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德育過程中,學生的評價不僅反映了他們對德育內容的接受程度,還揭示了德育工作方法的有效性。自我效能理論關注學生的自我評價和自我效能感,強調學生在教育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和作用。闡述了自我效能理論的基本內涵及其與高中德育的關系,提出了在高中德育中提升學生自我效能感的策略,探討了自我效能提升與高中德育效果的關系,闡明了提升學生自我效能感對促進學生德育素養全面發展的積極作用。
關鍵詞:學生評價;高中德育;自我效能;自信心
作者簡介:譚先覺(1982—),男,廣西壯族自治區貴港市木格高級中學。
在當前教育體系中,德育的地位已經被提升至一個不可或缺的高度,特別是在高中階段,德育的影響和意義愈發凸顯。高中時期正是青少年個性形成、價值觀塑造的關鍵時期,高中德育工作的質量直接關系到學生未來能否成為有道德、有責任、有擔當的社會成員。因此,深入探討德育在高中教育中的實施及其產生的效果,顯得尤為重要。
自我效能理論為教育領域帶來了新的視角。在德育的語境下,自我效能可以理解為學生對自己能否踐行道德規范、能否在面對道德困境時做出正確選擇的信心和預期。這種信心和預期不僅直接影響學生的道德行為,也是評價德育效果的重要指標。自我效能理論為教師評價高中德育效果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方法。通過將自我效能理論與德育實踐相結合,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德育的本質和目標,更加科學地評價德育的效果和質量。這對于提升高中德育水平,培養更多有道德、有責任、有擔當的社會成員具有重要的意義[1]。
為了確保研究的扎實性和可信度,本研究在數據采集上采取了多元化的策略,包括問卷調查、深度訪談、現場觀察等方法,力求獲取真實的第一手數據資料。
一、自我效能理論的基本內涵及其與高中德育的關系
(一)自我效能理論簡介
自我效能是個源自心理學的概念,在現今的教育領域中越來越受到重視。該理論由美國心理學家阿爾伯特·班杜拉提出,強調個體對于自身能否完成某一行為所持有的信念和期望。它不僅僅是個體對自我能力的一種簡單評估,更是個體在特定環境背景下對于能否成功完成某一行為的深層信念和期望[2]。這種信念和期望,影響個人的選擇、努力程度和持久性。
自我效能對行為的影響是深遠的。在面對挑戰時,高自我效能感的個體更有可能采取積極行動,而低自我效能感的個體,則可能選擇逃避或放棄。這種差異,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個體是否能成功應對生活中的種種挑戰。在高中德育實踐中,提升學生的自我效能感,無疑是培養他們健康人格、增強他們心理韌性的重要途徑。
(二)自我效能與高中德育關系探討
自我效能理論與高中德育之間聯系緊密,為學生自主發展能力的培育提供了堅實的支撐。
在德育過程中,學生通過自我認知、自我體驗和自我調控等多種方式,逐漸形成和完善自己的品德結構。而自我效能可以幫助學生在自我認知的過程中更加客觀地看待自己的優點和不足,從而使其在自我體驗的環節中更加深入地理解社會道德規范的內在要求[3]。在自我調控階段,自我效能也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能使學生在面對誘惑和沖突時保持清醒的頭腦和堅定的立場,從而實現對自我行為的有效管理和控制。
在德育評價環節中,學生需要對自己和他人在德育方面的表現進行評價和反思。而自我效能的高低,直接影響他們評價標準的設定和評價結果的公正性。具有高自我效能感的學生,在評價自己和他人時會更加客觀、公正和全面,因為他們有足夠的自信和底氣去正視自己的不足和他人的優點。相反,自我效能感較低的學生則可能會因為缺乏自信而苛求自己或他人,從而導致評價結果的失真和偏頗。
因此,自我效能理論不僅影響學生品德形成的全過程,還直接關系到德育效果的實現和提升。為了更好地發揮自我效能在德育中的積極作用,教師需要從多個方面入手培養學生。
二、在高中德育中提升學生自我效能感的策略
在高中德育的實踐中,要提升學生的自我效能感,教師首先應當創設成功體驗的機會。成功體驗是學生獲得自我效能感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徑。當學生在德育活動中取得成功,他們會從中感受到自己的能力和價值,進而增強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教師需要精心設計德育活動,確保其既符合學生的興趣愛好,又能讓學生在參與過程中體驗到挑戰和成就感。
例如,模擬聯合國大會的活動可以讓學生扮演不同國家的外交官,圍繞國際議題進行辯論和決策。這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團隊合作和溝通技巧,還可以拓寬他們的國際視野,提高他們對全球問題的關注度。教師可以讓學生選擇一個社會問題(如環保、貧困、教育等)進行深入研究,并提出解決方案。學生可以組成團隊,分工合作,如搜集資料、進行調查、設計解決方案等。這樣的活動能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問題解決能力,同時也可以讓他們了解團隊合作的重要性。通過團隊合作活動,學生不僅可以提高團隊合作能力,也可以學習到如何有效地解決問題和做出決策。同時,這些活動也可以提供一個平臺,讓學生更好地了解彼此,培養他們的社交技能和人際交往能力。
除了創設成功體驗,樹立榜樣示范也是提升學生自我效能感的重要手段。榜樣是學生學習的目標和方向,他們的成功經驗和行為方式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在高中德育中,教師應當善于發現和挖掘身邊的榜樣資源[4],如優秀學生、教師等,讓他們成為學生學習的典范。通過分享榜樣的成長經歷和成功經驗,學生可以從中獲得替代性經驗,即通過觀察他人的行為和結果來預測和解釋自己的行為可能產生的結果。這種替代性經驗可以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自我認知和評價,從而提升他們的自我效能感。
積極的言語反饋和鼓勵可以幫助學生建立正面的自我形象,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教師應當在日常教學和德育活動中,多給予學生正面的評價和鼓勵,讓他們感受到自己的進步和成就。還可以引導學生之間進行互評,讓他們在互相肯定和鼓勵中共同成長。需要注意的是,言語說服應當建立在真誠和客觀的基礎上,避免空洞的贊美和無效的鼓勵。
調節情緒狀態也是提升學生自我效能感的重要環節。情緒狀態直接影響學生的心理狀態和行為表現。學生處于積極的情緒狀態時,更容易保持開放的心態和積極的態度,從而更有可能取得成功。教師需要關注學生的情緒變化,及時給予心理輔導和情感教育。通過幫助學生調節情緒狀態,教師可以幫助學生保持積極的心態和情緒狀態,更好地應對學習和生活中的挑戰。
這些策略的實施不僅有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更為他們未來的成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實際德育工作中,教師應當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需求,靈活運用這些策略,為培養學生的自我效能感創造更加有利的條件。
三、從學生評價看高中德育效果
(一)學生對高中德育課程的評價調查
在當前教育背景下,高中德育工作的有效性成為教育界乃至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問題。學生作為德育工作的直接受眾,他們對于德育效果的評價尤為重要。為了更好地了解學生對高中德育效果的看法,本研究綜合了課程內容、實施方式以及產生的效果等多個維度進行探討。
在課程內容方面,學生普遍關注課程是否緊密聯系實際、是否跟上時代步伐以及是否能滿足他們的個性化需求。貼近實際的德育課程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應用所學知識,讓他們在面對現實生活中的道德困境時能做出明智的選擇。時代性強的課程內容則能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熱點問題,培養他們的批判性思維,使他們在多元化的社會中保持清醒的頭腦。滿足學生個人需求的課程內容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更加主動地參與到德育學習
中來。
在實施方式方面,學生對于課程實施方式的多樣性、互動性以及激發學習興趣的程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多樣化的實施方式能打破傳統德育課堂的沉悶氛圍,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接受教育[5]?;有詮姷慕虒W方式則能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討論,培養他們的溝通協作能力,使他們在交流中不斷提升自己的道德認知。能激發學習興趣的實施方式能幫助學生克服學習過程中的惰性,讓他們保持持久的學習動力。
在產生的效果方面,學生對于德育課程在提升道德品質、培養社會責任感以及增強自我認知等方面所產生的效果給予了高度評價。他們認為,通過德育課程的學習,自己的道德品質得到了顯著提升,更加懂得如何尊重他人、關愛他人,形成了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德育課程也幫助他們增強了社會責任感,讓他們更加關注社會發展,愿意為社會進步貢獻自己的力量。德育課程還讓學生在自我認知方面取得了長足進步,他們更加了解自己的優缺點,懂得如何揚長避短,實現自我價值的最大化。
綜合學生的評價可以看出,高中德育工作在課程內容、實施方式以及產生的效果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仍然有改進空間。
(二)自我效能感的提升與高中德育效果的關系
觀察學生在德育課堂中的表現不難發現,那些自我效能感較強的學生,往往更加主動地參與到課堂討論中,他們敢于發表自己的觀點,樂于與同伴分享自己的思考。這種積極參與的態度,正是他們自我效能提升后,對自我能力更加肯定、對學習任務更加自信的直接體現。反之,自我效能感較低的學生,常常在課堂上保持沉默,害怕自己的觀點被他人否定,擔心自己的表現不盡如人意。這種消極的態度,不僅影響了他們的學習效果,也阻礙了他們在德育課程中的成長。
再來看學生的道德品質發展。道德品質,是學生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德育課程的核心目標之一。自我效能的提升,對于學生的道德品質發展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那些自我效能感較強的學生,更加相信自己有能力成為一個有道德、有品質的人。他們在面對道德困境時,會更加堅定地采取正確的行動,更加自覺地遵守道德規范。而自我效能感較低的學生,則可能在道德選擇上猶豫不決,甚至做出違背道德的行為。由此可見,提升學生的自我效能感,對于培養他們的道德品質具有重要意義。
自我效能感的提升還與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緊密相連。自我效能感提升后,學生對自己的能力更加自信,社會責任感也更加強烈,更加愿意主動承擔社會責任,積極參與到社會公益活動中,用自己的行動去服務他人、服務社會。這種積極的社會責任感,不僅有助于學生的個人成長,對于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也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可見,自我效能感的提升在高中德育中具有重要作用。它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促進學生的道德品質發展,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還能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自我、肯定自我、超越自我。在高中德育實踐中,教師應注重提升學生的自我效能感,通過肯定鼓勵、設置挑戰性任務、榜樣示范等方式,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自我效能觀念,培養他們的自信心和責任感,為他們的全面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結語
研究發現,學生對德育課程的評價與其自我效能感的提升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那些對德育課程給予高度評價的學生,往往也是自我效能感提升最為顯著的學生。這種正向的關聯,無疑從另一個角度驗證了德育課程的實際效果和價值。未來的研究可以關注學生的真實需求和發展訴求,使德育課程更加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更加符合學生的成長規律,更加有效地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只有真正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重,德育課程才能真正發揮其應有的價值和作用。
[參考文獻]
[1]馬紀孝.學生自我效能助推德育管理的研究:以德清職業中專為例[J].職業,2020(17):86-87.
[2]張玉瑩.普通高中學生德育評價現狀、問題與策略研究:以S市為例[D].廣州:廣東技術師范大學,2023.
[3]張平安.利用互聯網平臺構建學生德育及評價體系[J].學苑教育,2022(33):9-11.
[4]鄧勇.提高攀枝花市高中德育有效性的策略研究[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13.
[5]張會梅.新時代背景下高中德育工作的實踐探索[J].中華活頁文選(教師版),2023(15):190-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