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幼兒期是孩子身心發展的關鍵期,幼兒園教育是孩子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家庭教育同樣不可忽視,家庭教育與幼兒園教育的銜接顯得尤為重要。本文以家園共育為視角,探討了家庭教育與幼兒園教育銜接的實踐,提出做好家庭教育、立足日常、布置作業以及加強聯系等策略,旨在為家庭教育與幼兒園教育的有效銜接提供有益的思路和實踐指導。
關鍵詞:家園共育;家庭教育;幼兒園
【中圖分類號】G6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539(2024)07-0054-03
幼兒教育是人生早期發展的關鍵階段,其中,家庭與幼兒園均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在幼兒教育領域,家庭教育與幼兒園教育之間的有效銜接顯得尤為重要。家園共育作為一種創新的教育理念,強調家庭和幼兒園在教育過程中的共同參與協作,這對幼兒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至關重要。本研究致力于探究家園共育視角下,家庭教育與幼兒園教育銜接的實際操作方法,旨在為提升幼兒教育的質量和效果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家園共育,作為一種創新的教育模式,致力于推動家庭與幼兒園之間的密切合作,為幼兒的全面成長與發展提供堅實支持[1]。該模式的核心在于家長與幼兒園教師之間的深入參與與協同合作,共同構建一股強大的教育合力,從而更高效地促進幼兒全面發展。在此模式中,家長與教師之間的溝通至關重要。通過有效的信息交流,雙方能夠準確把握幼兒的思維演變、行為特征及學習需求,進而實施因材施教的教學策略。這種交流方式不僅增強教育活動的豐富性和有效性,還能讓幼兒在學習過程中體驗更多的快樂與參與感,有效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
幼兒園是幼兒接受系統化教育的主要場所,對幼兒的成長具有重要影響。然而,家庭作為幼兒成長的第一個課堂,同樣在幼兒的性格形成、習慣養成等方面具有深遠的影響。因此,家園共育模式強調家庭教育與幼兒園教育的有機融合,使教育活動貫穿于幼兒生活的方方面面。
(一)促進教育連續性
通過家長與教師的緊密合作,家庭教育和幼兒園教育形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避免了教育的斷層和重復[2]。幼兒在家庭中所學的知識和技能得到了延續和發展,幼兒園的教育內容也在家庭中得到了延伸和鞏固。這種連續性的教育對幼兒的發展至關重要,它有助于幼兒更好地適應幼兒園生活,降低過渡期的焦慮和困惑,從而能夠更快地融入新環境。同時,連續性的教育也為幼兒未來的學習和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幼兒在成長過程中所獲得的知識和技能是連貫的、系統的,有助于培養其自主學習的能力和習慣。在家園共育模式下,家長和教師通過密切的合作,共同為幼兒創造一個連續性的教育環境。這種環境不僅關注幼兒在幼兒園中的表現,還關注幼兒在家庭中的發展狀況,從而確保教育的全面性和連貫性。
(二)增強教育針對性
家園共育模式有利于家長和教師更深層次地理解幼兒的特性、需求及興趣點,進而設計出更為精準的教育方案[3]。這種模式下,家長與教師之間的緊密溝通使雙方能夠全面掌握幼兒在性格、認知能力、興趣愛好和發展潛能等各個方面的信息。這些關鍵信息對于制訂精準、高效的教育方案至關重要。在傳統教育模式中,教師往往難以全面掌握每位幼兒的獨特需求和特質,這可能導致教育活動缺乏針對性和有效性。相比之下,家園共育模式重視家長與教師的深入參與與合作,助力雙方更精確地理解幼兒的發展需求,從而制訂更契合幼兒個性化成長的教育計劃。這種有針對性的教育方法不僅有助于培養幼兒的自主性和創造力,還能激發每個幼兒的學習熱情和內驅力,促進其主動探索和創新能力的發展。
(三)提升教育質量
通過家長與教師的緊密合作,教育內容得以拓展,實現家庭教育與幼兒園教育的有機結合,使教育活動更緊密地聯系幼兒的實際生活經驗及興趣。此外,雙方還可以共同探討更為高效的教育策略,從而提升教育活動的多樣性與實效性。這一合作模式極大地促進了幼兒的學習興趣與內驅力,有助于培養他們的自主學習和探索能力。家園共育不僅加深了家長對幼兒園工作的理解和支持,也增強了家長對幼兒園的信任和滿意度。這種積極的互動有助于營造良好的教育氛圍,為幼兒提供一個更優越的成長環境。家長對幼兒園的支持和信任將轉化為對幼兒教育的積極參與,進一步促進幼兒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總而言之,家園共育通過促進家庭教育和幼兒園教育的相互提升,增進教育活動的多樣性和有效性,以及提高家長對幼兒園的信任和滿意度,有效提高了幼兒教育的整體質量。
(一)做好家庭教育,助力幼兒入園學習
在幼兒受教育之前,父母的影響無疑是最為深遠的[4]。家庭作為孩子出生后最先接觸的環境,是塑造孩子性格、習慣和價值觀的搖籃。在這個溫馨的避風港中,父母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會成為孩子學習和模仿的對象。正因如此,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占據著至關重要的地位。
家長需高度重視構建家庭文化環境,以營造適宜的成長氛圍。家庭文化環境涵蓋物質和精神兩個層面,前者包括家居布置、氛圍營造等,后者則涉及家庭成員間的互動、教育方式等。家長應努力創造一個溫馨、和諧的家庭氛圍,讓孩子體驗到家的溫暖和安全感。同時,家長的行為、價值觀和道德觀念對孩子影響深遠,家長應成為孩子的積極榜樣。在孩子入園前,家長應做好全面準備,包括調整孩子的作息、培養基本的自理能力及良好的學習習慣。合理的作息時間表有助于孩子養成規律的生活習慣,保證充足的睡眠和良好的精神狀態。教會孩子基本自理技能,如穿脫衣物、使用衛生間等,可減輕其在幼兒園適應上的困難。另外,家長應注重培養孩子的集體意識和團隊合作能力。通過組織家庭集體活動,孩子能夠學習如何與他人相處、分享和協作。這些互動不僅有助于孩子更好地融入幼兒園集體,還能培養其社交技能和協作精神,學習處理人際關系、表達自己的觀點需求以及尊重他人。
家長應注重家庭文化環境建設,為孩子提供一個良好的成長氛圍;同時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培養孩子的基本自理能力和良好的學習習慣;還應注重培養孩子的集體觀念和團結協作精神。通過家庭教育的全方位實施,幼兒將更好地適應幼兒園生活,為其未來的成長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立足日常,彌補幼兒園教育的不足
幼兒認知提升和能力強化是教育過程中的重要任務,但僅依靠幼兒園的課堂教學是難以實現的。由于幼兒園教育資源的有限性,教師通常只能通過圖片、視頻等方式來傳授知識,這使幼兒所掌握的知識與實際生活存在一定的差異。因此,家庭教育在彌補幼兒園教育的不足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家長應密切關注幼兒的興趣和需求,并融合日常生活實踐,開展有針對性的教育活動。在幼兒園,教師可能會講授一些理論知識,如動物的習性、植物的生長過程等。但由于時間和空間限制,實地考察或實踐活動往往難以實現。在這種情況下,家長可以利用休息日或閑暇時間,帶孩子進行戶外探索。比如,可帶孩子前往植物園或動物園,讓孩子直觀感受自然界的神奇。通過現場觀察和親身體驗,幼兒不僅能更加深入地理解所學知識,還能激發他們的探究興趣和好奇心。在植物園,家長可指導孩子觀察不同顏色和形狀的樹葉,學習植物的生長特性和生態環境;在動物園,家長可以鼓勵孩子近距離接觸自然,觀察各類動物,體會天氣的變化,以增強孩子對自然和動物世界的認識和親近感。這些生活中的探索和學習方式,不僅幫助幼兒將理論知識與實際生活相融合,還促進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同時培養了觀察力、動手能力和思維能力等多方面素質。除此之外,家長還可以在日常互動和交流中,引導孩子思考和探索日常生活中的各種現象。例如,在散步時引導孩子留意環境的變化,或在人際交往中教導他們人際關系處理和社交禮儀。這些日常生活中的細節,都能成為幼兒學習的寶貴資源,有助于培養他們的觀察力、思考力和表達能力。
家長應積極參與幼兒園的教育活動,利用日常生活中的機會引導幼兒進行探究和學習,同時合理利用家庭資源為孩子提供豐富的教育環境。通過家庭與幼兒園的緊密配合,共同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
(三)布置作業,引領家長參與家園共育
作業是幼兒園教育中的重要環節,也是家園共育的重要手段。通過作業,教師可以引導家長更好地參與孩子的教育,促進家園之間的互動與合作[5]。在實施家園共育的過程中,教師需要認識到作業的重要作用,并采取有效的策略,使作業成為引領家長參與家園共育的有效途徑。
教師應深入了解家長的需求和期望,結合家長的教育背景和時間安排來設計作業。作業內容需適合孩子的年齡特征和興趣,形式應多樣、有趣,以激發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例如,對小班幼兒而言,作業可以側重于培養基本的認知和動手技能,如簡單的涂色、連線或塑形活動;對大班幼兒,則可設計更具挑戰性的任務,如小型科學實驗、基礎編程或閱讀活動。此外,作業的形式應富于創意和趣味性,比如結合故事、游戲或日常生活情景,以增強幼兒的學習動力。布置作業后,教師需通過家長群、個別溝通或家長會等渠道,詳細介紹作業的目的、要求和預期效果。這有助于家長更好地理解作業的重要性,并指導他們有效地輔助孩子完成作業。例如,教師可輔導家長如何引導幼兒進行觀察、思考和表達,以及如何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和氛圍。同時,教師應及時向家長反饋孩子作業的完成情況,對家長的支持和努力予以認可和鼓勵,以增強他們的參與意愿。另外,教師需不斷創新作業的方式和內容,根據幼兒的心理發展和需求調整作業計劃。教師可以融合節日、季節等元素,設計富有針對性的作業,如主題活動、手工制作或戶外探索等。這樣的多樣化作業形式不僅能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也幫助家長更深入地了解孩子的情感和需求,進而提升他們的育兒技能。
通過合理設計作業、加強與家長的溝通和交流、不斷創新作業的形式和內容等措施的實施,可以有效地促進家長參與家園共育的積極性和有效性,為幼兒的全面發展創造更加良好的條件。
(四)加強聯系,推進家園共育工作落實
在幼兒教育中,家園共育是一個不可或缺的環節。然而,由于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教師與家長之間的溝通往往比較有限,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家園共育的效果。為了加強幼兒園與家長之間的聯系,推進家園共育工作的落實,教師需要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
教師應加強與家長的溝通,除了傳統的家長會外,還可以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例如微信、QQ等社交平臺,建立班級家長群。在此平臺上,教師可定期更新幼兒在園的學習和生活動態,使家長及時掌握孩子的日常情況。此外,這些平臺也便于教師與家長進行在線互動,解答家長的疑問,聽取他們的意見和建議,更深入地了解孩子的成長需求。教師還可以通過組織多樣的家園共育活動來增強家長對幼兒園工作的理解和參與度。比如,邀請家長參加課堂活動,讓他們與孩子共同學習、互動;組織親子活動以增進家庭間的親密關系;甚至邀請家長參與幼兒園的管理和決策過程,使他們成為幼兒園的合作伙伴。通過這些活動,家長能更深刻地理解幼兒園的教育理念和工作模式,從而更好地支持幼兒園的教育工作。另外,教師還可以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向家長提供更豐富全面的教育資源。例如,制作教育短視頻、PPT等資料,并通過班級家長群進行分享,以幫助家長更全面地了解孩子的學習內容和成長需求。同時,教師也可以向家長推薦優質的幼兒教育網站和微信公眾號,讓家長自主選擇適合孩子的教育資源。
教師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加強與家長之間的溝通,組織豐富多彩的家園共育活動,利用信息技術手段為家長提供更加豐富和全面的教育資源。通過這些措施的實施,可以有效地促進家園共育工作的落實,為幼兒的全面發展創造更良好的條件。
家園共育是實現家庭教育與幼兒園教育銜接的有效途徑。通過共同參與、相互配合,家庭與幼兒園可以共同為孩子的成長創造良好的環境。在實踐中,家長和教師應充分認識到家園共育的重要性,積極采取措施推進家園共育工作。同時,政府和社會也應加大對家園共育的支持力度,共同為孩子的健康成長貢獻力量。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家庭教育與幼兒園教育的有效銜接,為孩子的未來奠定堅實的基礎。
(責任編輯:劉婷婷)
[1] 梁紅蕾.基于家園共育的幼兒教育模式探究[J].黑龍江教師發展學院學報,2024,43(01):132-135.
[2] 葉燁.幼兒園教育中家園共育的策略探究[J].當代家庭教育,2023,(18):25-27.
[3] 徐嫣.幼兒園家園共育模式實踐的優化路徑研究[J].家長,2023,(18):111-113.
[4] 花薛慧.家園共育的有效落實途徑探索[J].當代家庭教育,2022,(26):25-28.
[5] 任梨源.“家”“園”共育——基于陶行知教育思想下的幼兒園教育與家庭教育[J].家庭生活指南,2021,(01):17-18.