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泰來縣是齊齊哈爾市農業大縣,在稻米生產方面具有天然的優勢,這也為泰來縣全面促成農業現代化發展提供了支持和動力。在農業發展中,稻米產業是其中的重要基礎部分,基于此,首先確定泰來縣稻米產業發展的優勢;其次分析泰來縣稻米產業現狀;最后研究泰來縣稻米產業發展對應策略,促進泰來縣農業的良好發展,為鄉村振興提供支撐。本文以齊齊哈爾泰來縣為例,針對如何實現稻米產業發展提出對策建議。
關鍵詞:稻米產業;發展策略;產業品牌化;對策建議
泰來縣坐落在北緯46°、東經123°附近,夏季擁有充足日照,晝夜有明顯溫差,是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下轄縣,地表擁有一層頗為肥沃的黑土層,如此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土壤特征為當地的大米種植和加工業奠定了堅實基礎,“泰來大米”應運而生。因本地相關企業多如牛毛,泰來大米的品牌也是五花八門,導致大多數消費者無從分辨,使得不少外地大米有了可趁之機,以至冒充“泰來大米”的現象屢見不鮮,給這一品牌帶來了相當大的負面影響。在令人眼花繚亂的東北大米品牌中,“泰來大米”受限于諸多因素并未形成較高知名度,無法和“五常大米”相提并論,也比不上“盤錦大米”。所以泰來縣若想在大米種植和加工領域有所作為,則需進一步擴大“泰來大米”的知名度和實際影響力。
一、泰來縣稻米產業發展現狀
泰來縣綠色食品資源豐富,盛產的優質稻米、玉米、花生、綠豆暢銷全國,是國家和黑龍江省商品糧基地縣。縱觀泰來縣稻米資源可知,其具有量質皆優的優勢,是頗具知名度的水稻生產大縣,目前已經成功開墾的優質水稻田不下175.8萬畝,有五成左右采用的是江河水灌溉,值得一提的是,其中被評為“全國綠色水稻標準化生產基地”的多達50萬畝。水稻年產量在97萬噸上下,以長粒粳稻米為主體,米質頗佳,口感好,營養豐富,外觀清亮,口齒留香,目前已被收入國家A級綠色食品名錄,“泰來大米”獲得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和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具有較高的市場知名度和美譽度。目前已有飛鶴六水香、北大荒等知名企業落戶,致力叫響“泰來大米、天地糧心”品牌。
二、泰來縣稻米發展優勢分析
1.地理資源優越
泰來縣水稻栽培可追溯到清朝光緒年間,一些外來移民帶來了稻種并嘗試在嫩江一帶種植,且通過江水進行灌溉。20世紀50年代,種植面積一直保持著穩步增長的態勢,至1960年擴張至3萬多畝,20年后增至4.2萬畝。為響應國家號召,當地啟用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加之引入了諸如旱育稀植之類的先進技術,使得水稻種植進入了高產、穩產階段,同時在抵御各類災害方面也收到了頗佳效果,另外,在“以稻治澇/旱”等戰略的加持下,水稻種植規模有了進一步擴大,1990年為16.9萬畝,短短8年之后(1998年)便擴張到了37.4萬畝。2004年之后,水稻價格一路走高,加之國家啟動了“一免兩補”等一系列惠農政策,點燃了當地的水稻種植熱情,2008年擴張至120萬畝,年產量更是突破了72萬噸。2016年之后,泰來縣積極響應黨中央以及省政府、市政府的號召,打造了26處規模不等的高標準農業示范園區,總面積為2950畝。整個縣域內水稻育秧大棚已不下2.2萬棟,同時在標準化大棚育秧小區建設上也取得了不俗成績,共計80處、4400棟。積極推動品種對比、肥料施用、栽培模式等高新技術試驗示范活動。水田農機保有量有了明顯增加,目前泰來縣境內已正式成立的水田農機協會便有5個,插秧機和收割機的數量有了長足增加,分別為5860臺、520臺,水田機械化程度已超過八成。2020年,全縣水田面積發展到175.8萬畝,產量95萬噸。居黑龍江省前列。“泰來大米”成功取得了包括“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在內的多項認證,7個品牌更是成功躋身國家A級綠色食品名錄,6個品牌獲得有機食品標識。圍繞優質稻米資源,重點引進稻米全產業鏈精深加工、大米休閑食品和方便米飯加工項目。
2.稻米綜合生產能力
泰來縣是黑龍江省頗具知名度的粳米產區,亦是國內大米核心產區之一,其先天稟賦優異,也掌握了一流的水稻種植技術,在以上諸多因素的加成下泰來大米被賦予了優良品質。當地對自身的大米生產優勢進行了充分發掘發揮,肯定了大米產業的地位,即將之視作基礎產業,政府通過諸多舉措引導、幫助農戶參與水稻種植,如增加對應的財政補貼,進一步完善配套基建,鼓勵相關企業入駐等。對于中小規模的大米加工企業,政府給予了大力扶持,依托諸如減稅之類的舉措刺激其擴大生產,推動其朝著大型加工企業的方向不斷蛻變。
3.水稻基礎設施強
泰來縣在農業基建領域投入了大量資源,同時還在優化種植結構上做出了不小成績,旨在引領和幫助當地農民盡快脫貧致富。斥資0.3億元落成了9處規模不等的水稻智能化催芽基地,妥善解決了75萬畝水田的育種難題;斥資0.42億元打造了197個大棚小區,初步達成了水稻育秧全覆蓋的目標;斥資2.89億元打造了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引嫩工程灌區,目前已實現了全線通水,沿江泵站穩步增加,目前一共有44座,干支渠綿延500多千米,為整個縣域的水稻提供了全面且充分的江水灌溉支持。
4.水田機械化水平領先
泰來縣目前已正式投運的水稻專業合作社一共有200個,投資總額超500萬元的這類水田現代農機合作社達到了11個,水稻實際經營面積屢創新高,擴張至130萬畝;水稻插秧機、收割機的保有量也穩步增長,目前分別為7100臺、3200臺,在水稻生產方面,全程機械化水平已攀升至98%;采用了“1+1+1”這一更具效能的經營模式,即在引入合作社、職業經理人的同時,還引入了農業社會化服務。在眾多農機合作社中,有7個被評為省級示范項目,有5個被評為國家級示范項目。當地大力發展訂單農業,使得優質水稻訂單保持著逐年上行的態勢,2019年時便已攀升至80萬畝。
三、泰來縣稻米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1.品種問題
泰來縣坐落于第一積溫帶,日照較為充足,晝夜有著較為明顯的溫差,當地作物的一般生長周期為6個月左右,但從水稻品種種植上看,目前泰來縣水稻種植品種過于雜亂,生育期為110~140天的水稻品種均有種植,時間跨度大,品種混雜,如龍稻系列、哈稻系列、龍粳系列、松粳系列、綏粳系列、龍洋系列、白稻系列等共計60余個。農產品品牌是以地理位置或某一空間區域為范圍界定的一類特殊品牌,品牌是商品最顯性、最特殊的識別標志,是代表產品特殊品質的一種符號標識。因種植品種多且雜亂,使得當地主栽品種并未占據明顯優勢,米業加工無法圍繞某一優良品種進行規模化建設。另外,基于栽培技術角度觀之:①各鄉鎮所掌握的栽培技術不盡相同,導致跑粗走樣之類的問題較為突出。②大中棚育苗受諸多因素限制未能得到充分普及,使得秧苗素質不夠理想。③農藥的實際使用存在諸多問題,風險大,藥害問題突出。農戶過分看重“高效”,對其他方面(如安全等)則缺乏足夠關注,導致當地農藥藥害輿情屢見報端。④施肥有欠科學,導致肥效的實際利用率停留在較低水平,也使得生產投入有了進一步增加。⑤對于水稻而言,稻瘟病堪稱“癌癥”般的存在,若防治工作不及時或不到位,則勢必導致大量減產。⑥田鼠危害較大,招致了一定損失。
2.稻米加工業發展緩慢
一直以來,黑龍江省稻米加工一直由能力不強、資源浪費嚴重的“小米碾子”占據主角位置。雖然后期擁有全球先進的日本佐竹全套精制米生產線,但擁有先進生產線的企業仍然很少,小型企業在稻米加工上能力不高、競爭力弱。泰來稻米加工企業也有以下特點:加工企業規模有限、加工水平偏低、產業鏈條窄且短、工人素養偏低、未能形成完善的利益共同體。
3.農業基礎設施裝備不足
現如今,當地的水稻田大多分布于低洼易澇處,同時配套的排灌系統尚不完善,一旦遭遇旱澇災害,容易遭遇大幅減產。另外,排水招致的群體斗毆事件也屢見不鮮,由相關調查可知,大概四分之三的水田僅支持灌溉,也不具備排水系統,所以要不斷完善水田水利設施工程,確保能灌、能排、灌排暢通。同時,水田機械化水平不高,造成作業成本居高不下,作業效率卻不盡如人意。若采用柴油機提水灌溉模式,一方面會加大生產成本;另一方面會顯著壓縮生產效益。
4.現代農業綜合配套尚未健全
在泰來縣水田中,僅有較小比例通過江河水進行灌溉,絕大多數采用的是井水灌溉的做法,受油價上行的影響,整體生產成本也呈不斷增加的態勢。就現狀觀之,澆灌一公頃水田大概要耗用一桶柴油,折合費用在1100元上下,若采用機電井灌溉,那么500元便可實現,所以機改電便成了當務之急,能顯著壓縮種植成本,還能大幅優化勞動效率。
5.特色優勢未能得到有效發揮
泰來縣先天稟賦頗佳,水源和光照均較為充足,擁有大片黑土地,氣候也較為適宜,這些均為當地大米的高質產出夯實了基礎,且泰來境內沒有污染企業,是天然的綠色有機水稻生產基地。當地大米呈長橢圓形外觀,半透明狀,清白且伴有一定光澤,含有多種營養物質,尤其是蛋白質含量頗高。即便是簡單蒸煮,也能散發出令人心曠神怡的香味,口感以綿軟為主,稍有些黏,飯粒飽滿、潔白、泛油光,有著相當不錯的適口性,因而備受市場認可。但由于沒有挖掘出品牌特色,導致泰來大米“質優價不優”的窘迫境況。
四、泰來縣稻米產業發展對策研究
1.加快“一村一品”建設
針對品種雜亂問題,確立、打響、壯大本地品牌,選用優質品種,解決水稻品種雜亂現象。在我國農業供給側改革更趨深入的大環境下,若想踏上產業化運營之路,則務必以農產品為對象,進一步推動其區域公用品牌建設,換言之,公共品牌建設備受矚目,已經成為此類企業的共同目標。就現狀觀之,泰來縣尚未形成屬于當地的、頗具影響力的大米品牌,所以在市場運作方面應進一步提高宣傳力度,充分發揮品牌引導品種的功效,確立適宜的主栽品種,走集中種植之路,爭取盡快達成“一村一品”建設目標,如此操作不僅解決了品種過雜的問題,同時還促進了對銷售渠道的進一步貫通。以農產品的屬性為出發點,設計農產品品牌評價指標體系,提出促使農產品品牌建設發展的建議方案。這對于泰來縣當地農產品的品牌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品牌實證分析以及品牌建設方案都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因地制宜發展多樣性特色農業,在“十四五”期間,力爭實現“一村一品”全覆蓋,積極發展優質水稻產業,壯大村集體產業規模,促進新農村建設。
2.加速“標準化、精細化和專業化”建設
針對加工業發展遲緩問題,泰來縣將繼續擴大稻米加工產業項目規模和數量,當前全縣擁有省市農業龍頭企業34家。我國幅員遼闊,不同地區所擁有的農業資源往往存在明顯差異,因而形成了地域特色濃郁、各有千秋的農產品,然而由實踐可知,關于該領域的開發及其保護長期處于滯后狀態,導致其經濟價值未能得到全面且深度的挖掘和發揮。打造農產品公共品牌并使之走向壯大成了強化區域農產品綜合競爭力的關鍵路徑之一。2021—2025年,爭取將省市重點企業發展到60家以上,重點在擴大加工企業規模、提升加工能力、延長產業鏈條,并將充分體現水稻生產加工的標準化、精細化和專業化。
3.完善高標準農田水利設施
依托資金投入等諸多手段,各鄉鎮政府進一步優化、健全了水田水利設施系統,讓灌水排水難題成為歷史,為水稻產量的提高和品質的改善奠定了基礎;加速了水田機械化步伐,添置了更多數量的插秧機、收割機,實施水田高標準農田改造,在水田種植主要產區完善水電渠系管線建設,計劃實施標準化農田建設15萬畝。
4.創新優化推廣體系建設
擴大“互聯網+農業”標準化基地規模。打造可追溯農業,實現互聯網與農業發展相結合,利用互聯網科技帶動泰來農業品牌化發展,在原有40處、1.4萬畝“互聯網+農業”標準化基地的基礎上,未來5年計劃投入5000萬元更新物聯網設施設備。通過水肥一體化工程建設,推動“互聯網+農業”基地產業化發展步伐。
依托水稻主導產業生產技術先進等一系列優勢,助力關聯產業乃至整個區域經濟的高質運作和進一步發展。結合主導產業的導向,開發物流運輸、電商銷售、人才培育、社會服務等方向配套行業,積極做好專業分工和協作配套,延伸產業鏈條,形成相互依托、相互支持的產業集群。農產品區域公共品牌建設意義重大,能促進農產品質量的進一步提高,也能促進其品牌影響力的進一步擴張。農村地區應積極行動起來,立足當地特色農產品,將更多資源投放到農產品區域公共品牌建設領域,充分發揮其帶動效能,與時俱進地擴大農業產業化規模,賦予各類農產品更大附加值,從而為我國鄉村振興戰略的穩步推進貢獻力量。在鄉村振興戰略穩步推進的大背景下,農產品品牌培育的重要性越發凸顯,成為產業變革的一大關鍵引擎,“鄉村振興,品牌先行”這一理念越發深入人心,有必要圍繞打造農作物區域公用品牌的現實意義、影響因素等角度進行研究和探討,進而提出有針對性的、行之有效的對策建議。
5.加強示范園區建設
重點做好水稻有機化園區的建設,2021—2025年每年新建園區5個以上。切實發揮園區的示范、輻射作用,引導農民提高種植技術水平,進行種植業結構調整,廣泛組織農村干部和群眾開展田間博覽活動。圍繞現代農業園區主導產品和產業,加強科技服務、信息服務等現代服務業發展,2021—2025年每年推廣應用農業科技3個,實現農業高端研發創新與技術產業化開發、農產品生產與市場的無縫對接。
參考文獻:
[1]凱文·萊恩·凱勒.戰略品牌管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23.
[2]劉俊現.區域農產品品牌建設研究[J].市場周刊(理論研究),2017(11):75-76.
[3]柴家玉,趙金明,孫正.農產品區域公共品牌價值構建探討[J].江西農業,2019(14):106.
[4]張亞麗.壽光蔬菜集群品牌指標體系的構建分析[D].濟南:山東財經大學,2016.
[5]李帥鵬.河北省農產品品牌價值指標體系研究[D].石家莊:石家莊經濟學院,2015.
[6]陳子清.淺析區域農產品公共品牌建設策略[J].吉林農業,2019(23):20-21.
[7]白瑋.國家級貧困縣農產品區域公共品牌建設研究——以河北省靈壽縣為例[J].品牌研究,2020(4):58-59.
[8]聶晶.墾區公共品牌建設策略研究——以廣墾果園品牌為例[J].安徽農學通報,2021(2):131-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