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專業課教學之中,推動高校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成為目前面臨的重要課題。學前教育專業教師應積極進行“專業+思政”的課程教學改革,以“課程思政”為目標,積極進行課程教學改革,將思政教育因子融入學前教育專業教學,形成“BOPPPS 混合式幼兒游戲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中心,以教師為指導,以教促學,以學定教,推動“園”校雙向銜接 ,實施“BOPPPS 混合式”全過程教學實施,運用“信息化、專業化、智能化”資源 ,“游戲化”破解教學重難點,依托學習平臺記錄 ,實施“多元一體”教學評價,在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原則之下,致力于實現教育與教學的雙重作用。
關鍵詞:學前教育專業;課程思政;教學設計與實踐;幼兒游戲
中圖分類號:G71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9052(2024)08-0165-03
引言
課程思政是以課程為依托,與課堂教材相結合,把教材知識與思政元素相融合的新時代下的教育教學理念[1],這不僅能夠夯實學生專業理論和技能知識,而且有利于提高學生思想政治素養,課程思政已成為我國高等教育教學活動改革的重要舉措。習近平總書記曾在工作會議中多次提及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要落實“立德樹人”任務的重要舉措是踐行課程思政,2022年隨著《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的工作方案》的發布,課程思政步入新的發展階段,《“十四五”學前教育發展提升行動計劃》為學前教育事業的發展明確了方向,也預示著學前教育專業在各方面的發展將更上一層樓,高校學前教育專業教師除了傳授專業理論與技能知識外,還需對學生的精神價值進行正確的引領,將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育人功能融入學前教育專業課程中。傳統的教學模式主要是以教師講解相關專業知識與技能為主,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高校學前教育專業教師的傳統課程教學模式需與時代發展同行,學前教育專業知識與思想政治元素相互融合,使每個學生的腦海中具有正確引領社會的主流意識。
幼兒游戲課程是學前教育專業的基礎課,具有融合幼兒與游戲兩大領域的綜合性,是提升幼兒教師職業修養和能力的重要課程。幼兒游戲對幼兒的身心健康成長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是幼兒在園一日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課程以基本原理為基礎、體裁剖析為抓手、表達創編為途徑,達成學生幼兒游戲鑒賞、表達、創編能力的培養。定位“理論剖析、作品鑒賞、創編能力”三位一體的課程目標,提高學生理論基本素養,使他們具有組織教學活動的能力 ,適應以后工作崗位的需求。
一、高校學前教育專業課程思政教學實踐的原則
(一)課堂教學中注意結合校企融合下的崗位目標
積極開展校企融合,與托幼機構、幼兒園共建實訓實踐基地,不僅能夠給學生提供具有針對性的良好實踐場地,讓學生了解一線崗位需求和學前教育相關行業動態,還能為托幼機構輸送專業人才提升教學質量。在幼兒游戲課程的實踐教育教學過程中,讓學生“下園”是基本原則。以學前教育專業理論知識為指導,彈、唱、跳、畫等技能培養為目標,對學生進行關鍵能力“幼兒游戲類型剖析、演繹、創編”的全面培養,形成“教、學、做 ”一體化的教育教學路徑。
(二)課堂教學中注重以學生為本的教學手段、設施及資源
以學生為本是高校學前教育教學的落腳點,要求教師要關注學生全面發展,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只有學生積極主動,讓學生成為學習活動的主人,課程知識才能真正內化為自身經驗,促進其身心發展。學生成為學習主體,充分運用數字化教學手段如超星學習通、微信群、qq等,搭建幼兒游戲創編網絡學習平臺,同時提升師生與生生間的互動質量。
教師在充分了解和分析學生、教材等的情況后,從民俗風情、地方特色、傳統藝術等多方面著手,構建全面、多元的課堂文化教學空間,借鑒“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使學生深入了解并體驗中華游戲文化,體現“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
(三)課堂中注意自然滲透課程思政內容
課堂是高校培養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學習能力和專業素養主陣地。幼兒游戲本身所蘊含的育人功效和價值引領作用與課程思政的理念有很多契合點,發揮課程思政與專業課的協同作用[2],對學生良好品質的養成有著重要意義和價值。自然滲透思政元素是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途徑,而不是強行融入,應充分挖掘學前教育專業課程背后所隱藏的思政元素,課程思政與學前教育專業課程之間相互影響、相互滲透,自然滲透思政元素和中國傳統文化的元素,堅定文化自信,講好中國幼兒游戲故事,傳播傳統文化,注重培養學生人文素養、跨文化理解和自主學習能力[3]。
二、高校學前教育專業課程思政教學實施對象的分析
一是實施對象的學情分析。依托課程學習平臺,在課程前、中、后期全過程獲取學生學習成績、行為數據等信息,并從知識與技能水平、認知與實踐能力、情感態度與學習特點三個方面開展學情分析;二是實施對象的知識與技能水平分析。前導課程應可以為學生提供基礎專業知識素養的學習,為學生畢業順利走上幼兒教師崗位打好基本的專業知識素養,但學生對幼兒游戲的定義認知還掌握不夠,對于優秀的兒童游戲的類型和區別很模糊;三是實施對象的認知與實踐能力分析。通過前序課程和項目的學習學生基本具備了幼兒游戲的理論知識能力掌握了學前教育的教學方法,但實踐演繹能力較低。對幼兒游戲理論理解粗淺。游戲創編能力較差,對于幼兒游戲的一些基本特點理解不夠深入,不能很好地根據兒童的身心發展特點要求來創作編導。學習方法欠缺,知識歸納遷移能弱,理論知識弱,缺乏實踐操作的機會。四是情感態度與學習特點分析。學生對教師職業精神、中華優秀幼兒游戲作品認同度 較高,學生即將面對見習實習工作,渴望學習和幼兒園教師工作崗位相關的知識 和技能,對幼兒游戲的不同體裁表現出強烈的好奇心,喜歡通過信息化手段進行學習。
三、高校學前教育專業課程思政的教學活動實踐分析
(一)對教師教學策略的分析
1.立足幼兒游戲的“三維度”教學目標。
基于專業培養目標確立課程教學目標 ,著重培養學生在幼兒游戲理論素養、 實踐素養方面“知類型、會演繹、能創編”的職業能力。結合幼兒游戲特點,綜合考慮教學內容和學情分析等明確教學重難點。
2.立足學生參與的“螺旋式”教學策略。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學前教育法草案(征求意見稿)》《教師教育課程標準(試行)》《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等要求,把教學與學生職業有機結合,加強實踐教學,培養幼師教學技能。為打破教師講、學生聽的傳統教學模式,教學應創新使用任務驅動法、合作探究法、案例分析法、頭腦風暴等多種教學方法,采用學習新理念與實施課程改革相結合。
3.立足以“學生為本”的教學評價。
堅持“成果導向、以學生為中心、持續改進”的基本理念,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教學實施前,學生依據教學目標和自身實際情況制定目標,明確自己需要達到的學習程度,此外,在考核標準制定上引入《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試行)》,根據學生自定的學習目標和所需要達成的學習成果設置考核點。形成多層次、多元化評價主體,如班級學生、校內專業教師和幼兒園園長和教師 ,設計學生成果完成的時間、要素等評價維度。
(二)“園”校雙向銜接 ,實施“BOPPPS 混合式”全過程教學實施
引入幼兒園名園長工作室以及名師工作室聘請優秀幼兒園園長及老師為校外導師,建構“園”校協同育人教學團隊。園校雙向銜接聯合制定課程標準,建立幼兒游戲課程資源庫,編制活頁式學習任務單。課堂教學按照幼兒游戲的基本邏輯,由理論過渡到實踐,從體裁剖析到作品 創編。基于幼兒園教師崗位工作流程,選取幼兒游戲典型體裁,采用課前“資源預習”,課中“項目引導、原理剖析、作品演繹、表現創編、總結評價”,課后“拓展練習”的“BOPPPS 混合式”全過程教學實施。
運用“信息化、專業化、智能化”資源 ,“游戲化”破解教學重難點。以“互聯網 +”技術為支撐 ,構建基于“在線教學平臺 ”的學習環境和 “BOPPPS 混合式”的課堂教學組織模式,既能實現學生多元化的自主學習,又能提高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和理論解決實踐問題的能力[4],將教師為中心的課堂授課轉型為以學生為中心的自主學習。《幼兒園工作規程》指出:“幼兒園要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寓教育于各項活動之中”。因此,采用“游戲化”形式組織教學過程,堅持以學生為主體,以激發學生獨立思考,主動探尋知識為目標。
依托學習平臺記錄 ,實施“多元一體”教學評價。依托學習平臺記錄 ,積極探索增值評價,通過分析學生目標達成情況、師生互動情況、表現創編情況、學情調查情況等及時改進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開展自我評價。并通過課前學情調查、中期總結大會、期末結課儀式等形式實現課程前、中、后質量監測、動力維持、總結評價。
(三)對學生學習效果的分析
游戲滋養童心,提高職業認同。在“立德樹人”的背景下,幼兒園品德教育是幼兒園教育的核心。童心就是天真和純潔,是最自然的生命狀態和最高貴的品格,幼兒游戲要回歸人的本性就是要回歸童心。課程設置以學生為本,以童心為基礎,以中華優秀幼兒游戲作品為主要載體滋養童心,教師永葆童心,并對學生實施“童心教育”。幼兒游戲作品蘊含著豐富的思政元素和正向價值引領,將其滲透到教學過程之中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崗課賽證融通,增強學習能力。立足崗課賽證融通的課程體系,在課堂教學中,積極引導學生轉變傳統思想觀念,讓學生走向開放、主動、合作的思維方式發展,努力改變傳統教學模式以“三教”即教師、教材、教室為中心的弊端,將學生的“自主學習”“原理剖析”“自由討論”“情景教學”“實踐觀摩”等方法有機結合起來 ,使學生的學習形式向“思辨”“自主”及“實踐”等方向轉變。
雙向協同育人,達成崗位標準。積極開展校企合作,讓學生“下園”不僅能夠增加學生與幼兒接觸的機會,還有利于學生了解幼兒園的運作管理模式,切實理解并掌握幼兒身心發展規律等。以基礎理論知識為指導,技能訓練為目的,實施了“理論剖析—作品演繹—表現創編”三段式課程教學模式,并增加了幼兒園實踐內容,實現了“理論+實踐”層層深入貫通的教學方案。
四、高校學前教育專業課程思政教學實踐的反思與改進
(一)特色與創新
1.營造“園”校共育、虛實結合的幼兒游戲教學環境。
將學生活動作為課堂教學活動的主體,由此轉變傳統學生“被動”學習的不良處境。構建幼兒游戲溝通交流的網絡學習平臺,打造全面、多元的課堂文化教學空間,借鑒“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促進學生自主學習,體現以學生為本。創設適宜幼兒 文學課程的“情境、情景、情節”。利用“游戲化”方式組織教學,融入“學前教育專業”實踐專業知識 ,利用各種數字化教學手段,利用大數據分析對比教學目標,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開展幼兒園模擬教學活動。
2.自然融入思政元素和中國傳統文化的元素賦能課程教學。
把課程思政和幼兒游戲教育活動設計結合在一起,通過處處蘊含著德育教育智慧的幼兒游戲作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和價值觀。在提高學生幼兒游戲素養模塊教學中,自然融入思政元素和中國傳統文化的元素,開展幼兒游戲課堂模擬實踐,訓練各類游戲類型演繹技巧;運用視聽資源,實現知識可視化,將現代教育信息技術手段與中國傳統故事教學緊密結合起來,巧妙解決教學重難點[5]。
3.形成了指向核心素養的“混合式幼兒游戲教學模式”。
形成“BOPPPS 混合式幼兒游戲教學模式” ,以學生為中心,以教師為指導,以教促學,以學定教,教學過程中可以采取合作探究法、案例分析法、頭腦風暴等多種實踐教學方式,優化教學方案 ,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比如體現了思政性、職業性和前瞻性。同時,建構數字化資源庫 ,上傳學習資料、發布討論作業、與學生進 行互動等,給學生提供專業的知識技能指導和更可靠的語言指導。
(二)反思與改進
迭代更新課程資源。一是持續更新課程教學資源,優化課程內容保證教學的新穎性、適應性和時代性。為給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體驗,定時審查并自主研發與學前教育專業課程配套的學習教材,通過學生的自主討論、分組演練、超星學習通等,改變傳統教學中教師講、學生聽的“滿堂灌”現象,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還能幫助學生提高表達能力、小組協作能力等。二是著力開辟第二課堂。幼兒園積極開展多種學習交流途徑,幫助學生優化、完善內部知識結構、素質結構和能力結構,延伸高校學前教育專業課程教學知識內容如幼兒游戲研討課、匯報課、觀摩課、示范課等,在實踐過程中加速專業化發展,從而提高學生職業素養,為其成為合格的幼兒教師奠定基礎 。
結語
以“課程思政”為目標,積極進行課程教學改革,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專業課教學之中,推動高校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成為當下的重要課題。高校學前教育專業教師必須積極進行“專業+思政”的課程教學改革,結合校企融合的崗位目標,采用以學生為本的教學手段、設施及資源,多方面分析教學實施對象情況,立足幼兒游戲的“三維度”教學目標,自然滲透思政元素,將思政教育因子融入學前教育專業教學,在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原則之下,致力于實現教育與教學的雙重目標。
參考文獻:
[1]何玉海.關于“課程思政”的本質內涵與實現路徑的探索[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9(10):130-134.
[2]高德毅,宗愛東.課程思政:有效發揮課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選擇[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7(01):31-34.
[3]劉純獻,劉盼盼.體育課程思政的內容、特點、難點與價值引領[J].體育學刊,2021,28(01):1-6.
[4]郭云.多元混合教學下的BOPPPS課堂教學模式設計與實踐——以《國際貿易》課程為例[J].惠州學院學報,2022,42(05):110-116.
[5]尤偉靜,章海玲.高等教育運用課程思政理念的實踐[J].中學政治教學考,2022,(44):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