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情境任務為載體是新課標背景下對考試評價的新探索。從關聯視角出發,通過關聯課程目標,依據教材內容和評價標準設置命題層級,把握考試難度;通過關聯生活真實情境,使學生在完成典型生活任務的過程中建構意義并深化理解;通過關聯社會熱點和地域文化,設計閱讀任務,激發學生真實的素養體現;通過關聯學生思維,指向解決問題的高階認知和對知識的結構化運用,從而促進“教一學一評”的有機銜接。
關鍵詞:關聯視角;小學語文;情境任務;命題策略
作者簡介:趙海鷹(1974—),女,江蘇省蘇州工業園區新城花園小學。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在“命題要求”指出,考試命題應以情境為載體,依據學生在真實情境下解決問題的過程和結果評定其素養水平。命題情境可以從日常生活、文學體驗、跨學科學習,也可以從個人、學校、社會等角度設置[1]。新課標中,“情境”一詞被提及48次,凸顯了其的重要地位。為什么要引入情境任務命題?其核心目的在于“激發學習動力”,通過豐富多樣的語文實踐活動展示學生運用語言文字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命題能力是課程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一種高階能力,要求教師必須對課程目標、教材內容以及學生學情有清晰的把握。命題實質上是站在學習的“終點”評估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成果,并指導后續的教學行為。然而,對于命題,部分一線教師表現出一定程度的畏難情緒,再加上新課標背景下有專家提出“無價值,不入題;無思維,不命題;無情境,不成題;無任務,不立題”等較高的命題要求,導致了當前部分試卷存在情境和任務不匹配的問題,邯鄲學步,甚至削足適履,出現了殺頭便冠式的情境任務命題。小學語文如何進行素養化導向的情境任務命題,充分落實“導教”和“導學”的功能,筆者有如下思考。
一、關聯目標,精準定位教材的核心要素
崔允漷教授在《“教—學—評一致性”:意義與含義》一文中指出,清晰的目標是教、學、評一致的前提和靈魂,教學、學習、評價是否全部圍繞共享的目標展開是判斷教、學、評是否一致的依據[2]。因此,命題必須緊密對照新課標和教材,深入剖析宏觀目標是如何通過微觀的具體目標得以實現的。教師在常規命題時一般需要遵循以下步驟:首先,以課程標準、年段目標、單元目標為導向,再精選評價內容,設計評價任務,最終構建出適宜的任務情境。除了橫向把握,還要縱向關照。階段性評價應秉持素養立意,關注內容之間的進階關系和橫向聯系,合理設計評價工具[1]。這是新課標的階段性評價建議。
新課標的課程目標在第三學段提出“能簡單描述印象最深的場景、人物、細節,說出自己的喜愛、憎惡、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的要求。從表1中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人物形象的分析以單元語文要素為邏輯起點,以課后習題為具體的要求。對于同一個文本《泥人張》,在不同年段甚至同一年段不同單元中,由于單元語文要素不同,考查的要求也不同,所以需要設計出難度合適的試題。
關聯目標是情境任務命題的首要關注點,既要確保試題的難度系數適中,又要幫助教師明確自己在日常教學中所需瞄準的“靶子”。
二、關聯生活,設計真實語境的典型情境任務
緊密結合社會熱點問題、科技發展成就、生產生活實際等創設真實的情境,鼓勵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他們身邊的實際問題,才能促使學生真正將所學知識付諸實踐,并在運用知識的過程中建構新的意義。
新課標修訂組核心成員吳欣歆認為,情境包含社會生活情境和學科認知情境。社會生活情境關聯的是學生熟悉的社會生活場景,是基于語文學科工具性的獨特設置,能凸顯語文的學科功能。從命題設計來看,該情境類型題材廣泛,貼近現實,關注文化、民生和社會熱點。示例如下:
奶奶:聽說大家都在超市搶購大米,明天我也去多買些大米在家囤著。
爸爸:有必要嗎?大米長時間存儲會長蟲變質。
奶奶:那大家為什么都去搶購呢?
…………
想想怎么交流才有效。注意先說出自己的想法,然后明確原因,設想對方可能的反應,態度要重視,應對要得當,做到心中有數。
上題關聯的是六年級上冊第六單元口語交際“意見不同怎么辦”,其要義在于當面對不同的觀點時,應換位思考,主動溝通。在溝通的過程中,應當結合自身的思想和能力進行交流,做到心中有數、言之有物。作為說話者的“我”在表達時必須關注說話的情境、目的、態度等。
而學科認知情境更體現語文學科本身的言語積累、表達等特點。示例如下:
今天的科學課上,我們學習使用顯微鏡觀察小水滴。蘇蘇看了一眼顯微鏡下的小水滴后,禁不住驚叫起來:“" " " " " ”
下面哪個句子最合適,請把它抄寫在橫線上。
①小水滴看上去那么清澈,原來里邊也有小蟲子呀!
②小蟲子!那么多的小蟲子都在動!
③我真沒想到,小水滴是有蟲子的。
無論是社會生活情境還是學科知識情境,都離不開讓問題生長在情境中。情境作為核心素養表現的載體,是核心素養測評的關鍵要素。核心素養代表了學生個體的內在品質或綜合特征,是潛在的、非顯性的,必須通過他們在真實情境下的測評任務中的實際表現來推測。因此,情境越真實、越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越容易激發學生的素養體現[3]。
三、關聯學情,情境任務篩擇社會熱點和地域文化
關聯學情,關聯的是小學學情。小學生大多為6—12歲,這是人生發展的重要階段。教師需要在不同年級階段創設真實、有意義的學習情境,并結合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實際生活來設計和實施評價活動。在評價過程中,教師應更加關注學生生活的環境,以及他們所處的社會背景。通過語文學科的學習,引導學生用語文的方式去關注當下的生活,進一步用語文的力量讓自己變得更加美好。這也是學科育人的本質。
(一)密接地域文化
蘇州景德路環秀山莊有一副對聯,上聯為“風景自清嘉有畫舫補秋奇峰環秀”,下聯為“園林占幽勝看寒泉飛雪高閣涵云”。上聯中的“舫”是形聲字,“畫舫”的意思可能是 ;下聯“勝”的意思是 。
此題實則是考查學生對形聲字“形旁表義、聲旁表音”構字特點的理解及其在具體語境中的運用能力。命題引導學生關注生活,認識到語文即生活。在解答過程中,學生需要調動漢字知識儲備,形成知識間的有效聯系,進而實現知識的遷移和能力的提升。這一過程體現了“評價即學習”的教育理念。試題具有學習指導的功能,如上題,學生品讀了對聯,體會了漢語文化的魅力,以后在蘇州園林中行走時,一定會更加關注那些寶貴的文化印記。
(二)篩擇社會熱點
蘇州六年級陽光測評考查語言積累,命題設計聚焦于社會文化的熱點——關于是否保留方言的問題。此命題關聯了當下蘇州學生的普遍特點,也是對城市化背景下方言逐漸式微的現狀的思考。后來,此命題在很多地區得到了廣泛應用,如紹興、南京等地。
在二年級下冊《太空生活趣事多》一文的教學中,學生對太空生活非常感興趣。命題中,特別設計了以下問題:航天員在空間站中是如何刷牙的?他們連牙膏一起吞下去嗎?如果你在空間站中,你要怎么洗頭呢?出艙瞬間航天員是否會被凍壞?等等。學生既要結合課文內容來解答,又要通過查找相關資料來增進了解。
作為生活在當代的學生,他們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都是命題設計的重要參考,命題給學生打開了一扇去探究的窗戶。
三、關聯思維,指向高階認知和結構化運用
情境命題是很多學校都有的要求,但在情境設計過程中經常會出現這樣的問題:用虛擬的情境來考查碎片化的知識。有的情境描述文字冗長且內容繁雜,導致小學生在解題前需要耗費大量時間讀懂這些復雜的情境描述,增加了解題的難度。本意是為了“解決問題”,實則變成了“解復雜題”和“復雜解題”。
(一)從“解題”到“解決問題”
針對上述情境命題現狀,教師在引導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必須關注學生在具體情境中是否具有理解能力、建構能力、遷移能力以及運用能力。
示例:蘇蘇在寫日記時,想贊揚消防員“在火災中用大愛zhu就堅不可摧的護民之盾”,她不知道zhu字怎么寫,通過查字典鎖定了下面四個字,你認為正確的是( )
A.駐" ①停留:~足;②部隊或工作人員住在履行職務的地方。
B.鑄" 鑄造:~工,~件,這口鐘是銅~的。
C.著" ①顯著;②顯出;③寫作;④著作。
D.筑" ①建筑;②用來夯土的杵。
學生在寫日記時,錯別字頻繁出現的主要原因在于他們不愿意主動查字典,即使查了字典,也常常因為同音字太多而無法做出正確的選擇。此題既考查學生讀懂句子意思“鑄盾”,也是對學生在真實生活情境中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一種鍛煉和考量。
(二)用“評價標準”來“指導教學”
細化評價標準,特別是針對主觀性、開放性的試題。根據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進行評價,對簡單結構和復雜結構的作答實行分級賦分。當前,高年級試卷普遍長達六頁,而對應的答題參考僅有簡單一頁,這反映出部分評價標準過于簡略。這樣的評價標準可能會導致教學方式的簡化,甚至導致學生依賴背誦答題公式來進行解答。因此,為了充分發揮命題的教學導向作用,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發展,精益求精的評價標準是重要的突破口。以六年級的話題作文真題為例,表2顯示了習作估分的維度。
我們應當從開放題目與主觀題的評分標準來反向思考教師平時應該怎樣教。測試與命題工作應以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為目標,注重對學生實際應用能力的考查,結合生活情境,同時在命題實踐中持續反思與創新,“想要學以致用,學習就必須建立在解決問題的基礎上”[4]。從“解題”到“解決問題”,不僅是教育界普遍關注的問題,更是面向未來“學習升級”中不可忽視的問題。情境任務命題試圖通過提升命題的“質”來推動教學“效”的發揮。在此過程中,也需避免情境任務題干出現生搬硬套、表述復雜等問題,以免學生因讀題時間過長和干擾因素過多而分散注意力。如果情境設置僅停留在表面的熱鬧和復雜,未能和學生的解題思維形成關聯,那么其設置就失去了意義。特別是各校自主命題的要求,可能會導致情境設置缺乏普適性,這也是當前情境任務命題設計中值得深思的問題。此外,情境任務命題也并非要求整張試卷進行整體情境設置,這對一線教師的評價命題素養提出了較高的要求。目前,情境任務命題實踐正在逐步推進中,也在逐漸優化中。
[參考文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崔允漷,王少非,楊澄宇,等.新課程關鍵詞[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有限公司,2023:170-171.
劉鈞燕.探索基于核心素養的義務教育階段考試評價[J].全球教育展望,2022,51(5):106-116.
約翰·庫奇,賈森·湯,栗浩洋.學習的升級[M].徐燁華,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