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高中政治教學中運用問題引領式教學方法,是構建素養型、綜合型政治課堂教學模式的重要舉措,也是推動政治學科教學改革的有力支撐。結合真實教學案例,梳理在高中政治教學中運用問題引領式教學方法的重要意義,并從聚焦課程內容、組織游戲活動、設置提問板塊、建設合作小組和巧引探究話題等多個層面出發,分析問題引領式教學方法的具體運用策略,將多樣化的問題作為政治課堂教學的主要線索,以此促進學生的深入思考和學科探究。
關鍵詞:高中政治;問題引領式;運用策略
問題引領式教學是一種以問題為教學線索、以學生為教學主體的教學方法,強調學生的主動參與和深度探究,其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思維能力。與傳統的政治教學模式相比,問題引領式教學方法能促進師生、生生之間的多元互動和良好溝通,也能讓學生在自主學習和學科探究的過程中提升思維品質,增強學科素養。因此,教師應在高中政治教學中運用問題引領式教學方法,通過設計環環相扣、層層遞進的問題鏈,引領學生自主思考、深度學習和實踐探究,促使他們將學科知識、現實經驗等融為一體,進而主動建構知識,解決問題。
一、在高中政治教學中運用問題引領式教學方法的重要意義
(一)激活學生的問題意識
所謂問題意識,指的是人們對事物內在問題所展現出的前瞻性、能動性的真實反饋。在新高考和新課改的背景下,問題意識已然成為學生成長歷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素養。但是,在傳統的政治課堂教學中,多數學生往往重點關注基礎理論知識,他們習慣于以機械式的方式學習理論知識和解題技巧,卻很少對某一個或某一類問題追根溯源。在政治教學中運用問題引領式教學方法,可以使學生展開進階式的思考和探究,他們將在課堂上提出疑問、自主學習,培養問題意識、獨立思維等[1]。
(二)消除學生的畏難心理
在新課改和新高考背景下,政治學科的學習活動具有一定的難度,若學生無法找到學習的訣竅,很可能會產生畏難心理,久而久之,還有可能發展為消極的學習態度。而在政治教學中運用問題引領式教學方法,教師可以構建環環相扣、層層遞進的問題鏈,并指導學生進行思考,讓他們摸索出個性化的學習方法。經過訓練,學生將逐漸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和學習習慣,這將有助于他們增強學習信心,提升學習效率。
(三)拓展政治教學的深度
當前的高中政治教學,不僅要求學生理解基礎理論知識,還要求學生能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這都建立在深度教學模式的基礎之上。從實踐的角度來看,以問題引領式教學方法為政治教學的主要方法,可以拓展政治教學的深度,為學生營造深度思考和探究的氛圍。在這樣的氛圍中,學生不僅可以掌握基礎知識、認清不同知識間的關聯,還可以圍繞相關知識進行深度探討,進而摸索出解決問題的方法[2]。
二、在高中政治教學中運用問題引領式教學方法的策略
經過總結和分析,明確了問題引領式教學方法的重要意義。為了能在實踐中彰顯問題引領式教學方法的價值,教師要緊扣政治學科教學內容,在適當的時機設計科學合理的問題,以此引領課堂教學活動的開展。
(一)聚焦課程內容,創設問題情境
情境化的教學方式能激發學生自主思考、自主學習的意識,促使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活動。在采用問題引領式教學方法時,為了激活學生的自主思維,教師可以聚焦課程內容,創設問題化的教學情境,讓學生獲得沉浸式的學習體驗,促使他們在深度思考和層層探究的過程中,把握政治學科知識的本質規律[3]。
政治教材中的內容,大多按照時間順序以及政治、文化、經濟、科技等概念進行分類和排列,不同知識點間的界限相對清晰。而教師的主要任務就是打破這些知識點間的界限,以問題為“黏合劑”,將不同的知識點進行有機組合,以此創設問題情境,引領學生深度思考。以部編版思想政治必修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第一單元第三課中“偉大的改革開放”的教學為例,這一節主要闡釋了改革開放后我國所實施的一系列政治和經濟政策。為了讓學生正確認識改革開放的時代價值和深遠影響,教師要精心創設問題情境,具體如下。
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以及對外關系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創新的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那么,這些成就對我們的生活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呢?你是否能體會到改革開放的意義?如果讓你或你的家人闡釋改革開放的意義,你們會從哪一方面進行說明呢?
在問題情境中,教師以“偉大的改革開放”這一節的內容為主,旨在讓學生關聯《經濟與社會》《政治與法治》以及《當代國際政治與經濟》等不同教材中有關改革開放的知識。當學生置身于問題情境中,他們能從政治、經濟、文化等多個方面思考改革開放的現實意義和深刻影響,并結合自身的實際生活體驗,積極尋找改革開放的生動實例。這樣一來,學生不僅可以對政治學科的相關理論知識進行深度思考,還可以將原本抽象、復雜的理論知識轉化為現實生活中可觀、可感的真實事物。
除此之外,在重新審視和組合課程內容后,教師也可以創設直觀化的問題教學情境,將紀錄片、統計圖表、新聞片段等多種形式的資源作為問題教學情境的素材,讓學生在觀看紀錄片、分析真實數據的過程中,更直觀、更深刻地理解政治學科中的理論知識和真實問題。
(二)組織游戲活動,調動學生熱情
與傳統的課堂模式相比,趣味性和活躍性較強的課堂模式更受多數學生喜歡,尤其是在高中階段的教學中,學生的學業負擔重,學習壓力大,他們自然更樂于參與趣味化的學習活動。針對這一學情,在高中政治教學中運用問題引領式教學方法時,教師可以組織游戲化的課堂活動,鼓勵學生踴躍地參與游戲,從而以趣味化和直觀化的方式完成課堂學習任務。當學生完全沉浸在游戲場景時,他們的思維也將處于活躍階段,進而有助于培養他們自主思考的意識[4]。
但是,教師切勿因小失大,無論是課堂上的游戲活動,還是活動中的趣味化問題,都要始終緊扣政治課程的核心知識,這樣才能真正激活學生的思考意識,真正為學生的學習活動服務。以部編版思想政治必修3《政治與法治》第三單元第八課“法治中國建設”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結合這一課的基本概念和理論知識,巧妙地引入謎語、諺語、繞口令等游戲素材,在此基礎上提出問題,引領學生進行趣味化的互動和交流,從而活躍政治課堂的氛圍,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為他們后續的高階學習活動鋪墊基礎,如:
【問題一】“巴黎產品”——打一法律名詞。(法制)
【問題二】“爺爺請喝茶”——打一法律名詞。(公約)
…………
教師可以將抽象難懂的政治概念以趣味化的方式展現出來,引領學生通過謎語的謎面尋找對應的謎底。在猜謎語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加強自身的感官體驗,在視覺體驗的帶動下,更深刻地記憶政治學科的基本概念。借助此種方式,可以調動學生熱情,還可以促使學生以趣味化的學習方式學習基礎知識,進而化解政治學習活動中的枯燥感,降低政治知識的學習難度。待學生產生學習熱情后,教師便可以進一步引出問題,鼓勵學生聯想與想象,讓他們認識到“法治中國”的重要性,如:
如果你生活在一個沒有法律的國家,你會怎么樣?你周圍的世界會變成什么樣?
通過上述問題,學生能展開聯想和想象,并將聯想和想象的成果以口述的方式展現出來。這一過程有助于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法治中國”的重要性,也能促使他們從多個角度思考“法治”的意義。
如上所述,教師基于政治學科的教學需求,組織相應的游戲活動,為學生構建了一個既富有趣味性又具備開放性的政治課堂。在這樣的課堂中,學生可以感受到政治學習的魅力,體會到課堂學習活動的樂趣,從而逐漸增強自主學習的意愿。在此基礎上,學生在后續的政治學習中便能針對相關問題進行創新性的思考。
(三)設置提問板塊,鼓勵學生質疑
問題引領式教學不僅要培養學生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要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提出疑問的能力。為此,教師可以在課堂上設置提問環節,鼓勵學生提出具有深度和創新性的問題,以此促進學生思維進階。
在高中政治教學中,教師可以先為學生布置自主學習的任務,引導他們理順基本概念,構建知識層級。以部編版思想政治必修3《政治與法治》第二單元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布置為學生布置如下自學任務。
【任務一】閱讀教材,準確界定“人民民主專政”“人民代表大會”“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等基本概念,并借助思維導圖進行分類和整理。
【任務二】人民民主專政的意義是什么,取得了怎樣的成果?在你的生活中,是否受到了人民民主專政的影響?
如上述任務所示,教師可根據第二單元的課程內容,為學生設計不同類型的課堂學習任務。每當學生完成一個階段的學習任務后,教師應鼓勵他們提出自己的疑問。針對學生提出的多樣化問題,教師應為學生提供專項探究的機會。以“‘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究竟取得了怎樣的成就?它是否適應中國的國情呢?”這一問題為例,教師可以組織以“捕捉生活中的‘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為主題的活動,要求學生采取實地調研、問卷調查等手段,廣泛搜集和整合資料,明確“基層群眾自治制度”在農村、社區等地的具體表現形式。如此,教師便能引導學生圍繞自己發現的問題,進一步開展課堂自學和探究活動,從而加深他們對課內知識和學科理論的印象。同時,在自主質疑的環節中,學生的思維深度和廣度將得到顯著提升。
(四)建設合作小組,營造思考氛圍
在高中政治教學中運用問題引領式教學方法時,要想讓學生進行深層次的思考,就必須讓他們始終處于思考的氛圍中,如此才能使他們形成活躍的思維。為此,教師可以在課堂上構建合作小組,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以項目化、綜合化的形式,對政治學科中的相關問題進行思考和解讀,并共同尋找解決問題的多樣化途徑[5]。
以部編版思想政治必修4《哲學與文化》第一單元第三課“把握世界的規律”的教學為例,為了讓學生理解“世界是普遍聯系和永恒發展的”的理論知識,教師要培養學生從整體角度分析問題的意識,讓他們在思考中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基于此,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四個學習小組,并設置“什么是唯物辯證法的實質”這一辯題,要求四個小組圍繞此辯題,尋找相關的論據,闡釋本組的觀點,具體環節如下。
第一環節,合理分組。教師可依據學生在政治學科學習活動中的具體表現,按照“優+良+差”的混合分組方式,將學生分成“同組異質”的不同小組,促進不同思維層次和學習水平學生之間的交流,達成“以優帶差”的學習效果。
第二環節,引出辯題。當分組工作結束后,教師可帶領學生回顧“把握世界的規律”這一課的基礎知識,而后引出“什么是唯物辯證法的實質”的辯題,要求學生以歷史的興衰、國家的發展、社會的進步等為主要素材,闡釋本組的觀點,引導他們從不同的角度出發搜集辯論材料。
第三環節,課堂辯論。在確定辯題、搜集資料的基礎上,學生可以在組內劃分職責,明確每一個成員的任務,繼而在辯論活動中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并能依據對方辯手提出的問題進行駁斥。例如,若秉持“唯物辯證法的實質是對立統一規律”的觀點,學生便可從“對立統一規律揭示了事物的普遍聯系”“對立統一規律為人們提供了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等多個角度搜集和建構辯論的依據,并合理地闡釋本組的觀點。
通過課堂辯論,學生可以深入地理解“唯物辯證法的實質”的理論基礎,也可以發展辯證思維和邏輯思維。經過熱烈的辯論,政治課堂能形成良好的思考氛圍,學生也能在氛圍的驅動下思考問題,解決問題。
(五)巧引探究話題,推動學科實踐
在課堂教學的結尾階段,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學習反饋情況,在恰當的時機,巧妙地引入富有探究性的話題,以此推動學生開展學科實踐活動。以部編版思想政治必修2《經濟與社會》第二單元第四課“我國的個人收入分配與社會保障”的教學為例,為了讓學生更全面地了解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同時培養學生的政治認同素養,教師可以引入探究話題“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經歷了怎樣的發展進程?你認為我國的保障制度是否存在缺陷?”并在探究話題的基礎上,布置學科實踐任務,具體如下。
【課外探究】查閱和整合相關數據,以思維導圖、表格等為主要手段,展現近五年來我國社會保障制度取得的卓越成果,并嘗試對比不同省市社會保障制度的實踐情況。
根據上述課外探究任務,學生可以結合“我國的社會保障”這一節內容,關聯課內所學的“社會保障的概念”“社會保障的主要構成部分”“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的具體歷程”等相關知識點,并通過數據調查等手段,查閱真實信息,進而以真實數據為載體,比較不同省市社會保障制度的實踐情況和發展歷程。這樣,結合以上探究話題和課外探究任務,學生可以將課內所學知識遷移到課外,并在綜合分析、社會實踐等學科活動中,進一步理解學科概念,從而提升政治認同素養。
三、總結
綜上,在高中政治教學中運用問題引領式教學方法,具有激活學生問題意識、消除學生畏難心理等重要意義。教師在明確問題引領式教學方法的意義后,通過聚焦課程內容、組織游戲活動、設置提問板塊、建設合作小組以及巧引探究話題等策略,將問題引領式教學方法運用到政治教學中,不僅可以推動政治課堂教學環節的有序銜接,還可以全面提升政治教學的效率,逐步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劉艷麗.問題引領式教學在高中政治教學中的運用[J].中學政史地(教學指導),2022(10):41-42.
包中芹.問題引領式教學在高中政治教學中的運用[J].高考,2022(26):94-97.
董芳芳.談高中政治教學如何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J].學周刊,2022(23):15-17.
馮昕.高中思想政治教學中問題設置途徑探析[J].中學教學參考,2022(19):55-57.
趙彬.淺議問題引領式教學在高中政治教學中的運用[J].考試周刊,2022(26):163-166.
作者簡介:梁英(1978—),女,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新源縣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