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融合教育背景下,如何構建學前特需兒童的育人模式成為當前教育研究的重要課題。山東省沂南縣以特殊教育發展政策為指導,著眼縣域學前融合教育實施的現實需求,從搭建閉合式工作網絡、建立多主體支持體系、營造社會接納氛圍等方面形成縣域學前特需兒童的“家—園—社—康—醫”協同育人模式,并通過建立動態監管機制、完善配套保障機制、優化評估機制等方式保障“家—園—社—康—醫”協同育人模式的順利實施。縣域學前特需兒童“家—園—社—康—醫”協同育人模式的研究與優化是一個全方位、有深度的工程,能為學前特需兒童創造更加溫馨、專業的學習環境,助力學前特需兒童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融合教育;學前教育;特需兒童;協同育人
《“十四五”特殊教育發展提升行動計劃》明確了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的融合方向,強調了融合教育模式探索的必要性。學前融合教育作為融合教育的開端,探索有效的方法和路徑成為一項重要課題。學前特需兒童是指在學齡前期,由于生理、心理、社會等方面的原因,相對于正常兒童而言存在一定程度的發展延遲或異常的兒童群體。這一概念強調了這一群體的多樣性,包括各種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兒童,如孤獨癥、注意缺陷多動障礙、智力障礙、感覺統合失調等。鑒于學前特需兒童教育的特殊性,依靠單一的育人主體很難實現全方位的照料和教育。為此,本研究旨在探索一種協同育人模式,即能夠調動家庭、學校、社會、康復中心、醫療機構五大主體參與的育人模式,進而為學前特需兒童提供有效的家庭照料、學校教育、社會關照、專業的康復訓練和醫療服務等。
一、融合教育與學前特需兒童育人模式創新的基本思路
高質量學前融合教育的核心在于資源的高度整合。這一目標要求要打破教育類別、學科門類、行業阻隔,通過課程標準、培養方案、轉銜安置和資源共享等方面的創新,實現教育資源的深度整合。這意味著要建立更為靈活、協同的教育管理機制,以確保不同類型特需兒童的個性化需求都能得到滿足。
在學前特需兒童協同育人模式中,教師的專業支持至關重要。針對不同特殊兒童的差異性需求,應該實施差異化的專業支持計劃。這涉及教師在學前融合教育中的培訓與發展,使其具備特殊教育專業知識和教學技能,以更好地應對不同兒童的學習和發展需求。為了實現高質量的協調與共享,需要打通教育類別、學科門類、不同行業之間的阻隔。這意味著在學前融合教育中,資源的分配需要更加精準,以確保每名特需兒童都能獲得合適的教育資源。通過建立資源協調機制,縣域內各相關機構共同參與,形成資源整合的聯動效應。
“家—園—社—康—醫”強調家庭、學校、社會、康復和醫療五個方面的緊密合作,形成一個多層次、全面化的服務網絡。“家”代表溫暖的家庭環境,是特需兒童成長的原初社會;“園”強調學校的角色,提倡差異化教學,確保每名特需兒童獲得個性化的學習支持;“社”關注社會環境,倡導包容、尊重,創造一個能夠理解并支持特需兒童的社會;“康”體現了康復服務的關鍵,為特需兒童提供物理、心理康復,促進他們全面發展;“醫”強調醫療保健,協同不同領域的醫療專業人士,保障特需兒童身體和心理的健康發展。
二、縣域學前特需兒童“家—園—社—康—醫”協同育人模式
在融合教育背景下,沂南縣在構建學前特需兒童“家—園—社—康—醫”協同育人模式的過程中,從搭建閉合式工作網絡、建立多主體支持體系、營造社會接納氛圍等方面展開,為實現特需兒童在學前教育階段的全面發展創造條件。
1. 搭建閉合式工作網絡
通過搭建閉合式工作網絡實現教育資源的高效整合,推動多部門協同合作,為每名學前特需兒童提供全方位的關愛和支持。首先,沂南縣在縣域層面建立了一整套學前融合教育管理制度,包括制定學前融合教育工作責任制度、學前融合教育篩查鑒定制度、學前融合教育資源空間管理制度、學前融合教育招生安置制度、學前融合教育學籍管理制度、學前融合教育家長培訓制度等二十幾種管理制度。通過設定清晰的工作職責和管理制度,確保教育資源的高效調配,為特需兒童提供有針對性的教學支持。其次,建立信息化管理平臺與資源庫。通過建立沂南縣學前特需兒童信息化管理平臺,實現各部門數據共享,這樣不僅有助于提高教育質量,還能使不同領域的資源得以充分整合。再次,搭建閉合式工作網絡。為了更好地解決學前特需兒童融合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沂南縣搭建了“兒童(家長)—幼兒園—指導中心—相關部門”閉合式工作網絡。這一工作網絡依托沂南縣學前特殊教育資源與指導中心,通過多部門聯席會議制度,解決學前特需兒童融合教育工作中的協同難題。最后,家園合作協同發力。通過與家長建立和諧關系,宣傳和科普融合教育知識,營造良好的教育環境和家庭氛圍。同時,沂南縣在每年的教師招聘工作中會選拔一些學前特殊教育專業教師,充實到全縣各幼兒園中,保障縣域內學前特殊教育專業師資的配備數量,從而提高融合教育的質量。另外,沂南縣學前特殊教育資源與指導中心還通過建立家庭、教師和幼兒園的三方合作共育機制,更好地幫助特需兒童順利融入普通班級。
2. 建立多主體支持體系
在打造學前特需兒童“家—園—社—康—醫”協同育人模式中,建立一個全面而靈活的支持體系至關重要。沂南縣通過資金投入、環境建設和多方協作的方式,形成了支撐學前融合教育高質量運轉的堅實基礎。首先,確保了足夠的資金投入。設立專項基金,保障學前融合教育的經費充足,科學分配經費,避免資源浪費。為了有效監管和靈活調整專項經費的使用,沂南縣建立了經費監督機制,對經費使用情況進行全面監督,提高專項經費使用效益。其次,幼兒園建立了多層次、多領域的專業團隊,包括特教教師、資源教師、隨園保教教師、康復師、心理醫生等,共同制訂個性化的教育計劃,確保特需兒童在幼兒園得到充分的關懷和支持。幼兒園還需加強與家長的溝通,通過建立定期的家長會議和家訪制度,促進信息共享,形成家園合力。與社區合作,重在進一步整合社會資源,為特需兒童提供更廣泛的支持。沂南縣域范圍內的社會組織、志愿者團隊、文化機構等參與到學前特需兒童教育中,積極提供各類服務和活動,幫助學前特需兒童更好地融入幼兒園和社會。康復機構、醫療機構與幼兒園、家長、社區建立緊密的合作機制,有機結合,共同制定康復方案、醫療方案和個性化教育計劃,定期評估特需兒童的發展情況,及時調整康復方案、醫療方案和個性化教育計劃,為學前特需兒童提供多方面的康復支持,形成多層次、全方位的支持體系。最后,沂南縣成立了特殊教育實驗幼兒園與資源中心。2021年,沂南縣成立了沂南縣特殊教育實驗幼兒園,成為全省第一所普特融合公辦幼兒園;2022年,沂南縣成立了學前特殊教育資源與指導中心,為全縣學前融合教育工作的開展提供專業支持。同時,沂南縣為充分發揮不同機構的優勢,通過整合多元化的教育資源,更好地滿足了特需兒童的多樣化需求。此外,沂南縣為確保早期康復與學前保教需求平衡,加大了對早期康復的投入,與沂南縣人民醫院協同共建了兒童康復中心,從教育的視角構建科學的學前特需兒童康復評估機制,使學前融合教育更具前瞻性和靈活性。
3. 營造社會接納氛圍
在構建縣域學前特需兒童“家—園—社—康—醫”協同育人模式的過程中,通過多方面的手段推動社會對學前融合教育的認知和支持,營造積極的社會接納氛圍。首先,加強公眾教育和意識普及。沂南縣通過開展社區教育活動、宣傳推廣和專業培訓,提高公眾對學前特需兒童的理解和認知水平。公眾對特殊需求群體的了解越深入,就越能夠打破陳舊觀念,更好地實現社會接納的目的。其次,建立開放、友好的幼兒園環境。幼兒園是兒童成長的主要場所。為了營造社會接納的氛圍,沂南縣各幼兒園打造了友好、包容的園所文化,積極采取多元化的教育方式,引導幼兒、教職員工對特需兒童保持尊重、關愛和理解,幫助他們更好地融入園所生活。最后,推動社區參與學前融合教育。社區是學前特需兒童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依托。通過利用社區資源開展園內外教育教學活動,使得家庭和社區成為特需兒童成長的支持系統,營造共同關注、互幫互助的社區氛圍,進一步促進社會環境對學前特需兒童的理解與接納,為其社會化發展提供機會,也為學前融合教育的課程開發提供多種資源。同時,政府也要提供更多支持,鼓勵企業、機構為學前特需兒童提供平等的教育機會。媒體的積極參與也是營造社會接納氛圍的重要一環。沂南縣通過電視臺、新媒體等多個平臺報道正面事例,傳遞積極信息,引導社會關注學前特需兒童的成長過程,營造積極向上的社會接納氛圍。
三、縣域學前特需兒童協同育人模式的保障機制
縣域學前特需兒童“家—園—社—康—醫”協同育人模式是幫助特需兒童成長成才的關鍵。為了確保縣域學前特需兒童協同育人模式的真正落地,需要完善相應的保障機制。
1. 建立動態監管機制
縣級教育局、衛生健康委員會、殘疾人聯合會等部門依托山東省政務信息資源共享交換平臺,建立了學前殘疾兒童篩查、評估、建檔、轉介、安置網絡化運行機制,完善相關部門共同參與的學前殘疾兒童信息年報制度。每年5月份,上述部門分別將新診斷的學前特需兒童信息、未入園的適齡特需兒童信息等報告轉交給縣教育行政部門,由縣教育部門牽頭組建的殘疾兒童少年入學鑒定和咨詢委員會對適齡學前特需兒童進行入園評估和教育安置。通過科學、全面的評估,有針對性地提出個性化的教育安置建議。同時,根據動態監測機制的相關要求,及時整改評估結果存在的問題,充分發揮動態監管機制的監督作用,更好地推動縣域學前特需兒童協同育人模式落地。
2. 完善配套保障機制
首先,發揮沂南縣學前特殊教育資源與指導中心的引領和示范作用,將其作為學前融合教育工作培訓基地,全面推廣“醫—教—康”實驗成果,為特需學前兒童提供有針對性的教育和康復訓練。在“康”和“醫”兩個方面,學前特需兒童的康復和醫療服務需要與教育過程緊密銜接。在幼兒園內打造資源空間,配備資源教師和隨園保教教師,為學前特需兒童提供個性化的教育服務。同時,實施協同育人模式,培養一支專業的團隊,包括特殊教育專家、資源教師、隨園保教教師、康復醫生、社會工作者等方面的人才。普通教育教師的培訓也尤為重要,以提高其對學前特殊教育的理解和應對能力,確保“家—園—社—康—醫”五個環節的協同有序進行。
3. 優化評估機制
在構建縣域學前特需兒童“家—園—社—康—醫”協同育人模式過程中,優化評估機制顯得尤為關鍵。首先,采用多元化和個性化的評估方法。傳統的教育評估希望通過評估預測幼兒能達到的教育水平,但學前特需兒童的發展需要尊重差異、價值多元。價值多元是融合教育評估的核心理念之一。綜合運用觀察法、問卷調查、家庭訪談、醫學診斷等多種手段,全面了解學前特需兒童的身體、認知、社交、情感、語言等方面的發展情況,著眼于他們的個性、優勢和動態發展的能力而非障礙。另外,建立評估團隊,制定評估方案。建立包括特教教師、資源教師、隨園保教教師、康復師、心理醫生、家長等人員參與的教育評估小組,并根據學前特需兒童的實際情況制定包括評估目的、評估內容、評估工具與方法在內的切實可行的教育評估方案,確保教育評估實效開展。其次,建立聯動動態評估機制。在定期、連續的基礎上積極開展學前特需兒童的教育動態評估,及時發現問題并對個性化教育計劃進行調整。同時,利用沂南縣學前特需兒童信息化管理平臺,達到家庭、學校、社區、康復和醫療機構的評估數據共享,形成多方合作的動態評估機制。最后,形成家庭參與的評估模式。家庭是學前特需兒童發展的重要環境之一,評估機制應當注重家庭的參與。建立與家庭密切合作的評估模式,通過家庭訪談、家庭觀察等方式獲取更全面、真實的學前特需兒童發展信息。同時,為家庭提供相關培訓,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評估結果,并在日常生活中為學前特需兒童提供有針對性的支持。
總之,構建縣域學前特需兒童“家—園—社—康—醫”協同育人模式,能更好地幫助學前特需兒童全面發展,提高他們的學習和生活質量。這一學前特需兒童融合教育的模式不僅符合當前特殊教育發展的趨勢,還體現了教育事業的人本關懷。
基金項目:山東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3年度課題——融合教育背景下縣域學前特需兒童教育支持系統及運行機制研究(2023ZC058)。
參考文獻:
[1]霍力巖,樊婷婷,萬素冰,等. 學前特殊需要兒童的支持維度與要素研究:基于六國學前教育課程指南的比較分析[J]. 中國特殊教育,2023(8):65-75.
[2]張玲,鄧猛. 我國學前融合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內涵、特征與行動理路[J]. 學前教育研究,2023(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