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發展,網絡思政教育已成為創新改革思政教育模式、提升思政教育實效性的重要手段。當前高校思政教育存在媒介利用不充分、內容創新活力不足、學生參與度不高、網絡監管難度大等現實困境,需通過加強專業隊伍建設、拓寬網絡育人載體、增強優質內容供給、強化網絡空間監管等探索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網絡思政教育的有效路徑。
關鍵詞 互聯網;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41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DOI:10.16400/j.cnki.kjdk.2024.22.026
On the Path of Networ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from the Internet Perspective
HAN Xu
(School of Microelectronics, Tianjin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2)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networ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as become vital to innovate and reform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odel and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till, some practical difficulties in current university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annot be ignored, such as inadequacy use of media, insufficient vitality of content innovation, low participation of students, and difficulty in network supervision. It is necessary to explore the effective practice path of university students' networ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mobile internet by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professional teams, broadening the carrier of network education, enhancing the supply of high-quality content, and strengthening the supervision of cyberspace.
Keywords internet; university; networ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1" 互聯網背景下開展大學生網絡思政教育的現實意義
1.1" 提升主體參與度,增強思政教育實效性
網絡已成為大學生接觸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對大學生的社會生活習慣產生了重要影響。第5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79億人,互聯網普及率達76.4%[1]。當代大學生的成長階段與網絡時代的發展緊密銜接,其普遍自我意識強烈,具有較強的圈層化特點,更愿意主動去尋求和接受信息,反感被動輸入。近年來,微信、抖音、B站、小紅書等新媒體平臺逐漸成為大學生網絡社交和信息獲取的主要途徑。分析當代大學生的成長規律和心理特點,根據不同圈層特點將思政教育融入當下新媒體平臺建設,讓學生從被動參與到主動吸收,可以有效提升大學生對思政教育的關注度和參與度,從而更好地提升思政教育的實效性。
1.2" 創新思政教育方式,優化思政教育內容
傳統思政教育模式以課堂教學或課外實踐為主,教育內容單一,受眾群體較窄,傳播媒介不足,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關于新時代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指出,要“加強網絡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實施網絡內容建設工程,加強網絡傳播能力建設”[2]。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以及當代大學生特點的變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要順應時代的變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新媒體平臺具有用戶黏性高、傳播速度快、受眾面廣等內在優勢,以其作為宣傳和教育載體完成對傳統思政教育模式的改革創新,以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傳遞主流價值觀,可以有效打破傳統教育模式的弊端,筑牢網絡意識形態主陣地,把互聯網的“變量”真正有效轉化為思政教育的“增量”。
2" 新形勢下高校網絡思政教育的發展困境
2.1" 傳播渠道:媒介利用不充分
互聯網技術的不斷革新使許多新媒體平臺迅速發展并成為當代大學生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據統計,當前短視頻用戶規模已達10.26億人,一些高校學生不僅是新媒體內容的接收者,更是其內容的創作者,如抖音、快手、B站、小紅書等成為當代年輕人熱衷的主流自媒體平臺。傳播渠道的多樣化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多的傳播載體,但當前高校網絡思政建設仍以微信公眾號、微博為主,網絡思政的教學資源主要集中在慕課、知到等傳統網絡教學平臺,或以網絡直播的形式開展,未能及時把握當前學生特點的變化,也難以充分利用新興的自媒體平臺。相對而言,高校對新興自媒體平臺的影響力比較欠缺,難以跟上網絡平臺更新迭代的速度。
2.2" 內容供給:內容創新活力不足
傳統思政教育內容以灌輸式教育為主,而當下網絡思政教育往往將傳統思政教育內容直接轉移到平臺上,呈現方式不外乎宣傳片、線上思政講座、座談會、思政課、微信公眾號文章等,內容、形式較為單一,優質內容供給不足,對學生的吸引力不強。一方面,當前高校思政育人隊伍以思政課教師和輔導員為主,對新媒體平臺的使用不熟練,網絡內容創作的專業性不足,網絡信息處理的能力較為欠缺,信息化思維不強[3];另一方面,當前網絡思政內容仍以傳統思政教學為主,未能根據當代青年特點提升思政教育的針對性,無法融入當前年輕人的話語體系和不同圈層,吸引力和感召力不足,其內容也極容易被其他娛樂化信息所淹沒。
2.3" 主體參與:學生自主性不強
當代大學生對個性化表達、自主意識以及多元價值的追求更為強烈,具有極強的探索意識,往往拒絕教條化、強制性的理論說教和思想灌輸,有很強烈的自我表達意愿,渴望自身的觀點得到認同。當前網絡思政教育的形式和內容還不能很好貼合大學生的用網習慣和需求,因此如果采用強制化的思政教育形式可能會產生一定的反作用。此外,當前高校的網絡思政教育仍以思政教育工作者為主導,以多種線上學習形式進行輸入式教育,且以任務式學習為主,很難及時跟進學生的學習反饋,無法及時了解學生的興趣點和需求,交互性不強,學生自主學習的欲望并不強烈。
2.4" 信息多元:網絡空間存在不可控性
自媒體時代的迅速發展讓不同群體有了充分表達和自我展現的機會,學生獲取信息的方式也更加多樣化。不可忽視的是,自媒體行業的發展讓社會思潮更加多元化,也讓不同觀點和意見極易產生辯駁和爭論。面對社會熱點問題,網絡平臺極易產生對立化傾向,一些不良輿論或者錯誤觀點的引導,會使個別學生產生政治立場和政治觀點的偏差,產生一些過激言論。同時,由于缺乏一定的監管,網絡平臺中也夾雜著許多負面信息,長時間碎片化的負面信息影響容易讓學生隨波逐流,受到錯誤思潮的蠱惑,產生價值觀的搖擺[4]。此外,當代青年學生往往不喜歡嚴肅認真的思政教育形式,輕娛樂化的信息反而會更容易讓學生吸收,當前許多網絡信息淺層化、娛樂化現象嚴重,加之一些網絡亞文化的影響,使網絡思政教育面臨新的挑戰和風險。
3" 新形勢下高校網絡思政教育的實踐路徑
互聯網為高校學生帶來便捷的學習、交往和消費體驗,但也使大學生出現學習碎片化、交往虛擬化、認知表達情緒化等趨勢。高校學生成長發展容易受到互聯網的影響,正確把握當前學生認識和使用互聯網的特點,主動占領網絡教育陣地,對于有效開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義。
3.1" 加強網絡思政育人隊伍建設
高校要充分把握當前新媒體平臺的傳播優勢,打造專業性強、能力水平高的網絡思政育人隊伍。一要加強高校現有思政課教師、輔導員等思政育人隊伍的專業化能力培訓,通過開展專項能力培訓班、輔導員專項工作室等,提升現有思政隊伍的網絡認知水平和專業化能力,做好網絡思政育人的整體牽引。二要加強年輕教師隊伍建設,吸納具有網絡信息處理、新媒體平臺建設等相關專業技能的人才補充到網絡思政育人隊伍當中,提升隊伍整體能力水平。三要打造一支專兼結合的網絡思政育人隊伍,為網絡思政育人平臺的搭建提供專業化支撐,同時發揮學生能動作用,依托學生新媒體相關社團建設培養一批政治素養高、技術能力強的學生骨干宣傳隊伍,做好思政育人隊伍人才補充,同時依托學生朋輩力量強化主流思想在網絡平臺中的引領作用[5]。四要健全網絡思政工作考核機制,量化考核標準,完善激勵機制,充分調動網絡思政育人隊伍的積極性,推動高校整體網絡思政教育水平的提升。
3.2" 拓寬網絡思政育人載體建設
新媒體平臺具有獨特的內容優勢和傳播優勢,高校要將傳統思政教育的優質內容和新媒體平臺的獨特優勢充分結合起來,推動網絡思政育人平臺立體化建設,實現思政教育向網絡空間的有益延伸和拓展。一要鞏固微信公眾平臺、微博等主流新媒體平臺的建設成果,及時總結前期網絡思政教育工作經驗,保證網絡思政教育工作開展的可行性與有效性。二要拓寬網絡思政多元渠道,充分發揮自媒體時代的資源優勢,利用抖音、B站、小紅書等自媒體平臺,著力打造形態多樣、立體交叉的校園網絡思政育人體系,將新媒體思政育人平臺打造成為引導輿論、引領思想、凝聚共識、提供服務的有力信息載體,構建多渠道、全覆蓋、高效能的數字賦能高校網絡思政教育的新樣態[6]。三要實現多平臺之間的融合串聯,拓寬網絡思政育人載體時既要明晰不同平臺的功能定位,突出不同平臺的內容特色,又要實現不同平臺之間的有機串聯,強化資源整合,實現網絡思政育人多元融合發展。
3.3" 結合學生需求提升優質內容供給
提升思政教育成效的關鍵是內容能否得到學生的認可,網絡思政教育開展過程中要更加注重教育內容質量的提升。一要深刻把握當前大學生的特點,加強對學生需求側的研究,分析不同圈層學生的個性化心理特點、興趣愛好和行為習慣,以當代青年的話語體系做好思政教育內容的創新性闡釋,用年輕人喜愛的方式將思政教育融入大學生日常接觸的信息,打破“圈層化”壁壘,從而提升思政教育內容的針對性。二要豐富網絡思政教育的形式內容,實現傳統思政內容的創新性轉化。一方面,通過VR、AR等新興技術手段創新傳統思政教育內容的呈現形式,如將紅色故事、紅色展覽等打造成沉浸式的虛擬現實數字投影;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短視頻等學生使用率高的自媒體平臺,將思政教育內容以短小簡潔的短視頻形式進行投放,如先進人物介紹、革命故事講述等,增強其對學生的吸引力。三要深度挖掘各類教育資源,如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四史”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生動實踐當中汲取優質內容融入網絡思政教育,通過鮮活生動、形象具體的案例講好各類思政故事,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四要牢牢把握思政內容的根本屬性,思政教育創新注重傳播的便捷性、豐富性和易接納性的同時,也要體現官方輿論的權威性和規范性[7],要結合新時代思政教育工作要求,明確思政教育工作方向與目標,必須始終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避免思政教育泛娛樂化的傾向,在實現趣味性的同時必須始終保持育人根本屬性,強化學生理想信念教育,以保證學生思政學習的實效性。
3.4" 強化動態監管凈化網絡環境
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一定程度上還不夠成熟,尤其隨著新媒體的迅速發展,網絡空間中潛藏許多思想暗流,大量碎片化的負面信息極易對其產生影響,引起網絡空間的對立和分歧,因此高校需要完善內部網絡空間的監管和引導機制。一要加強內部新媒體平臺的管理和監管,各級新媒體平臺要責任落實到人,完善各類賬號的登記備案,加強內部發布的審核機制,及時關閉和處理停用的“僵尸賬號”,避免遭到惡意利用。二要健全網絡信息研判機制和輿情預警機制,建立網絡信息監測、報告、通報制度,加強對網絡數據的分析整理,及時關注和發現不良信息并加以遏制,針對網絡輿情做好處置預案,努力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環境。三要依托學生骨干力量,建立起一支由黨員、班團干部、社團骨干等組成的靠得住的學生骨干隊伍,發揮學生骨干深入學生、了解學生的優勢,充分了解學生的網絡思想動態,及時跟進學生關注的網絡熱點問題并依托新媒體平臺優勢做好正向引導。
4" 結語
面對互聯網時代的迅速發展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新挑戰和提出的新要求,高校要緊密把握時代發展趨勢,積極求變、主動應變,抓住新媒體時代帶來的網絡思政教育新機遇,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創新改革思政教育模式,拓寬網絡育人平臺載體,完善網絡思政育人工作機制,真正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時代性,增強感召力,強化思政教育價值引領,為大學生成長成才筑牢理想信念根基,補足精神之“鈣”。
基金項目:2023 年天津市高等學校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計劃項目重點課題“服務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交叉學科卓越研究生人才培養的天大范式研究”(TJYGZ02);天津大學第二批課程思政示范學院建設項目。
參考文獻
[1] 李政葳.我國互聯網普及率達76.4%[N].光明日報,2023-08-29(08).
[2]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新時代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N].人民日報,2021-07-13(01).
[3] 王妍熙.融媒體視角下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與突破[J].現代商貿工業,2024,45(1):175-177.
[4] 廖盧琴,謝愛林.圈層與連接:思政教育網絡話語傳播困境與出路——基于矩陣傳播的視角[J].教育學術月刊,2021(7):48-54.
[5] 馮詩琦,鄒巧玲.精準思政視域下高校“朋輩思政”的網絡空間建構[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3(4):64-66.
[6] 陳卓君,鐘聲.智媒時代數字賦能高校網絡思政教育的時代意蘊與實踐路徑[J].湖南社會科學,2024(1):146-151.
[7] 時影,舒剛.數字化時代高校網絡思政育人的價值生成與實踐路徑:基于主體間性視角的考察[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22(9):69-75,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