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小學階段的教育,既是學生文化知識方面的啟蒙,也是使其心理健康逐漸健全的重要階段。《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地提出跨學科學習,所以我們教育也應該與時俱進,注重在實際語文教學過程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鑒于此,文章重點介紹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以提高語文教育的價值,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心理健康教育;教學策略
“雙減”教育指的是減輕學習壓力和校外培訓負擔。這一教育政策旨在通過調整青少年在學習和家庭生活中的心態,減少心理負擔和焦慮情緒,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可見在“雙減”的背景下,語文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時代的要求,也符合語文課程中立德樹人的要求。
一、在小學語文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
小學語文在小學教育中占據著相當重要的地位,在實際的教育活動開展中,教師需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品德以及健康的心理,使學生可以在此過程中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以及思想理念,所以小學語文教學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首先,語文學科有著人文性的特點,針對現實生活中學生普遍存在的心理認知缺陷,厭學、缺乏自信心、學習焦慮等心理問題,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其次,如果我們想讓學生的學習效果好,學生保持學習的激情,就必須關心學生的心理狀態。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能讓學生長期保持正常、良好的心理狀態,實現師生良好的關系,提高語文教學質量。最后,小學階段的人生價值導向往往對學生一生的價值觀念影響巨大。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豐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己,利于培養正面且積極的人生態度,語文教師應充分利用語文教材,探索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促進學生養成積極健康的心理。
二、在小學語文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一)鉆研教材,發掘心理健康教育元素
語文教材是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重要材料與根本依據,教材內容豐富,題材廣泛,涉及各個方面的內容,如“科學”“人文”“自然”“社會”,教材的內容與小學生的身心特點十分吻合。因此,教師要認真鉆研教材,挖掘教材中無窮的內涵,為小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貢獻力量。
那么,小學階段的教材里,我們可以重點挑選哪些內容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呢?語文課本中入選的眾多文章是人類文化的縮影,我們拿到教材后要吃透教材,歸納出本冊語文書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點,如部編版六年級上冊語文教材第一課《草原》,在熟讀課文后,在草原自然之美與人情之美的熏陶下,受到熱愛祖國和民族團結的教育。在第二課《丁香結》中,體會丁香結的象征意義以及感悟作者的情懷,培養學生的豁達胸懷。第三課《古詩詞三首》中,《宿建德江》表達對家鄉的思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體會詩人豁達開朗的胸懷和笑對人生坎坷,不計較得失的豁達情懷,《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讓學生感悟熱愛大自然,關心人民,企盼豐年……我們發現了課文學習同心理健康的內容有機結合,既能實現課程目標,又能提升學生的心理健康素質。
(二)創設情境,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指出:“義務教育語文課程培養的核心素養是學生在積極的語文實踐中積累、建構并在真實語言運用情境中表現出來。”可見,新課標增強課程實施的情境性和實踐性,而心理健康教育共情的能力正好在情境教育中培養出來。例如在教學六年級下冊《兩小兒辯日》時,因為本文是文言文,學生理解起來較為困難,所以我們可以創設一個學校要開展科技節,而辯論賽就是這一次科技節中的一項活動,所以我們用書中兩小兒的論點及論據開展辯論練習活動,這樣在通讀課文的情況下,學生通過角色扮演,生動地展示辯日的過程,從而把晦澀難懂的內容變得直觀化和形象化,讓學生更加容易理解。這樣的情境中教學,學生在辯日過程中體會兩小兒實事求是的學習態度,以及大膽探索真理的精神。所以,情境教學適合學生共情能力的提高,每個人在認識一個事物或是看待一件事情的時候,能站在他人立場感受他人處境和想法,能促進學生對個人的感受和經驗達到更深入的認識。
(三)語文活動,擴大心理健康教育范圍
語文的教學手段應體現多樣化,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并非一定要在課文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還可以在學生日常學習過程中進行合理地滲透。所以,在教材講授的過程中開展以教學內容為依據的各式活動,如朗誦展評、小組合作、課本劇演出、辯論等,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正確地引導學生參與活動,對學生的心理素質以及思想道德素質都有鍛煉。如開展小組合作時,學生會各抒己見,遇到一些有爭議的問題時,就會想方設法證明自己的觀點,長期這樣,學生不但會逐漸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又鍛煉了語言表達能力,形成合作關系,學會和諧相處。又如部編版五年級下冊的第二單元的“口語交際:怎么表演課本劇”,我們可以組織一次最佳課本劇的評選活動,學生參與表演課本劇。這樣的實踐活動可以讓學生表達自己的思想,展現自己的才能。學生參與過程中能品嘗成功,分享喜悅,或者體驗挫折,經歷失敗,學生的心理狀態隨著參與的過程呈發展變化,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四)賞識教育,扎實心理健康教育根基
在賞識教育中針對學生的優點、長處、特長等進行肯定、贊美和鼓勵,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自己,發掘自己的潛力,從而增強自尊心和自信心。在語文課堂上,教師的語言評價是與學生直接地交流和對話,這時運用賞識評價語言是很好的途徑,能對學生的心理造成重要的影響。在平時,我們不妨收集一些語文課上能用的評價語言,如評價學生朗讀的:從你的朗讀中仿佛看到了畫面;文字有溫度,詞語知冷暖,你的朗讀讀出個人感受;你真善于學習,感情朗讀就是其中一種好方法。如評價學生寫字:從你的一筆一劃中,老師感受到你認真的態度;你的橫折寫得很到位,相信你也能寫好橫撇這個筆畫。賞識的評價語言會讓學生感到快樂,也更樂意跟著教師的指引方向去努力,但我們要注意賞識的語言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正確客觀認識學生,了解學生的心理真實情況后,再采用不同的賞識語言,所以教師要有善于發現的眼睛,這樣才能發現每次學生表現出來的閃光點。
(五)以生為本,愛讓心理健康教育無痕
以生為本,教師要熱愛學生。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熱愛學生是教師的天職。對于我們語文教師來說,教師要理解學生,從課堂上各個細節關心學生,拋棄過去“填鴨式”的教學模式,重視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閱讀感受,使他們有話可說,有話想說,有話敢說。同時,教師要開展分層次教學,布置分層次作業,這樣處于各個層次的學生才能達到預期的學習要求,學生的學習熱情才能不斷被激發出來,這樣的施教才能讓心理健康教育無痕落根。如教學部編版語文五年級上冊《圓明園的毀滅》時,要結合相關資料談談,假如你是皇帝、官員、士兵、老百姓,面對英法聯軍的行徑,你會怎么做,怎么說?很多學生積極舉手發言,如果打斷學生的積極發言,能體現以生為本嗎?但只有40分鐘課堂時間,怎么辦呢?這時我們可以開展同桌互說或寫下來的形式。這是課堂上一個細節,但學生積極主動性、良好的心理素質,需要教師一個個行動筑造。
(六)拓展閱讀,開拓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
如果僅僅教學教材中的文章,是難以滿足課程標準中對小學生閱讀量的要求,課程標準推薦的課外閱讀作品,膾炙人口,文采和內容兼美,給人美的享受,思想上給人以啟迪,心理上給人感染。閱讀后,能悟出人生道理,這樣的拓展閱讀就能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教師應積極拓展課外閱讀材料,為學生多推薦適合他們年齡特點的課外閱讀材料,并且具有積極人生意義的書籍。比如一些學生意志比較薄弱,我們可以推薦《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因為這本書告訴我們保爾為了革命事業堅持到底,不管遇到怎樣的困難,多大的挫折都不肯屈服。如果一些學生的好奇心強,我們可以推薦《十萬個為什么》,因為這本書能夠激發兒童積極地思考,大膽地想象,充分發揮學生的智慧和創造力,引領學生渴望、求知。讀書交流會是溝通的好方式。學生交流近期閱讀的內容,評價書中人物的行為,這時教師要做好科學指導,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對于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教師應該高度重視。在小學語文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就是以語文為載體,提高學生學習能力,努力培養學生良好的品質和健康的心理。因此,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不斷運用新思路,更新舊觀念,從多個方向、多個層面進行探索,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更有效地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參考文獻:
[1]獨銳鋒.新課程背景下小學語文與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J].教書育人,2023(13).
[2]李芳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與應用探析[J].新課程,2022(01).
[3]任明敏.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探究探析[J].讀與寫,2022(12).
[4]冉麗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徑探索[J].新課程,202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