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闡述了跨學科整合的含義及理論基礎,指出跨學科整合在小學教學中的意義,并分析了跨學科整合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運用現狀和面臨的挑戰。在此基礎上,提出跨學科整合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實施策略,包括教學內容的設計與選擇、教學方法與手段的創新以及評價體系的構建與完善。通過具體的實踐案例,展示了小學英語與數學、語文、藝術等學科的整合方式,為小學英語教學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對推動小學英語教學改革和提高教學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跨學科整合;小學英語;教學實踐;教學改革
作者簡介:華方瑞(1987—),女,江蘇省無錫市輔僑實驗小學。
一、跨學科整合概述
(一)跨學科整合的含義
跨學科整合是指將不同學科的知識、理論、方法和技術進行綜合運用,以解決單一學科知識無法解決的問題或探索新的研究領域。這種整合通常涉及兩個或更多的學科,通過跨學科合作和研究,形成新的、全面的認知框架和研究方法。
(二)跨學科整合的理論基礎
1.多元智能理論
這一理論由美國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在1983年提出,打破了傳統教育中單一智能的觀念。加德納認為,智能是多元并相對獨立的,可由個體以適合的方式加以組合[1]。他進一步提出了“五種心智”的概念,包括修煉心智、統合心智、創造心智、尊重心智和倫理心智。其中,統合心智的作用是將各領域知識跨領域融合在一起。這為學科整合與跨學科教學提供了理論基礎,體現了綜合運用不同學科知識和方法的重要性,以及培養學習者綜合能力的必要性。
多元智能理論鼓勵教師在教學中融合不同學科的知識,以促進學生各種智能的發展,并強調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勢智能和獨特的學習風格,教育者應該尊重這些差異,采取個性化的教學方法。
2.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是由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提出的,強調學習者通過主動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來獲取知識。建構主義認為,學習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學習者通過與環境、他人互動,以及獨立思考,來主動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
在跨學科整合的情境中,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提供了一種重要的視角,鼓勵學習者通過整合不同學科的知識和方法,主動建構自己的跨學科知識體系。這種整合不是知識的簡單相加,而是學習者在理解、分析和應用知識的過程中,將不同學科的知識和方法內化為自己的認知結構。
3.情境學習理論
情境學習理論由瓊·萊夫和艾蒂納·溫格于1991年提出[2]。他們的研究強調了學習者在實際的社會和文化情境中進行學習的重要性,認為學習是一個動態的、與社會互動的過程,這個過程受到學習者所在社區的文化實踐和活動的影響。
情境學習理論認為,學習不是在課堂上進行抽象的、去情境化的知識傳遞,而是在特定的社會背景下,通過參與社會實踐活動來學習知識和技能。這種理論對教育實踐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尤其是在設計和實施跨學科教學、項目式學習、協作學習等方面。
二、跨學科整合在小學教學中的意義
跨學科整合在小學教學中的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跨學科整合能夠將不同學科的知識進行融合,幫助學生建立起知識之間的聯系,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二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跨學科整合可以使教學內容更加豐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三是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在跨學科學習過程中,學生需要發散思維理解和解決問題,從而培養創新能力。四是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跨學科整合往往需要學生進行合作學習,通過相互溝通、協作,共同完成任務,這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五是促進教師能力提升。跨學科整合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需要不斷更新知識,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學能力。
總之,跨學科整合在小學教學中具有重要的意義,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各方面的能力,同時促進教師專業能力發展。
三、跨學科整合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運用現狀及面臨的挑戰
跨學科整合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運用呈現以下幾個特點。一是逐漸普及。隨著教育理念的不斷更新和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越來越多的教師開始嘗試將英語與其他學科進行整合,以豐富教學內容和提高教學效果。二是形式多樣。例如,在英語教學中融入數學、語文、藝術等學科內容,或者通過跨學科的項目式學習、主題式學習等方式,讓學生在實踐中綜合運用英語知識。三是注重實踐。許多教師會設計一些實踐活動,如角色扮演、情景模擬等,讓學生在實踐中運用英語知識,提高他們的語言運用能力和綜合素質。
同時,跨學科整合在小學英語教學中面臨多方面的挑戰。第一,教學資源與師資力量的限制。跨學科整合需要融合多個學科的知識,但部分教師只擅長某一學科領域,缺乏跨學科教學經驗,無法有效整合跨學科的教學資源,這限制了跨學科整合教學的實施。第二,存在學科壁壘,知識融合難度較大。不同學科之間存在壁壘和界限,這可能導致不同學科知識難以有效融合。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如何將英語知識與其他學科知識有機結合,避免簡單的知識拼湊,是一項具有挑戰性的任務。第三,學生學習適應性不足。跨學科整合教學對學生的學習方式和學習習慣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學生具備更強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跨學科思維。然而,小學生可能難以適應這種新的教學方式,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給予適當的引導和支持。第四,評價體系不夠完善。傳統的評價體系往往側重于單一學科的評價,而跨學科整合教學需要教師建立與之相適應的評價體系,探索和完善相應的評價方法和標準。
為了應對這些挑戰,學校可以通過加強教師培訓、整合跨學科教學資源、提高學生的學習適應性、探索和完善跨學科整合教學的評價體系等措施,推動跨學科整合教學的有效實施,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四、跨學科整合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實施策略
(一)教學內容的設計與選擇
在設計和選擇跨學科教學內容時,應充分考慮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以及英語學科的特點。首先,教學內容應貼近小學生的日常生活,以激發他們的興趣和好奇心。其次,教學內容應涵蓋多個學科領域,如數學、語文、藝術等,以便學生拓寬知識視野。最后,教學內容應具有層次性和漸進性,以逐步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和跨學科學習能力。
在具體實施中,教師可以通過主題式學習、項目式學習等方式來整合不同學科的知識。例如,在學習“動物”這一主題內容時,可以將英語學科與科學、社會等學科相結合,讓學生在學習動物的英文單詞的同時,了解動物的習性、生活環境等相關知識[3]。
(二)教學方法與手段的創新
跨學科整合教學的方法與手段應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和實踐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同時,教師還應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和工具,如多媒體教學、網絡教學等,創設生動有趣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在具體實施中,可以采用小組合作、角色扮演等多樣化的教學方法。例如,在學習“購物”這一主題內容時,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角色扮演游戲,讓學生在模擬購物的場景中運用英語進行交流,提高他們的語言運用能力。
(三)評價體系的構建與完善
跨學科整合的評價內容應涵蓋語言知識、語言技能、學習策略、跨學科知識等多個方面,以全面評價學生的英語水平和跨學科學習能力。同時,評價主體應多元化,包括自我評價、同伴評價、教師評價等,以便客觀、全面地評價學生的學習情況。
在評價體系構建與完善的過程中,應注重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的結合。形成性評價可以及時反映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存在的問題,為教師調整教學策略提供依據;而終結性評價則可以全面總結學生的學習成果和進步情況,為學生的進一步發展提供指導。
五、跨學科整合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實踐案例
(一)小學英語與數學的整合
以“形狀與空間”的跨學科學習為例,其通過具體的形狀和空間概念,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英語和數學知識,培養他們的跨學科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1.教學目標
(1)學生能夠識別和描述圓形、正方形、長方形、立方體、球體等。
(2)學生能夠使用簡單的數學術語來描述形狀的屬性,如邊長、面積、體積等。
(3)通過英語對話加深學生對形狀和空間概念的理解。
2.教學過程
導入階段:向學生介紹不同形狀的英文表達,并用實物或圖片展示對應的形狀,讓學生通過觀察和描述來熟悉這些形狀。
探究階段:分組進行活動,每組學生獲得一系列不同形狀的卡片,學生需要用英語描述他們手中卡片的形狀,并描述如何計算相應圖形的面積或體積。
應用階段:創設“形狀空間站”情境,學生需要在這個虛擬的空間站中建造不同的設施,如居住艙、實驗室、倉庫等。學生要用英語描述自己的設計,包括選擇哪些形狀來建造設施,以及為什么選擇這些形狀。
展示階段:小組派代表展示“形狀空間站”設計方案,并用英語解釋設計思路和使用的數學概念。其他小組可以提問或提出建議,以提升英語表達能力。
(二)小學英語與語文的整合
組織故事創作大賽,將英語與語文進行有機融合,讓學生在創作故事的過程中,提升語言運用能力,培養想象力和創新思維。
1.教學目標
(1)提升學生的英語和語文寫作能力。
(2)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鼓勵他們創作有趣、富有創意的故事。
(3)培養學生的跨學科思維,讓他們理解英語和語文之間的內在聯系。
2.教學過程
導入階段:教師介紹故事創作大賽的主題和規則,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參與欲望。教授與主題相關的英語詞匯和寫作技巧,為學生的創作打下基礎。
創作階段:學生分組進行故事創作,分別用英文和中文撰寫故事,在寫作過程中互相交流、學習。教師提供指導和幫助,確保學生的故事在語法、詞匯運用和語言表達方面達到要求。
分享階段:學生將完成的故事在班上進行分享,其他同學可以提問或提出建議。教師對學生的作品進行評價,指出優點和不足,并給出改進建議。
評選階段:全班同學共同評選出最佳故事,評選標準包括創意性、語言表達和故事情節等。教師可以為優秀的創作者頒發獎項,提升學生的積極性和自信心。
(三)小學英語與藝術學科的整合
開展“彩繪英語世界”活動,進行英語與藝術的跨學科探索。這個活動融合了英語和藝術學科知識,讓學生在彩繪英語世界的過程中,提升對英語和藝術知識的運用能力,培養審美能力和跨學科思維。
1.教學目標
(1)增加學生的英語詞匯量,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通過藝術創作加深學生對英語單詞和句子的理解。
(2)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藝術表現力,鼓勵他們用彩繪的方式進行表達。
(3)培養學生的跨學科思維,讓他們理解語言和藝術在表達情感和思想時的互補作用。
2.教學過程
導入階段:教師介紹“彩繪英語世界”活動的目的和規則,展示一些與英語相關的藝術作品,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創作欲望。教授與藝術創作主題相關的英語詞匯和表達方式,為學生的創作提供語言支持。
創作階段:學生用英語描述他們的創作意圖和靈感來源,然后用彩繪的方式進行創作。在創作過程中,學生要用英語描述他們的作品,解釋其中的元素和寓意,提升語言表達能力。
展示階段:學生將完成的藝術作品在班上進行展示,用英語介紹自己的作品和創作過程。其他同學可以提問或提供反饋,以提升英語表達能力。
評價階段:教師對學生的作品進行點評,指出優點和不足,并給出改進建議。評選出最佳創意獎、最佳表現獎等,表彰優秀作品和創作者,提升學生的積極性和自信心。
結語
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跨學科整合教學已成為教育領域的重要趨勢,跨學科整合的實踐與探索亦取得了顯著的成果,這種整合不僅提升了學生的英語水平,還培養了他們的跨學科思維能力和綜合素養。期待在未來的小學英語教學中,能夠看到更多新的教學方法和手段,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更好的支持和保障。
[參考文獻]
姚喬君.跨學科教學:從知識契合到學科整合[J].教育研究與評論(中學教育教學),2020(12):26-29.
湯建靜,湯貞敏.基礎教育教師教研:機理及其優化[J].當代教育科學,2022(8):71-79.
徐麗.新課標背景下小學英語跨學科課程整合教學[J].校園英語,2023(48):163-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