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從鍛煉思維能力、促進自我反思兩方面對小學二年級學生糾錯習慣的培養價值進行分析,隨后結合教學實踐,論述小學二年級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所出現的知識性錯誤、邏輯性錯誤、策略性錯誤三種錯誤類型,針對性提出三方面的糾錯習慣培養策略:引導錯題記錄,培養知識性錯誤糾錯習慣;合作錯題記錄,提升邏輯性錯誤糾錯能力;挖掘錯題元素,提升策略性錯誤糾錯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二年級;糾錯習慣;學習習慣
作者簡介:張元(1985—),女,甘肅省蘭州市七里河區西站小學。
糾錯習慣是素質教育改革深入推進過程中的焦點與重點,也是支撐學生長遠發展的習慣之一。在小學數學教育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至關重要。作為學習過程中的重要一環,糾錯對于提升學生的自我反思能力和學習效果具有顯著影響。特別是在小學二年級這一關鍵階段,學生正處于學習習慣養成的黃金時期,因此探索如何在數學教學中有效培養學生的糾錯習慣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小學二年級數學教學中學生糾錯習慣的培養價值
作為小學教育的黃金階段,二年級是低學段與中學段銜接的主要階段,也是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關鍵階段。糾錯習慣是支撐學生長遠發展的必備習慣之一,在此階段注重培養學生的糾錯習慣有助于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促進學生自我反思能力的發展。
(一)鍛煉思維能力
在小學二年級的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糾錯習慣不僅有助于提升學習效果,還能在深層次上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具體表現在數學思維、邏輯思維、問題分析等方面。如在數學思維方面,學生在數學糾錯過程中運用數學知識和方法分析和解決問題,通過不斷的糾錯練習,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得以提升,從而能夠更加熟練地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在邏輯思維方面,學生在糾錯過程中嚴謹分析錯誤的來源和影響,從而找出正確的解決方法,此過程有助于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在問題分析方面,學生通過觀察和分析,發現學習過程中的問題并著手解決,可以整體性提升自身學習能力和分析能力[1]。
(二)促進自我反思
在小學二年級的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糾錯習慣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還能促進學生自我反思能力的發展,具體表現在兩方面。一方面,通過培養糾錯習慣,學生能夠更加主動地對自己的學習過程進行反思,分析錯誤產生的原因,進而找到改進的方法。這種自我反思的過程,有助于學生提升自我認知,增強對學習的控制感。另一方面,糾錯習慣的培養,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面對錯誤時,具有良好糾錯習慣的學生能夠主動尋求解決方案,而不是過度依賴教師的指導,從而在未來的學習中更加獨立自主,實現長遠發展和健康成長。
二、小學二年級學生數學錯誤類型分析
結合工作實踐,筆者發現小學數學二年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出現的錯誤類型主要分為知識性錯誤、邏輯性錯誤、策略性錯誤三種,不同錯誤類型歸因有所不同,在此做出針對性分析。
(一)知識性錯誤
知識性錯誤是小學二年級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常出現的錯誤類型,主要表現為無法正確理解題意,對數學概念、數學性質混淆不清,忽視公式、定理成立條件等,此類錯誤通常出現在找規律等數學習題類型中[2]。以下述習題為例。
【例1】找出下列數字排列的規律并完成填空:15,5,12,5,9,5,( ),( )。
部分小學二年級學生無法通過簡單的加減法找出上述習題的規律。通過細致觀察,我們能夠發現,每隔一個數字,數字5就會重復出現,而其他的數字(15、12、9)則逐漸減小。具體來說,其他的數字從15減小到12,然后再從12減小到9,每次減小的數量都是3。因此,可以推斷出這個數列的規律是:每隔一個數字,就會出現一個5;其他非5的數字逐漸減小,每次減小3。
根據所找到的規律,接下來的兩個數字應該是6和5。因此,完整的數字排列應該是:15,5,12,5,9,5,6,5。但是,部分學生在解題過程中會出現常見的知識性錯誤,如只關注了數字5不會出現變化,沒有注意到其他非5的數字在逐漸減小。除此之外,部分學生也出現了計算性錯誤,如錯誤地計算了減小的數量(不是每次減少3),或者在計算過程中出現了簡單的數學錯誤。
(二)邏輯性錯誤
在小學二年級數學教學中,邏輯性錯誤也是學生普遍出現的錯誤類型,主要表現為虛假論據、偷換概念、循環論證等。以下述例題為例。
【例2】已知小明有23顆糖果,他每天要吃5顆糖果,請問小明需要多少天吃完所有的糖果?
有的學生利用除法運算得出23÷5=4……3的計算結果,便認為答案為4。出現這一錯誤的原因有以下幾點:第一,對除法運算理解不足;第二,邏輯推理錯誤;第三,理解錯誤[3]。就第一點而言,學生沒有正確理解除法運算的意義。23顆糖果除以每天吃的5顆糖果,得出4天余3顆的結果,這意味著小明4天時間只吃了20顆糖果,還剩下3顆糖果沒有吃。就第二點而言,學生在推理過程中出現了錯誤,如認為小明在4天后就吃完了所有的糖果,沒有考慮到剩余的糖果數量,也沒有將剩余的糖果數量與每天吃的糖果數量進行進一步的除法運算。就第三點而言,學生沒有正確理解題目的意思。題目問的是小明需要多少天才能吃完所有的糖果,這意味著學生需要考慮所有糖果,包括在第一次除法運算后剩下的糖果。
(三)策略性錯誤
在小學二年級數學教學中,策略性錯誤主要表現在無法正確識別模式,缺乏整體概念,未能反向思考,無法恰如其分地轉化問題等。以下述例題為例。
【例3】一個數減去8得到12,求這個數是多少。
部分學生認為上述習題的答案是“4”。小學二年級學生尚未接觸設未知數求解的解題策略,只能通過題干信息反向推導,加上小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尚待完善,他們極易出現解題策略性錯誤[4]。在該例題中,學生應當先執行加法運算得出結果,隨后進行減法運算驗證結果,而部分學生會忽視前者而直接采用減法運算,導致出現錯誤答案。
學生出現策略性錯誤的原因主要有兩點:第一,數學概念理解不透徹;第二,缺乏反向推導習慣。就第一點而言,學生如果對數學概念的理解不夠深入,在解決問題時就無法正確應用數學概念,如對于加減法、乘除法等基礎概念的理解不足,會導致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時選擇錯誤的策略;就第二點而言,學生完成計算后缺乏反向推導驗證的習慣,未思考“4-8=12”正確與否。
三、小學二年級學生良好數學糾錯習慣的培養策略
立足于小學二年級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所出現的錯誤類型,教師可開展“狙擊性”教學培養策略,幫助學生培養良好糾錯習慣。
(一)引導錯題記錄,培養知識性錯誤糾錯習慣
基于上文對知識性錯誤的習題表現及成因分析,教師可適當引導學生通過記錄錯題來培養知識性錯誤糾錯習慣,具體可從以下兩方面開展實踐:第一,建立錯題本;第二,定期回顧。
就第一點而言,教師可為學生提供錯題本模板(如表1所示)。該錯題本模板要求學生對照錯題,記錄習題類型、錯題原因、題目來源、復習標記、錯題重現、正確解答、評講思維、仿題練習以及變式練習等內容,學生可對照自己的錯題,將錯題抄錄在錯題本中[5]。就第二點而言,在定期回顧階段,教師須要求學生按照每周1次的頻率回顧自己的錯題本,重溫自己所犯過的錯誤以及解決方式。通過這種方式,學生能夠鞏固自身的知識基礎,加深對錯誤原因的理解和認知。
如在上述例1中,學生可對照完成錯題本填寫,將習題類型記錄為“概念”,錯題原因記錄為“概念模糊”,評講思維記錄為“認真觀察,仔細分析,不能僅憑直覺寫答案”,仿題練習設計為“找出下列數字規律并完成填空:12,3,9,3,( ),( )”,變式訓練記錄為“找出下列數字規律并完成填空:1,1,4,1,7,1,( ),( )”。
表1 錯題本模板
習題類型 □計算 □概念
□解決問題 錯題原因 □概念模糊
□答題技巧
題目來源 □作業 □試卷
□其他 復習標記 □已復習
□未復習
錯題重現 正確解答
評講思維
仿題練習 變式訓練
(二)合作錯題記錄,提升邏輯性錯誤糾錯能力
為了幫助學生提升邏輯性錯誤糾錯能力,培養邏輯性錯誤糾錯習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使用合作錯題記錄的方式,具體可從以下兩方面開展實踐:第一,建立錯題共享本;第二,進行集體糾錯[6]。
就第一點而言,教師可先讓學生自行分為4—6人的小組,要求每個小組建立一個錯題共享本,用于記錄每個組員在練習或考試中出現的錯誤,組員可將自己的錯題整理到共享本中。為了避免出現錯誤類型重復的問題,各個小組在記錄錯題過程中可先對錯題類型、錯題原因、解決策略進行分析,將組員所出現的典型錯誤問題進行抄錄[7]。
如在上述例2中,學生在該例題的解題過程出現對除法運算理解不足、邏輯推理錯誤、理解錯誤三大問題,是較為典型的邏輯性錯誤問題,組員可將該例題記錄在冊。隨后,教師可要求各個小組按照每周1次的頻率組織小組討論會,讓每個小組展示組員出現的邏輯性錯誤問題,并描述當時的思考方向、解題邏輯等,其他學生和教師可以提出問題和建議,一起分析錯誤的原因。
(三)挖掘錯題元素,提升策略性錯誤糾錯能力
在學生策略性糾錯習慣的培養過程中,教師可引導學生通過挖掘錯題元素,提升自身的策略性錯誤糾錯能力,培養學生策略性錯誤糾錯意識,避免重復犯錯。具體可從以下三方面開展實踐:第一,精準識別策略性錯誤;第二,提取錯題元素;第三,制定糾錯策略[8]。
就第一點而言,策略性錯誤通常涉及解題思路、解題方法、問題理解等多個方面,教師需要帶領學生多角度識別錯誤,便于后續做出有針對性的改進。就第二點而言,教師需要帶領學生從錯題中提取關鍵元素,如數學概念、數學方法、數學思維等。這些元素是解題策略的主要組成部分,通過分析這些元素,有助于學生全面、深入理解錯誤原因。就第三點而言,以錯誤元素為導向,教師可帶領學生制定有針對性的糾錯策略,如針對解題思路錯誤,教師可要求學生重新審視題目,規劃解題步驟[9]。
以上述例3為例,該題中的策略性錯誤為解題思路錯誤以及缺乏反向推導習慣等,關鍵元素在于“數學運算的方向和順序”。以此為導向,教師可強調減法運算的性質、減數與被減數的關系,同時可以展示其他例題進行佐證,如“從10個蘋果中拿走2個,剩下多少個蘋果?”搭配同類題目更有助于學生提升理解和應用能力。
結語
在素質教育改革深入推進的過程中,作為鍛煉學生思維能力、促進學生自我反思的重要一環,糾錯習慣在小學低學段教學過程中的重要性逐漸凸顯。二年級是小學教育的黃金階段,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學習習慣的關鍵階段,是小學低學段與中學段銜接的主要階段。在這一階段,小學數學教師要不斷研究和思考培養學生糾錯習慣的策略和方法,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為學生未來的發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李健,彭倩梅.小學低段數學情境教學的價值意蘊與實施策略:以“我的1分”教學為例[J].教育科學論壇,2024(10):42-44.
張洵忠.中小學數學學習方式的銜接路徑探索[J].教學與管理,2024(8):54-59.
黎丹.知識管理視域下的小學數學錯題管理指導[J].教學與管理,2024(5):24-27.
王程功.“化錯教學”提升小學數學中段運算能力的實踐策略研究[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23(9):92-94.
張健豪.淺談小學數學教學中錯題資源的有效應用[J].甘肅教育研究,2023(9):57-59.
魏香.錯題集在小學中高年級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學與研究,2023(8):170-172.
賴秀英.小學數學錯題資源的有效開發與利用[J].華夏教師,2023(5):63-65.
丘森亨.小學數學錯題集的建立與利用[J].亞太教育,2022(18):27-29.
陳偉.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思考能力的策略[J].亞太教育,2022(1):151-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