承紅色基因,守護紅色江山,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使中華民族永遠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三、總結
綜上所述,作為立德樹人的重要陣地,中學歷史教學對培養新時代好青年具有深遠的意義。通過提升教師德育素質理論聯系實際,創新教學方式等策略,可以有效促進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落實。在教師的努力下,學生將認識到歷史學科的多元性,體會到歷史知識的現實價值,從而塑造自身的德育觀念和思維模式。這將有助于推動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并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張敏.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無痕滲透德育的實踐[J].中學教學參考,2021(31):53-54.
李世宏.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學生家國情懷核心素養的培養策略探究[J].考試周刊,2021(66):154-156.
李強.初中歷史教學中滲透德育的途徑和方法探析[J].中華活頁文選(教師版),2021(7):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