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舞臺藝術作品類型豐富,內涵深刻,是開展思政教育的絕佳載體。自舞臺藝術作品與思政教育有機融合以來,教學中雙主體——教師和學生,都在思政素質、專業素質以及綜合素質等方面獲得了顯著的提升,呈現出了理想的育人效果。對此,本文就舞臺藝術作品思政教育對師生道德修養、家國情懷、政治思想和理想人格的培養成效進行了具體分析。旨在獲得更加深刻的認識,為今后舞臺藝術作品課程思政的實施提供相應的理論參照與智力支持。
[關鍵詞]舞臺藝術作品;思政教育;雙主體;育人效果
一、舞臺藝術作品對師生政治思想的引領
“進入新世紀后,世界文化呈現出明顯的多元化和全球化趨勢。對此也有部分師生在政治思想方面受到了影響,產生了一定的認知偏差。[1]”而通過舞臺藝術作品課程思政的開展,則得到了有效的遏制和轉變,逐步實現了政治認同,樹立起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并珍視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為今后服務社會和實現個人全面發展打下了堅實的思想基礎。
(一)政治思想的認同
在全球化、多元化的文化背景下,蘊含著西方價值觀的意識形態正以多種表現形式影響著高校師生的政治思想,甚至對國家意識形態安全造成了威脅。如果不能有效地疏導和化解這些風險,后果不堪設想。而舞臺藝術作品則可以以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方式引領學生的政治思想認同。如舞臺劇《永定人家》,該劇講述的是北京永定河畔幾家人的故事,時間跨度超過了半個世紀,以小人物的生活為切入點,反映了時代的變遷。通過欣賞這部作品可以看出,正是新中國的成立和改革開放,才讓人物和家族的命運得到了轉變,深刻詮釋了個人和家國之間的關系。師生們也由此實現了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其效果顯然是單純的說教所不能比的。
(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確立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僅是個人成才的需要,也是社會發展的需要。其在師生心目中的確立,僅靠思想政治課上的講述是遠遠不夠的,更需要讓師生們聽得見、看得到,實現發自內心的認同。如山西歌舞劇院推出的舞臺劇《十年》,講述的是多位年輕人在北京打拼的故事。這些初來乍到的年輕人,一開始在北京的發展并不順利,甚至一度面臨著生活的困境。但是即便在這種情況下,他們仍然堅決抵制各種不法行為,互相幫助和扶持,克服重重困難,并最終實現了成功。文明、和諧、自由、平等、法治、敬業、誠信、友善等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和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都在該劇中有著鮮明的體現,師生們無論是欣賞還是表演,都會獲得真切的體驗和觸動。
(三)優秀傳統文化的珍視與傳承
“優秀傳統文化是五千多年來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支撐。[2]”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伴隨著傳統文化復興和高校服務地方文化發展責任的明確,藝術專業的師生廣泛投入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中,通過對地方民歌、民樂、戲曲、舞蹈的改編等,推出了一系列全新的舞臺藝術作品,并積極借助互聯網進行廣泛宣傳,獲得了社會各界的普遍好評。同時,師生自身也在這個過程中樹立起了文化自覺與自信。通過分析可以看出,針對高校師生政治思想的現狀,舞臺藝術作品可以及時有效地進行引領,從本質上提升了隱形思想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二、舞臺藝術作品對師生道德修養的提升
在當代獲得普遍好評的優秀舞臺藝術作品,無一不是真、善、美的典范之作,可以給教師和學生道德的啟示、感悟和教化。具體表現為以下四個方面:
(一)認同道德規范
道德規范既是調整人們之間利益關系的行為準則,也是評價善惡的重要標準。舞臺藝術作品的道德規范,具體表現為其具有的藝術風格和情感類型。當師生們欣賞或表演這些作品時,會從風格和情感的認同自然過渡到道德規范的認同。比如,當欣賞或演唱《愛的奉獻》歌曲時,師生們首先會感受到作品質樸而深情的歌詞和旋律,認同歌曲“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主題。這個過程并非強制的,而是一種接近于本能的自發行為,在自然狀態下實現了內化于心、外化于人的良好效果。
(二)和諧道德關系
道德關系是指人與人、人和群體之間的狀態。包含個體與個體之間、個體與群體之間、群體與群體之間三種形式。不同類型的舞臺藝術作品,均可以讓師生們對不同形式的道德關系有更加深刻的認知和感悟。比如話劇《關系》,圍繞一名男性和三位與他有關的女性展開,呈現了人與人之間的糾葛,以及每個角色與自我的關系,反映了情感的復雜、人性的掙扎,以及生活的真相。歌曲《我和我的祖國》,通過“浪花”與“大海”的形象比喻,闡明了個人和國家之間的關系。不同國家的表演團體聯手推出的演唱會、演奏會等,則成為促進文明交流互鑒、推動國與國關系健康穩定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這些道德關系都是為廣大師生感同身受的。
(三)內化道德人格
個體在認同了道德規范與道德關系后,會自然地生成道德人格,并將其內化到潛意識和意志品質中。比如,在欣賞完貝多芬《命運交響曲》后,會從貝多芬身上感知到什么是堅韌和不屈,在深受感動的同時自覺將這種精神帶入教學、學習和生活中。
(四)外顯道德行為
道德行為是個體道德主觀能動性的表現,具有自知性、自主性和關聯性特點。結合舞臺藝術作品而言,師生在參與欣賞或表演活動后,知道個體受到了道德教化,并自覺自愿地開展各種行為,且明確這些行為在道德方面的性質和意義,以及與其他人、群體和社會的關聯。比如,欣賞或演唱完愛國題材的歌曲后,師生的民族自豪感會油然而生,也會主動參與一些公益活動,最終成為一種常態化的道德行為。通過分析可以看出,舞臺藝術作品對師生道德修養的影響是全面而深刻的,效果也是其他形式的道德教育所不具備的,真正實現了道德價值的內化和道德情操的培養。
三、舞臺藝術作品對師生家國情懷的培育
弘揚愛國主義與厚植家國情懷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與關鍵。而在這方面,舞臺藝術作品是具有奇效的。“源于在中國近現代革命和發展進程中,先后涌現出了一大批經典的紅色作品。其從戰爭中誕生,見證了革命的進程,沐浴了勝利的榮光,凝聚著中華民族堅強不屈的斗志和對祖國與民族的熱愛。[3]”通過紅色作品進行思政教育,也是課程思政和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中至關重要的一環。從實際效果來看,通過對紅色作品的創作、表演和欣賞,充分激發了廣大師生的民族認同感和愛國之情,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在紅色藝術環境中感同身受
紅色作品的數量眾多,類型豐富,為課程思政的實施奠定了良好基礎。在學校的支持下,師生們也構建起了基于紅色作品的藝術環境。第一,開放式的紅色藝術環境。依托于學校官方的新媒體平臺,通過“每周紅色藝術作品推薦”“紅色藝術家訪談”等各種類型的活動,讓廣大師生感到紅色文化并非遙不可及的,而是看得見、摸得到的,在全校范圍內營造出了認同和推廣紅色文化的氛圍。第二,“互聯網+紅色藝術”的網絡傳播環境。師生們的工作、學習和生活,無時無刻不與互聯網發生著密切的聯系。對此,學校則通過校園網絡平臺,先后構建起了紅色藝術學習社區、紅色藝術傳播群、紅色音樂社團、紅色戲劇社團等,師生可以通過互聯網,以最熟悉、最便捷的方式親身參與紅色藝術的各類活動。第三,特色紅色校園文化環境。通過“我心中的紅色經典作品”活動的開展,讓師生選擇一部個人認為最優秀的紅色作品,通過講述、表演對作品進行展示,并將其中的愛國情感和家國情懷作為個人的信念與志向,成為校園文化建設的新亮點,更讓師生的思想、心靈和情操得到了洗禮與升華。
(二)在紅色舞臺藝術課程中全面參與
就紅色作品而言,與之最為相關的是音樂、戲劇、舞蹈等藝術類專業課程。可以通過藝術理論課、藝術鑒賞課、藝術表演課等多種類型的課程,促進學生愛國情感和家國情懷與專業教學的深入協同。在藝術理論課中,可以選取經典紅色作品,對其進行形式和內容方面的全面剖析,讓師生掌握紅色作品創演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在藝術鑒賞課中,則可以選取不同時期的紅色作品,讓師生在鑒賞時把握紅色作品的基本脈絡和歷史進程,學會用時代性、民族性的視角去審視這些作品;在藝術表演課中,則通過紅色作品的議題、紅色作品表演技巧的交流等,為表演實踐做好準備,同時廣泛開展音樂會、戲劇周等活動,讓紅色作品的育人功能得到更加全面的發揮。
(三)在紅色作品資源中擴展提升
紅色作品所對應的藝術類專業,除了接受紅色作品的愛國主義教育外,更可以憑借自身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擴展和深化紅色作品資源,并在這個過程中獲得實踐素質和能力的提升。如筆者所在院校,便構建起了常態化的紅色作品創編機制。“由教師、學生、民間藝人、演職人員等不同身份和角色的主體,全面參與到創編過程中。[4]”鼓勵以師生為主體,其他主體協同配合。從經典紅色作品中提取創意和特色,融入時代審美需求,推出一大批新的紅色歌曲、紅色交響樂、紅色舞臺劇等。同時,通過展示和交流全面擴大作品的影響力,滲透于師生的工作和學習中,也成為學校一項新的文化品牌,在社會上獲得了廣泛贊譽。通過分析可以看出,在紅色作品的幫助下,舞臺藝術作品在培養學生愛國情感和家國情懷方面,發揮出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價值,并在這個過程中實現了中華文化基因的傳承與中國精神的弘揚。
四、舞臺藝術作品對師生理想人格的塑造
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項重要目標,便是將學生培育成具有理想人格的人。習近平總書記則將青年的“理想人格”集中闡釋為有理想、有作為、有擔當的全面發展的時代新人,并具有求真、向善、臻美的價值取向。這方面,舞臺藝術作品也是具有奇效的,從三個方面實現了對師生理想人格的塑造。
(一)舞臺藝術作品培養了師生求真的精神
舞臺藝術作品的求真,主要以大量經典的現實題材舞臺作品為載體。這些作品普遍具有貼近現實生活,反映客觀現實,弘揚時代精神的特點。作品或聚焦于歷史,或立足于當下,通過歌頌和批判,讓人們對某一類現象、某一個人物或某一段歷史有更本質的認識。廣大師生便是在欣賞和表演這些作品中獲得了真切的感悟。如舞蹈作品《夫妻哨》,該作品以王繼才、王仕花夫婦在海島戍邊28年的故事為原型,展示出了二人甘于奉獻的偉大精神。“夫妻哨”從字面意思便可知,這是一座與世隔絕,僅有夫妻二人值守的哨所。這里氣候無常,物質匱乏,生活枯燥,甚至時常遇到生命危險。即便是在這種環境下,作品中主人公仍然堅守了28年。舞蹈作品便是對夫妻二人守島生活的真實再現。通過這部作品的欣賞和表演,也讓師生對生命、生存和生活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真正體驗到了什么是堅定信念、矢志不渝和默默堅守、甘于奉獻。
(二)舞臺藝術作品培養了師生向善的品格
善就是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講信修睦,提倡個體為他人、為社會、為人民謀利益。民族歌劇《沂蒙山》自上映后便獲得了好評無數。而劇中給觀眾留下印象最深刻的則是第三幕中的片段。海棠接受了八路軍女戰士夏荷的托孤,答應她要將女兒小沂蒙撫養長大。此后帶著自己的兒子小山子和小沂蒙艱難地生活。但是在一次日軍的掃蕩中,海棠毅然決定讓自己的親生骨肉去引開敵人,而小山子最后也倒在了敵人的槍口下。看著自己的兒子赴死,對于一位母親而言,想必是世界上最大的痛苦了。但是海棠又清楚地知道,自己既有對別人的承諾,也有保家衛國的責任。這正是“水乳交融、生死與共”的沂蒙精神最真實的寫照,也讓師生對什么是善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三)舞臺藝術作品培養了師生臻美的追求
對美的追求既是人的本性,也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需要。優秀的舞臺藝術作品本身就是美的創造。廣大師生在欣賞、表演和創編舞臺藝術作品時,會自然獲得多種美的陶冶和潤澤,并在此基礎上樹立起正確的三觀,實現個體的和諧發展。綜上所述,舞臺藝術作品可以培養師生求真、向善、臻美的精神和追求,而理想人格也正是在這個過程中得到了確立。
結束語
近年來,伴隨著課程思政的深入開展與實施,其效果也得到了廣大師生的普遍認可。特別是對于舞臺藝術作品而言,其在形式和內容上的特點,使其可以以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方式作用于教師和學生兩個主體,使師生的多項素質和能力均得到顯著提升。對此,需要教師和學生認識到舞臺藝術作品課程思政的重要性,教師深入挖掘其課程思政元素,并通過示范和參與的形式將其呈現出來,而學生則抓住教師提供的實踐機會和平臺,全面參與各項學習活動,實現三全育人、教學相長的理想效果。這既是舞臺藝術作品課程思政的價值和意義所在,也是下一步努力的方向所在。
參考文獻
[1]鄒蒲陵.高校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合力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22.
[2]陳先達.思想中的時代和時代中的信仰[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8.
[3]毛康.高校音樂通識課程中實施思政教育的問題分析及創新對策[J].當代音樂,2024(1):28-30.
[4]盧致苑.立德樹人視域下公共音樂教育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實踐探索[J].現代職業教育,2023(33):5-8.
作者簡介:王音(1981— ),女,漢族,江蘇無錫人,江蘇第二師范學院音樂學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藝術學、音樂教育。
基金項目: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項目“高校課程思政在舞臺藝術作品中的激活與推廣路徑研究”(項目編號:2022SJZDSZ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