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單元整體教學是全面呈現單元主題、系統建構單元內容的重要教學形式,對提高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成效有重要意義。對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而言,單元整體教學能夠合理、有效地整合單元知識,使其成為具有結構化特征的內容,這樣既可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又能夠切實推動學生結構化思維的發展。基于此,文章從立足教材明晰主題、立足情境設置任務、立足合作互動交流、立足作業鞏固提升、立足評價靈活調整五個方面入手,具體闡述小學道德與法治單元整體教學的策略。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單元整體教學;結構化設計
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活動的開展,應符合現階段學生成長與發展的特點,重視對學生思維結構、認知能力、生活實踐等多方面素質的鍛煉與培養,以此助力學生成長為有能力、有思想的優秀人才。實施單元整體教學時,教師可以對教學內容進行結構化設計,將知識內容、課堂活動等以結構化的形式呈現給學生,以此提高學生對課程內容的整體認知與系統掌握。基于此,教師需要以結構化、任務性為原則,有效實施小學道德與法治單元整體教學。
一、小學道德與法治單元整體教學的原則
1. 結構化原則
結構化原則是單元整體教學應遵循的首要原則。在實施單元整體教學活動時,教師需要整體梳理單元知識內容,使其由單一的、具體的知識點轉變為結構化的知識網絡。這樣,在開展教學活動時,教師便可以根據建構的知識網絡完整地呈現單元知識。同時,教師也可以借助教學活動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促進學生提高建構知識結構的能力。由此可知,結構化原則對單元整體教學的影響是全面的,需要教師予以充分重視。
2. 任務性原則
任務性原則是單元整體教學的基本原則。目前,將知識內容轉變為課程任務,以此傳授學生知識、鍛煉學生能力,已經成為部分教師的教學重點。在進行單元整體教學時,教師應該遵循任務性原則設置具體的課程探究任務,并引導學生在探究任務的過程中完成對課程知識的深入思考。此外,對學生而言,探究課程任務不僅是在主動思考知識,更重要的是形成任務驅動意識,能夠在任務驅動下扎實學習道德與法治知識。因此,在進行單元整體教學實踐時,教師應該遵循任務性原則,充分發揮課程任務的作用。
二、小學道德與法治單元整體教學的策略
下面以統編版《義務教育教科書·道德與法治》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我們的國土" 我們的家園”為例,具體闡述小學道德與法治單元整體教學策略,旨在將單元內容以結構化的形式呈現給學生,幫助學生構建完善、系統的知識體系。
1. 立足教材明晰主題,制訂單元整體教學計劃
主題是單元整體教學中保證教學方向、保障教學效率的關鍵。在主題的引領下,教師可以依據主題講解知識內容、布置學習任務,讓學生清楚地了解學習的內容與主題的關聯性,從而使學生做到對知識內涵的準確把握。對此,教師需要明晰主題,制訂合理的單元整體教學計劃。
例如,在“我們的國土" 我們的家園”這一單元中,標題闡明了具體的單元主題,即“我們的國土與家園”。其中,“國土”和“家園”是主題詞,第6課“我們神圣的國土”和第7課“中華民族一家親”便是圍繞這兩個主題詞分別展開的具體課程內容。對此,教師可以在明確單元主題的基礎上,結合具體課程內容制訂單元整體教學計劃,具體如表1所示。
2. 立足情境設置任務,強化單元整體教學實踐
情境是生動展現課程內容的重要手段。根據教學需要,教師可以在情境中設置任務,讓學生通過完成學習任務理解、掌握知識。同時,情境能夠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討論欲望,使學生可以積極地參與到課程學習中。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上,依據情境設置學習任務,能夠切實強化單元整體教學實踐效果。
例如,在教學“我們神圣的國土”這節課時,教師可以從“國土”入手,結合地圖創設教學情境,帶領學生從認識疆域到了解山水風光,再深入認識一方水土、一方生活。在認知“國土”時,教師可以先呈現中國在世界中的地理位置,并設置觀察任務:觀察地圖,從地理位置、經緯度、相鄰國家等方面嘗試用語言描述祖國疆域的遼闊。隨后,教師為學生展示中國的省級行政區域圖,讓學生從內部了解疆域情況,認識到我國有34個省級行政區域。同時,根據教材中給出的示例,學生應對臺灣省有一定的認知和了解,掌握關于臺灣省地理位置、氣候、物產情況、美麗風光和民風民情,以及民族英雄鄭成功收復臺灣的故事等。在完成這部分內容的學習后,教師需要將中國的省級行政區域圖轉換為中國地形圖,帶領學生了解祖國的山山水水,同時設置學習任務:認識中國地形圖中的主要山脈、盆地、平原、高原等內容,做到對中國地形的初步認知。在中國地形圖上,學生可以清晰地找到各個內容,主要山脈有阿爾泰山脈、天山山脈、昆侖山脈、喜馬拉雅山脈、橫斷山脈等,主要盆地有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等,主要平原有東北平原、華北平原等,主要高原有青藏高原、云貴高原等。
在單元整體教學中,教師需要以確定的線索串聯單元知識,并根據創設的情境內容布置學習任務,以此提高學生對課程內容的認知與掌握。
3. 立足合作互動交流,組織單元整體教學活動
在單元整體教學活動中,教師不僅要借助情境組織學生進行課程學習,還應該通過讓學生以合作互動的方式進行交流,鍛煉學生的合作能力。在合作互動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圍繞一個具體的問題進行交流、探討,尋找問題的答案,從而有效理解問題。基于此,教師可以組織學生有效開展單元整體教學活動。
例如,在教學單元內容“一方水土" 一方生活”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小組合作理解這一主題的含義,以此引入課程教學新知識。在學生的合作互動中,有學生認為不同地區的人有著不同的生活習慣,還有學生認為不同地區的人性格特點也不同。綜合學生交流的結果,便是對“一方水土" 一方生活”的解釋。在教學中,教師先展示教材中給出的江南丘陵上的茶園、華北平原上的農田、南方的漁業小鎮、內蒙古高原上的牧場等圖片示例。隨后,組織學生具體分析這些不同生產、生活方式的成因,引導學生小組合作交流、分析:江南丘陵上的茶園和南方的漁業小鎮主要受哪些自然環境的影響?為什么華北平原適合發展農業?為什么內蒙古高原適合發展畜牧生產?在具體的互動交流中,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一定的交流資料,如氣候資料、地勢資料、河流分布資料等。以“江南丘陵上的茶園主要受哪些自然環境的影響?”這一思考題為例,江南丘陵地區的氣候溫暖,土地濕潤,年降水量可達到1 300 ~ 1 800毫米,土壤以酸性的紅土為主,這是江南丘陵地區客觀的自然條件,也是茶葉生長的必要條件。茶葉適宜在高溫高濕、酸性土壤的環境生長,故這些自然環境的變化都會影響江南丘陵地區茶葉的生長。同樣,學生也可以借助教師提供的資料交流、分析其他問題。
以問題的形式開展單元整體教學活動,既可以給予學生互動交流的機會,又可以鍛煉學生的綜合能力,讓學生在有效理解和記憶單元知識的同時,實現能力與素養的進步。
4. 立足作業鞏固提升,增強單元整體教學成效
作業是學生鞏固基礎知識、強化知識運用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師了解學生學情的主要途徑。對此,在單元整體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從單元整體的角度入手,合理設計作業內容,既要有對基礎知識的考查,又要有對整體知識結構的考查,這樣才能讓學生在單元整體教學中提高學習能力,增強教學成效。教師可以采取課時檢測與單元檢測相結合的方式,為學生布置作業內容。
例如,在教學“我們的國土" 我們的家園”這一單元時,在課時檢測作業中,教師可以針對基礎的知識內容設置如下作業。
常識填空題:我們的祖國位于(""" )的東部、太平洋的西岸,陸地面積(""" )萬平方千米,僅次于(""" )和(""" ),是世界上面積第三大的國家。此種類型的題目旨在檢測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記憶。
判斷題:(1)我國的第一長河是長江。(2)我國是一個海陸兼備的國家,其中大陸面積多于海洋面積。這兩道題的表述是否正確,試說明原因。此種類型的題目旨在讓學生根據掌握的知識準確辨識正確內容。
在單元檢測作業中,教師需要適當提升作業難度,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可以布置如下的簡答題:“在長假期間,學生往往會采取旅游的方式放松自己。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會游歷祖國的名山大川。如果你是其中一員,你會怎樣做到文明旅游呢?”此種類型的題目旨在考查學生對單元知識的綜合運用情況。
在上述不同的作業內容中,教師從課時的具體知識點到單元整體的知識運用,都設置了一定的作業內容,讓學生能夠得到切實、有效地鍛煉,真正做到鞏固基礎知識,提高學習能力,最終達成增強單元整體教學成效的目的。
5. 立足評價靈活調整,優化單元整體教學流程
評價既是單元整體教學的重要構成部分,又是教師在開展單元整體教學時需要貫穿課程始終的內容。在運用評價時,教師應以過程性評價為主,結果性評價為輔,讓學生在兩種不同的評價方式中了解自己真實的學習情況,做到及時反思、及時調整。同時,教師需要依據評價獲取有效信息,并據此優化單元整體教學流程,讓單元教學活動更流暢、更高效。
例如,在“我們的國土" 我們的家園”單元教學完成后,教師可以對學生的預習情況、課堂學習情況、作業完成情況等進行評價。在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互評,讓學生從互動對象的評價中了解自己預習的完成度,主要從預習案的書寫是否工整、完整,填寫的內容是否準確等方面進行評價。通過互評,讓學生感受到肯定,強化學生對自己勞動成果的認可,促進學生形成認真學習的態度。在課堂學習中,教師會采取提問、合作、探究、實踐等不同的教學手段,結合學生的課堂表現進行客觀評價。以提問為例,教師在提問時需要學生積極思考、主動回答問題。對回答正確、完整的學生,教師便可以給予肯定;對于回答不完整,但是認真思考的學生,教師也應該給予充分的鼓勵,并引導其進行完整思考。課程結束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自我評價,讓學生針對自己在課堂中的表現情況、互動參與情況、知識掌握情況等進行反思性的自我評價。這樣,學生便可以借助自我評價的機會,回顧課程知識內容,及時查漏補缺,實現對課程知識的內化。如此,單元整體教學流程便會由以往的教師一人講完全程,轉變為教師與學生在互動中推進教學向前,同時在教學評價的輔助下,使整體教學流程更為完善。
教師應該重視對評價的應用,及時從評價中獲取有效數據,并將其作為單元教學活動實施的依據,以此優化單元整體教學流程,提高單元整體教學質量。
綜上所述,在小學階段的道德與法治課堂上,教師應該樹立單元整體的教學思想,并據此設計具備結構化、整體性特征的課程教學策略,做到有效開展單元整體教學活動。在此基礎上,從立足教材明晰主題、立足情境設置任務、立足合作互動交流、立足作業鞏固提升、立足評價靈活調整五個方面入手,具體闡述單元整體教學策略,旨在提升課堂教學成效,發展學生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殷曉婷. 立足教材,提升素養:新課標下小學道德與法治單元整體教學探究[J]. 試題與研究,2023(25):182-184.
[2]張金奉. 單元整體教學視域下的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活動策略探究[J]. 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2023(12):161-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