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道德與法治課堂,可從單元作業設計思考,明晰課標及教材要求,奠定作業設計基礎;基于學情及設計原則,創新作業設計類型;及時進行學習評價,發揮作業激勵功能。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業設計的功能,提高教學效率,讓學生得到全面發展。
關鍵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單元作業設計;學習評價
“驕人祖先" 燦爛文化”是統編教材小學《道德與法治》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主題。主題內容緊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目的在于通過學習,讓學生建立文化認同,樹立一定的文化自信,為國家、民族擁有這樣悠久、燦爛的文化而倍感自豪。下面以這一單元為例,談談如何從設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單元作業方面,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道德與法治課堂。
一、明晰課標及教材要求,奠定作業設計基礎
(一)單元教材簡析
“驕人祖先" 燦爛文化”這一主題單元由第8課“美麗文字" 民族瑰寶”、第9課“古代科技" 耀我中華”和第10課“傳統美德" 源遠流長”組成,主要從文字、科技和美德三個方面闡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二)作業設計依據
設計“驕人祖先" 燦爛文化”這一單元的作業,主要依據《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政治認同中第三學段目標“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要代表性成果及其意義,為中華民族創造的文明成就感到自豪”、第二學段的內容要求“理解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如仁愛、誠信、謙遜等”和第三學段的內容要求“了解中華文化的悠久歷史和博大精深,體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了解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的貢獻,為中華民族創造的文明成就感到自豪,堅定文化自信”“了解不同文明之間交流互鑒的重要性,尊重不同文化的差異性,以包容的態度看待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對話”。
二、基于學情及設計原則,創新作業設計類型
(一)作業設計的原則
基于新課標及“雙減”政策視閾下,筆者認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單元作業可以遵循多樣性、趣味性、實踐性、層次性四個方面的原則進行設計。
在教學時,由于學習經歷和成長環境不同,學生的學習差異也很大。如果教師給學生布置一樣標準的作業,會阻礙學生的發展。因此,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能力分層,設計趣味性、多樣性、實踐性的作業,讓學生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完成作業,加強對知識的掌握。
(二)學情分析
五年級的學生從小學習說漢語、寫漢字,對民族瑰寶漢字有了一定的了解,但還是缺少對我國漢字的整體認識;對獨具特色的古代科學非常感興趣,但了解普遍停留在表層;僅僅知道中醫藥學,對于農學、天文學和算學的了解比較少,缺乏民族文化認同感;對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耳濡目染,知道一些,但對于自強不息、立己達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理解和踐行還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從熟悉的生活話題和情境中展開學習討論,搜集傳統漢字文化、科技、美德等相關資料,增強學生民族自豪感。
(三)創新作業設計類型
基于以上學情及原則,筆者以“啟航文化之旅" 堅定文化自信”為單元作業主題進行分層設計,作業內容豐富,作業形式多樣,有效地落實新課標和“雙減”政策,在作業中落實文化自信的培養。
1. 設計自主性預習作業,體現作業的學情預判作用
為了推動學生發展,落實“雙減”政策要求,提高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時間管理能力,筆者根據學情從學生比較熟悉的內容出發,為學生設計自主性預習作業。如教學第8課第一課時,設計了主題作業“漢字演變我來尋”,內容為:閱讀統編版語文五年級下綜合性學習單元P47—48“遨游漢字王國”的內容,并根據提示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制作“漢字字體演變”的思維導圖。此作業類型為跨學科作業,屬于課前研學實踐活動,目的是為課堂上分享做準備。拓展資料選自五年級語文下冊單元綜合性學習的內容,推動道德與法治的跨學科融合。通過制作“中國漢字的演變”思維導圖,幫助學生對我國的文字建立整體認識,感受到漢字歷史的悠久,不同漢字形體的不同魅力,同時也能夠培養學生分析、整理資料、篩選有價值信息的能力,為后續教學打好基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2. 設計生活型作業,讓學習回歸生活
小學道德與法治是生活性極強的課程,最終目的是要達到“知行合一”。教師在教學時,要挖掘教材中與生活相關的內容,將理論與實踐巧妙地融合起來,實現作業設計的創新,從而達到減輕學生作業負擔的目的,落實“雙減”政策。如教學第10課第一課時后,設計了主題作業“美德榜樣我來學”,內容為:通過多種方式從你身邊的人身上發現某種你很欣賞的人格或氣節,與同學交流以他們為榜樣,樹立理想,制定短期目標,堅定不移地向他(她)靠近。此題屬于課后調查活動的綜合性作業,古代人物與典故使學生對中華傳統美德有所了解。但自己身邊的現代人物與他們的事跡,作為正能量,將會對學生的影響更為廣泛。
3. 設計實踐型作業,加深認識和理解
教師通過設計課后實踐型作業,讓學生在愉快的氛圍中輕松地完成作業,使其探究能力和分析能力得到提升,學有收獲。這樣學生不僅實現作業減負,還能得到全面發展。如教學第10課第三課時后,設計了主題作業“美德書簽我設計”,內容為:選擇自己喜歡的中華傳統美德格言,進行書簽設計。本作業屬于課后實踐活動的跨學科作業。學生能夠在書簽設計這一作業中理解中華傳統美德格言的含義,愿意用它來指引自己的行為,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4. 設計合作型作業,提高作業完成效率
從“雙減”角度出發,給學生設計合作型作業,發揮互助作用,提高學習積極性。在分組時,教師要了解學生的學習能力,確保每個學習小組之間的能力相當,保證所有學生在合作學習中發揮所長,提高作業完成效率。如教學第9課第三課時前,設計主題作業“四大文明亮世界”,內容為:小組合作課前預學,知道中國的四大文明是中國古代有代表性的科學技術成就,為世界的發展做出了哪些貢獻?從中你獲得了怎樣的啟示?此題是課前搜集、課中探究交流的綜合性作業。引導學生在小組合作完成作業中發現“四大發明”對人類社會開展和世界文明進步做出的巨大奉獻,從而產生民族自豪感。
三、及時進行學習評價,發揮作業激勵功能
評價是檢驗、提升教學質量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在筆者的作業設計中有生活型、實踐型、合作型等類型的作業,結合“三全育人”的理念,筆者針對不同的主題作業設計了相應的作業評價表,通過學生個人自評、學生互評、家長評價、教師評價等多方評價,實現全員育人。
另外,在單元教學完成后,筆者又設計了單元學習評價表,讓多種的評價方式貫穿道德與法治課堂全過程的各個環節,發揮以評促教、以評促學、以評育人的功能。
綜上所述,在新課標及“雙減”政策視閾下,創新作業設計的類型和方法,有助于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道德與法治課堂,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業設計的功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推動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黃玉玲.“雙減”背景下小學道德與法治作業創新設計探討[J].西部素質教育,202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